陳中凡(1888—1982)原名鐘凡,江蘇建湖人。幼年的陳中凡就深受叔父的影響,走上了一條人品與學識并舉的成材道路。他常常拿叔父用以自勉的、諸如“不受一自辱之錢,不作一近恥之事"之類的警句來鞭策自己,得益匪淺。在兩江師范學堂就讀時,他常于周末去楊公井附近的金陵刻經處聽講佛學,逐漸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于是從兩江畢業后,他抓緊補習英文,并于1913年考入北大哲學系。
1918年從北大畢業后,陳中凡在北大附設的國史編撰處任編撰員,同時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專修科教員。任職期間,他積極參與救國救民運動,加入蔡元培發起的“進德會",并同鄧仲夏等人一起擔任由學生救國會主辦的、反帝、反軍閥傾向十分突出的《國民雜志》的編委!拔逅"運動爆發后,陳中凡大力支持學生參加運動,因此一度遭到北京女高師的解聘。
陳中凡一向十分景仰人品高潔、學識淵博的愛國學者。1924年,正在東南大學任教的陳中凡應國立西北大學及陜西省教育廳合辦的暑假學校的邀請,前去講學。這次西北之行,最令陳中凡難忘的是得以與魯迅等知名學者同行,一路上,魯迅將割據軍閥、擾亂世界的帝國主義斥為“蒼蠅之聲",令陳中凡印象極為深刻。
說到人品與才學并舉,中凡先生與同是兩江師范學堂畢業且共事多年的摯友胡小石的那段情真意切的友誼可為最好的佐證。1921年,陳中凡在北京女高師任職時,接到東南大學的聘書,思家心切的他決定由京返寧。為給同學們一個完滿的交待,他考慮再三,決定向校長舉薦為人正直、博學多才的摯友胡小石。這種效法古人、舉賢惟能的做法一時間被傳為美談。此后,陳、胡二位先生曾因變更金陵大學舊制等事意見不一而漸生隔閡,以至一度音信隔絕20余年。但解放后,二老共同就職于南京大學中文系,又終能以坦誠相見,互相扶攜,共同為推動教學改革做出了相當的貢獻。1962年,胡小石先生病逝,陳中凡十分悲痛惋惜,他追思往事,撰寫了《悼念胡小石學長》一文,文中情感真摯動人,中凡先生重情坦誠的高潔人品于此可窺一斑!
(唐冰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