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絕句鑒賞之九
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在神宗元豐八年(1085)為惠崇和尚的《春江曉景圖》而作。惠崇是北宋初年一位著名的詩僧,也是一位出名的畫家。據《圖畫見聞志》記載,他是福建建陽人,擅長鵝、鴨、雁、鷺等花鳥小品,所作“寒汀煙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道,世謂“惠崇小景”。據宋人葛立方詩話《韻語陽秋》介紹,當時的名流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與惠崇都有交往,對此“惠崇小景”也都極口稱贊。王安石詩云:“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我最許。沙平水澹西江浦,鳧雁靜立交儔侶”。黃庭堅稱贊曰:“惠崇筆下開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蘇軾這是這首題畫詩。“皆謂其其工小景也”(《韻語陽秋》)卷十四)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擅作小品的畫家的《春江曉景》經過歷史淘汰已鮮為人知,為這幅畫所作的題畫詩卻聲名大振,九百年來膾炙人口,吟誦不衰。要解釋這種奇特的歷史現象,只有從這首詩和這幅畫的本身來找原因。
蘇軾的這首七絕,把惠崇的“小景畫”轉化為“小景詩”,通過對早春江上典型景物的描繪,表現了春天給大自然帶來的蓬勃生機,也給詩人帶來了盎然的情趣。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即扣住了早春這一特色。桃花,本來就是春天的象征,現在桃花只開三兩枝,更顯其春早,從布局上看,詩比畫顯得更為別致。詩人欲詠畫面上的春江,卻先寫岸上竹外之桃花,這不但使畫面顯得很有層次,而且三兩枝桃花點綴于青青翠竹之外,也顯得疏淡雅致,更富有情韻。然后,詩人再用“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使畫面由遠景過渡到近景,也進入對主體的描繪。鴨生性愛水,一年四季多與水相伴,特別是寒冬過后堅冰初融,鴨群乍入春水更顯得歡暢,因此在畫面上用鴨戲于水來表現春江,這很典型,也顯露出畫家惠崇的獨具慧眼,但從中著意點“水暖”,而且是“鴨先知”,這就是蘇軾的功勞了。因為繪畫畢竟是靜態的,它只能用形體和色彩作用于人的視覺。畫春水,無法直接表現水的溫度;繪群鴨,也無法直接道出它們的知覺。因此,直接點出“水暖”,道出“鴨先知”,這是語言藝術的特色,也是蘇詩的高明之處。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短短七字,使一幅靜態無生命的畫變成了一首有生命的詩。順便提一下,有的選本把這幅畫題寫作《春江晚景》,這似乎不確,因為鴨子下水大都在早上,剛下水的鴨子會顯得特別歡快,更何況是閑了一冬剛進入春江之時了。另外從詩中表現的情趣來看,這一派勃勃生機和到處洋溢著的活力,似乎與日暮之情也不協調。
詩的第三句再由主景回到旁景,這就是“蔞篙滿地蘆芽短”。蔞蒿,又叫白蒿,是一種春天生長出來的野草,蘆芽,即蘆葦的嫩芽,生于江邊的淺灘之上。詩人在寫了主體鴨戲之后又來寫陪襯的蔞蒿和蘆芽,這不光是為了使畫面顯得更加寬廣和深邃,也不光是為了再次點出早春的季節特征和江邊的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引出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淡水魚,頭圓口小,背褐腹白,有劇毒,但處理得好也是一種極難得的美味。河豚魚正是在早春季節,由海入江,沿江上溯,俗稱“搶上水”。蘇詩所寫“欲上時”,一方面是指早春河豚“搶上水”這一季節特征,另外還含有這時正是河豚肥美將上市之意。因為河豚以江邊蘆葦、蔞蒿為食,“河豚食蒿蘆則肥”(王士禎《漁洋詩話》),現在既然是蔞蒿滿地、蘆芽短嫩,河豚必然肥美,上市亦即不遠,食河豚的口腹之樂亦在眼前。由此看來,蘇詩的最后一句比原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發揮了文學的想象功能,突破了繪畫所無法突破的時空界限,道出了不屬于畫面但又與畫面存在著必然聯系的內容——河豚欲上時。詩人憑借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使惠崇的畫繼續向前延伸,表現出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吸引入的生活情趣。前人總結題畫詩的主要經驗是“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郭熙《林泉高致》)。蘇軾的這首題畫詩正是與原畫保持了這種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關系,既是這幅畫的鑒賞和介紹,又是它的擴大和延伸,這是它在藝術成就上超越了原畫,九百多年來膾炙人口、為人們吟誦不衰的主要原因。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附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一 宋·胡仔
《石林詩話》云:“歐公謂河豚出於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今浙人食河豚於上元前,江陰最先得,方出時,一尾直千錢,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預以金瞰漁人未易致。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謂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蟲故惡之。而江西人方得食,蓋河豚出於海,初與潮俱上,至春深,其類稍流入於江西,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而已”。《苕溪漁隱》曰:東坡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正是二月景致,是時河豚已盛矣,但欲上之語,似乎未穩”。
《韻語陽秋》卷十四 宋·葛立方
僧惠崇善為寒汀煙渚,蕭灑虛曠之狀,世謂“惠崇小景”,畫家多喜之,故魯直詩云“惠崇筆下開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東坡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舒王詩云:“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我最許。沙平水澹西江浦,鳧雁靜立交儔侶”。皆謂其其工小景也。
《漁洋詩話》卷下 清·王士禎
蕭山毛奇齡大可,生平絕不喜東坡詩,謂其詞繁意盡,去風騷之義遠。一日汪主事蛟門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之句相難,謂“此等詩亦得云不佳耶?毛西河遽拂然曰:“鵝詎便后知耶?何獨尊鴨也”!眾為捧腹。
《履園叢話》叢話十二·藝能 清·錢泳
王輔嗣《易經·頤卦》“大象”注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蓋古來已有此語,食者不可不慎。如河豚有毒,而味甚美,當烹庖時,必以蘆芽同煮則可解,坡公詩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蓋謂此也。蝦味甚鮮,其物是化生,螞蟻、蝗蟲之子一落水皆可變,煮熟時有不曲躬者不可食。繪魚背脊有十二刺,應一年十二月,有閏則多一刺,如正月之毒在第一刺,二月之毒在第二刺,以此類推,有中之者能殺人,惟橄欖汁可解。雞味最鮮,不論雄雌,養至五六年者不可食。又如蟹者,深秋美品,與柿同食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