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絕句鑒賞之十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選一) 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澦關(guān)。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變法派重新掌權(quán)。被視為舊黨的蘇軾由禮部尚書貶到惠州安置,后又遠貶海南島。作為蘇軾的追隨者黃庭堅,當然也不可能有好的命運。這年十二月,御史劾他“修《神宗實錄》不實”,貶為涪州別駕,三年后又貶到戎州。直到徽宗即位,五十七歲的詩人才被赦放還。徽宗崇寧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詩人從鄂州出發(fā)準備先去江西老家探親,然后赴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任所。二十六日到巴陵,在一片瀟瀟的春雨中詩人登上岳陽樓,遠眺洞庭湖,六年來遠貶生涯的苦楚和今日遇赦生還的欣悅一齊涌上了心頭,寫下了這首明為寫景實是抒情的著名詩篇。據(jù)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云:“崇寧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發(fā)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shù)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可見是實際登臨時的實感。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顯示了詩人的高曠的胸襟和挺拔的文辭。
詩的首句是從遭貶寫起。詩人用“投荒”二字點明他遠貶的經(jīng)歷,再用“萬死”形容當時處境的險惡,最后用“鬢毛斑”交待貶謫時間之長和生活的艱辛。第二句與第一句正好相對,是寫赦還。瞿塘,是指瞿塘峽,在今四川奉節(jié)東,長江三峽之一,滟澦,即滟澦堆,是瞿塘峽口沒入水中的大石,為長江航道上最著名的險灘,當?shù)孛裰{云:“滟澦大如猴,瞿塘不可留,滟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所以詩人干脆把它稱為“滟澦關(guān)”。起首的“生入”二字意義有二:一是寫出詩人過赦生還的路線,他是從戎州(今四川廣安縣)貶所經(jīng)瞿塘峽東返的。更為重要的是詩人以此來表明他在六年的坎坷險阻后居然生還的驚喜和感慨。這里既有對遠貶生涯的沉重回憶,也有今日死里逃生的驚喜和慶幸,情感上是極其復(fù)雜的。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往日坎坷的回憶,充滿了深沉慨嘆的話,那末,三、四兩句則是對將來的展望,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之感了。詩人的家鄉(xiāng)在江南的修水,投荒八年,家鄉(xiāng)親人音信隔絕,現(xiàn)在遇赦歸來,遙想見到久別親人的情景,心中當然充滿了愉悅之情。詩人在表現(xiàn)這種情感時用了三個字: “先一笑”。一笑之中,當然貯滿深情,但又是心到神知,顯得很有節(jié)制,表現(xiàn)了黃詩氣象森嚴的特色。公元七六一年,李白遇赦放還,也是沿著長江來到洞庭,登上了岳陽樓。但詩中的氣象是:“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情懷表現(xiàn)得開朗豪放,而且充滿了想象和自我擴張,這是以浪漫主義為其特征的詩仙李白的表達方式,他與以峭拔深邃為其特征的江西詩派在表達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詩的最后一句“岳陽樓上對君山”是點題,到此,我們方知詩人是在樓上覽景。岳陽樓,在湖南岳陽市的西城門上,面臨洞庭,始建于唐,君山,即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傳說它是湘君居住的地方,故又叫君山。岳陽樓頭一些有名的登覽詩,如李白、杜甫的《登岳陽樓》,孟浩然的《望洞庭贈張丞相》等,都是先描眼前之景,再去生發(fā)抒情。而黃庭堅的這首詩卻先敘事、抒懷,最后再點出登覽地點,給人一種如夢方醒之感。這也體現(xiàn)了江西詩派在詩歌結(jié)構(gòu)上喜歡標新,喜歡突兀不平的特色。當然,最后一句的作用不僅在點題,通過這句也把詩人歷盡坎坷后如釋重負的輕松感和奔波勞碌間得到片刻休憩的寬慰和松馳感,繪聲繪形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也是江西詩風的深邃之處。
岳陽樓上對君山
附:
《池北偶談》卷十九·談藝九 清·王士禎
偶為朱錫鬯太史〔彝尊〕舉宋人絕句可追蹤唐賢者,得數(shù)十首,聊記于此:“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唐滟滪關(guān)。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甌北詩話》 清·趙翼
不肯作一尋常語。
陳新:這兩首詩是黃庭堅七絕中的冠冕之作,兀傲其神,崛蟠其氣,被廣泛傳誦。但奇怪的是卻被清人方東樹、黃爵滋、曾國藩等人所忽略。他們的《昭昧詹言》、《讀山谷詩集》和《求闕齋讀書錄》,曾評點了山谷的不少名篇,卻視不及此。可能是滄海遺珠,也可能是因為文藝批評眼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