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

  一、《易大傳》著作年代新考

  漢代以來流傳的《周易》一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上下經》二篇,另一部分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顏師古注:“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彖》、《象》等十篇,歷來稱為十翼,現在許多學者稱之為《易傳》。但在漢代,這十篇并不是簡單地稱為《易傳》;在漢代,《易傳》一詞實別有所指。《漢書·儒林傳》說:“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薄稘h書·藝文志》著錄:“《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服氏二篇,楊氏二篇(名何),蔡公二篇,韓氏二篇(名嬰),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寬)?!笨梢姖h代是把漢儒所著對于《周易》的解說稱為“易傳”。(到宋代,程頤、蘇軾的易注也稱“易傳”,南宋朱震著《漢上易傳》,楊萬里著《誠齋易傳》,亦把自己的注解稱為“易傳”)而所謂十翼,在漢代并不稱為“易傳”。

  漢初陸賈所著《新語》多次引述《周易》,《辯惑》篇中說:“《易》曰:二人同心,其義斷金。”這是引《系辭》的文句(《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直稱“《易》曰”?!痘茨献印た姺Q訓》說:“故《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這是引《序卦》的文句,(《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是直稱“《易》曰”。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說:“《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這是引《系辭》的文句(《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稱為《易大傳》。所謂《易大傳》,是專指《系辭》,還是泛指《彖》、《象》等篇,文獻不足,無從斷定。但司馬遷認為《彖》、《象》等都是孔子所作。司馬氏父子很可能是把傳說孔子作的《彖》、《象》、《系辭》、《文言》、《說卦》等篇都稱為《易大傳》,以別于當時人所著“易傳”。

  漢代施、孟、梁丘三家所傳的《周易》共十二篇,《漢書·儒林傳》說:“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文言》十篇解說上下《經》。”可見費氏《易》也是十二篇。王充《論衡·正說》篇說:“孝宣皇帝之時,河內婦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示博士,然后《易》、《禮》、《尚書》各益一篇?!笔?、孟、梁丘三家講學,正是在宣帝時,三家的十二篇中有一篇是當時才發現的?!峨S書·經籍志》說:“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后河內女子得之?!边@又認為《說卦》、《序卦》、《雜卦》都是宣帝時發現的。但是,《淮南子》已引過《序卦》,司馬遷已提到《說卦》,近年馬王堆出土帛書《周易》,有《系辭》,那《系辭》中包括通行本《說卦》的一段。這都可證《隋書·經籍志》之說是不可憑信的。王充所說增益“一篇”是正確的。這一篇當是《雜卦》。

  施、孟、梁丘三家所傳十二篇,除《雜卦》是宣帝時發現的以外,其余上下《經》二篇,《彖》、《象》等九篇,當時漢初《易》學大師田何的傳本。《漢書·儒林傳》說:“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庇终f:“要言《易》者本之田何?!碧锖问菓饑┣皾h初講授《周易》的重要人物。

  《晉書·束析/日傳》說:“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敦韵乱捉洝芬黄?,似《說卦》而異。”杜預《左氏經傳集解后序》說:“汲郡汲縣有發其界內舊冢者,大得古書,……《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系辭》,疑于時仲尼造之于魯,尚未播之于遠國也?!蔽合逋跄怪兴亍吨芤住飞舷隆督洝放c通行本內容相同,可見田何所傳上下《經》是戰國時代舊本之一。近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不分上下《經》,六十四卦次序亦完全不同,當是另外一種傳本。帛書《周易》的《系辭》,與通行本《系辭》內容頗有出入,也不盡同,足證漢初《系辭》也有不同的傳本。今本的《系辭》和《彖》、《象》等篇當也是田何傳下來的,田何的傳本必須有其一定的師承關系。

