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行無礙憑來去——試論富貴閑人賈寶玉
五
1
如果在我們的心里能夠有這么深厚的批判與覺知,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向真理,我們才有可能理解寶玉毀僧謗道的根源,我們才有可能懂得寶玉叛逆行為中所蘊涵的覺醒與無畏!在寶玉的生命里充滿了隨順自然、憐惜有情的佛道至理,他用純真的心靈與真理交匯,在這交匯里他掌握了儒釋道里最深奧也是最樸素的真知,他將生命融入其中進行證悟,在這樣的證悟中我們將看到圣人與先賢們的真正傳承!
讓我們用一種更為博大的胸懷去解讀儒釋道中的真知,讓我們穿透這不同的載體直去那深奧幽密、清靈空渺的至真之處,讓我們跟隨寶玉去進入儒教的“仁”,道教的“慈”與佛教的“大悲”境界。
世間萬象已在書中精彩示現,真知和邪謬就象白晝與黑夜般循環交替,只有純凈的心靈會超越黑暗走向光明,這樣的探索,每一步都會有堅實的腳印。不如讓我們一路看去,從寶玉的腳印里隨意揀取幾個作為對真知的啟發。
讓我們先從寶玉對世人混蓋廟的一段評論看起吧:
茗煙道:“……只是一件,我常見二爺最厭這水仙庵的,如何今兒又這樣喜歡了?”寶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蓋廟,這都是當日有錢的老公們和那些有錢的愚婦們聽見有個神,就蓋起廟來供著,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聽些野史小說,便信真了。比如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誰知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著。[45]
混供神蓋廟的老公和愚婦們從來都不少,見廟燒香、見神磕頭的愚人更如恒河中的沙礫般眾多,在這熱鬧沸騰的寺廟與道觀的門前,又有幾人能夠登堂入室曉知其中的玄奧?無論是中國的“道”還是印度的“佛”或是西方的“基督”乃至一切證悟了的大覺者都向世人揭示了宇宙的終極真理,都向全人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可這樣的終極真理又有幾人真正的碰觸過,生命的寶藏又有幾人真正去挖掘?探索終極真理發端于將欲望與心念穿透的洞察,這是將目光從外部世界收回到“自我”內部的一個獨自面對的過程,它是自覺的開始!一旦你不再被外部的世界攪擾,勇敢真誠的獨自面對自我,那么永恒的寧靜與深刻的喜悅便會對你微笑,你定會在寧靜與喜悅中悟知宇宙永恒的空性,因而自然達到無我與無私的境界,這就是生命邁向極樂的必經之路,也是唯一的路徑!
一切的開端在于對知識的學習與獲得,有限的是向外在世界不斷學習而得來的知識,無限的是向生命內里不斷探詢而得到的知識。只有擁有了豐富而深厚的知識,才能擁有對生命探索的力量,才能擁有走向生命極樂的可能。而眾多的世人只在混沌的愚昧狀態,他們從不曾將自己的心智開啟,從不曾單獨的對“自我”進行過思索,他們無法用心靈捕捉宇宙間的信息,無法敏銳的感知。被狹隘“小我”的私欲掌控以及盲目從眾便是他們生命的全部。因此在這盲目、混沌、無覺知的狀態下,亂磕頭混蓋廟的事情永遠也不會息止!蕓蕓眾生滾滾來去,不覺悟的生命如恒河沙般無窮,一代又一代的覺者傳遞著慈悲的大力、時時刻刻的替后來者明辯邪謬、在黑暗里堅定的引領。愿你能夠讀懂寶玉這一段深透而簡短評論的深意,愿你從此覺知,不再盲目的擁擠在愚人的洪流之中,愿你能夠看到這黑暗里慈悲的引領!庚辰本在此處批道:“此書救世之溺不假”[46],“救世之溺”四字批得深摯而貼切,如果你能夠用純凈的心靈去解讀《紅樓夢》,那么你就一定會呼吸到無處不在的慈悲指引!
