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篇
總說
對于一個重要的思想問題集中討論的情況在這里并不明顯,這也體現了馮國超先生說的缺陷,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學術研究平臺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這里面的文章雖然大體談的都是一個問題,但基本上是各自為戰,沒有像上面一樣出現論證的場面。不過這也是一件好事,由于群體的無意識,便可以真實的了解那個才是人們所真正矚目的焦點。
專題討論篇大致分為:“偽書”“思孟”“天道”“圣仁義”“性情”“禮樂”六部分,這大概集中了額外的一些問題。本來“儒道關系”也曾是探討的焦點話題之一,但由于眾位學者的觀點極為一致,認為儒道可以認定是“兼容并包”的,所以不必列于“討論”之中,放到“雜說”里面去了。
希望以后這一個板塊因為平臺的建立可以擴充大量的內容。
偽書第十四
隨著郭店儒家簡的出土,有很多的傳世文獻或可以摘掉偽作的帽子,或可以將自己的年代在人們的意識中提前到接近真實的年代。這其中包括《禮記》、《尚書》等等。這對認識古代文獻和中國哲學史有著重要意義。
呂紹剛先生認為據楚簡可以推翻很多認為《古文尚書》是偽作的證據,認為可以重新考慮《古文尚書》的價值問題。而與此相反的,黃震云、黃偉、廖名春等先生則據竹簡認定《古文尚書》為偽作,并舉出了很多的證據。
而這一方面,王世舜先生顯得非常的鎮靜,王先生在《略論〈尚書〉的整理與研究》一文中詳細的對今文、古文《尚書》都作了考證,認為今文未必真、古文未必偽,一切對《尚書》真偽的辯論都應該“慎言其馀”。
梁濤先生和郭沂先生則據楚簡對《中庸》作了再次的探討。梁濤先生的文章甚為詳細,從文獻和思想兩個方面對今本《中庸》進行了分析,認為應將其分為《中庸》和《誠明》兩篇。而且據楚簡認定《中庸》為子思作品無疑。
郭沂先生則認為《中庸》部分為子思所做,部分有其后學所做,但里面并沒有漢儒假托的成分。
羅新慧認為楚簡印證了《大戴禮記》中的《曾子》不虛,并且認為《曾子》早于簡文。
思孟第十五
這里主要集中了學者通過學習郭店楚簡,對思孟學派的認識,和對子思思想的研究。對于學派歸屬的討論在這里并不作為重點。郭店楚簡的出土,其最大意義大概有三點:其一是對先秦儒道關系和道家思想的重新認識;其二就是對“思孟學派”和儒家原始的認識;其三就是楚簡的歷史和地方意義。關于“思孟學派”最重要的討論因為文章的學派歸屬問題遲遲不能確定,所以慢慢的冷卻了下來。但是對儒家“心性論”和子思的認識還是一直延續的。
姜廣輝先生以《荀子·非十二子》、《中庸》和子思的思想性格作為參照,認定《唐虞之道》、《緇衣》、《五行》、《性自命出》、《窮達以時》、《成之》、《魯穆公問子思》、《六德》皆為《子思子》中的內容。并且將“儒分為八”作了解釋,認為“儒分為八”是籠統的概括,具體地說應當分為:弘道派——子游、子思、孟子;傳經派——子夏、荀子;踐履——曾參、曾申、樂正字春;表現派——子張。
而王德裕先生認為郭店楚簡表明了《中庸》為子思晚年所作。
孔德杰則是根據郭店楚簡對子思的修身方式作了談討,認為子思的修身態度的必要性是“求之于己為恒”,為的是“為政以德”;修身的基礎是“心性論”,而途徑是“教”、“思”,教生德、思生德。并且認為思孟學派的說法是可靠的。
對子思的思想做了解的是劉力、陳國鋒,他們認為子思的思想是這樣的:
命——人性特質;
誠——本性
情——內容
和——理念
中——性狀
