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p_qianmu

錢穆

姓名:錢穆
籍貫:江蘇無錫
字號: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
生卒:1895年-1990年
成就:學貫四部,著作等身,有“最后一位國學大師”、“當代朱子”、“一代儒宗”之譽。


人物生平

  1895年(清光緒廿一年)7月,錢穆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蕩口鎮七房橋錢氏家族。

  錢穆所出的大房,人丁最旺,五世同堂。但正是由于人丁興旺,各家從祖上所分的住房和田地亦少,甚至到了錢穆伯父、父親時,已無一尺之地,“淪為赤貧”。饒是如此,大家族卻“書香未斷”。錢穆的曾祖父錢繡屏,國學生;祖父錢鞠如,邑庠生,長于音韻,勤治《史記》;父親錢承沛,自幼聰慧過人,被譽為“神童”,16 歲縣試入泮,后在七房橋設館授徒。錢穆兄弟4 人,長兄原名恩弟,后易名摯,字聲一,即著名科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之父。

  1900年,七歲的錢穆被父親送入私塾讀書,與大哥聲一同塾。其時聰明伶俐,強記不忘,塾師對其亦稱贊有加。年底,私塾老師因病歇塾,為了兄弟二人的學業,錢父決意舉家遷至蕩口鎮。蕩口鎮時多有華姓聚族而居,是清末民初著名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的故鄉。遷至蕩口后,錢父在鎮上延請了一位華姓名師為錢穆兄弟上課。除授《四書》、《五經》外,塾師亦講《史概節要》、《地球韻言》兩書。兩書講畢,塾師不幸生病,不能坐塾,諸生學業荒廢。錢穆兄弟也不再上塾,錢穆則日日在家中閱讀小說。

  1904年,錢穆10歲,與兄長一道考入無錫蕩口鎮果育學校。

  果育學校是一所鄉間新式小學,原是鄉賢華子才(華鴻模)為華氏家族子弟而辦。果育小學分高、初兩級。錢聲一入高級一年級,錢穆則入初級一年級。當時的體操老師——錢穆的同族錢伯圭,是思想激進的革命黨人,對錢穆時有教導,是他政治上的啟蒙老師。在果育小學4 年,錢穆深得眾多良師的教誨、指點,既受到了傳統國學的熏陶,又得以接觸新學,打開視野,為其日后從事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1905年,錢父撒手人寰,留下孤兒寡母,家境困頓。

  1906年,錢氏兄弟考入常州中學堂。為減輕家庭負擔,錢聲一自愿入讀學期一年的師范班,將深造的機會留給了弟弟錢穆。畢業后,錢聲一回鄉任教。
  
  在常州府中學學習期間,錢穆頗得監督屠元博的關心和愛護。屠元博的父親是名滿中外的史學泰斗屠寄,雖錢穆與之未曾謀面,親承教誨,但對這位史學巨擘,錢穆始終心懷崇敬。當時,在常州府擔任歷史、地理教務的,是屠寄昔日門生呂思勉先生。呂思勉雖是學堂最年輕的教師,但知識廣博,國學功底深厚,帶給錢穆深刻的影響。日后,錢穆亦同呂思勉多有書信往來,交往甚篤。

  1910年,錢穆讀四年級時,新舍監陳士辛與學生多有齟齬,最終釀成學潮。錢穆作為學生代表,代頭自動退學。后經屠元博代為申請,到南京私立鐘英中學就讀。

  1911年,適逢武昌起義,時局混亂,學校宣布解散。錢穆投軍不成,遂返鄉。

  1912年春,經遠房親戚錢冰賢介紹,錢穆離開老家七房橋,赴秦家水渠三兼小學任教,開始了長達十年半的鄉教生涯。

  學校原只校主秦仲立兄弟三人分任教務,錢穆到后,負責高級班的國文、史地、英文、數學、體操、音樂等科,并兼部分初級班課,教務極其繁重。秦氏藏書豐富,但不輕易示人,因與錢穆切磋學問,結成忘年之交,錢穆才讀得秦家藏書,也藉此得以接觸西方思想,開闊眼界。

  1913年,錢穆轉入蕩口私立鴻模學校任教,即原果育小學。當時校主是華鴻模的長孫華士巽,對教字認真、負責的錢穆很是器重。

  1914年夏,梅村成了縣立第四高等小學,錢穆在鴻模小學的同事,亦是錢聲一昔日同窗的華澄波被聘為校長。錢氏兄弟得其邀請,一同前往任教。在梅村四小任教期間,結識了一生摯友朱懷天。