  漢代人都認為《彖》、《象》、《系辭》等篇是孔子所作。《漢書·藝文志》說:“文王……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边@是傳統的說法。宋代歐陽修作《易童子問》,開始懷疑《系辭》非孔子作,葉適繼之,清代史學家崔述等又加以論證。現在多數學者都認為所謂十翼確非孔子所作,這已成為定論。這十篇的作者究竟是誰,已無可考。這十篇的著作年代,卻還可以考定。這十篇作于何時呢?多數同志認為成書于戰國時期,也有些同志認為作于秦漢之際。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說:“我相信《說卦傳》以下三篇應該是秦以前的作品,但是《彖》、《象》、《系辭》、《文言》則不能出于秦前。大抵《彖》、《系辭》、《文言》的三種是荀子的門徒在秦的統治期間所寫出來的東西,《象》在《彖》之后。 ”也有些同志認為是秦漢間至漢代中期的作品。李鏡池《周易探源》說:“彖傳》與《象傳》——其年代當在秦漢間:《系辭》與《文言》——年代當在史遷之后、昭宣之間?!墩f卦》、《序卦》與《雜卦》——在昭宣后。”又說:“現在我的推斷是:一,《彖傳》和《象傳》的《大象》,寫于秦朝。《彖》、《象》二傳是秦漢間作品。二,《系辭》、《文言》是經師傳《易》的語錄遺說的輯錄,即從田何到田王孫的口傳《易》說。三,《說卦》以下三篇,約在宣元之間。”對于這個問題還須作全面的深入的考察。

  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1)可見司馬遷見過《彖》、《系辭》、《象》、《說卦》、《文言》等篇。對于司馬遷這句話隨意否認或隨意曲解,都是不對的。《淮南子·繆稱訓》引述過《序卦》的文句。陸賈《新語》的《道基》篇說:“于是先圣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煜氯嗣褚熬友ㄌ帲从惺椅荩瑒t與禽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筑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边@顯然是引述《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一段的語意。又《辯惑》篇引述《系辭上》的“二人同心”二句。這些都足以證明《系辭》、《序卦》在漢初已有。如果認為《系辭》的年代“在史遷之后、昭宣之間”,《序卦》“在昭宣后”,恐怕是疑古太勇,未免主觀武斷了。

  《禮記·樂記》有這樣一段話:“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大小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边@和《系辭上》首段大體相同?!断缔o上》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系辭》在這里是講天地和萬物的秩序和變化,寫得比較自然。《樂記》此段從天地講到禮樂,講得比較牽強,看來是《樂記》引用《系辭》的文句而稍加改變。《隋書·音樂志》引沈約說:“《東記》取《公孫尼子》?!薄豆珜O尼子》的年代也難以確定,但總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断缔o》必在《公孫尼子》之前,是沒有疑問的。

  宋玉《小言賦》有這樣幾句:“且一陰一陽,道之所貴;小往大來,《剝》、《復》之類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三光并照則小大備。”這顯然是引述《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和“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語意?!稘h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隋書·經籍志》著錄《宋玉集》三卷,宋代以后《宋玉集》散失了。《小言賦》見于《古文苑》。傳說《古文苑》編于唐代,據考證當系宋初編定的,所以《古文苑》的材料不盡可信,但也不失為一個旁證。如果《宋玉賦》引用過《系辭》的文句,更足以證明《系辭》的年代不可能晚于戰國。

  《荀子·大略》篇說:“易之咸,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边@和《周易》中《咸》卦的《彖》很相類似?!断獭坟缘摹跺琛氛f:“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這是《大略》篇選錄了《彖傳》的文句呢,還是《彖傳》抄錄了《荀子》?我認為,這首先要看看《荀子·大略》篇的體裁?!洞舐浴菲皇且黄到y的論文,而是一篇資料摘錄,它摘抄了《荀子》一些篇章中的要語和其它材料。郭沫若同志曾說:“以荀子那樣富于獨創性的人,我們可以斷定他的話決不會是出于《易傳》之剽竊?!?2)但這里需要作具體分析。從內容看,《大略》篇只是一篇資料摘錄,可能是荀子門徒所編,我們不能因為荀子是一個富于獨創性的思想家,就斷定《荀子》全書各篇都不會引用舊文。這條開端三字是“易之咸”,這就足以表明,這條正是引述《周易》中《彖傳》的文句而加以發揮。

  根據以上的論證,可以斷定:《系辭》和《彖傳》基本上是戰國時代的作品。但究竟是戰國時代哪個時期的作品呢?這還須作進一步的考察。

  如何作進一步的考察呢?我們可以從基本概念范疇的提出與演變,從基本哲學命題的肯定與否定,來考察哲學著作的年代先后,一般的情況是:先有人提出一些概念范疇,然后才有人加以評論或否定。先有正命題,然后才會有反命題。這是思想發展的必然的程序。

  戰國時代思想發展中,有兩件事實與《易大傳》有重要聯系,值得注意。第一,《系辭上》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肯定了天地的尊卑高下的關系。而《莊子·天下》篇所載惠施《歷物》之意十事,第三是“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指出天地的高下關系是相對的。從思想演變來看,惠子的“天與地卑”正是《系辭上》“天尊地卑”的反命題。所以,應該肯定,《系辭》的基本部分在惠子以前就有了。