認為子思的人性與道德的關系的處理是:心的受教與習養。
而宋啟發則在《五行》與《論語》的比較中發現:
孔子的傳道模式是“近取譬”,重在為“仁”。持“天命觀”。
子思的傳道模式是“條理化”,形成了一種邏輯關系,重在成“圣”。持“天道”觀。
并且認為孟子的思想就是源于子思的“天道”。
天道第十六
由于郭店楚簡中關于“天”的論述是非常多的,故而對“天道”的研究是比較多的。“天道”一向認為是儒家不常談的,但楚簡的出土扭轉了這種思維。
丁四新博士認為孔子的“天”是神格存在;在孔子那里人存在的圓滿意義是要得到天的肯定。而楚簡的思想則是“天生百物,人為貴”,是通過“天常”到達“人倫”,是對孔子“天命觀”的發展。楚簡中天道與人道突出人道。
韓星先生則提出了“天命、天常、天德、知天、效天”,并依次進行了闡述,著眼于楚簡的天人關系和對社會人生問題的解決。而且韓星先生認為儒道墨互相溫和,互攻互取。認為儒家在楚簡中受到了各家思想的影響。
鄭淑媛則對儒家“天道觀”的演化過程由三點要提:首先,由實存的自然之天到抽象的形上之天,同時天一直不脫離萬事萬物;其次,由少數統治者之天到大多數人之天;最后,由外在之天到達內在之天。
圣仁義第十七
這一章里面探討的問題是“仁內義外”的問題。“仁內義外”說眾所周知的是孟子與告子之間的那場辯論。在《孟子》中,這場辯論是以告子的失敗告終的,所以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仁內義外”不是儒家的觀點,而且是儒家所批判的。這個問題在郭店楚簡的《六德》出土之后,終于出現了轉機。伴隨著其他文章的解讀,學者們對楚簡的“仁義”進行了挖掘。
張立文先生從“仁”字的字體、字形認為楚簡中的“仁”大體可能有四方面:
首先,“仁”應當是在古代儀禮中表示尊敬、威嚴的儀式或特定的禮儀;
其次,是情感與合宜的理性;
再次,“仁”有“內主人”“外主我”的觀念;
最后,是一種理想人格和價值標準。
同樣思路不同內容,王中江先生從楚簡“仁”字的字形是“上身下心”來看,提出了楚簡的“仁”是“依賴于對自身自我的感受和關心而表現出的對他人的‘同情心'、‘憐憫'和‘慈愛',是儒家‘身心之仁'的最基本屬性,并談到了‘身體'與‘事親'之‘仁'的關系和‘推己及人'與‘愛民愛人'的問題。”
羅新慧先生則認為郭店楚簡多有將“仁”“義”對舉或并舉之處,羅先生區分了二者的內涵,認為楚簡中“義”的地位很高,強調以外在之義承載內在之仁。覺得在思想層面上簡文對“仁義”進行了本體論的區別,并且認為這是儒家思想發展的重要一環。后來羅先生又將儒家的“仁義”發展脈絡做了一個說明:認為自孔子開端之后,經過孟子,至董仲舒,“仁義合一”了。而楚簡和荀子代表了另外的觀念。
劉豐先生則表示先秦儒家關于仁義的認識,有一個從“內外相分”到“內外合一”再到“內外相分”的過程。劉先生認為孔子的時候是“仁內義外”的看法,孔子從“禮”說到了“仁”,但還是立足于“禮”而到了“思孟”的時代,則走向了“內外合一”,禮樂仁義已經內化為了人的屬性。后來由于社會現實的情況,荀子又開始以禮釋仁,再次走向了“仁內義外”。
李景林先生的看法則是認為《六德》講“仁內義外”完全是從社會倫理關系的角度定義的,而孟子所反對的“仁內義外”是在形而上的“道”的層次講的,二者根本就不矛盾,屬于不同的層面。這從孟子的許多實例中可以看出來,李景林先生還甚至認為孟子的“仁義內在”說可以成為《六德》的“仁內義外”說的理論基礎。
本編還附了龐樸先生的《試析仁內義外之辯》一文,其雖然不是針對楚簡的,但可作為參考。
性情第十八
這一章里主要是收集了關于楚簡的“人性”、“德行”等討論文章。