  1918年夏,老家七房橋遭火災,遷家至蕩口鎮。為了侍奉患有胃病的母親,錢穆便辭職回蕩口鴻模學校任教。

  兩地任職期間,錢穆不單嚴謹教學,勤奮讀書,在學術研究上亦有所成。在梅村縣立四小教授《論語》時,錢穆精讀了《馬氏文通》,并仿照體例,終成《論語文解》一書,該書亦是錢穆生平第一部出版著作。

  1919年,錢穆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長,在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實驗和改革。在實驗和改革的同時,錢穆也利用閑暇時間從事撰述。李石岑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錢穆幾度投稿,其文兩度刊于首幅。

  從1912年春到1922年秋,錢穆在鄉村做了十年小學教師,其間雖然有憾于未能入大學深造,但他始終堅信“學問”源自“功夫,“未嘗敢一日廢學”。

  1922年,得益于同鄉施之勉的推薦,錢穆赴廈門集美學校擔任教職,這也是他首次擔任中學教職。

  集美學校乃是南洋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一手創辦,初為小學,后來逐漸擴大,成為一所包括師范部、中學部,商業、水產航海、農林、幼兒師范、女子中學部,幼兒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等等在內的大規模學校。錢穆在集美學校任高中部、師范部三年級兩個班的國文課。錢穆居處臨近校圖書館,中學課業較之從前略為輕松,故而閑暇時間較多,遂“一意肆力于讀書”。

  1923年,集美學校鬧學潮,校長對此處理失當,開除了數名學生,錢穆因傾向學生一方,故辭去集美學校下一年的聘任,重返家鄉無錫。此后不久,即受錢基博先生的介紹和推薦,轉入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任教國文課。當代著名新聞學家徐鑄成于三師讀書時,即由錢穆授課。

  1927年,經無錫三師同事胡達人推薦,錢穆轉任至蘇州中學。

  蘇州中學頗有淵源,其原址為宋范仲淹所創府學的部分故址,理學家胡瑗曾講學于此。清稱紫陽書院,清末在此創設江蘇師范學堂。民國初年,王國維、呂思勉等著名學者均曾于此執教。錢穆任教時,校長為著名教育家汪懋祖,曾留學美國,擔任過北平師范大學校長。汪懋祖治時,學校實行學分制,提倡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創辦校刊,廣延人才,多方禮聘著名學者來校講學,蘇州中學逐漸發展為蘇州重要的學術基地。陳去病、吳梅、呂叔湘、胡哲敷、顏文梁等均與錢穆同在蘇中任教,甚至章太炎、胡適、顧頡剛、張君勱、張其昀、歐陽予

  倩等學界名流亦曾在此講學。

  1928年夏秋之交,妻兒、兄長相繼去世,錢穆很受打擊。哀痛之下,錢穆強自振作,繼續教書著述,在《蘇中校刊》上連續發表《述清初諸儒之學》、《墨辯碎詁》、《孔子略史及其學說之地位》、《儒禮雜議——非斗篇》等文。

  l929年秋后,負責商務印書館編《萬有文庫》中《墨子》一書。

  1930年春,錢穆于蘇州續姻。又得顧頡剛鼎力相薦,赴北京燕京大學任國文系講師。同年,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力辨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之非,破經學古今門戶之見,引起學界轟動。 后因不適燕京大學教會大學的環境,故辭職南歸。

  1931年夏,受聘于北京大學,擔任歷史系教職,授“中國上古史”、“秦漢史”、“中國通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課,并兼課清華、燕京、北師大。錢穆先生功底扎實,學問深厚,且善言辭,所講中國通史課深受北大學生的歡迎,甚至有“北胡南錢”之說。

  1937年,北平淪陷,錢穆隨時局流徙南下。

  1939年,《國史大綱》脫稿,錢穆回蘇州侍母一載。

  1941年,應顧頡剛之邀,往成都任教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及武漢大學。

  齊魯大學原為美國教會所創,抗戰初遷至四川成都。原本即有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設國學研究所。內遷后,決意重建研究所,顧頡剛被聘為主任,負責行政事務。顧氏在任期間,置得大批古籍,又多方延請名師,除有胡厚宣、錢穆等在所任職外,又得葉圣陶、張維思、呂叔湘、韓儒林、孫次舟等學界名人來此講演,由是研究所名聲漸著。

