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五)

  四、全國其它著名道觀

  11、昆明太和宮

  全國名太和宮的道觀很多,有遼寧千山太和宮、甘肅平涼太和宮、湖北武當山太和宮、昆明太和宮、安徽天柱山太和宮、山西方山太和宮和陜西延安太和山。其中最著名的是昆明太和宮。昆明太和宮在云南省昆明市城東15里處的鳴鳳山(又稱鸚鵡山)上,距市區8公里,創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其中的金殿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20131204_001
昆明太和宮

  據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明萬歷壬寅年(1602),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于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山中峰宮名也。其時并建三元、環翠二宮,所供圣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這段記載與明萬歷甲辰年(1604)正月云南巡撫陳用賓所撰的《鼎建太和宮記》基本一致。只是其中提到的“其時并建三元、環翠二宮”不準確。據陳用賓撰《環翠宮記》在創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翠宮:“余撫滇之三年,命官于鳴鳳山建環翠宮,其中為閣,祀呂師,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閣上。”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云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鳴鳳山建環翠宮”。萬歷三十年(1602)方“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已是環翠宮的道士。太和宮的金殿、三元宮于萬歷三十年(1602)動工興建,至“萬歷甲辰(1604)歲春正月吉旦”撰立《鼎建太和宮記》,前后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之后,又陸續于殿外筑磚墻、城樓,宮門環護,故成太和宮。“鄉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陳用賓曾為太和宮撰寫楹聯:“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反映了他身為當朝一品又想往九寰仙骨,既悟春夢迷人,又不愿解脫空山的極為矛盾心情。

  明崇禎十年(1637),云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峰。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桿未拆,保存至今。清康熙十年(1671),吳三桂進剿南明桂王殘部進駐昆明,后被封為平西王,駐守云南。康熙十年(1671)吳三桂修葺太和宮,“范銅至五百余萬之多”(250噸),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現銅殿正梁上通體有被煙垢覆蓋的銘文:“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證實重建是康熙十年(1671)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后,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太和宮在清代,遭到兩次破壞:一次是地震。據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毀于太平天國起義,三元宮化為灰燼。次年紳士黃琮、褚光昌等重鑄真武像;同治、光緒年間也皆有續修。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余安轉稟督辦云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并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門、牌坊、殿宇,眾作新之。”(《云南通志》)

  解放后,太和宮金殿于1950年軍事接管,定為“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先后隸屬文教局、建設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文革”期間,各殿泥塑神像都在“掃四舊”中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崇禎十年(1637)遷往賓川雞足山的銅殿亦于同期被紅衛兵毀壞,太和宮被劃屬昆明輪胎廠作宿舍。粉碎“四人幫”以后,逐年修復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欞星門,新建長廊亭臺,局部維修明代城墻。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投資2000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筑群,整修鐘樓,新建“中國金殿博覽苑”,開發了青銅文化旅游景區。金殿名勝區1999年躋身云南省一流風景名勝區。

20131204_002  
今日太和宮

  今日太和宮由宮外的迎仙橋、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欞星門,宮內的鐘樓、金殿、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等主要建筑物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殿。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要經過三道“天門”。過迎仙橋有“鳴鳳勝境”石坊。石牌坊四柱三門,中間的坊額刻著“鳴鳳晨鐘”,右額題著“畫棟凌云”,左額刻著“朱樓映月”,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著“唐高風正節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云南巡撫陳用賓應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并認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今日的“鳴鳳晨鐘”這是83年新建的鐘樓,樓高三層,約36米。上兩層均呈十字形,每層設12個飛檐翹角,恰似群鳳展翅。

20131204_003
太和宮“鳴鳳晨鐘”石牌坊

  石牌坊后即一天門,意味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從“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三十六級臺階,分別代表道教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為的最高境界。

20131204_004
太和宮一天門

20131204_005
二天門

20131204_006
太和宮三天門

  三天門后面便是欞星門。欞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欞星以祈五谷豐登。欞星門上有一副對聯:“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橫匾為“洞天福地”。這副對聯和橫匾描繪了太和宮的景致,說明這里是道教的無雙勝地,同時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表現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但欞星門一般多建于孔廟之內,青獅、白象亦是佛教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坐騎,他與道教的“洞天福地”橫匾放在一起,突出體現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

  欞星門后便是“金殿”所在的“紫禁城”,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紫禁城”周圍有青磚砌成的圍墻。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大城磚為明朝云南巡撫陳用賓見觀時所用磚,小城磚則是清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后修補上去的,城上小樓即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太和宮”大門有一聯:“畫棟連云,只占青山三畝地;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茶花燦如朝霞,濃裝艷麗;玉蘭花潔白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太和宮門外的紅墻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太和宮大門兩旁的山茶和白玉蘭,似乎是其縮影。

