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二)
一、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龍虎山
位于江西省鷹潭市東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龍虎山之得名有二說:一是據《龍虎山志》:“山本名云錦山,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另一是據《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臺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得此山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天師后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龍虎山道教源流
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云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間福地”而聞名天下。
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后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于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于信州龍虎山?!淮鷱埍唬w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箓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
從唐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代張諶,二十一代張秉一,二十二代張善,二十三代張季文。他們皆無重要事跡可述。此期所建宮觀,即上述之真仙觀、張天師廟,和另一座三清觀。入宋以后,張陵后嗣漸受朝廷重視,龍虎山道教隨之興盛。在宋元時期成為與茅山、閣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張陵后嗣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為張正隨、張乾曜、張嗣宗、張象中、張敦復、張景端、張繼先、張時修、張守真、張景淵、張慶仙、張可大。從二十四代張正隨起,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表現了宋室尤其是道君皇帝徽宗趙佶對龍虎宗的重視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張可大尤得朝廷恩寵。張繼先,字嘉聞,一字道正,號翛然子?;兆诔鐚幦辏?104)“赴闕,召見,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所答十分乖巧。又問修丹之術,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背鐚幩哪辏?105)賜號虛靖先生?!笆逻€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從學者恒數十百人。”與林靈素、王文卿同顯于徽宗朝。張繼先喜屬文作詩,善內丹術,“雅善書法,嘗書《道德經》以進御”“書《茅山宣和御制化導碑》,時稱其工”。張可大,字子賢。端平(1234~1236)間累召赴闕。南宋寧宗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見,賜號觀妙先生,敕提舉三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
兩宋時期,龍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師外,又出現了大批有名道士。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堅者,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就學于張繼先?;兆谡停?111~1117)間赴召,“館于太乙宮,徽宗問以輕舉延年之術,對曰:‘清靜無為,黃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漢武所以罔功,修煉非天子事也?!谔卮蠓颍柲罡型ǚ◣煛?;“留用光,字道輝,貴溪人,師蔡元久。通法術,據稱多次禱雨有驗,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錄,太乙宮都監,號沖靜先生。寧宗為出內帑錢帛修上清宮,新而廣之,……嘉泰甲子(1204)得請還山,校定黃箓科儀?!薄兜啦亍返诰艃允沼惺Y叔輿編集的《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除部分為陸修靜、張萬福、杜光庭之遺作輯錄外,大部皆題“留用光傳授,蔣叔輿編集”,證明留用光是繼杜光庭之后道教黃箓齋儀的重要整理、修訂人之一。
宋代龍虎山道教擁有大批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擴建、賜額。主宮上清宮在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宮。后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咸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于嘉祐(1056~1063)間的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咸淳(1265~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云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于二種《龍虎山志》。
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此期嗣教的張陵后嗣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為張宗演、張與棣、張與材、張嗣成、張嗣德、張正言。從張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為天師、真人,主領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張與材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位居諸符箓派之首。龍虎山因此也成為此后諸符箓派眾山之首。
此期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輸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張留孫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宗支派——玄教,主領江南廣大地區之道教事務,其主要骨干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泳、陳日新、陳義高、薛玄曦等,不下數十百人,皆出身龍虎山。二是留居龍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吳全節之師,世祖至元(1264~1294)間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住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于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虞集為之敘。略云:“元初服黃冠以自隱,無所營于時,故無所爭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于道者之乎?”劉思敬,盧陵人,長游蜀中,從靈寶陳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和道院。煉鉛汞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詔赴闕,并進六甲飛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還山,結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金志揚,號野庵,人稱金蓬頭,永嘉人。游龍虎山,居先天觀,復構蓬萊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趙真純筑天瑞庵于峰頂。四方聞其道者,無遠近,皆往禮叩問。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虞集曾為其所作《江南秋思圖》賦詩,又為方方壺作《圣井山圖》,危素為之作序。