  1941年6月,顧頡剛在重慶北碚辦《文史雜志》,所中實際工作漸由錢穆主持。

  1942年,顧頡剛辭研究所主任職,由錢穆正式接任所務。

  除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外,錢穆在此期間亦編成《清儒學案》一書。

  1943年秋,齊魯國學研究所停辦,錢穆應華西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的邀請,在該校擔任教職。又得四川大學校長黃季陸相邀,到川大歷史系兼課,講授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

  1944年,撰文《中國歷史上青年從軍先例》,號召知識分子投筆從戎 。

  抗戰時期,錢穆在西南大后方,或著書立說,或奔走講演,“以民族意識為中心論旨,激勵民族感情,振奮軍民士氣,故群情向往,聲譽益隆,遍及軍政、社會各階層,非復僅為黌宇講壇一學人。為書生報國立一典范,此點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論。”

  1945年抗戰勝利后,錢穆患病在身,仍留川任教,住華西壩一年。

  抗戰勝利后,大學陸續復校,胡適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北大校長,因其遠在美國未歸,便由傅斯年代校長之職,負責北大接收、復員和北遷工作。但錢穆卻始終沒有得到邀請,這與錢穆和傅斯年所代表的史料考證派之間的分道揚鑣不無關系。

  1946年,滇人于乃仁在昆明籌建五華學院,托錢穆學生李埏代為敦請,錢穆有感時局動蕩,又素愛昆明氣候,遂欣然應允。錢穆在五華講學,又兼云大課務,同時還為軍官學校將校訓練團講“中國古代軍事史”。

  1947年,因胃病原因,決意離滇東歸。

  1948年,正式執教于無錫江南大學,任文學院院長。

  江南大學為無錫巨商榮家所創辦,雖創立未久,但仍薈萃不少著名學者。除錢穆任文學院院長外,唐君毅為教務主任,朱東潤、牟宗三、李雁晴、王以中俱在江大任教。

  除教學、行政外,錢穆還應上海正中書局之約,指導學生圈點《四部選粹》,即精選四部籍中人人必讀者數十種,一一加以標點。但終因時局動蕩,標點之書未能付印,隨他標點、鈔錄的學生也散去了。

  課余閑暇,錢穆又撰《湖上閑思錄》。

  1949年,錢穆南走香港。入港后,有感于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的情形,于是考慮創辦學校。

  1950年,新亞書院在錢穆的努力下初創成形。創建之初,條件極其艱苦,生源多為來港大陸青年,無力繳納學費,中途離校,轉校者亦不在少數,學校經費亦尤其緊張。但學校的任課教師,如吳俊升、任泰、劉百閔、羅香林、張維翰、梁寒操、衛挺生、陳伯莊、程兆熊、楊汝梅等,皆為大陸來港的知名人士。其中不乏錢穆故交,為表支持,競相表示不計報酬。盡管條件不如人意,但書院教授陣容之強大,香港大學中文系遠不能比,亦受到香港教育司的重視,對其多有通融。

  冬季時,新亞經濟窘困,已至山窮水盡。錢穆離港赴臺募款,望獲臺灣政府救濟支援。錢穆抵臺后,多方勸其留臺發展,但他心系新亞,婉言相辭。其后又受邀去港大任教,亦固辭。

  1952年,錢穆在淡江文理學院驚聲堂講演,屋頂泥塊墜落擊中頭部暈厥送醫。

  1953年,新亞書院得到美國雅禮協會資助,后又得美國亞洲協會襄助,籌辦研究所。

  1955年,得哈佛燕京社協款資助,新亞研究所成立。

  香港原本不甚重視中文教育,全港除卻主要用英文授課的香港大學之外,其他學校寥寥無幾。錢穆來港,興學艱難,新亞書院于困境中奮進,不斷得到發展,諸教授數年艱辛耕耘,培養了一批高質量人才。其辦學的成績為香港各界所矚目。6月27日,由香港教育司高詩雅和香港大學教授林仰山提議,香港總督兼港大監督的葛量洪在香港大學1955 年畢業典禮上,授予錢穆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以彰其績。

