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二)
二、兩大道派祖庭
1、正一道祖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龍虎山在江西省鷹潭市東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nèi)。有關(guān)龍虎山和天師府的介紹見《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龍虎山》。
東漢年間,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陵(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在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修道,據(jù)傳經(jīng)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龍虎出現(xiàn),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張陵后來到今四川大足縣境內(nèi)的鶴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jīng)》(即《老子》)、《正一經(jīng)》和《太平洞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奉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為道教的最高主神。張陵死后,其子張衡及其孫張魯在漢中地區(qū)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稱其道為“天師道”,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陜西漢中遷往張陵原先的得道處:江西省龍虎山。所以龍虎山被視為天師道祖庭,一直延至今日。南北朝時期,道教理論進一步豐富完備,其組織隊伍也在擴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北方和南方兩派天師道,代表人物分別是寇謙之和陸修靜。到了北宋,由于道君皇帝趙佶等帝王的尊崇,道教流派眾多。其中以龍虎山龍虎宗、上清派茅山宗和閣皂山影響最大。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命龍虎山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箓,龍虎宗正式成為江南諸道派統(tǒng)領(lǐng),且影響大增。到了元代,元廷對龍虎山天師的禮遇、優(yōu)待更遠遠超過其它兩山。據(jù)《元史·釋老傳》,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剛平定江南,就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賜宴,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銀印,命主管江南道教。第二年,又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并規(guī)定路設(shè)道錄司,州設(shè)道正司,縣設(shè)威儀司,皆歸張宗演領(lǐng)屬。元世祖授張宗演天師頭銜,這是道教的天師頭銜首次獲得朝廷認可,過去只是道教自身自說自話,從未獲得官方認可。另外由龍虎宗主管江南道教也屬首次,南宋理宗時也只是提舉三山符箓。自元世祖后,這兩項成為定制,為元歷代諸帝所承襲。南北朝時,南方天師道徒造作《正一經(jīng)》和《正一法文》,后編入《道藏》,列為三洞四輔七部經(jīng)典之一。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管領(lǐng)江南諸路道教,又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lǐng)三山符箓”。從此,龍虎宗逐漸成為南方道教的核心,江南道教符箓各派,如三山中的茅山宗、閣皂宗,凈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等新舊符箓派漸漸集合到它的周圍,最后形成道教后期兩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北方的太一道在元以后也歸于正一道,皆以江西龍虎山為祖庭。
2、全真道祖庭之一:陜西戶縣“重陽宮”
全真道是金元時代流行于北方的一大道教流派,創(chuàng)始人為金代初年的王重(1112~1170)。王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后辭職還家。金主完顏亮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zhèn)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guān)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留王處一、郝大通二徒在昆崳修煉,自己攜丘處機等西歸。一行到達開封第二年。王重陽即辭世。此后大弟子馬鈺掌教,其余六真便各自在山東、河北、陜西、河南一帶修煉傳教,王處一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
在修煉方法上,全真道不同于正一道的外丹派。所謂外丹,是指用鼎爐燒煉鉛汞等藥物制成一種稱說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張陵、東晉的葛洪、陸探微等都是著名的煉丹家。到了唐代趨于極盛,許多著名道士孫思邈、陳少微、楚澤等都以煉丹著名。唐代許多皇帝如德宗、武宗以及名士李白等也都熱衷此道。內(nèi)丹是與外丹相對的一種修煉方法,源于行氣、導引、胎息等術(shù)。他不是借助于外界的鼎爐鉛汞,而是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以體內(nèi)的精氣神為藥物,通過一定的方法使體內(nèi)結(jié)丹,從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nèi)丹之術(shù),始于隋代道士蘇元朗,他最早將魏伯陽《參同契》發(fā)掘出來,用以指導內(nèi)丹實踐。經(jīng)過唐代的崔希范、劉知古、施肩吾、彭曉等,內(nèi)丹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道教修煉流派。崔希范的《入藥鏡》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到了宋代外丹派逐漸衰落,內(nèi)丹派則成為主要流派。陳摶、張伯端等著名道士皆是內(nèi)丹派,他們所闡述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功法才成為道教內(nèi)丹派主要的修煉方法。林靈素和王文卿等符箓派代表人物也將符箓與內(nèi)丹修煉結(jié)合起來形成金丹派,內(nèi)丹也成為道教主要修煉術(shù)的道教理論闡發(fā)的核心。主內(nèi)丹修煉,不尚符箓,形成獨具特色的內(nèi)丹理論。
全真道的教義,總體上仍是繼承鐘離權(quán)、呂洞賓的內(nèi)丹思想,但又富有創(chuàng)新和時代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主張“合一三教”認為儒釋道三教的核心都是“道”,并無差別。王重陽說自己所創(chuàng)的全真道是“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孔)夫子為科牌”,“三教者,不離真道也,猶一樹之三枝也”。(《金關(guān)玉鎖訣》)。其次,以“全精、全氣、全神”所謂“全真”為成仙證真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種“全真”境界,就要通過對性的修煉。全真道的修煉之道,即是以降伏心意,明心見性為要旨,是內(nèi)煉成丹的前提;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原則。要求修持者把物質(zhì)生活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擯棄一切物質(zhì)追求:“饑則餐一缽粥,睡來鋪一束草,襤襤褸褸,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計”。(馬鈺《丹陽真語錄》)
重陽宮