20131204_007
太和宮城上小樓“魁星樓”

  鐘樓

  經過“鳴鳳晨鐘”牌樓,即是“鐘樓”。此樓重建于1983年,樓高30米,共3層,每層12個飛檐翹角,猶如36只展翅欲飛的“鳴鳳”。樓上懸掛著一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壁厚15厘米,重14噸,銅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此鐘排中國古代大鐘的第三位:第一為北京大鐘寺大鐘,鑄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46噸,第二為南京大鐘亭大鐘,鑄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92年)重23噸。此鐘曾懸掛在昆明宣化樓上,用來報警,現移到太和宮內新建的鐘樓內。鐘樓是鳳鳴山最高的建筑。介紹說,洪亮的鐘聲可傳到20里外。

20131204_008

20131204_009
鐘樓和樓內明代永樂大鐘

  金殿

  又名銅瓦寺,太和宮主殿,系青銅鑄造,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名之“金殿”。

  金殿初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撫陳用賓仿照湖北武當山天柱峰的太和宮及金殿樣式建造,供奉北極真武大帝,周圍建磚墻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筑,稱太和宮。崇禎十年(1637),由巡撫張鳳山將銅殿拆運至賓川雞足山。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桿未拆,保存至今。現存金殿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建。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等字樣。

  金殿為方形,邊長6.15米,高6.7米,所有梁柱、斗拱、門窗、瓦頂、供桌、神像、幃幔、匾額、楹聯乃至臺基左右待亭以及旗桿、七星旗等,仿木構件全部用銅鑄成或鍛成。總重約250噸。整個建筑雕刻細膩,比例勻稱,造型美觀,且極其精細逼真地模仿了重檐歇山式木構古典建筑。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銅匾。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殿基邊沿環繞大理石雕憑欄,臺階、御路、地坪皆大理石砌成。

20131204_010
太和宮金殿前的“鳳鳴圣境”的儀門

20131204_011
金殿北門

20131204_012
金殿內的銅雕

  殿右前方有一條高10米的銅制旗桿,上懸七星銅旗。旗上鑄有“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十二個字,象征著北極玄天“普護”生靈,旗周圍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七星,整個銅旗為鏤空鑲嵌。該七星銅旗是陳用賓建第一座銅殿時鑄造的。金殿前有明萬歷三十年種的一棵紫薇樹,和金殿同歲,為云南一級保護古樹。紫薇樹的樹干沒有樹皮,光禿禿的。

  金殿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已存斑駁古樸之態,但比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當山金殿規模大,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純銅鑄殿。為研究云南省明清以來的冶金鑄造技術和云南清代木結構建筑的造型及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1204_013
金殿前的七星銅旗

  雷神殿

  原為金殿的東配殿,現為“吳三桂大刀和真武七星劍展室”。陳列室內有相傳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寶劍及平西王吳三桂使用過的銅制大刀,又有馬、趙、溫、岳四元帥及風、雨、雷、電四神并龜蛇二將塑像。說明牌上說:“吳三桂被封“平西親王”,清康熙十年(1671)建太知宮金殿,為炫耀其威武。建成銅殿后,將其用過的木柄鋼刀留在太和宮供人們觀賞,此刀總長2米,刃尖如錐,雙龍護刃,重達十二公斤。清道光年間王堃詩稱:‘剸犀研兕仗神豪,傳說平西鐵寶刀。半段那如舒翰戟,一枝空認彥章篙。剪仇鋒冠三藩勇,跋扈塵飛貳負囂。歡息白龍橋下隊,蟲沙何處覓烏韜’。”
  西配殿現改為“吳三桂陳圓圓展覽館”。前的院子里有一石頭烏龜,名字為赑屭。赑屭為龍子,即巨鰲,力壯負重,石碑下龜趺象其形,怒目作氣負重馱碑。這個烏龜造型放在“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陳圓圓展覽館內不知何故?

20131204_014

20131204_015
吳三桂大刀和真武七星

20131204_016
昆明太和宮內“吳三桂與陳圓圓展館”

  12、天津天后宮

  天后宮供奉的是天后娘娘(媽祖)。全國各地有很多座天后宮,其建筑形式也是百花齊放,如:廣州南沙天后宮、福建泉州天后宮、江蘇泗陽天后宮、廣東揭陽喬林天后宮、廣東陸豐虎島天后宮、澎湖天后宮、青島天后宮、深圳赤灣天后宮、臺南鹿耳門天后宮、福建漳州東山天后宮、臺南天后宮、山東蓬萊天后宮、高雄旗津天后宮、臺灣彰化天后宮、福建芷江天后宮、福建龍巖市新羅區赤水天后宮、沈陽天后宮、汕頭天后宮、臺東天后宮、貴州鎮遠天后宮、廬山天后宮、寧波天后宮、浙江遂昌天后宮、上海天后宮、澳門天后宮、廣東潮州天后宮、福建莆田湄州,臺灣北港天后宮等。其中天津天后宮較為著名,它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并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