  第二《系辭上》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以太極為最高的實體。而《莊子·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這顯然是不承認太極是最根本的,而把道凌駕于太極之上。這是對于“易有太極”的反命題。所以《系辭》的這部分文字應在《莊子·大宗師》篇之前。

  關于天地起源問題,儒家和道家有一段斗爭的歷史。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范疇,認為道“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又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边@個大字應讀為太《莊子·天下》篇述關尹老聃的學說云:“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常、無、有是三個觀念;太、一是兩個觀念,指太與一。太即道,一即’道生一”之一?!兑状髠鳌返奶珮O,當是受老子影響而略變其說。太極之太是從老子所謂太來的,而添上一個極字,創立了另一個最高范疇。莊子則認為太極只相當于“道生一”之一,道還是在太極之先。這表現了儒道兩家的爭議。《易大傳》的年代應在老子之后、莊子之前。

  杜預《左傳集解·后序》敘述汲冢竹書說:“《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系辭》?!睍x代汲冢出土的竹書中沒有《易大傳》,我們能不能據此斷定當時的魏國一定沒有《系辭》等篇呢?我認為不能,因為當時的魏國并不是把所有與《周易》有關的書籍都埋藏在魏襄王冢中。所以,這決不能證明當時魏國沒有《系辭》等篇,更不能證明當時齊魯等國沒有《系辭》等篇了。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周易·系辭》,而內容與通行本不盡同;又有別種《周易》解說。這說明漢代初年《系辭》有不同的傳本,而解說《周易》的書也不止一二種。漢代以后流行的《易大傳》當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師們所編定的,而田何或他的先師們所不采用的部分,后來都失傳了,今日才有所發現。但在歷史上發生重大影響的還是田何的傳本。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系辭》的基本部分是戰國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莊子以前?!跺鑲鳌窇谲髯右郧?。關于《文言》和《象傳》,沒有直接材料。《文言》與《系辭》相類,《象傳》與《彖傳》相類,應當是戰國中后期的作品。從《象傳》的內容看,可能較《彖傳》晚些。

  總之,《易大傳》的基本部分是戰國中期至戰國晚期的著作。

  二、《易大傳》的本體論學說

  《易大傳》是《周易上下經》的解說,但它的解說卻不一定合乎《周易》古經的原意?!兑状髠鳌吩诮庹f古經時提出了若干關于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論,可以說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洞髠鳌肥?,不是一個人寫的,亦非一個時期寫成;但各篇的觀點還是互上協調的,并無彼此沖突之處。因而十篇的哲學學說構成了一個宏闊的體系。今將《易大傳》中比較精深的思想擇要列舉出來略加詮釋。

  《易大傳》的哲學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呢?這個問題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今試就三 個方面分別加以考察。

  1.太極、乾元、坤元的意義

  《系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于這幾句,歷來有不同的解釋,眾說紛紜,迄無定論。簡單說來,有四種不同的解釋:第一,天地起源說,以鄭玄、虞翻為代表。第二,畫卦說,以朱熹為代表。第三,揲蓍說,以胡渭、李土+恭為代表。第四,大中說,以焦循為代表。

  鄭玄解釋“太極”說:“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虞翻說:“太極,太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彼^“淳和未分之氣”,所謂“太一”,指天地未分的統一體?!肚f子·天下》篇論關尹老聘之學云:“主之以太一。”太一是太與一。《呂氏春秋·大樂》篇:“音樂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禮記·禮運》篇:“是故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這所謂太一不是兩個觀念,而是一個范疇,指最原始的統一體。這些是“太一” 一詞的由來。鄭玄和虞翻的注解即認為這四句是講天地的起源。

  朱熹《周易本義》說:“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這就是說,作卦次序,先設想一個無形的太極,然后畫一奇一偶為兩儀,一奇一偶之上又各加一奇一偶為四象(即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象之上又各加一奇一偶為八卦。朱氏雖也提到揲蓍,而以畫卦為主。此說雖然新穎,實不可通。李土+恭批評畫卦說道:“皰犧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聞始作太極也。且作卦奇偶畫也,太極圖圈非畫矣?!上笾^乾,則先畫乾,效法之謂坤,則次畫坤。皆三畫卦,以象三才,未聞有一畫兩畫止而謂之陽儀陰儀太陽少陰少陽太陰者?!?3)這個批評可 謂是非常切當的。