元代龍虎山除對原有宮觀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兩本《龍虎山志》的不完全統計,共新建宮、觀、庵、院達三十七所。計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間的文惠觀、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沖和觀、慈壽觀、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瑤峰道院,建于元貞(1295~1296)間的龍泉觀、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間的崇文宮、元成宮,怡云道院,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觀,建于至治(1321~1323)間的仁靜觀,建于泰定元(1324)的明成觀,建于至正(1341~1368)間的繁禧觀、蓬蓽觀。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玉隆宮、元都觀、神德觀、明勝觀、先天觀、佑圣觀、桃源觀、招真觀。還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謂建于至元間,婁近垣謂建于大德間;紫云庵,元明善謂建于大德間,婁近垣謂建于至正間。
明前中期,龍虎山道教續有發展。此期嗣教的張陵后嗣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為張正常、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最初,朝廷仍沿舊習封張正常為天師,不久,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但其領導的正一派,仍為明室所承認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維持不墜。其中張宇初除熟諳家傳符箓教法外,亦通內丹術,且較熟悉儒經子史,是張陵子孫中的佼佼者。有《峴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吳葆和、林靖樂、傅同虛、曹大鏞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錄司官職。原為龍虎山達觀院道士的邵元節,在嘉靖中更受尊寵,位至三公。隨其入京的邵啟南、陳善道、王用佐、吳尚禮等,也得顯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子,貴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學仙于金蓬頭。工詩文,善古隸章草,尤精于畫,寫山水,極瀟灑。盧大雅,貴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詩為顧元等所稱道。吳伯理,號巢云子,龍虎山道士。永樂(1403~1424)中任上清宮提點。隨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訪張三豐,入蜀居鶴鳴山。博通經史,工詩文,精篆隸,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對龍虎山原有某些宮觀作過修繕外,新建者寥寥無幾。計有:北真觀、南極觀。另有沖元觀,或謂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謂元代元貞間建。明中葉后,特別是清代,朝廷對張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漸趨衰落。至1936年,其主宮上清宮之建筑已全被破壞,“只空余危樓一角”。張陵子孫世居之天師府,亦“經貴溪縣政府利用,開辦完全小學一所。天師亦不常駐此。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資百余萬元,遷出占用天師府的中學,重修天師府。
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
龍虎山方圓200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并以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于山巔峰下河旁巖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云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和山下正一觀,皆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歷史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構成了這里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
龍虎山世襲道統至今已64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筑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筑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王國。
此外,龍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派的發源地;金龍峰馬祖巖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巖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龍虎山志·藝文》載:“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艷者,或美之于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余載。”歷史上的許多文人墨客,如唐代詩人顧況,宋代王安石、曾鞏、文天祥,元代趙孟頫,明代徐霞客等,都曾在瀘溪河畔留下贊美丹崖碧水的詩文,成為龍虎山寶貴的文化遺存?,F在,龍虎山每兩年舉辦一次道教文化節。集道教朝圣、旅游觀光、經貿洽談、民俗采風于一體,是國內唯一以道教文化為主題的盛大旅游節日。
龍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景區規劃面積262平方公里,共有52個景點,景物景觀230處,是江西唯一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雙冠”景區。其中有99峰、24巖、108處自然及人文景觀,奇峰秀出,千姿百態。被當地人俗稱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讓人想象到其景之妙,如:“云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獻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觀中,都隱含著各自奇妙的傳說。龍虎山中的瀘溪河發源于崇山峻嶺之中,似一條逶迤的玉帶,把龍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聯在其兩岸。河水碧綠似染,楚楚動人。時千流擊崖,水緩時款款而行,水淺處游魚可數,水深處碧不見底。與山巖相伴,便構成了“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的奇麗景象。
萬千氣象的江西龍虎山道都
天師府
全稱“清嗣漢天師府”,又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張天師起居和祀神之所,又是中國道教正一派祖庭和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因其歷史悠久,地位顯赫,故有“南張北孔”和“百神受職之所”的稱譽。
天師府始建于北宋崇寧四年(1105),系宋徽宗賜建給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府第,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天師府原建于上清鎮關門口,元延祜六年遷建長慶坊后遷今址。南宋嘉熙三年(1239)敕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元朝,歷代天師均賜銀印,命“主管江南諸路道教事”,其中,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金印視一品。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嗣教大真人”并賜白金十五鎰重修天師府第。三年(1370)欽命加賜“永掌天下道教事”,直至清朝和民國,歷代天師世襲不替,天下符箓出此一家。