  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女士九龍締婚。

  1960年,錢穆應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半年。閑暇時間,錢穆一方面補讀英文,一方面完成了《論語新解》的撰寫。 6 月13 日,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為表彰錢穆的教育、學術成就,及其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耶魯大學特授他名譽人文博士學位。隨后,赴歐訪問。

  1963,崇基、聯合、新亞三校聯合,改組為香港中文大學,錢穆主動提出辭去新亞書院院長職務,為新亞董事會所挽留。

  1964年,錢穆再度提出辭請,董事會終于應允,並決定以1965年為正式辭職之年,此一年則為休假年。1965年正式卸任后,錢穆應馬來亞大學邀請,由夫人陪同赴吉隆坡講授“中國思想史”。原定計劃講學一年,因不適應南洋濕熱天氣,胃病復發,于1966 年2 月提前返港。錢穆夫婦返港后半年,香港難民潮驟起,治安惡化。夫婦商量之下,決意定居臺灣。

  1967年10月,錢穆夫婦正式遷居臺北。

  1968年,錢穆夫婦遷入由夫人親手設計的“素書樓”,并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朱子新學案》書成,老友張其昀邀請其往華岡文化學院,擔任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首任博士班班主任。

  錢穆每周為博士班講授“中國史學名著”,后來,臺大學生戴景賢來素書樓旁聽,將講授內容錄音,再加以整理,陸續刊登在文化學院創辦的《文藝復興》雜志。1973 年2 月,《中國史學名著》一書經臺北三民書局正式出版。隨后又開“宋明理學”、“朱子學”、“經學大要”、“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等課,邊講邊寫札記,后合編為《理學三書隨札》一書。受聘文化學院同時,又應蔣復聰先生之約,擔任臺北中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1974年,錢穆在夫人陪同下,游歷梨山、武陵、天祥、花蓮。期間,寫下《八十憶雙親》。

  1975年,錢穆將居港臺時期發表之中國傳統學術相關論文匯成《中國學術通義》一書,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1976年冬,錢穆胃病劇作,幾不治。

  1977年夏,新亞書院策劃創設“新亞學術講座”。為答謝創辦人錢穆的卓絕貢獻,此講座命名為“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擬每年邀請一位對中國文化有所研究的中西著名學人來新亞作講演,并邀請錢穆為講座第一位講演人。

  1978年,錢穆胃病、目疾日劇,仍抱病扶杖赴港,以“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為題,進行了六次講演。后根據錄音編寫成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984年,錢穆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

  1986年,錢穆92歲生辰,亦是他執教75周年的紀念日。6月9日當天下午,錢穆在素書樓為中國文化大學(即華岡文化學院)史學所博士班的學生做告別杏壇最后一講,聽者云集。臺灣當局于6月20日晚為他舉行執教75 周年榮休紀念會。“行政院院長”俞國華贈予錢穆“鴻儒碩望”鏡屏,“教育部”也贈其“一代儒宗”賀匾。11月,錢穆完成其人生最后一部著作——《晚學盲言》。

  《晚學盲言》撰寫之時,錢穆目疾已深,不能識字看書,幸得夫人胡美琦女士協助,方能成書。此書系錢穆40 年代以來從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之總結。

  由于政治環境所限,自1949 年4 月南走香港,錢穆便再也沒有踏上大陸的土地。雖身在海峽對岸,但對錢穆始終情系故鄉和親人,對于時局,錢穆亦多有關心,希望兩岸能和平統一。

  1990年8月30日上午9點15分,錢穆心力衰竭,在臺北杭州南路寓所逝世,享年96歲。訃訊傳來,士林震悼。各界人士紛紛發文吊唁。9月26日,在臺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9月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教育文化會、新亞書院校友會,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

  1992年,錢穆先生得以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宜昌市| 高青县| 水城县| 香格里拉县| 沾益县| 时尚| 阿鲁科尔沁旗| 安顺市| 永寿县| 册亨县| 巨鹿县| 萨嘎县| 五大连池市| 吉首市| 青田县| 连江县| 名山县| 临城县| 张家港市| 周口市| 福鼎市| 尉氏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桂阳县| 井研县| 江陵县| 泸定县| 伊金霍洛旗| 江永县| 通化县| 四会市| 九台市| 昌都县| 博野县| 团风县| 洛宁县| 长阳| 扎鲁特旗| 郯城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