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真偽之爭
近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系年》)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正式出版。該書是清華大學入藏的戰國竹簡第二輯整理報告。清華簡全稱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是清華大學在2008年7月通過校友趙偉國的捐贈,搶救入藏的2388枚戰國竹簡。《系年》全書由138支簡組成,字跡清晰,保存較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全篇共分為23章,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
清華簡入藏清華大學后,校方隨即展開了對簡的保護和整理研究工作。隨著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專家們表示這批簡對學界意義重大,其內容多可與《左傳》《國語》《史記》等參照印證。
一問 清華簡證偽《尚書》是為炒作?
清華簡被媒體報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證偽古文《尚書》這個問題,一時間,輿論的焦點也聚集于此。一方面,由于清華簡是從香港市場被購回,具體出土情況不詳,這引起一些學者對其真偽的爭辯;另一方面,古文《尚書》系偽已經學界論定,此次清華簡研究報告重提此事,被網友質疑借《尚書》之偽“炒作”新書。
面對這種質疑,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只是做我們的研究,不存在炒作。一方面,清華簡中發現的多篇《尚書》確有其真實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只是將這個重大發現提出來供學界繼續研究和討論;另一方面,古文《尚書》系偽這個命題引用的是《紀年》中收錄的篇目,當時也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后來《系年》出版,媒體再次關注這個事情,可能需要援引到第一輯的內容,并非我們的刻意。”
劉國忠教授介紹:“據稱先秦時《尚書》有百篇之數,經過秦始皇焚書,大多佚失,漢朝初年只有28篇傳留下來,即今文《尚書》。漢景帝末年,在曲阜的孔子故宅屋壁中發現了秦代焚書時隱藏的竹簡書籍,有今文28篇以外的《尚書》16篇,即古文《尚書》。這一發現導致所謂今古文之爭,有非常大的影響。傳至現代,‘十三經’中的《尚書》,古文乃是偽書,已經學者論定。而在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秦始皇焚書以前的寫本。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等,但文句與傳世本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不見于傳世本《尚書》。或雖見于傳世本,但后者是偽古文,如清華簡中發現有《傅說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獻引用過的《說命》,和今天流傳的《說命》偽古文不是一回事;還有如《尹至》《耆夜》等,有待于做進一步整理和研究,它們對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義難以估計。”
二問 清華簡如何證明不是“偽造”?
清華簡于2008年7月15日被運送到清華大學,校方隨即組織專家,用三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和鑒定。
2008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的11位學者專家,在清華大學召開了“清華大學所藏竹簡鑒定會”。經過仔細的觀察和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是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該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項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2008年12月,受清華大學委托,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為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于戰國中期偏晚,這與前述的鑒定專家對于清華簡的時代判定完全一致。
但還是有學者指出,考古研究曾經出現過所謂出土文獻最終被證明是“偽造”的情況,很多掌握出土文獻的科研機構基本上不愿意將考古發掘的實際報告,以及將實物開放給學術界成為公共資源。因此,學術界對待這些公開的所謂出土文獻整理成果只能“望洋興嘆”,無法去證實或證偽。對此,劉國忠教授解釋,“清華簡并非正式發掘所獲,而是被人盜掘后流散到香港,后來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資購回,并無償捐獻給清華大學。對于究竟由何人盜掘,校方也無力調查清楚。”另外,劉國忠教授強調,目前對于清華簡的研究報告《紀年》和《系年》已經分別出版,這也是將清華簡開放給全世界學者的一種形式,除此之外,清華大學還組織參與了多場專題討論會,與學界共同探討清華簡的研究等問題。
三問 真能結束《尚書》真偽之爭?
劉國忠教授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曾說 “通過清華簡,我們不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書》的原貌,還可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針對這一說法,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從事先秦史研究的黃愛梅副教授認為,在先秦,古書多以單篇形式流傳,而《尚書》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類似“文獻匯編”的合本,是否能夠因為發現了幾篇與古文《尚書》有關的文字,就認定已經完全解決了《尚書》的版本問題,這仍需要存疑。對此,劉國忠教授解釋說:“清華簡中《尚書》篇目的發現是為早有定論的古文《尚書》系偽更添有力的證據支持,至于完全還原古文《尚書》原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現實的。”
清華簡本身是一批經史一類的文獻,因此,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必將會在修正古籍的問題上引起一場不小的轟動。談及清華簡對《尚書》修正的意義時,劉國忠教授詳細介紹了中心研究過程中發現的關于古文《尚書》系偽的證據。
通過對簡的編排和讀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選出第一批發表成果,即《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紀年》),該冊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其中,屬于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咸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后發現,清華簡《尹誥》屬于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咸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另外,清華簡中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由3篇組成,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但比對發現,傳世的古文《尚書》中《說命》篇雖也由3篇組成,但其中用的《說命》篇與清華簡《傅說之命》完全不同。由此,劉國忠教授認為,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是偽書。
各方評價
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北京日報》:清華簡讓我們發現了成批的“秦王焚書”以前傳統文化的典籍,這些都屬于經史類典籍,包括古文《尚書》。此前,我們成批出土的都是諸子百家的,經史類的還屬于第一次。
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從事出土文獻研究的青年學者:清華簡確實有較大的學術價值,但是也沒有達到所謂“圓滿解決了《尚書》真偽”的程度。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謝維揚教授:雖然清華簡是從香港市場購回、出土具體情況不詳,并且清華簡之間的具體聯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這一批清華簡的整理出版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它們確實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其真實性是確定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