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宋人絕句鑒賞之十三

秋江寫望 林逋

蒼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
最愛蘆花經雨后,一蓬煙火飯漁船。

  林逋(967—1028),字君復,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人稱“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少孤力學,好古,通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貧困,勿趨榮利。及長,漫游江淮,40余歲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以湖山為伴,相傳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終身。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與范仲淹、梅堯臣有詩唱和。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為人,又愛其詩,時趨孤山與之唱和,并出俸銀為之重建新宅。他回復不愿“奪山水之清暉,發斗牛之寶氣”予以拒絕。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聞其名,賜粟帛,并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出仕,均被婉言謝絕同,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既老,自為墓于廬側,作詩云:“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天圣六年(1028)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葬孤山故廬側。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據明人張岱《西湖夢尋》:宋室南渡之后,杭州變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廟,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遷出,唯獨允許留下了林逋的墳墓。南宋滅亡后,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后人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對北山路一側建有“林和靖先生墓”和“放鶴亭”以志紀念。皆毀于文革“掃四舊”。2011年3月5日在故地重建。

  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后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

  林逋善繪事,惜畫從不傳。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陸游謂其書法高絕勝人。蘇軾高度贊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并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云:“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明人沈周詩云:“我愛翁書得瘦硬,云腴濯盡西湖綠。西臺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林逋書法存世作品僅3件,《自書詩帖》是其中篇幅最長者。

  林逋亦能詩,常攜鶴長為詩,其語孤峭浹澹,自寫胸意,多奇句,而未嘗存稿。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300余首傳世。另有詞三首。他一生晦跡山林,清淡寡欲,詩也沖淡平靜,閑適高遠。他的詩多取材于自然山水、花草鳥蟲。多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題材雖然偏狹,但詩風澄澈淡遠,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一詩,清冷幽靜,閑淡渾遠,是其詩風的典型體現。梅堯臣說他“順物玩情為之詩,則平淡邃美,詠之令人忘百事”(《林和靖先生集序》),從林詩的風格及其給人帶來的審美感受說,這確實是致評。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今存,詩三百余首。

20160910_007

梅妻鶴子林和靖 文革后重建的西湖孤山林逋墓

  說起林逋的詩,自然會提起那首著名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功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南宋詞家姜夔又據此譜成《暗香》、《疏影》兩曲,更是聲文并茂,成為絕世華章。這首七絕《秋江寫望》雖比不上七律《山園小梅》但也是一首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山水詩。

  此詩寫的是江畔秋色,以抒發淡泊為懷的情調為主題。但從這首詩所創造的意境看,卻是淡泊并不冷清,平靜而非冷漠。在對自然風光的輕描淡抹之中,流露了詩人趣向博遠的情操和對大自然的誠摯的感情。因此,我們還應當這樣來給他作出評價:“這位‘高士’還并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的‘絕俗者’,他是有其正確的愛憎的”(夏承燾《林逋的詩與大中祥符的<天書>》),對于《秋江寫望》這首詩,的確是可以作如是觀的。

  “茫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開頭的這兩句,是詩人眼中所望的秋天江畔的自然景觀。沙嘴,江邊沙灘突出的一角。詩人對秋江的欣賞是從這里開始的:在一眼望不到頭的茫茫沙灘上,有一個突出的一角,在這突出的一角上,有一群鷺鷥正在酣睡。那里多么靜呀,這不是“樹停沙島鶴,茶會石橋僧”的幽境嗎!灰黃的沙灘,雪白的鷺鷥,多么淡雅,多么安適!

  詩就是這樣開頭的。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上,有一個具體的(點”,點、面的搭配這樣和諧,一下子就使讀者的心情恬靜安適起來,不得不走進這個動人的佳境。用語雖然平常,但由于風韻正,天真全,境界卻是超群不俗。

  第二句:“片水無痕浸碧天”。“片水”,如“片”之水.可見水面平穩之狀,如同一面鏡子了。那末,既然“片,水即如鏡,后又加一“無痕”,這不犯丁“重出”之病嗎?非也,因為“片水”還有言江水窄小之意。這就暗示了詩人望遠的地點是在江邊的某一高處了。既然是水,總該是“清”或是“白”的吧?不,是蘭色的,因為藍天被水浸在其中了,水作天色,天亦水色,這不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之狀嗎?至此,蘭、白、黃三色相互輝映,一幅秋江鷺鷥圖,已經是如在目前了。