  李土+恭反對畫卦說,認為“易有太極”四句是講揲蓍的次序。何謂揲蓍?《易·系辭上》說“太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扌+力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扌+力而后掛。”這是占筮時數蓍布蓍的方法。唐崔憬曾解釋說:“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4)崔氏只說舍一不用是象太極,并未說太極即是舍一不用之一。李土+癰《周易傳注》據崔憬之說又加以引申說:“易,變也,然必有不變者而變者以生。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極也,不變者也。有太極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為二,有奇有偶也?!焙肌兑讏D明辯》引李土+恭《與毛太史訊易書》說:“太極者,大衍之舍一不用者也。兩儀者,分而為二以象兩也。四象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也?!焙嫌謪⒆美钍现f提出自己的解釋,他說:“所謂太極者,一而已矣。命筮之初,奇偶未形,即是太極。”認為大衍之數五十未分奇偶之全體即是太極。李氏答胡氏書說:“拙解雖成,然清夜思之,尚未自信,以舍一分二揲四是相連之事,非相生之物也。今得妙解豁然。真是相生之序矣?!?5)按此說實亦難通。誠如李氏所說,以舍一不用為太極,以分而為二為兩儀,以揲之以四為四時,而實際上舍一、分二,揲四只是“相連之事”,并非“相生之物”。胡渭以未分奇偶為太極,從未分奇偶到分為奇偶,也只是相連之事,仍非相生之序。而且《系辭上》明說“分而為二以象兩”、“揲之四以四以象四時”,只是“象兩”、“象四時”而已,并未說這就是兩儀四象的本身。所以,筮蓍說也是不可取的。

  焦循《易章句》說:“易謂變而通之也。太極猶言大中也。民雖不知,變而通之,皆有大中之道?!彼J為這四句是講《周易》各卦旁通的道理。此說更是支離不切。焦循在《易話》中引《禮運》“是故夫禮必本于太一”幾句而說“此本《上系傳》”;又引《呂氏春秋·大樂》篇“音樂本于太一”幾句而說“此亦本《易傳》為說”,并且講:“晚周人剌取《易》義以著書,尚可跡而求之?!苯故霞瘸姓J晚周人所謂太一即是《系辭上》所謂太極,而又堅持太極即大中,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我認為,關于《系辭上》“易有太極”四句,歷代注家的解說中,仍以鄭玄、虞翻的解說比較正確,最為可取。太極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統一體。《系辭上》以太極為天地的根源,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觀點。

  《彖上》提出“乾元”、“坤元”的學說?!跺枭稀氛f:“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庇终f:“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彼^元,是始的意思(《子夏易傳》:“元,始也?!睋宕鷮W者考證,《子夏易傳》即《漢書·藝文志》所載的《韓氏易傳》)。乾元即乾之始,坤元即坤之始。乾坤是什么?《系辭下》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說卦》說:乾健也,坤順也。”乾坤即陽與陰,剛與柔。《咸》卦的《彖》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應。”所謂二氣即指陰陽,這也就是認為陰陽是二氣。乾元可解為陽氣之始,坤元可解為陰氣之始。(《九家易》說:“元者氣之始也?!边@是漢儒舊說)?!跺枭稀芬郧?、坤元即陽氣、陰氣為萬物“資始”、“資生”的根源,這也是唯物論的觀點。

  《序卦》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庇终f:“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边@認為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萬物,然后才有男女的分別,才有夫婦的關系,有了夫婦的關系,才有父子、君臣、上下的關系,然后才有道德規范。父子君臣上下的關系是后起的,不是本來就有的。這也是一種唯物論的觀點。

  《系辭上》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彖上》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薄爸猎绽ぴ?,萬物資生。”《序卦》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比f的不同,是層次的不同,基本是一貫的。應該肯定,《易大傳》中的天地萬物起源論是一種簡單樸素的唯物論。

  2.易,道,神,天

  《系辭》中多次談“易”?!断缔o》中的易字有三種不同的意義:一指自然變化,一指易卦或易象,即《周易上下經》一書,另一意義是簡易之易。(1)如“生生之謂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都是指自然變化的過程?!耙子刑珮O”之易,也是指自然變化的過程而言。(2)如說“《易》與天地準”,《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無思也,無為也”,則是指《周易上下經》而言。(3)“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簡之善配至德”,則是指簡易。這三項意義中,第一項是最重要的?!断缔o》肯定自然世界是一個運動變化的過程,這有深刻的意義。這一方面肯定客觀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另一方面又肯定運動變化的客觀實在性。世界是無窮無盡的變化,而運動變化不是虛幻的,乃是世界的真實情況。這個觀點與唯心論者以變化為空幻是截然對立的,乃是一種重要的唯物論觀點。

