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疑古后的古文《尚書》研究
編者按:2005年6月6日,孔子文化學院成立“洙泗講堂”,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宗旨是“以生命點燃生命,以智慧點燃智慧”,俾使慧命延續,薪火相傳,目的在于探討具有重大意義的學術前沿,弘揚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本刊將刊載其中部分講錄(提綱),以饗讀者。
古文《尚書》真偽問題堪稱中國學術史上最棘手的問題,它幾乎涵蓋了整個《尚書》學史,是至今懸而未決的一大疑案。
古文《尚書》,原是指用六國文字書寫的《尚書》文本,這種本子在戰國時代廣泛流行。但是由于“秦火”的影響,絕大多數文本被毀。到了西漢初年,濟南伏生收集秦時壁藏《尚書》,用當時的文字寫定,共得29篇(一說28篇),稱今文《尚書》,于漢武帝時立于學官,但這個本子已經不完整。到了武帝末年,“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這個本子被稱為孔壁本。孔安國奉旨對這部古文《尚書》進行整理,增多今文16篇。但是,終漢一代,古文《尚書》的傳授一直若明若暗。
受漢魏戰亂的影響,眾多今文本均已亡佚。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奏上《古文尚書傳》五十八篇,稱是漢代孔安國為之作傳的《尚書》傳本,比今文《尚書》多出二十五篇。這個文本自唐代立學后,一直傳至今日,成為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唯一《尚書》文本。
但是,自宋代以后,對于梅賾所獻的這部書不斷有人懷疑。先是吳棫、朱熹,后是吳澄、梅鷟,到了清代,更有閻若璩、惠棟、孫星衍、崔述等眾多學者進行考辨。特別是閻若璩,他著《尚書古文疏證》一書,列舉128條證據,力證古文為偽。自此,古文《尚書》為偽作的觀點一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上個世紀的極度疑古之風,更是強化了人們的這種認識。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個世紀中期,陳夢家先生在其所著《尚書通論》一書中已經開始對清代學者的考據進行反思。據他研究:魏晉“自鄭沖到梅頤的傳授,皆有史籍可考,其時、地、人三者都相符合”,“前儒未之深考爾”。證實了舊《晉書》敘述古文《尚書》的傳授脈絡。但遺憾的是,陳夢家先生仍以古文為偽。
近年來,學術界在反思疑古之失的同時,舊案重提。在古文《尚書》被定為偽書三百年后,其真偽問題再次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李學勤、李零、王世舜、楊善群、楊朝明、劉建國、張巖、離揚等先生以及筆者均撰文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證。現將主要論點列舉如下:
李學勤先生在《論魏晉時期古文〈尚書〉的傳流》、《〈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兩文中,認為《古文尚書》在魏晉的傳授譜系是清楚的,“《尚書孔傳》的出現是在魏晉間”。
李零先生在其《自選集》及《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二書中,論及《古文尚書》時,均認為并非偽書,贊同陳寅恪古文《尚書》是自漢代以后逐漸編綴而成的觀點。
王世舜在《論梅本古文尚書的淵源》一文中,提出了二十五篇古文出于孟子之手的假說。在《略論〈尚書〉的整理與研究》一文中,以為東晉豫章內史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很可能就是漢代的古文《尚書》。遺憾的是,他仍以古文《尚書》為偽書,認為:“如果《古文尚書》在戰國中期就已在流傳,那么,古文《尚書》的偽造者當是戰.國中期或戰國中期以前的人,而決不可能是晚至東晉時代的梅賾。”
楊善群在《古文〈尚書〉流傳過程探討》一文中,認為“古文《尚書》自西漢以來長期流傳于世,有眾多學者見過并稱引其書;在魏晉之際逐漸完備成集,形成有史可征的傳授關系;其來源可能有七個方面,而非一人一時之偽造”。他在《古文〈尚書〉與舊籍引語的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古文《尚書》決非編自舊籍引語,而是別有來源的真古文獻”。此外,《論古文〈尚書〉的學術價值》一文,在論證古文《尚書》是西漢以來長期流傳的真古文獻的基礎上,從五個方面詳細闡述古文《尚書》珍貴的學術價值。