  在所有的詩體中,寫景造景之難都莫過于絕句。它要求造境快捷,不允許有半點的拖泥帶水。所以元人楊載在他的《詩法家數》中深有體會地說:“大抵起承二句固難”。但是,對于一個能細致觀察的作家,有嫻熟技巧的詩人,卻又并不難,他們甚至于能起于平直,承之以從容,《秋江寫望》的前二句,就是如此。

  上面說了,從“片水”一詞,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站在江岸的某一高處,那么,詩人此時為什么要站在高處呢?去江邊上走一走,不是更有一番意境嗎?可是不行,且看下兩句:“最愛蘆花經雨后,一蓬煙火飯漁船。”哦,原來剛下過雨!大雨才過不久,天雖晴而路卻滑,詩人哪能沿江遠行呢!鷺鷥高眠,行人寥寥,不能循岸探勝,就站在這里觀賞吧:你看,那被雨水洗刷過的蘆花,滿身帶水,多么嬌憨可愛!船篷頂上,一縷青煙繚起,那不是剛剛從風雨中歸來的漁夫,正在安閑地燒飯嗎?

  詩人就是這樣徐徐展開《秋江寫望》的畫卷的。景色由遠而近,我們的視線也由高而低。不過,這里的“近”是相對于“遠”而言,它不是“大近”景,更不是“特寫”,因為我們看到的還是一片清白的蘆花,而不是一枝蘆花,只能見到船篷上的炊煙,還并不曾看見艙中的人影。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也夠賞心悅目的了;當畫軸慢慢展開到一縷炊煙在我們的眼前裊裊升起的時候,我們不是清晰地看到了寂靜的秋江又活動起來了嗎?甚至,對于一個聽覺敏感的人來說,也許都能聽到秋天那悄悄的腳步聲了吧!

  那末,這首詩有哪些主要的表現方式值得我們玩味和借鑒呢?這倒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謝赫在創繪畫的“六法”時,曾把“經營位置”作為第四法,可見布局結構的重要。布局最難之處,倒并不在于遠、近、大、小的位置,而在于位置的和諧和動、靜的搭配。就絕句而言,和諧與否,又決定于三、四兩句,所以楊載說:“至若宛轉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最愛蘆花經雨后”一句,正是凝聚了把全圖由靜變動的“宛轉變化”的功力,它象一架彩虹,把全詩的前后兩景自然地連接到一起,使詩產生了新的一層境界。從觀景的時序上說,又使前后貫穿一氣,因果確然。

  另外,從表現方法上說,這一句并不是白描,更不是彩描,而是運用了“賦”。在“直陳”之中,描繪已見,這也是值得注意的技巧。

  當然,林逋是畫山繡水的高手,類似這樣的優美畫卷,在他的筆下還有不少,比如那首《易從師山亭》:“林表秋山白鳥飛,此中幽致亦還稀。西村渡口人煙晚,漁舟坐見兩兩歸。”就是這類佳品。這是一幅“漁棹晚歸圖”,雖以動景為主要題材,但風韻還是和《秋江寫望》一樣的。他的另一首《宿洞霄宮》更有名,也是寫秋色的:“秋山不可畫,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雖說“不可畫”,但卻把秋聲秋色皆“化”出了。

  在唐人中,林逋是推崇賈島的,但無論就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林詩都要超出賈島一籌,因為前面說過,林逋并不是真的忘情于山水的“高士”,他在生活中,甚至在國家政治大事中,也并沒有抱著完全超脫的態度,他雖然一生不結婚,但卻贊美人間的真摯動人的愛情見他的詞《長相思》),而賈島則不同,他是消極遁世的,我們且看賈島的《江亭晚望》詩:“浩渺浸云根,煙嵐沒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感情淡而冷,閑而凄,瘦苦狀可見。林詩《秋江寫望》的前二句雖然有從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脫胎而未的影子,但格調已大不相同了。

  附

宋史·隱逸傳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嘗自為墓于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之句。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賻粟帛。

  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隨輒棄之。或謂:“何不錄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余篇。

  逋嘗客臨江,時李諮方舉進士,未有知者,逋謂人曰:“此公輔器也。”及逋卒,諮適罷三司使為州守,為素服,與其門人臨七日,葬之,刻遺句內壙中。

  逋不娶,無子,教兄子宥,登進士甲科。宥子大年,頗介潔自喜,英宗時,為侍御史,連被臺移出治獄,拒不肯行,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蘄州,卒于官。