  “道”也是《系辭》中的一個重要范疇。《系辭上》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所謂道指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這規律的基本內容是一陰一陽即對立兩方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轉化。對立兩方面的最淺顯的例子是晝夜,所以說“通乎晝夜之道”。

  這“道”的范疇在《易大傳》的理論體系中居于何種地位?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易大傳》是否也與此相同呢?這個問題必須考察清楚?!断缔o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边@是對后來哲學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命題。關于“形而上”、“形而下”的含義,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唐代崔憬的解釋最有價值。崔憬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于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假令天地圓蓋方軫為體為器,以萬物資始資生為用為道;動物以形軀為體為器,以靈識為用為道;植物以枝干為器為體,以生性為道為用。”(6)翟憬的解釋深刻而明晰。宋代以來許多學者都以為“形而上者”是根本的,“形而下者”是從屬的,其實并非《系辭》原意。崔憬則以“形而下者”為體,“形而上者”為用。在這里,把體用與器道完全等同起來固然不一定完全恰當,但卻能表明“形而上者”之所謂上并不是根本之義?!断缔o下》說過:“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上指爻位,這以初為本,以上為末。這也可證在《易大傳》中所謂“上”并不是根本之義。而且,“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的內容是一陰一陽,有陰有陽才有所謂道;陰陽未分的統一體“太極”應比道更為根本。所以,在《易大傳》的理論體系中,最高范疇應該是“易”是“太極”,其次才是道。這樣的理論體系應屬于唯物論。

  《易大傳》改造了神的概念,提出了關于神的新界說?!断缔o上》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說卦》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标庩栟D化,微妙不測,叫作神。所謂不測是表示變化的極端復雜性與不可窮盡性。事物變化,錯綜復雜,難以窮盡,故稱為不測。

  《易大傳》中的神字有不同的意義。一是指萬物的微妙變化,即陰陽不測之謂神。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如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7),“神而化之,使民宜之”(8)。三是指易卦預知未來的奇妙作用,如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薄断缔o》極力贊頌易卦的神妙。這三項意義中,第一項意義是根本的。

  《系辭》常以神與明并舉,兩次講“神明之德”?!断缔o下》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之貌,以類萬物之情。”又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所謂神明是什么意思呢?神即陰陽不測之神,明指日月的光照萬物。《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薄断缔o下》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薄兑状髠鳌泛苤匾暼赵碌墓饷鳌K^神明即指自然界的微妙變化與光明。

  《易大傳》有時也談到鬼神,如《謙》卦《彖》說:“鬼神害盈而福謙?!薄段难浴氛f:“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边@似乎承認鬼神存在?!断缔o上》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里以“精氣為物”說明神,以“游魂為變”說明鬼,對于鬼神提出了新的解釋。何謂游魂?這可以參考《禮記·檀弓》所記延陵季子(吳季札)的話。 季子說:“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庇位昙粗笩o所不至的魂氣。這樣的解釋是不同于古代宗教的思想的。

  《彖傳》又有神道設教之說,《觀》卦《彖》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彼^神道設教,就是說,肯定鬼神不過是為了立教以使民服而已?!兑状髠鳌穼τ诠砩竦膽B度是游移的,可以說搖擺于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這和《論語》中所記孔子的態度卻是一致的。在《易大傳》的天地起源論中,沒有上帝的位置,《易大傳》不承認上帝創造世界。但《易大傳》中仍然保留了上帝的觀念。《鼎》卦《彖》說:“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薄对ァ坟浴断蟆氛f:“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渙》卦《象》說:“先王以享于帝,立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講“享上帝”,即宗教祭祀的事情。祭祀上帝,就是所謂“神道設教 ”吧。《易大傳》并沒有把上帝納入它的理論體系中。

  在《易大傳》中,天字屢見。多數的天字指自然之天;少數的天字表示有意志的天。如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薄霸谔斐上螅诘爻尚?。”又說:“法象莫大乎天地?!逼渌^天都是自然之天。《系辭上》又說:“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边@肯定了《易經》中“自天佑之”的文句而加以說明,這所謂天是有意志的天即主宰之天。《系辭上》又說:“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边@垂象見吉兇之天,即是昭昭在上之天,又似乎是主宰之天。總起來說,《易大傳》談天,可以說是搖擺于自然之天與主宰之天二者之間,既表現了唯物論的傾向,又保留了古代原始宗教天降禍的思想。