如果我們把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肯定作為不變的指引,如果我們把追求永恒真理的探索作為不變的指引,那么一切繁復的外相都將會被穿透,那么圣人們不同文字下面的真知就會顯現,這真知是同一片澄明的天空,祂就是永恒的終極的真理!
如果我們能夠穿透承載佛學的文字而看到金子般閃光的真理,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夠穿透儒學所衍生出來的萬象,而看到它最根本的“大仁”!讓我們來看寶玉關于叔伯兄弟姐妹的一段癡想,來看他對人性最根本平等的回歸。
正值寶玉走來,見了這般形況,問是怎么了。賈環不敢則聲。寶釵素知他家規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卻不知那寶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著:“兄弟們一并都有父母教訓,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況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饒這樣還有人背后談論,還禁得轄治他了。”更有個呆意思存在心里。——你道是何呆意?因他自幼姊妹叢中長大,親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有迎春、惜春,親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寶釵等諸人。他便料定,原來天生人為萬物之靈,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鐘于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因有這個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濁物,可有可無。只是父親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亙古第一人說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聽他這句話。所以,弟兄之間不過盡其大概的情理就罷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須要為子弟之表率。是以賈環等都不怕他,卻怕賈母,才讓他三分。[47]
一切人為的等級觀念在這里被化為烏有,在寶玉心里叔伯兄弟之間并無尊卑,正出與庶出之間沒有等級的差別,一切人為的污垢被寶玉輕輕的拭去了,留下的只有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平等,一切生命最根本的真實。拋棄了尊卑回歸了真實,拋棄了浮華回歸了質樸,因此寶玉并不想自己是丈夫,要為子弟做表率,寶玉是一個最真實的人,也尊重他人的真實。寶玉認同了孔子的教導,他只在其兄弟間盡大概的情理。這是一種不近不遠、不疏不密的關系,它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佳尺度,因為在這尺度里有關切,但更有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尊重的空間。如果你不懂得生命最根本的平等,如果你不懂得對他人最根本的尊重,你就無法象寶玉這樣能夠輕輕的拭去人為的一切扭曲與強加于人性之上的污垢,回歸生命本然的真實與純凈,你就無法將生命里最根本的尊重給予自己和他人。
祛除了世間人為的等級與尊卑,并不意味著一切的生命都無有差別。萬物平等,但萬物也均有差別,這就是統一而豐富的世界,差別是上天的賦予,決非人為的造作。在寶玉的心里有著一個衡量人的尺度,這個尺度并非完全是男濁女清,這個尺度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是否不負上天的厚望,是否秉承了萬物之靈氣、日月之精秀。對心靈品質的要求才是寶玉鑒賞人的最根本標準。這標準與自然相通、與“道”同行,這標準里有對人最根本價值的肯定與贊美,這標準里承載著與真理息息相通的法脈!在寶玉的心念里我們看到了儒學所承載的真知,在寶玉的批判里我們看到了儒學所衍生的偏頗,在他的“呆意”里我們看到了他輕巧而隨意的抹去了偏頗,留下了對真知最堅定的傳承。在此,我們難道不該敬佩寶玉那大智的透徹與大勇的無畏嗎?
2
人是萬物的靈長,人與人的相處要遵循最根本的相互尊重的原則,人與萬物的相處更離不開這不變的法則,否則精密宇宙的秩序將被打亂,和諧共處的世界將遭到毀壞!萬物皆是有情,哪怕是我們身邊隨意的一件物品,它也一定是有生有死的,它與我們的接觸中也在傳遞著信息,這信息帶著鮮活的感觸,對于這樣的物品我們應該怎樣去愛惜它呢?讓我們來看晴雯撕扇中寶玉的一段笑談:
晴雯笑道:“我慌張的很,連扇子還跌折了,那里還配打發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盤子,還更了不得呢。”寶玉笑道:“你愛打就打,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氣時拿他出氣。就如杯盤,原是盛東西的,你喜聽那一聲響,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別在生氣時拿他出氣。這就是愛物了。”[48]
愛惜財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必定是被物所累,既要愛物又要做到不被物累的境界,就要懂得“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的,一切財物的價值都在于它是為人的方便和快樂而服務的,人是一切財物的主人而絕非它的奴仆。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但很多人都在對物質的追求中逐漸迷失了,他們不知不覺的將自己變成了財物的奴仆,被外物所役使,生命被無謂的虛擲了,在物質的極大豐富中得到的是被奴役的不自由!懂得了財物根本的用途,我們就可以獲得享用它的最大快樂,這快樂里充滿了你不與旁人相同的性情,充滿了你舒展個性的自由,你可以將扇子撕了玩,也可以將杯盤摔了聽響,一切都聽憑你的愛好,因為一切財物皆是為了你的快樂而來!這樣才是對財物最大的尊重與愛惜!