《豳風廣義》卷下 清·楊屾

  園圃之制,昉自上古,帝王以之養圣聰而同民樂。富貴家以之識稼穡而為游息之所。文人學士以之暢達襟懷,煥發神采。高人逸哲以之作助道之資,讬為隱處。農家以之樹桑麻,布果蔬,為衣帛之藪,且逍遙其中,故稱田園之樂。……林逋之計日樹梅,〔林公樂道獨善,終世不娶,嘗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植梅三百六十,計一梅所出,約足一日之用,隨梅子所收之豐歉,以為自養之厚薄,終身坦然自得,略無營求世利之意。〕皆取自然之衣食,作養德之實具,超然物表,淡然象外,養素之道,誠無有加於此者。

《圍爐詩話》卷五 清·吳喬

  林逋泉石自娛,故詩清綺絕倫。時有晚唐卑調弱句。如《孤山寺》“破殿靜披薺臼古,齋房閒試酪奴春”;《峽石寺》“燈驚獨鳥回晴塢,鐘送遙帆落晚汀”,俱工。又如“伶倫近日無侯白,奴樸當時有衛青”;“返照未沈僧獨往,長煙如淡鳥橫飛”;“松門過水無重數,石壁看霞到盡時”;“五畝自開林下隱,一樽聊敵世間名”;“千里白云隨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煙含晚樹人家遠,雨濕春風燕子低”,誠一時之秀。鶴詩云:“春靜棋邊窺野客,雨寒廊底夢滄洲”,妙矣。而永叔云:“萬里秋風天外意,日斜閒啄岸邊苔”,寄趣更遠。至和靖云:“白公睡閣幽如畫,張祜詩牌妙入神。不會剃頭無事者,幾人能老此禪扃”,狼籍甚矣!

《青箱雜記》卷六 宋·吳處厚

  錢塘林逋亦著高節,以詩名當世,名公多與之游。天圣中,丞相王公隨以給事中知杭州,日與唱和,親訪其廬,見其頹陋,即為出俸錢新之。逋乃以啟謝王公,其略曰:“伏蒙府主給事,差人送到留題唱和詩石一片,并創軒榮,以庇風日。衡茅改色,猿鳥交驚。夫何至陋之窮居,獲此不朽之奇事。竊念頃者清賢鉅公,出鎮藩服,亦常顧邱樊之側微,念土木之衰病,不過一枉駕,一式廬而已,未有迂回玉趾,歷覽環堵。當纓蕤之盛集,攄風雅之秘思,率以賡載,始成編軸。且復構他山之堅潤,刊群言之鴻麗,珠聯綺錯,雕縟相照,輦植置立,賁于空林,信可以奪山水之清暉,發斗牛之寶氣者矣”。迨景祐初,逋尚無恙,范文正公亦過其廬,贈逋詩曰“巢由不愿仕,堯、舜豈遺人”又曰“風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其激賞如此。

詩 選

  【小隱自題】

  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
  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宿洞霄宮】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貓兒】

  纖釣時得小溪魚,飽臥花陰興有余。自是鼠嫌貧不到,莫慚尸素在吾廬。

  【山中寄招葉秀才】

  夜鶴曉猿時復聞,寥寥長似耿離群。月中未要恨丹桂,嶺上且來看白云。
  棋子不妨臨水著,詩題兼好共僧分。新憂他日榮名后,難得幽棲事靜君。

  【園池】

  一徑衡門數畝池,平湖分張草含滋。微風幾入扁舟意,新霽難忘獨繭期。
  島上鶴毛遺野跡,岸旁花影動春枝。東嘉層構名今在,獨愧憑闌負碧漪。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孤山寺瑞上人房寫望】

  底處憑欄思眇然,孤山塔后閣西偏。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遲留更愛吾廬近,只待春來看雪天。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暨市| 福海县| 竹北市| 尼勒克县| 阿城市| 板桥市| 克东县| 河池市| 黑龙江省| 罗平县| 乐清市| 榕江县| 德庆县| 木里| 高州市| 富裕县| 昌宁县| 印江| 如东县| 云龙县| 措美县| 城固县| 景泰县| 英吉沙县| 永修县| 济宁市| 米脂县| 浦城县| 皮山县| 萨嘎县| 贞丰县| 灌云县| 五家渠市| 英德市| 永吉县| 兴文县| 沙洋县| 沽源县| 南通市| 苍梧县|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