  如上所述,《易大傳》關于“易”、“道”、“神”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而且有深刻的內容;關于“天”與“鬼神”的問題,則未能擺脫原始宗教的影響,可以說徘徊于唯物論與唯心論之間。這種情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很自然的。

  3.“易與天地準”的世界圖式論思想

  《易大傳》是解說《易經》的,對于《易經》的卦象作了許多說明,并且寫了不少的贊美之詞。在對于《易經》的贊美之詞中表現了唯心主義觀點。

  《系辭》中對于《易經》的說明,主要有兩點:第一,肯定《易經》的卦象是仿效、摹寫天地萬物的實際情況的;第二,強調《易經》的卦爻體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包羅萬象,包括了天地萬物的一切道理而無所遺漏。這第一點是從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出發的;第二點就是認為《易經》的卦爻體系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不可違離的圖式,可以說是一種世界圖式論,因而也就完全陷入于唯心論之中了。

  《易大傳》講八卦的緣起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9)這就是說,八卦的創作基于觀察,仰觀俯察,近取于自己的身體,遠取于外在的事物,然后畫出八卦。八卦是八種基本事物。從自然發生次序說,八卦生于四象;從人類的認識說,八卦基于觀察。

  《系辭》論易象的性質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臣+責,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是故謂之爻?!庇终f:“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10)又說:“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骋舱?,效天之動者也。”(11)這就是說:《易經》中的卦象都是反映天下萬物的復雜情況的;而每卦的六爻都是反映天下萬物的變動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易大傳》充分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以為圣人憑借仰觀俯察可以認識天下之理。但《易大傳》把所謂圣人的認識過分夸大了,以為所謂圣人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12)《易大傳》以為《周易上下經》的內容就是圣人的最高認識的成就?!吨芤咨舷陆洝钒萘颂煜轮溃骸啊兑住放c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虞翻注:“準,同也;彌,大;綸,絡。謂易在天地包絡萬物?!?“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韓康伯注:“冒,覆也?!? 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边@就是說,《易經》一書總括了天地人的一切道理。

  《周易》六十四卦既然包括了天地人物的一切道理,于是就會有奇妙的作用。《系辭上》稱贊《周易》的神妙說:“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易卦是“至精”、“至變”、“至神”的,能預知未來,能“定天下之象”,“通天下之故”。在《易大傳》的作者看來,《周易》便是這樣一本至極神妙的書。

  《易大傳》對于《易經》的贊述,本質上是一種世界圖式論,這是一種唯心論的說教。事實上,所謂圣人既不可能無所不知,而《周易》一書也決不可能包羅萬象。

  三、《易大傳》中的辯證法思想

  《易大傳》的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一些比較精湛的辯證觀點?!兑状髠鳌返霓q證思想在先秦哲學中可以說是最豐富的最深刻的,對于后來辯證思想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三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易大傳》的辯證思想已經有過許多論述,這里不需要作全面的闡釋,僅選擇其中在當時有獨創性的觀念作一些分析。

  《易大傳》辯證思想的最簡要的命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一陰一陽之謂道”,“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13)這些命題肯定了變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是最根本的規律,并深刻地說明了變化的根源就在于對立面的相互作用。

  《易大傳》首先肯定了變化的普遍性?!断缔o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碧炜罩锌梢娭?,大地上眾物之形,都顯現出變化?!断缔o上》又解釋變化的情況說:“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庇羞M有退就是變化?!兑状髠鳌氛J為,變化的根本要義是“生生”?!断缔o上》贊美天地的偉大說:“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笔澜缡歉挥卸招碌?,萬物生生不息。“生”即創造,“生生”即不斷出現新事物。新的不斷代替舊的,新舊交替,繼續不已,這就是生生,這就是易。“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這兩句話雖然簡單,但包括了非常深刻的思想。

  《易大傳》講變,又講通。《系辭上》說:“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薄断缔o下》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庇纱说奖私凶魍?。通表示變化過程的連續性和對立事物的聯系性。

  《易大傳》探究了變化的根源的問題,提出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命題。何以有變化?變化的根源何在?在于對立面的相互作用?!断缔o上》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瓌側嵴邥円怪笠病!薄断缔o下》說:“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者立本者也?!薄断缔o》的這些話都有雙重的意義,一層意義指自然的變化,一層意義指卦爻的變化。剛柔即陽和陰。相推即互轉。指相互作用。陰陽的對立是變化的根本,所以說“ 剛柔者立本者也?!?/p>