天師府為四進前宮后府式古徽派風格建筑群,建筑恢宏,占地3萬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彤壁朱扉。其中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金鈿細漆,古色古香。
頭門“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盡顯神仙洞府,相國侯門之威嚴。玄壇殿為歷代天師登壇授箓舊地,法箓局曾為掌管道門公事之官署。二進之玉皇殿金碧輝煌,“宮保第”古色古香。院內豫樟參天,綠草如茵。三進為天師居室,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授箓院與萬法宗壇分置兩側,乃萬法歸宗之根基,道門玄風之祖脈。四進為靈芝園、敕書閣,后有百花塘。
1983年,國務院確立“嗣漢天師府”為全國宮觀重點保護單位并對外開放盛。
正一觀
鷹潭市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是道教著名宮觀之一。正一觀最早的名稱為“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蜀回龍虎山祖師正一元壇,遵父命“永宣祖教,以傳于世”,立祠祀祖。同時,天師張盛還在這里修復祖天師玄壇及丹灶舊址,并在此居住下來,每年三元節時,登壇傳彔,各地學道者千余人涌向這里。從此,歷代天師在此開壇授彔,龍虎山也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首教傳播中心,各種宮觀道院林立,規模宏大,龍虎山正一觀成了“晝夜長明羽人國”。唐天寶年間(724—755),道士吳筠曾以一首《龍虎山》對這里的景象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道士身披魚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飛。龍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宋咸淳七年(1271年),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又新其殿宇。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改額為“正一觀”。明萬歷七年(1579),朝廷太監楊輝督修,萬歷三十九年(1611),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復修,一如舊制。也就是正殿五間,中祀老祖天師及王長、越升二位真人,都是浴金銅像;殿后為玉皇殿和丹房及廚房、浴室。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修復,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撥款重修,改玉皇殿為玉皇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遣官重建,命五十六代天師張紹麟協同辦理,經歷數月而建成。這次修建的正一觀,正殿五間,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東西周廡各十間,環以朱欄,元壇殿三間在東廡中,從祀殿三間在西廡中,儀門三間。階下是鐘樓鼓樓。而且,所有的殿、樓、門、廡、梁、棟都飾以彩繪,富麗堂皇。正門中額為“正一觀”,闕門皆朱漆銅柱,門外有兩根高大的幡旗桿,而從闕門至樓前的甬道、臺階,都是以巨石砌成。清嘉慶二十年(1815),五十九代天師張鈺又借公款修復,建制如舊。
今日的正一觀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風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時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藝術特點,整個建筑灰瓦白墻,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其中正殿五間,祀奉張道陵、王長和趙升三人,俱銅像俗金,左右兩廡各三間,正門三間,正殿后玉皇殿五間,東西建鐘鼓樓。
龍虎山正一觀
湖北武當山
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為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上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也是武當拳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筑遍及全山,規模宏偉,相傳上古時玄武在此得道飛升。武當山古建筑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余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分別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筑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于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歷史源流
武當地名源于先秦,漢襲秦制設武當縣?!拔洚敗爸钤绯霈F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至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為它以后的顯榮尊貴打下了基礎,入明以后,由于統治者對真武的尊崇,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武當山建筑群的興建,為明代皇帝朱棣時代最盛。明成祖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更是大力扶持。他下令在“京城艮隅并武當山才重建廟宇”(《明實錄》第28冊310頁)。并于永樂十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武當山道觀。敕令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督工,每日役使工匠達二十余萬(一說為三十余萬),費以百萬計,花費了六年時間,最終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龐大的道觀建筑群。
特別在天柱峰頂鑄銅為殿,飾以黃金,供奉真武大帝。并賜武當山為“太岳太和山”,為“五岳之冠”親撰《御制真武廟碑》、《御制太岳太和山道觀之碑》。像這樣由皇室出巨資,一次性建成如此龐大的道教宮觀群,在歷史上實屬罕見!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世宗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筑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清以后,武當山的地位大為下降,它對周邊地區和區域社會的影響,主要通過朝山進香等民俗活動來體現。
道教徒之所以將武當山稱為真武大帝道場,乃由于武當山在唐末五代以來,已成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當山的名字與真武大帝都有“武”字,便附會北極玄武大帝曾修煉于武當山?!段洚斏街尽氛f武當山一名的由來乃是因為“北極玄武大帝”的緣故,雖然不是事實,然而卻得到普遍的認同。元代武當山的風物大量附會為玄武的遺跡,一方面表現了地方風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傳,武當山為祭奉玄武的圣地。
武當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拱、南巖宮、紫云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巖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然景觀武當山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武當山山勢奇特,一峰擎天,眾峰拱衛,既有泰山之雄,又有華山之險,懸崖、深澗、幽洞、清泉星羅棋布。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城區,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巖﹑板巖和片巖構成﹐局部有花崗巖。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主要道教建筑有玄岳門、凈樂宮、玉虛宮、復真觀、南巖宮、太和宮、紫霄宮等。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位于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筑。高12米,闊14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于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云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于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武當山“治世玄岳”牌坊
