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紅樓戲”首編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
內(nèi)容摘要:清代乾嘉時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作為清代紅樓戲曲的首編者,在《紅樓夢》傳播與改編史上的地位已逐步得到公認。但對于其家世,特別是該家族綿延五代,成員達數(shù)十人之多,并在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和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家族文人群,至今則未見論述。
關鍵詞:仲振奎;家族;文人群;考證
作者簡介:錢成,男,1977年生,江蘇泰州人,文學碩士,講師,校報副主編。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
清代乾嘉時期的泰州人仲振奎乃是歷史上改編《紅樓夢》小說為戲曲的第一人。他在1792年秋,便譜寫成昆曲折子戲《葬花》一折,后又于1798年改編成五十六出的《紅樓夢傳奇》,成為將《紅樓夢》小說文本改編為戲曲并成功搬上舞臺的第一人。
一、仲振奎家世考
由于仲振奎在《紅樓夢傳奇》中自署“吳州紅豆村樵填詞”。故自清代中后期以來,國內(nèi)外治戲曲史者大都將其視作江蘇蘇州人。如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根據(jù)《紅樓夢傳奇》中河間春舟居士撰序有“吾友仲子云澗,以玉茗才華”的說法人為仲云澗為蘇州人。[1]直至阿英編《紅樓夢戲曲集》才將《紅樓夢傳奇》一劇作者由仲云澗改題為“仲振奎”,但除此之外沒能提供更多的關于仲振奎的情況。到趙景深、張增元《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才根據(jù)陳道坦《道光泰州志》卷之二十四《文苑傳·仲振奎》考證出其為江蘇泰州人,以后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等著作均沿襲這一說法。
但需指出的是,以上諸先生對仲振奎究竟屬于泰州何地人,祖居何處,家世背景等情況均未作進一步的說明。
據(jù)《道光泰州志》載:“仲振奎,字春龍,號云澗。”別號紅豆村樵、花史氏,生于乾隆十四年,卒年不詳。并說他:“工詩,法少陵,為文精深浩瀚,出入三蘇,平生著作無體不有,而稿多散佚。”[2]筆者據(jù)泰州市圖書館藏光緒抄本《吳陵仲氏支譜》及親臨現(xiàn)場考察,得知仲振奎家族祖居泰州東鄉(xiāng)西場古鎮(zhèn)(今江蘇海安西場鎮(zhèn)),其祖上應為明代洪武二十二年由蘇州閶門遷至泰州西場。其父仲鶴慶乾隆十九年中進士后舉家移居泰州城中,今海安西場尚存仲氏祖屋明代住宅——春雨廬(該處仲氏舊居為明代古建筑,現(xiàn)有廳屋三間,穿堂三間,大門及生活用房等四間,庭院三百平方米。經(jīng)原江蘇省文化廳金毅廳長親自鑒定為明代建筑,原外交部副部長仲曦東為題“春雨廬”額)。其泰州居所應在今泰州市海陵區(qū)稅東街西首(原稅務橋西),該地今仍有部分清中期嘉慶年間的仲氏舊屋。
二、仲振奎父子、兄弟及著述考
根據(jù)《道光泰州志》及《續(xù)泰州志》、《海陵文征》、《泰縣著述考》等記載,仲振奎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族中男女老幼皆能詩善賦。其曾祖父仲邦文,《道光泰州志》有“能文”的介紹。祖父仲素,人稱芍坡先生,為邑名諸生,才甲一世,制藝而外,詩歌詞律無所不通。其詩“沖和淡遠,不事雕飾,雖意別工拙,而純?nèi)巫匀弧!贝嬗小盾旁姴荨罚娇凇跺氏炯分啊3]
