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圍棋史話(六):民族融合中的北朝圍棋和沉寂的隋代圍棋
西晉永嘉大亂后,匈奴、羯、鮮卑、氐和羌五個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在北方建立了許多割據小國,而北方氏族和一般民眾則大量南遷到長江流域。三國時期,吳國的圍棋迅速發展,使圍棋活動的重心已經出現偏南的趨勢,而晉末的動亂則使圍棋活動的重心徹底地南移,北方圍棋一度出現了停滯和衰退的現象。后來,隨著各少數民族對漢族先進文化的吸收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北方的圍棋又恢復和發展起來。像鮮卑族建立的前燕,氐族建立的后涼等,圍棋還比較流行。
前燕最著名的棋手是羅騰。羅騰字寂龍,棋藝相當高,究盡其妙,獨步當時。后涼王呂纂本人就好圍棋,曾同方外棋手鳩摩羅什下棋。鳩摩羅什是著名高僧,棋藝也很不錯,據說他與人下棋,能使對手死于處成龍鳳形。
南北朝時期,北方以北魏最為強大,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圍棋愛好者很多,而且棋藝水平也很高。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酷愛圍棋,他下棋有時竟到了不理政事的地步。《魏書·古弼傳》載,古弼有一次入宮陳奏,正碰上魏太武帝與給事中劉樹下棋,由于他專心紋枰,根本不聽古弼的陳說,性格素直的古弼氣得抓住劉樹的頭,一把把他拉下坐床,又揪他的耳朵,又用拳打他的后背。并說:“朝廷不理,實爾之罪。”魏太武帝這才趕緊放下圍棋說:“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何罪,置之!”叫古弼放了劉樹,并聽取陳奏。這個給事中劉樹,看來也是因棋侍從皇帝的專職棋官。由于他地位很低,只能忍氣吞氣地代皇帝受過。
文人士大夫中,最著名的圍棋愛好者有魏子建、李韶、甄琛、裴詢、張僧皓等。
北魏最著名的棋手是范寧兒。范寧兒字號里籍均不見記載,《魏書·蔣少游傳》說他“善圍棋”。孝文帝在位時(471—499),曾隨散騎常侍李彪出使南齊。齊武帝蕭賾令名手王抗與之對局,結果范寧兒制勝而還。據《南史·齊武帝紀》載,南齊與北魏常有使臣往來。永明元年(483)到九年(491),北魏六次遣使來南齊。范寧兒隨使事,當即在這9年間。按理說,江南圍棋水平高于北方,王抗應取勝才對。但王抗是江南著名高手,擅名近20年,此時至少也有50多歲,他背有名手包袱,在御前與外使對弈不免緊張,加上精力不濟,結果輸了。這里面固然有偶然因素,但范寧兒的水平無疑也在江南高手之列。這說明從北魏孝文帝起,北朝圍棋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了。而派棋手隨使南齊,表明北魏對圍棋是相當重視的。
北齊、北周的圍棋繼北魏之后又有發展。愛好者不少,著名的如河南王高孝瑜“復棋不失一道”,李搔“有才藝,音律、博弈之屬多所通解”。在對圍棋的認識上,也有了新的發展。黃門侍郎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說:
《家語》曰:“君子不博。”為其兼行惡道故也。《論語》云:“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然則圣人雖不用博弈為教,但以學者不可常精,則倘為之,猶勝飽食昏睡,兀然端坐耳。至如吳太子以為無益,命韋昭論之,王甬、葛洪、陶侃之徒,不許目觀手執,此并勤篤之志也。能爾為佳。古為大博則六著,小博則二焭,今無曉者。此世所行,一焭十二棋,數術短淺,不足可玩。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為雅戲。但令人耽憒,廢喪實多,不可常也。
《顏氏家訓》是以儒家傳統思想教導子弟安身立命的,頗有影響。顏之推不主張玩博,因為數術短淺,而圍棋則是雅戲,可以下,但也不能常下。這代表了當時士大夫對圍棋比較普遍的看法,也反映出北齊圍棋開展的情況。
北齊最著名的棋手是王子沖。王子沖的字號里籍不詳。《歷代名畫記》載:北齊楊子華,天下號畫圣,時有王子沖者,善棋通神,號為“二絕”。他的棋勢廣泛流傳,敦煌寫本《棋經》中曾提到“子沖征法”,足見其征子之法十分歷害。他還撰有《棋勢》十卷,但后來失傳了。
總的看起來,北朝的圍棋沒有那種“晉宋盛士,逸思爭流”的繁榮氣象,愛好者的人數和棋藝水平也不及南朝。不過,百余年間也出過一些著名的高手,對圍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廢掉周靜宗建立了隋朝。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連綿三百多年的戰爭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使國家重新歸于統一。這本是一個擴大圍棋文化交流促進圍棋活動發展,提高棋藝水平的極好機會。可是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殘暴荒淫的統治致使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說,圍棋活動非但未能得到發展,反而有所倒退。在隋王朝統治的數十年間,棋壇極為沉寂,沒出現過一個知名的棋手,也沒留下一部棋藝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