  關于對立引起變化,變化源于對立,《易大傳》曾再三加以闡明?!断缔o上》說:“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鼻ぜ搓庩枺笇α⒌膬煞矫?。有對立即有變化;無對立即無變化,如無變化,對立也就不存在了。《系辭下》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陰陽的對立是變化之所從出,故云易之門。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相互統一的,故云“陰陽合德”。

  《易大傳》的作者,廣泛觀察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于是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湛命題。一陰一陽,相互對立、相互推移,這就是最根本的規律。所謂一陰一陽,指對立兩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既相互違異又相互轉化。《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而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對立兩方面的統一,陰陽是彼此分別的,而有交迭的關系。

  “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中關于對立統一原理的最早的表述。

  《易大傳》運用對立轉化的觀點說明了一些實際問題?!断缔o下》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卑参?、存亡、治亂,都是相互轉化的,必須提高警惕,才能保持其安、其存、其治。

  《易大傳》更提出關于“健順險阻”的深刻思想?!断缔o下》說:“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朱熹《本義》說:“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也。……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于險矣;既簡而又知阻,則不困于阻矣?!?這就是說,必須知險而能克服其險,然后為至健。必須知阻而能克服其阻,然后 為至順。這些都是深刻的辯證思想。

  《易大傳》闡明了對立的轉化,但不能貫徹到底,而認為尊卑上下的對立是不可能轉化的?!断缔o上》首段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尊于上,地卑于下,這種高卑的秩序是不能改變的。社會上貴賤的秩序也是不能改變的。這充分反映了地主階級的階級偏見。但《易大傳》中的辯證思想還是比較豐富的。

  為什么《易大傳》能有豐富而深刻的辯證思想呢?這主要是由于《易大傳》的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中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兑状髠鳌返奈木渲幸材芤姷叫┯嘘P的透露。《易大傳》曾講到憂患,《系辭下》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又明于憂患與故?!庇终f:“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薄兑状髠鳌窂娬{憂患,這正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的反映。因為見到憂患,所以要求改變當時的現狀,于是重視變化,重視對立的轉化,于是闡發了關于變化日新與對立統一的精湛學說?!兑状髠鳌分械霓q證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寶貴遺產。

  四、《易大傳》的人生理想與政治觀點

  《易大傳》的人生理想論也有其特色。《易大傳》宣揚剛健有為的人生觀,以天人協調為最高理想,把擴充知識(“精義”),改進物質生活(“利用安身”)與提高品德(“崇德”)三個方面結合起來。

  《易大傳》認為,天的本性是健,人應效法天的健?!断笊稀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轉不息,故稱為健,健是剛強不屈的意思,人應該自強不息,永遠努力前進?!段难浴焚澝狼f:“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剛強而又不過于剛,是理想的品德?!兑状髠鳌芬詾?,處事接物,必須知柔知剛?!断缔o下》說:“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即應知柔,又應知剛,剛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兑状髠鳌返膭偨W說是老子守柔學說的反響,是對于老子守柔學說的糾正。

  《易大傳》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命題?!断笊稀氛f:“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裁成,通行本作財成,荀爽注本作裁成)裁成是節制完成,輔相是幫助?!安贸商斓刂溃o相天地之宜”,就是對自然加以適當的調整,使自然更符合人類的要求。《系辭上》說:“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這是講所謂圣人的作用,“范圍”也是裁制的意思。

  《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這里“先天”、“后天”不是后來哲學中所謂先天后天的意思。這里所謂先天指引導自然,所謂后天指適應自然。在自然變化尚未發生之前先加以引導、開發,在自然變化既發生之后又注意適應。這也就是裁成輔相之意。這裁成輔相論可以說是一種天人協調論,一方面要適應自然,一方面又要加以引導開發,使人類與自然界相互協調起來。所謂裁成輔相,實際上主要是指農業生產及禮樂刑政的措施而言。這種學說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主要是肯定“大人”、“君子”的主動作用,并沒有認識人民群眾的力量。

  這裁成輔相論也可以說是對于老子思想的改造。老子曾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14)《易大傳》的態度則是輔萬物之自然而有所為。戰國后期,荀子提出“制天命”的思想,在先秦是非常突出的。但荀子的這種思想也不可能完全是異論突起、前無所承。我推測荀子可能是受了《易大傳》的啟發。荀子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15)《系辭上》說:“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荀爽注:“觀象于天,觀形于地,制而用之,可以為法?!?“制天命而用之”與“制而用之”,文句有相同之處,這或者是偶合,或者也有一定聯系??傊兑状髠鳌返奶烊藚f調學說在先秦哲學中有重要地位,對于后來思想也有深刻的影響。