楊朝明先生在《說說那部著名的偽書》一文中,認為古文《尚書》是源自孔壁由孔安國整理的先秦真文獻。他還對閻若璩的所謂“成績”提出批評。他說:“古文《尚書》的確出于孔壁,經由孔安國整理而成。因為如果今見古文《尚書》在《書序》之前,那么《書序》不應視而不見;只有見到可信的古文簡本,人們才可能不顧及與《書序》的不合。另外,如果今本的確出于后人偽作,那么偽作的人就不應看不到與《書序》的矛盾而露出馬腳。”
劉建國在《先秦偽書辨正》一書中亦論證古文《尚書》不是偽書。
筆者在《也談郭店楚簡引〈書〉問題》一文》中,通過文獻對比,認為所謂古文《尚書》剽竊先秦引文成書的觀點是靠不住的,古文《尚書》來自先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最近,國學網站發表了張巖《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偽證考》和離揚《〈尚書〉輯佚辯證》兩篇雄文,洋洋灑灑數萬言,前者論證閻若璩《疏證》實是偽證,后者論證古文《尚書》產生過程,二者均認為古文《尚書》并非偽書。兩篇文章互相補充,形成強大的合力和沖擊力,古文《尚書》為偽書的觀點已經被撼動,沉寂的冰山開始消融。
張巖《閻若璩〈疏證〉偽證考》全文六萬多字,分為引論、《疏證》偽證考略(上)、《疏證》偽證考略(中)、《疏證》偽證考略(下)、結語五部分。文章引論部分揭示了閻若璩論證上的致命缺陷,一是以“有罪推定”的態度進入研究,二是加入大量的“支蔓”。可謂切中要害。造成“支蔓”的根本原因無疑是將古文《尚書》視作偽作的主觀態度。《疏證》偽證考略(上)、(中)、(下)三篇針對《疏證》中的謬誤各個擊破,非常精彩。特別是作者對于古文《尚書》進行的計量統計,更是令人折服。正如張巖在結語中所說:“閻氏《疏證》的‘科學方法’決不科學。
離揚《〈尚書〉輯佚辯證》共四萬五千余字,分為十七部分。作者別出心裁,以作偽者的視角進入研究,從而得出古文《尚書》不是偽作的觀點。他認為古文《尚書》是經孔安國補綴過的,通過孔安國《尚書序》可以看出古文《尚書》的實際形成過程。“孔安國《尚書序》和盤托出了古文《尚書》的文字是在參考了伏生之書后才確定的,并挑明《古文尚書》本是從一堆殘斷簡中整理出來的,并有相當數量無法辨識的殘簡存在。這種作法和普通作偽者的心理完全不符。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孔安國《尚書序》必定是對古文《尚書》整理過程十分知情的人所作,除了孔安國外不作第二人想”。文章還認為《禹貢》原為《九共》,令人信服。在結語千秋一脈中,作者飽含深情謳歌了先人們為傳延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其評價客觀而公允。
兩篇鴻文盡管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待議之處,但它們極大推動了對古文《尚書》問題的討論,應該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綜觀《尚書》學史,解決古文《尚書》真偽的關鍵性點大致有以下幾個:一、先秦古文《尚書》的原貌;二、孔壁出書的真相;三、誰整理了古文《尚書》;四、造成十六篇與二十五篇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五、古文文從字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六、有沒有作偽者;七、書大序的真偽;八、書小序提供的信息;九、古文《尚書》是否剽竊引文而成;十、今文《尚書》的相關問題;十一、考古學提供的參照;十二、思想史提供的參照。
相信通過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古文《尚書》并非偽書的觀點會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古文《尚書》對于中華文明傳延的巨大價值也會被再認識。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更多學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孔子文化學院2002級專門史研究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孔子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