陳寧先生先對楚簡中相關文章,如:《成之》、《性自命出》、《語叢二》進行了文字訓釋。陳寧先生認為楚簡對于人性的言論有“請謂之性”、“人性全通”、“人性兼善惡”、“人性可易”等四方面,與孟子有異有同。
戴兆國先生則認為楚簡彌補了孔孟之間的心性論環節,用“心性理論的神話”、“心身一體論的初步闡發”、“德性修養論的深化”、和“德治主義的濫觴”四個標題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了概括。
唐雄山試圖對郭店楚簡做儒家人性思想的現代詮釋,將儒家人性思想分出了層次結構和心性的特征,并提出了人性的運動形態和人性的價值導向。
同樣想說清傳統與現代邏輯關系的黃志平和唐媛兩位先生認為“傳統儒家性情論大致經歷了孔子到《性自命出》到《中庸》到《孟子》再到《荀子》到《大學》的邏輯進程。”認為這個傳統的體系的現代價值是“深刻的現代教育學的理念和對物欲社會的抑制,為現代社會的誠實人格構建了理論資源。”
丁原明提出,郭店儒簡的“性情論”是上承孔子,又接近于孟子的狀態,與“接受仁學義理的治《詩》派和禮樂派思想的初步結合。”認為儒簡“性”“情”是接著孔子講,并從“天”“性”“情”的內涵和“仁德觀”、“涵養觀”出發,從價值角度進行了闡釋。
王美鳳認為郭店楚簡的德治思想是建立在神本基礎上的,強調重民、愛民、加強自身的修養。
但是,與這一切觀點不同的是向世陵先生冷靜而踏實的意見,向先生認為竹簡中的“性”沒有什么確定內涵,不是什么哲學本體。
禮樂第十九
本章收集的是關于討論楚簡的儒家“教育”、“禮學”、“樂論”的文章。這些可以說是儒家的“用”,是具體方法的內容。
先看對教育的說法,姜國均先生先生認為“郭店楚簡以情論性,探討了性、情、心、道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緣情立教、教化成性的思想,提出了知情體道,由義入道,內外雙修的成德途徑;確立了‘金聲玉振',內外和諧,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并且其特征是明顯的“情性論”。這些教育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啟孟子。而且提出了“情性論”衰敗的原因,認為“情性論”經過孟子的改造和荀子的批判之后,就進入了隱藏的階段,不被后儒所重視。
禮學方面是使陸建華先生的說法,陸建華先生將郭店楚簡的禮學和孔子禮學做了一個比較。并且舉了很多例子,孔子倡導“為國以禮”,而楚簡斥責“為邦而不以禮”。并總結了郭店楚簡的禮學思想是“禮本于天”。
而蔡仲德在他對樂論的試探中,認為“郭店楚簡中的儒家樂論重視音樂的社會功用,強調音樂教德養心的作用,強調禮樂配合治人治國的功用,反映了儒家樂論共有的特性。”但也同樣認為這不如《中庸》和《荀子·樂論》、《樂記》、《孔子閑居》那樣深入。大概提到如下幾個方面:樂與人的關系和樂對人的教德養心功用;由禮至樂的遞進關系;樂與禮的相輔相成、相反相濟和樂的制作。
而張世保先生則從《性自命出》、《五行》的形上特征,而且以孔子、莊子為例進一步論述先秦“樂”的形上特征。而且從詩、樂、頌的關系解釋了“樂”的形上特征。
而韓星先生據楚簡分析了禮樂的產生、禮樂制度的發生過程、禮樂文化的基本特征、禮樂的教化功能、禮樂與仁德、刑法的關系、禮與樂的關系幾個方面探討了禮樂文化的內容。
尹紅和祁海文兩位先生則分別探討了樂教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