仲振奎之父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道光泰州志》云“乾隆十七年(1782)萬壽恩科領解大江南北,乾隆十九年(1784)捷南宮,官庸蜀,使滇江,馳驅萬余里”,“厥后以不稱大吏意,幾落職為流人,僚友部民皆為椎心泣血,而松嵐茹苦如薺履尾不,和平?jīng)_澹,不改平身事。”仲鶴慶在《迨暇集·自序》曾寫道:“予生平未有暇日也。少憂病,年已就傅,尚伶仃不能自行。長憂貧,未冠即事舌耕,四座村蒙喧聲如沸,意殊煩惡。壯而奔走四方,聊以糊口。”生活維艱由此見出一斑。據(jù)清泰州夏荃《海陵文征》記載,仲鶴慶曾主講鎮(zhèn)江寶晉、南康白鹿等書院。文章詩賦冠絕一時,詩作被譽為有李白、杜甫之神韻。[4]清鄒熊輯《海陵詩匯》云:“故吾謂松嵐少年之詩,中晚唐也;中年之詩,盛唐也;入蜀使滇諸篇,異夜郎之放廢,同夔蜀之流離,李之神而杜之骨也。”[5]如其《武侯祠》詩:“非不樂躬耕,拳拳三顧情。嗣君如可輔,大業(yè)詎難成。星落秋風冷,祠荒灶火明。遐陬誠服久,猶自說南征。”現(xiàn)存有抄本《蜀江日記》一卷,《迨暇集》十四卷,《迨暇集古文》二卷,《云香文集》一卷。《淮海英靈集·丁集》卷三收有其詩十首,韓國鈞編纂《海陵叢刻·先我集》卷二刊載其詩詞十五首。此外,仲鶴慶還善寫竹、蘭、菊。喜山水、花鳥,且書法、詩文俱佳,與錢塘胡西坨、丹徒李蘿村、興化鄭板橋、邑人陳志樞等友善。李斗《揚州畫舫錄》云:“仲鶴慶,字松嵐,泰州進士。畫有生氣,書卷盎然。團時根、宮國苞、李頑石,并泰州人,俱工詩畫。”[6]
仲振奎兄弟三人,弟弟振履與振獻,《道光泰州志》云“皆能敷華藻,紹其家聲”。仲振履,據(jù)《道光泰州志》,其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二年(1822)。字臨候,號云江,又號柘庵。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進士,次年授廣東恩平知縣,后任興寧知縣,嘉慶二十一年(1816)遷任廣東東莞知縣,后調(diào)南澳同知。道光元年(1821)以疾病告歸,卒于家。《道光泰州志·仕績》載其著有《作吏九規(guī)》、《秀才秘龠》、《虎門攬勝》、《咬得菜根堂詩文稿》。另據(jù)《海陵著述考》載:仲氏別號群玉山木石老人,有《家塾邇言》五卷,詩集《棄馀稿》六卷,《羊城候補曲》一卷,《雙鴛祠傳奇》、《冰綃帕傳奇》等。《全清戲曲》收有仲振履《雙鴛祠》。蕭鳳臺《棄余稿序》論其詩如“秋水芙蓉,不假雕飾。”梁廷楠《曲話》卷三評仲振履所撰《雙鴛祠》傳奇說:“起伏頓挫,步武井然……。”[7]
仲振履曾在兄長仲振奎晚年喪妻、喪女、潦倒不堪時將之延納府中,照顧起居。仲振奎《綠云紅雨山房詩鈔》刊行,即得仲振履的幫助,其嘉慶刊本的扉頁上署有“嘉慶辛未四月,興寧官署藏版”字樣,“興寧”乃仲振履為官之地,可知《綠云紅雨山房詩鈔》刊刻于此。仲振履還曾為仲振奎《紅樓夢》傳奇題詞:“十二金釵半折磨,生生死死奈情何。卻憐情海波千尺,不抵顰卿淚點多。絳珠宮里春空老,青埂峰前月易斜。只有芙蓉情種子,年年開作斷腸花。公子佳人總太癡,癡情何必作仙慈。一生玉笛高吹起,那是紅樓夢醒時。”[8]可見其戲曲創(chuàng)作應受到仲振奎的影響。
仲振奎三弟仲振猷為泰州貢生,生平事跡不詳。
三、仲氏家族女性文人群考
仲氏一族,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巾幗不讓須眉。吳廷燮《迨暇集·序》云“閨闈之中,也不乏吟詠之聲”,并記述振奎祖母查孺人與其祖父“閉門卻埽!雅事唱酬。”今泰州圖書館所藏仲振奎輯《泰州仲氏閨秀集合刻》,刊行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收錄的是仲氏家族中女性文人的詩作。[9]具體如下:
仲蓮慶之《碧香女史遺草》一卷、詩作41首。仲蓮慶,字碧云,仲鶴慶之妹,仲振奎姑母;
仲振宜之《綺泉女史遺草》一卷、詩作137首。仲振宜,字綺泉,號薌云,仲鶴慶長女、仲振奎之妹,嫁蘇州崔爾封;
仲振宣之《瑤泉女史遺草》一卷、詩作34首。仲振宣,字瑤泉,號芝云,仲鶴慶次女,張祥風妻室;
趙箋霞之《辟塵軒詩鈔》一卷、詩作106首。趙箋霞,揚州人,字書云、仲振奎之妻;
洪湘蘭之《綺云闈遺草》一卷、詩作16首。洪湘蘭,儀征人,字畹秀,貢生仲振猷之妻;
仲貽鑾《遺詩》一卷、詩作23首。貽鑾乃仲振奎、趙箋霞之女;
張貽僑之遺詩八首,張貽僑乃仲振宣女。
閨閣之中,有如此之多女性耽于吟詠,并最終結集成《仲氏女史遺草》一書傳于后世,就當時社會而言,實屬罕見。這樣濃郁的家學氛圍,對仲振奎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仲振奎自己在《茗叟詩草》前的編輯說明中所言:“奎六七齡時,先大父呼之膝下教以詩歌,多獎誘之,未幾而先大父下世,生平著作隨手散去,未嘗存稿,今于敝簏中檢得詩四首,列于先君集前以仰答愛奎教奎之至意,而先君之能詩,其汪源亦可見矣”。
同樣,仲氏的第五代也是人才濟濟。仲振奎之女,仲貽鑾,字年華,號金城,泰州宮懷浦妻,卒年二十七。在仲振履膝下:子仲貽勤(字蓉賓);女仲貽簪(字紫華)、仲貽笄(字玉華)、仲孺人(佚名)都能詩。其子仲貽勤也受到家族的影響,少有“神童”之稱。神清性敏,髫齡即脫口成詩,隨父于粵東時染疾,垂危之際猶不絕吟哦,卒年僅十七。著有詩集《蓉賓遺草》,現(xiàn)存嘉慶十三年(1807)刻本。
仲振奎家族五代世系簡表(據(jù)泰州市圖書館藏光緒抄本《吳陵仲氏支譜》)
以上為筆者根據(jù)相關資料考證后,所列出的仲振奎家族五代世系簡表。由此可見,清代乾嘉時期泰州西場分海陵仲氏凡有資料可考共一十六人,其中有文集流傳后世者達十名之多。
四、仲振奎家世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之影響
仲振奎在《紅樓夢傳奇》的序言中說:“丁已秋病,百余日始能扶杖起,珠編玉籍,概封塵網(wǎng),而又孤悶無聊,遂以歌曲自娛,凡四十日而成此。成之日,呼短童吹玉笛調(diào)之,幽怨嗚咽,座客有潸然沾襟者。”仲振奎為何有如此的創(chuàng)作動機,而他欣賞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時為何流淚不止呢?除了因為《紅樓夢》原作本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悲劇魅力以及曹雪芹出眾他人的才華外,還因為仲振奎與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處。曹雪芹家道中落,仲振奎也是潦倒一生,命運卻頗多坎坷。
海陵仲氏是地方上知名的書香門第,卻非顯赫之族,除仲鶴慶、仲振履中進士、歷任知縣一類的小官外,其他成員都未有科名。尤其是仲振奎本人,盡管才華出眾,然而命運卻舛。他早年參加科舉考試失利,一生僅以監(jiān)生終老;加之老父無端獲罪,心境悲愴;中年后家境蕭條,生活維艱。更有甚有甚者,中年亡女,老歲喪妻,膝下無兒,晚景凄涼。他在悼亡其妻的詩中說:“嫁衣盡典供甘旨”、“無復鵝膏同淚日”。詩下自注:“乙巳予貧甚,鄰饋鵝膏以燃燈,隨燃隨滅,兩人淚涔涔下矣。”可見其清貧凄苦。他在為其妻趙箋霞《辟法軒詩鈔》所作的序中,詳記了喪妻亡女之不幸:“……而又無子,惟一女貽鑾,頗聰慧,能吟七字詩,婉孌膝下惟稱意。既而婿宮桐山。不三年而桐山夭。書云痛婿憐女,淚無干時。而貽鑾又歿,書云思之,而又無孤子,盡瘁心力,精氣遂大耗矣。