凈樂宮為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一年。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范例。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道教指玉虛為玉帝的居處。這里是武當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位于老營的南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玉虛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規制謹嚴,院落重重。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單元。后來大部分毀于清乾隆十年(1745),現存建筑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墻、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這些殘存的遺址,現存部分建筑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玉虛宮前四座“龜馱碑”亭
復真觀復真觀位于獅子峰前,是武當建筑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建于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F基本保持當年規模,現存建筑20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匝山勢建夾墻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云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筑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復真觀五層樓翼角立柱上交叉疊閣的12根梁枋
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為道教所稱真武大帝得道飛升之“圣境”。南巖宮建在懸崖峭壁上,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峰巒秀美,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至大三年(1285—1310)。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年(1412)擴建。現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筑物。主體建筑天乙真慶宮石殿,建于元至大年間。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后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筑斗栱的做法。廊外一米多處峭壁前,有兩條伸向懸崖的石龍。古代工匠采用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鑿刻得渾為一體,傳說是玄武大帝的御騎,玄武大帝經常騎著它到處巡視。一個石雕的龍頭伸在懸崖之上,龍頭長3米,寬僅o.55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下面萬丈深淵、無遮無欄,狀極峻險。前去燒香被稱為“龍頭香”,以示虔誠。因上去燒香之人常墜崖而死。清康熙年間,川湖部院總督下令禁燒龍頭香,并設欄門加鎖,立碑告誡?,F已封閉。大殿前有兩個御碑亭。
南巖宮廊外一米多處峭壁前的“龍頭香”
太和宮位于武當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門外。建于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明朝朱棣皇帝為了收寵曾預言他要稱帝的武當山道士張三豐,并向天下昭示自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將此宮與北京的“太和殿”同名。太和宮在建筑過程中依照道教的建筑原則,不動山體一絲一毫,依照山體的自然走向和地形順勢而建。當時的太和宮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間;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銅殿等。
太和宮整個建筑處于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巒迭嶂,起伏連綿,煙樹云海,氣象萬千。是武當山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太和宮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鐘鼓樓,鐘樓內懸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造銅鐘一口;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經堂。殿前一巖,形如寶蓮,故名“小蓮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當山之題詩碑刻。該宮整個建筑處于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巒迭嶂,起伏連綿,煙樹云海,氣象萬千。
武當道場全貌
金殿俗稱“金頂”
位于海拔1612米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崇臺之上,為銅鑄成,實際上是銅殿。由于戰爭與人為破壞,中國現存的銅殿僅有5處6座。其中以五臺山顯通寺銅殿、昆明北鳴鳳山上銅殿和武當山銅殿最為著名。
武當山銅殿高5.54米,寬4.4米,進身3.15米,全部用銅鑄鎏金構件組裝而成。鉚榫拼焊,密不透風,68個玲瓏精巧、栩栩如生的銅獸分立檐脊之上。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云等裝飾圖案。金殿內供奉著“真武祖師大帝”的鎏金銅像,重達十噸。兩旁有金童拿著文簿,玉女托著寶印。水火二將執旗捧劍,這組雕像,刻畫細膩,性格鮮明,相互照應,渾然一體,被譽為我國明代藝術之寶。神案下置玄武,俗稱“龜蛇二將”,蛇繞鲺腹,翹首相望,生動傳神,巧奪天工。殿內金匾上的“金光妙相”四字,是康熙42年(1703)康熙皇帝手書。殿外是白玉石欄桿臺,臺下是長約1500米的紫金城圍墻。為明永樂十七年(1419)按皇宮的標準所建,并命名為“紫禁城墻”。城墻由巨大的長方形條石依山勢壘砌而成。城墻不高,有的地方就一米多點,全長345米、墻基厚2.5米,頂厚約1.25米呈梯形狀,結實牢固,歷經七百年風雨滄桑,仍保持原貌沒有什么損壞。
金殿還有兩個神奇之處:一是金殿中點著一盞長明燈。盡管山上的風長年勁吹并不斷改變方向,卻就是吹不滅這盞長明燈。傳說是由于金殿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能吹進殿門,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為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二是處于1612米高的金殿經過500多年竟然沒有被雷電擊中過。按理論最高點又是金屬最易受雷擊,這兩樁神奇皆可見我國古代工匠的工藝水平。
金頂位于武當山72峰中的最高峰,在此可觀賞武當八景:天柱曉晴、雷火煉殿、祖師映光、金殿倒影、海馬吐霧、平地驚雷、陸海奔潮、飛蟻出朝。
武當山金殿
紫霄宮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現存有建筑29棟,建筑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筑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紫霄宮是宋、元、明、清四朝道教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紫霄大殿是武當山唯一幸存下來的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宇。
?
武當山紫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