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郭店楚簡儒家思想研究資料匯編綜述

苑十竹 陳金龍 于序川 孫立文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指導教師:趙敏俐)

 

 

初步認識篇

總說

  郭店儒家簡的最初解讀是在李學勤先生、龐樸先生和郭沂先生的紀要與雜感中展開的,大體談到如下一些觀點:

  李學勤先生主要對楚簡的命名和學派歸屬問題進行了闡述,認為早已隱佚的《子思子》終于浮出水面,郭店楚簡中的大部分就是子思的遺作,還據此認為“思孟學派”的問題終于可以得到解決。這個觀點引起了轟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持此觀點的不在少數。后來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李先生對自己的結論亦有所修正。而郭沂先生的論點主要集中在他的《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里,郭先生主要考慮了先秦儒道關系和郭店老子簡的問題。而龐樸先生則重義理的闡發,重新思考了先秦原始儒家,希望還其被后人掩蓋的本來面目,對“三綱”、“六位”、“五行”提出了自己新的觀點,并首次總結出了楚簡“天、命、性、情、道”的天人觀。

  在這之后的幾年中,廖名春先生與梁濤先生也展開了研究,第一次的論文討論集亦由丁四新博士出版。圍繞這些,學術界有很多的討論,觀點層出不窮。集大成的便是99年的“郭店楚簡國際研討會”。其中探討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楚簡的學派歸屬和鮮明的哲學課題上。

初探第一

  在這一章里,主要收集了幾篇龐樸先生的文章和其他幾位先生的幾種觀點,它們都是對郭店楚簡的初步認識。這種初步的、有一定直覺性的觀念是珍貴的。

  龐樸先生主要論述了這樣幾個觀點:

  楚簡對“仁”的追求已經到達了宇宙本體的高度,產生了初步的心性論,并認為這種心性論直接催生了孟子的“心性論”。進而認為思孟學派可以確定,孔至孟之間的缺環可以補上。即:從“性相近,習相遠”到“人之初,性本善”的中間環節。龐樸先生也從楚簡中提取出了“天-命-性-情-道”模式,認為在這個模式中“心”是催化劑,可以使性轉生其他。又認為楚簡是“以情釋性,指性為情”。在楚簡“性情”的問題上有了初步觀點。

  另外,龐樸先生當時還認為,楚簡的儒家簡體現了原始儒家精神——明確、堅決、具體,富有自由主義思想和以德抗位的精神。可以看得出來,龐先生在敘述這些觀點是的心情是興奮而又激動的。龐先生還具體講到了傳統儒家的倫理順序是從自然到社會的順序(夫婦、父子、社會)和三重道德說,認為楚簡中的道德觀念是既相對也絕對的:人倫道德和天地道德是絕對的,社會道德是相對的。

  最后,關于“儒道共通”的問題龐先生亦持肯定態度。

  不過,當時對于楚簡簡帛體制和字形字義的釋訓還是初步的,這自然造成了觀點中的很多主觀成分,例如龐樸先生認為郭店楚簡是“世界上最早的原裝書”,之后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而涂宗流先生主要是從訓詁方面對這些做解釋,也對一些篇章作了說明,如《成之》篇,涂先生認為其有著教民求己、取信于民的內容;而《尊德義》主要是為了明乎人倫,《六德》是為了求人道、明六位、任六職、美六德。

  江林昌、羅運環、郭齊勇等先生也同樣在楚簡的解釋上持與李學勤、龐樸等先生一樣的“信古”說,這也是絕大多數的學者一直采取的態度,郭齊勇先生更認為這一次的信古思潮是對“疑古”的否定之否定。楚簡的出土在一定意義上為李學勤先生提出的“信古時代”的到來起到了重大作用。不過幾位先生另外提出了一些觀點,江林昌同李學勤兩位先生都認為“六經”至少早在戰國中期已經成為經典并流傳,郭齊勇先生則更提出“經學自孔子始”的觀點。

  此外,江林昌先生也同樣自楚簡中提出春秋到戰國中期的百家學說,“同歸”、“一致”方面更多。而郭齊勇先生提出了儒家核心價值早在戰國初期就已流布楚地,亦認為心性論發端甚早,“善”超乎“善惡”之上。

  但是,羅熾先生以懷疑一切的態度否定了上述所有觀點,他認為楚簡已散佚較多,損失頗重。而且認為楚簡的年代晚于莊子,是孟子之后的事情,原因是楚簡中“刑德并舉”的態度為“思孟不及”;并更發奇論,認為楚簡的儒道關系并沒有說明早期的儒道是融合的,而是恰恰相反,這證明了儒道是先合而后分,楚簡的內容應視為“莊子而后黃老道家的先聲”。

  可以這樣說,雖說這些只不過是學者們對楚簡的初步認識,但幾乎涵蓋了后期所討論的所有問題和幾乎各種態度。從這一點上看,這些對在文字訓釋不很明了時的討論并不如某些學者所說,是盲人摸象,不負責任;相反對以后的研究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很明顯的說明了提出問題決不比解決問題次要。