這的確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它被儒釋道的圣賢們反復訓誡,可是被物所累、為財而亡的愚人還是不盡不斷。一個微小的不被外物役使的自由都是這么難以獲得,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因掌握了一星半點的外物而自作聰明的驕傲,我們為何還不能不低下謙卑的頭顱自省,我們為何不能用財物來與他人共享快樂,我們為何要守著一堆財物死去?
寶玉是自由的,他與真理是那么的相通,“道”與他同行同在,儒釋道里的真知被他全然的吸收了,他的欣喜從內心深處升起,誰也無法拿走,他的悲憫象花朵的芬芳般飄散,細心的人就能夠領受。可是世間又有幾人真正開啟過自己的心智,又有幾人能夠看到自我以及世間萬象的真實?太多的人被虛妄的幻象所籠罩,人格的扭曲與不健康變成了常態,而心靈中的本真卻被全然的扼殺了,因此在無邊苦海中沉浮的迷人志高氣昂,而與真實同在的覺者卻注定孤獨!
讓我們來看迷人的糊涂與堅定,讓我們來看覺者的多情與荒誕:
那兩個婆子見沒人了,一行走,一行談論。這一個笑道:“怪道有人說他家寶玉是外像好里頭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氣。他自己燙了手,倒問人疼不疼,這可不是個呆子?”那一個又笑道:“我前一回來,聽見他家里許多人抱怨,千真萬真的有些呆氣。大雨淋的水雞似的,他反告訴別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罷。’你說可笑不可笑?時常沒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里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月亮,不是長吁短嘆,就是咭咭噥噥的。且是連一點剛性也沒有,連那些毛丫頭的氣都受的。愛惜東西,連個線頭兒都是好的;糟踏起來,那怕值千值萬的都不管了。”[49]
寶玉那對女子們因悲憫而生起的忘我的憐愛,在世人看來也只不過是令人難解的呆氣罷了;寶玉那無比擴展了的情懷以及與萬物息息相通的默契,在世人的眼中更是荒誕的可笑;寶玉拋棄了一切人為的扭曲回歸到了對生命本真的尊重與贊美,這樣的大無畏在世人看來卻竟是連一點剛性也沒有;寶玉所進入的那個不被物累的自由境界,則更是遭到世人的疑惑和誹謗。迷人與覺者之間的距離從來都是這么巨大,他們都是人類里的一員,但他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心靈結構!
迷人的不解是必然,在寶玉一系列看似怪誕的行為之后,讓我們來看蒙本在此處的批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深意味,豈能持告君”[50]?到此,我們算是得到了一個對世人不解的圓滿答復,其中深意自當個人玩味。
在寶玉對儒釋道的叛逆與繼承中,在寶玉這一個個無畏與探索的腳印里,在寶玉的荒誕或是多情里,你是否獲得了一絲的啟發,你是否將自己純凈的心靈已悄悄開啟?
讓我們再去玩味蒙本在此段所提出的幾個問題:“寶玉之為人非此一論亦描寫不盡,寶玉之不肖非此一鄙亦形容不到,試問作者是丑寶玉乎?是贊寶玉乎?試問觀者是喜寶玉乎?是嫌寶玉乎?”[51]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各抒己見,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思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繼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