  《系辭下》闡明了知、德、用三者的聯系:“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朱熹《本義》:“精研其義,至于入神,……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適不安,……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內外交相養“互相發也?!?精義是精研事理,即擴充知識;利用是便利實用,即改進物質生活;崇德即提高品德。精義是為了致用,利用是為了崇德,品德提高就能窮神知化了。三者是統一的。

  《系辭上》很重視致用,如說:“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陸績注:“圣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遺,故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其由來。故謂之神也?!?又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虞翻注:“神農黃帝堯舜也。”惠棟云:“成器謂網罟耒耜之屬。”)《系辭下》高度贊揚了各種器具的創造:“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谀緸橹郏吣緸殚?,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瓟嗄緸殍?,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易大傳》對于生產工具的價值是充分肯定的,這反映了《易大傳》作者對于發展生產的興趣。

  《易大傳》的政治思想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強調上下分別而主張“損上益下”,二是重視“變通”,贊揚“湯武革命”。《履》卦《象》說:“上天下澤覆,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程頤《易傳》:“君子觀覆之象,而分辯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這是認為必須確定上下的等級秩序。但是,上下之分固須堅持,而也要使上下通氣?!短坟浴跺琛氛f:“泰,小往大來吉享,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笔聦嵣?,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是不可能“志同”的。為了緩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易大傳》宣揚“損上益下”的好處?!兑妗坟浴跺琛氛f:“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薄锻汀坟浴断蟆氛f:“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币再F下賤,才能得民心。實際上,所謂“損上益下”不過是在上者將對于在下的剝削壓迫略加節制而已?!豆潯坟浴断蟆氛f:“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不傷財,不害民,就是損上益下了,這實際上還是為統治階級的長久利益設想的。

  《易大傳》重視變革。《系辭上》說:“變而通之以盡利?!薄断缔o下》說:“功業見乎變。”必須變而通之,方能盡利。必須有所變動,才可以稱為功業?!陡铩坟浴跺琛氛f:“革,水火相息?!斓馗锒臅r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鄭玄注:“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猶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謂之革也。”)四時的交替是變革,政權的轉移也是變革。湯武是用武力取得政權的,所以稱為革命?!兑状髠鳌房隙ǎ瑴涓锩?,順乎天時,合乎人心。這里所謂革命不是根本制度的變革,而是指以武力取得政權,改變禮節信式。這所謂革命雖然有別于我們今天所謂革命,但《易大傳》重視變革,還是顯著的。這是進步的政治思想。

  《易大傳》重視變通,頌揚湯武革命。應該承認,《易大傳》的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

  《易大傳》的思想是復雜的,有許多方面,本文所講,不過是《易大傳》哲學思想的犖犖大端而已。至于其它細節,這里就不多談了?!兑状髠鳌穼τ诤髞碚軐W思想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以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與唯心主義思想家都從《易大傳》中汲取思想營養。應該肯定:《易大傳》對于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確實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載《中國哲學》第1輯,三聯書店1979年8月版

1979年1月23日-2月5日

注 釋

  • (1) 《史記·孔子世家》。
  • (2) 《〈周易〉之制作時代》。
  • (3) 《周易傳注》。
  • (4)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 (5) 《易圖明辯》引。
  • (6) 《周易集解》引。
  • (7) 《系辭上》。
  • (8) 《系辭下》。
  • (9) 同上。
  • (10) 同(7)。
  • (11) 同(8)。
  • (12) 同(7)。
  • (13) 同上。
  • (14) 《老子》六十四章。
  • (15) 《荀子·天論》。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苍梧县| 临湘市| 宜春市| 揭阳市| 嫩江县| 韶山市| 永新县| 广汉市| 元谋县| 溧阳市| 龙州县| 屏山县| 麻栗坡县| 徐州市| 宁乡县| 金坛市| 碌曲县| 台前县| 厦门市| 清水河县| 白朗县| 大足县| 安阳县| 友谊县| 贵州省| 天长市| 南岸区| 通州市| 台前县| 隆回县| 乌鲁木齐市| 武功县| 汾西县| 雷州市| 阳新县| 临颍县| 万年县| 蒙山县| 泰和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