綜述第二

  這里面有“郭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社科院哲學所99年第一次學術新進展報告會”、“郭店楚簡與歷史文化座談會”、“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幾個會議的討論記錄,應該說是收錄的絕大部分學者的觀點。以下只是就學者討論集中的做了以下綜述,其他重要觀點見目錄的注。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

  關于“成書年代”的觀點——

  池田知久:楚簡年代可能在孟子之后。不過大多數學者依然認為在思孟之間。

  關于“儒道關系”——

  持不沖突的觀點的是:裘錫圭、任繼愈、郭沂

  持沖突的觀點的是:張岱年、許抗生、呂紹綱

  關于儒家簡的“學派觀點”——

  爭論得異常激烈,觀點紛呈,是本次大會的亮點和高潮。不過最終學者們還是以審慎的態度,認為不要將儒家簡當作一家一派所作,應將其籠統看作“孔子后學的思想資料”,這樣才不至于過于狹隘。

  關于“心性”的觀點——

  龐樸:認為楚簡的心性論無善惡之分,處于孔孟之間。

  郭齊勇:亦認為是孟子心性論的先導。對于《性自命出》提出了“血氣情感之心”、“道德意志之心”、“思慮之心”三者影響,人有所不安,故須輔以禮(對于身)樂(對于心)的觀點。關于《五行》和“情”亦有重要論述。

  歐陽禎人:《性自命出》奠定了“仁”的理論基礎。

  丁為祥:《性自命出》是從普遍人性論向天命人性論的提升,認為《中庸》、《孟子》是由此而生發的。

  李澤厚:《性自命出》的本心是虛設的,本篇主要是論情。

  丁四新:《性自命出》不是唯情論。

  東方朔:楚簡中的“情”字,有“情感”、“情態”、“情實”三義,不是漢儒的“以欲釋情”。而且認為這是“心性論”的雛形。

  程一凡:《性自命出》、《唐虞之道》有充分的“智性資源”。

  陳昭謨:認為楚簡中體現了楚人特有的重情、重人身的特質。

  郭梨華:《五行》中的“四行”開啟了“心善論”。

  楊儒賓:《性自命出》的主軸是“心性”說,強調情實。

  李景林:《性自命出》的主旨是“性命天道說”,其核心是“性情論”。

  關于“禪讓”的觀點——

  學者們都認為楚簡《唐虞之道》確實表明了先秦時期“禪讓”學說是有流存的,不過李存山、廖名春認為這出于“儒家”,而李學勤則認為有可能出于“縱橫家”,而且李先生還認為,禪讓學說在當時已經完備了,而彭邦本更是認為這足以證明“禪讓”是真正的歷史存在。

  關于“天人關系”的觀點——

  龐樸認為《窮達以時》是“命運之天時”,提倡天人為二,而《五行》是“道德之天”,是天人合一,《性自命出》又另是介乎其間、超乎其上的不明確的觀點,是一種維持著天與人之間的面子,又是人企圖掙脫天而未能的狀態。

  關于其他方面的一些觀點——

  姜廣輝先生在會議初期提出了新“道統”說:孔子-子游-子思-孟子-黃宗羲-戴震-康有為。而李澤厚先生認為當代新儒家應該并重楚簡、以情為本、開創第四代新儒家的時代。其思路依然傳載著杜維明先生認為楚簡堪比“死海遺書”要“改寫中國哲學史”的脈絡。

  而饒宗頤老先生及劉樂賢、徐少華、郭齊勇、丁四新、程一凡等先生則在一些具體篇目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丁四新博士就《窮達以時》、《唐虞之道》等篇,認為楚簡宣揚天人既通且分,人要順天也應靠自己,而成德既因時亦因材,辯證互補。認為郭店簡強調德性修養,以德立命,承孔、老開天人之序幕。而程一凡認為楚簡不罕言利,與墨家有關。

  彭林先生自“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等句,對楚簡“禮容”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申法,認為禮容與禮法、禮器、禮儀為古禮四要素之一,涉及人性、德義、治國安邦和君子修養的關系。

  饒老與龐樸先生另對《五行》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饒宗頤先生將《五行》與《孟子·萬章下》作了比較,認為在孟子那里是人及于人、而楚簡則是人及于天。龐樸先生則把“仁義禮智圣”定位為“成圣”,“仁義禮智”定位為與孝行有關。把《六德》中的“圣智仁義忠信”定為“為君”之德,認為天道、人道、君道一體。并進而認為儒簡已經提出完整的道德學說。李存山先生也比較了從楚簡到漢帛的《五行》篇的變遷,認為與思孟的流變有關。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99年第一次學術新進展報告會”:

  王葆玹:認為在研究不清“先秦簡冊制度”時,對《子思子》全文作定論尚早,且王教授依然堅持楚墓下葬年代是戰國末期的意見。

  郭沂:認為子思學派可以確定。分為四類:伋載子言:《表記》、《坊記》、《緇衣》、《中庸》;孔伋自著:《中庸》、《五行》;伋弟子載師言:《魯穆公》;伋弟子著:《天降大常》、《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而《唐虞之道》、《窮達以時》或屬第二第三類。郭沂先生還認為孔子的哲學史地位可以提高了,并給出了根據。認為孔子早年行“禮”,中年在“仁”,晚年喜“易”,完成了下學而上達的過程;孔子的《易》是天道之學,戰國哲學填補并深入了這一條道路,闡述了“天與人倫”的關系。

  “郭店楚簡與文化座談會”:

  趙馥潔:從價值哲學的角度,認為“天、命、性、情、道”和“物、心”諸范疇表述了價值形成的過程:情生于性,道始于情,物誘情生,心術為主,構成了早期儒家價值論的雛形。認為“性”是價值根據,“情”是價值意識,“物”是價值客體,“道”是價值準則,“心”是價值主體。

  丁為祥:《詩》《書》經過孔子,如果稱為“普通性”,則楚簡是“超越性”,而《中庸》與《孟子》則是二者合一。

  張茂澤:《性自命出》有荀子的淵源。

  劉寶才:從《唐虞之道》看,禪讓在三代之前確有其事。

  李剛:《忠信之道》有“無為而治”的傾向,但總體屬于儒家。

  王美鳳:認為楚簡的德治建立在神本基礎上。

  林樂昌:認為儒家的傳承順序是“孔子-曾子、子游-子思,分為前后兩期,以《中庸》(標志“誠”)、《五行》(標志“德”)為代表,標志著自天道向心性論的轉變。孟子是心性論的集大成者,影響了宋明理學。

  韓星:認為楚簡在天人關系的框架之內,探討了圣人與閩、圣德與仁義、禮智諸德的關系;并對禮樂文化作了闡釋。

  王暉:認為“六經”早有其實,從《成之》對六經文句的引用可以看出經書章句之學的早期形態,為今古之爭提供了新證據。

  “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

  美國學者艾蘭認為《唐虞之道》屬于一個未知的思想流派,而比利時的戴卡林則認為《唐虞之道》明顯是援墨入儒。這個問題其實國內學者早有各種論述和證明,一般的結論是《唐虞之道》確屬儒家。

  另外一位美國學者安樂哲以《五行》為依據,詮釋《孟子》。這個工作在99年饒宗頤老那里曾有提及。

  我國學者李存山先生將楚簡的歸屬進行了細致的闡發:認為《五行》近于《中庸》而遠于孟子;《性自命出》出于“子思”或“公孫尼子”;《窮達以時》不是思孟一派,《唐虞之道》異于孟子,離于《禮運》,《六德》與曾子無關。認為楚簡是“楚產”或“陳良之儒”收攏的與思孟有密切聯系的北方文獻。

  陳來先生則有奇論,自郭店簡與漢帛、上博得比較得出結論,認為帛書《五行》的經是子思所寫,而傳是孟子所撰。大多數學者表示懷疑。

  郭沂先生十幾年來激情不改,又提出了宏偉的構思,希望用“五經七典”代替“四書五經”。

  胡治洪先生認為《緇衣》在郭店、上博的現世,使原始儒家得以重光。這個觀點與歐陽禎人先生多年前撰寫的《郭店簡〈緇衣〉與〈禮記·緇衣〉的思想異同》一文中的觀點吻合,而對于原始儒家精神的探索也確實是眾多學者的追求。

  “會議以外的觀點”:

  姜廣輝先生提出了判斷《子思子》的四條標準;余敦康認為楚簡中心性之學是重要內容,而《六德》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是經世致用的。

  對于墓主身份及年代的考證,有以下幾種觀點:

  李學勤、羅運環先生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是在公元前300年。而王葆玹先生依舊認為是公元前278到公元前265年之間。廖名春先生在早期根據“東宮之師”的釋字認為墓主可能是子思一脈。當然后來對“幣”的辨認又部分傾向為“東宮之杯”。姜廣輝在當時認為可能是陳良,而高正先生的奇論是一個讓很多人匪夷所思的結果,高正先生認為這個墓是“屈原”的墓,當然高正先生堅持“東宮之師”的釋字。

  刑文先生在他的《郭店楚簡研究述評》中對研究方法提出了質疑,馮國超先生也認為研究之后應當建立完善的機制和平臺,以便日后研究。對兩位先生中肯的觀點編者表示欽佩。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盛区| 大港区| 文化| 安龙县| 门头沟区| 雅安市| 东兴市| 唐山市| 青冈县| 东乡族自治县| 涿鹿县| 金湖县| 泽库县| 榆林市| 连州市| 永善县| 青田县| 英山县| 色达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渝中区| 城口县| 通江县| 海丰县| 柳江县| 三明市| 博客| 南开区| 彭阳县| 石景山区| 措勤县| 屏边| 毕节市| 资源县| 商水县| 渭源县| 永泰县| 鹰潭市| 永兴县| 应城市|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