又稱為重陽萬壽宮、祖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區(qū)西南戶縣祖庵鎮(zhèn)處。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修道創(chuàng)立全真教與“仙蛻”歸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稱,我國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王重陽辭世后,道徒們在其葬骨之地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元廷改名“重陽宮”。元世祖時乃更名“重陽萬壽宮”。元代時,重陽宮殿堂建筑共計約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達西甘河,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時近萬人。明清以后,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明代以后,重陽宮開始衰落,規(guī)模逐漸縮小。現(xiàn)存的靈官殿、七真殿均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規(guī)模遠非元代可比。
重陽宮的歷史,可以概括為:起于金,興盛于元,衰于明,毀于清末。今日的重陽宮(太清院),奇秀十九峰遙拱于院前。整個建筑依山就勢,質(zhì)樸而精巧。在中軸線上依次為靈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臺。西側(cè)配殿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陽殿,其前配設(shè)鼓樓;東側(cè)配殿為財神殿、天醫(yī)殿和轉(zhuǎn)運堂,其前配設(shè)鐘樓。另有一些關(guān)于王重陽傳說的遺跡如“活死人墓”、“腳印石”、“遇仙橋”等。院前廣場東側(cè)之樓閣擬建醮壇,以作齋醮祭禱。
全真教祖庭陜西戶縣重陽宮
王重陽遺跡作為王重陽修道創(chuàng)立全真教與“仙蛻”歸葬之地,這里留下不少關(guān)于王重陽的遺跡和傳說,主要有腳印石、遇仙橋和活死人墓。
腳印石傳說當年王重陽祖師在練功時,鞋中的一粒沙子因為浸染了祖師的仙氣,見風就長,虎虎生威,后被祖師蹋了一腳擊了一掌,就再也不長了。如今,巨石上幾個碩大的祖師腳印依稀可辨,被稱作祖師腳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頂部仍是祖師擊了一掌的印記。腳印石出現(xiàn)五種顏色,代表祖師練功所采的五行之氣。
遇仙橋在北距重陽官15華里的甘河鎮(zhèn),有一處始建于元初的石拱橋,相傳為王重陽早年遇鐘呂二仙并受點化而得道之地。遇仙橋是陜西省現(xiàn)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橋,歷史的滄桑幾乎讓遇仙橋湮沒于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龍頭浮雕還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1987年在遏仙橋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陽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橋畔的小廟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陽祖師端坐正中,氣宇軒昂,頗有大家風范:兩個書童站立兩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陽宮約的成道宮中,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王重陽抗金失敗后,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后,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jù)當?shù)貙<抑v以前曾經(jīng)開過墓道,發(fā)現(xiàn)里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據(jù)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jīng)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閑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重陽成道宮”和“活死人碑”
祖庵碑林重陽宮最富盛名的應屬“祖庵碑林”。其中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其中碑石55通,另有畫像二幅、題字兩帖、圖一面。石碑大多數(shù)為螭首龜?shù)蚍锦谩S纫?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多用蒙漢兩種文字刻成。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經(jīng)陜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一級文物的12通,二級10通,三級4通。這些碑石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等。按內(nèi)容可分為宗教歷史類、書法名碑類、八思巴文類、內(nèi)丹功法類四種,其中以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立的《孫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稱道。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為全國唯一。此外還有王重陽及七真畫像碑,王重陽手書的《無夢令》詞碑;元書法家趙孟頫書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孫真人道行碑》;蒙漢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師張與村題額“天下祖庭”碑;唐吳道子《鐘馗戲鬼圖》畫碑。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書者聲名顯赫,在《二十五史》中有傳的竟達17人之多,這些碑石是研究中國道教發(fā)展史的珍貴資料。如王重陽《無夢令》碑關(guān)于長生之道云:“大道長生門戶,幾個惺惺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澄神絕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全真開教秘語之碑》關(guān)于煉功的方法云:“莫獎樽酒戀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龍虎動時拋雪浪,水聲澄處碧塵消。自從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計聊,有朝九轉(zhuǎn)神丹就,同奔蓬島去一遭。”
祖庵碑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陽宮祖庵碑林
重陽宮內(nèi)道教建筑還有三清殿、三皇殿、靈官殿、文昌閣、兩圣殿、月老祠、三官殿等。三清殿祭奉道教最高神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旁列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文昌閣一樓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稱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國古代總領(lǐng)功名、學問、文章及保護科舉士子的神,在道教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兩圣殿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和“集儒家學說之大成者“朱熹”。靈官殿內(nèi)靈官王善為道教護法神將,鎮(zhèn)守道觀,主持人間善惡,專管天下不平之事,其地位相當于佛教中的韋陀。旁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亦為道教四大護法之神。三皇殿奉祀上古之時,中華民族三位祖先,中間供伏羲先帝修文,左供神農(nóng)炎帝治稼,右供軒轅黃帝崇武。伏羲氏教民漁獵畜牧,炎帝神農(nóng)氏教民農(nóng)耕,;軒轅黃帝奠基華夏文明,被尊為“人文初祖”和“大道之源”。三官殿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亦稱“三官大帝”。三官的信仰淵源于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崇拜。上元天官賜福降祥,中元地官赦除罪孽,下元水官消解災厄。現(xiàn)多以堯為天官,舜為地官,禹為水官。月老祠由鴻禧堂、三霄殿、法物流通處與桂竹小簃組成。三霄殿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鴻禧堂供奉可親可敬的月下老人。
重陽宮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