丙寅春一病,及伙而逝。呼呼!命之不藏,失我珍偶。顧念此身,頹然已老,料今世也無以慰書云之癡心,且恐先秋而零,勝似草木,乃取其藏稿編輯之,并貽鑾所吟詩,付之梓人。回憶就婚山右時,侍女捧硯索催妝詩,幾如夢寐。而予之淚,又將何時霽矣!嘉慶丁卯九月云澗仲振奎撰。”[18]由此可見,仲氏的身世與曹雪芹有相似之處。他改編的《紅樓夢傳奇》,當是有感而發(fā)。現(xiàn)存《紅樓夢傳奇》前有徐鳴珂《研北花南吟草·仲云澗以感懷詩見示即次韻》詩云:“文章半世無知已,只分紅樓索解人。”鄒熊《聲玉山齋詩集·吊仲云澗》詩云:“造物何心誕此公,賦才八斗數(shù)偏窮;百家詩侶題襟遍,一代文人被褐中。淮海遺跡留爪雪,京師魂斷馬頭風;悲歌譜出紅樓夢,葬花一曲寫牢騷。”處境類似,靈犀相通,發(fā)而為文,情感自同。
同樣,根據(jù)嚴敦易《仲云澗的〈紅樓夢〉與〈憐春閣〉》指出,《憐春閣傳奇》中李塘蓋作者自喻,其劇中所寫,實為仲振奎家庭間實有之事。該劇中之賓白,多可間接考見作者生平事跡。[10]又其《牟尼恨傳奇》中的原型蕉子,蹭蹬科舉40年,僅中副榜,又兼無子、喪偶,為挫抑、困厄之尤,正可謂他自身真實家庭生活的寫照。《香囊恨傳奇》一劇據(jù)他在《自序》中所言,實乃取材于其弟仲振履之婚事。
五、結語
綜上所述,清代乾嘉時期泰州仲振奎家族五代文人輩出,形成了一個以泰州海陵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qū),有明顯通俗與女性文學色彩的文化家族。而且,與明清泰州其他文化家族的詩文傳統(tǒng)不同,該家族在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和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泰州地域文學史個例,在清中期文學史上也極為罕見。此外,家學淵源為仲振奎在文學上的成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科舉之途的窮途失意和家庭的不幸變故所帶來的種種人生體悟,則成為仲振奎戲曲創(chuàng)作主要的現(xiàn)實素材與直接動機,使其成為清代“紅樓戲曲”改編第一人。
注釋:
[1]日本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431.
[2]清王有慶等修,陳世镕等纂.道光泰州志.[M].道光七年(1827)刻本.泰州圖書館藏.
[3]清仲鶴慶.迨暇集十四卷.[M].嘉慶辛未年(1811)興寧刊本.泰州市圖書館藏。
[4]清夏荃輯.海陵文征二十卷,附錄十二卷.[M].道光刻光緒九年(1883)補刻本,泰州市圖書館藏.
[5]清鄒熊輯.海陵詩匯二十三卷,補遺一卷.[M].泰州市博物館藏清同治抄本.
[6]清李斗撰,周春東注.揚州畫舫錄.[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122.
[7]清梁廷楠.曲話.[M].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曲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8):265.
[8]清仲振奎.紅樓夢傳奇.[M].嘉慶已末(1799)綠云紅雨山房原刻本.泰州圖書館藏.
[9]清仲振奎輯.仲氏女史遺草.[M].嘉慶辛未年(1811)興寧刊本.泰州市圖書館藏.
[10]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M].鄭州: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