  天津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古文化街上,屬于全真道道觀,現為天津市民俗博物館。現在的天后宮一帶建了一條古文化街。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筑。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里設了專門店鋪。現在天后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并對天津天后宮內的海神天后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

20131204_017
天津天后宮

20131204_018
天后宮老照片

  天后宮供奉的天后娘娘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縣一漁家女子,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歲。據徐肇瓊《天津皇會考》引《天后本傳》及《天后傳》云:林默生而神異,幼而聰穎,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險船只,被眾人尊稱為“通元靈女”、“龍女”、“神女”。她死后還屢次顯靈。海舟危難,有禱必應。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檣端見神燈示祐,因而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為順濟夫人,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天津在元代是南方漕運到達北方的最后集散地,又是京城主要出海通道,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泰定帝皇帝下令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建天妃宮(后改名天后宮),供奉祭祀護海女神天后。明代永樂元年(1403)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筑。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來,一直香火很盛。船戶來往必定祀禱,遠近百姓多來祈福,元代名詩人張翥有首詩《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寫了拜禱天后盛況:“曉日三漢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清人汪沆《津門雜事詩》有“天后宮前舶賈船,相呼郎罷禱神筵”的詩句;清人蔣仕銓詩《沽河雜吟》有詩句“劉家巷里如云舶,部禱靈慈天后宮”,描寫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熱鬧情景。孟韞徽《津門雜詠》說:“三月村莊農事忙,忙中一事更難忘,攜兒結伴舟車載,好向娘娘廟進香。”可見農民來進香時也是成群結隊。清人崔旭《津門百吟》:“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后的歷史。

20131204_019
天后宮內媽祖像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從海河岸邊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后宮廣場、幡桿、正門、前殿、正殿、鳳尾殿和藏經閣。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和回廊,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據傳說是天后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跡,以前還有井水售給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經加蓋保護起來了。

  戲樓、廣場和幡桿均在天后宮正門之外,為過去祭祀天后的場所,廣場在過年等時候會有大量賣吊錢窗花的攤位聚集,非常熱鬧,戲樓有時也會啟用;天后宮前殿祭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左右分別為千里眼、順風耳、加善和加惡。

20131204_020
祭祀天后的場所:天后宮前的廣場和戲樓

  正殿

  天后宮內祭祀天后媽祖的主殿。正殿的神龕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儀態端祥,鳳冠霞帔。她的左右立著四彩衣侍女,其中兩人手執長柄扇遮護天后,另兩人一個捧寶瓶,一個捧印綬。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著“垂佑瀛堧”,意為賜福沿海。兩旁分別寫著“盛德在水”,“萬里波平”。轉身右看壁上,還有1991年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贈給天津天后宮留念的匾額,上寫“四海同光”。這天后宮正殿,原來懸掛一幅福州人鄭瑞麒所撰的楹聯,其聯為:“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治水禹圣,濟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圣功”。鄭瑞麒(約1790——?),字仁國,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嘉慶二十年(1819)進士,官內閣中書,直軍機,旋出為九江知府,權廣饒九南道兼九江關監督,改慶遠知府。在與太平天國戰斗中以堅守慶遠府遷升道臺。多有德政,有鄭菩薩之譽。

20131204_021
天后宮正殿

20131204_022
正殿內供奉的天后媽祖

  塑像周邊有記錄媽祖生平的壁畫以及儀仗;正殿后面的鳳尾殿,祭祀凈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間信仰中的神靈,有祭祀天后儀仗中藥王和四海龍王的配殿,祭祀財神的配殿,祭祀關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歲)的配殿,還有天津本地的民間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馬王爺、土地、魁星等等。

  天后宮保留有許多天津的民俗:過去船戶在出海之前往往將船做成模型奉送給天后,以此祈禱出海平安。老天津人還有在天后宮求子的習俗。夫婦婚后如長期無子,便會到天后宮祭拜。用紅線拴一個宮內特制的泥娃娃回家供奉,稱為“娃娃大哥”,這是長子。日后即使生下男孩也要排行老二,“娃娃大哥”每年還要拿去“洗澡”,寓意每年長大一點,也是老天津的民間信仰之一。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即民間俗稱的“小年”,天津天后宮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舊時,天津傳統節俗以天后宮春節年貨市場為代表,曾享譽四方,多年不衰。在傳統的人生禮儀民俗中,如“拴娃娃”、“戴鎖”、“謝奶奶”、“訂婚拜娘娘”等習俗,均以天后宮為著。“祭芒神”,則非天后宮莫屬。天津婦女喜穿紅衣,年節尤甚,亦出自對天后的民俗崇拜,并沿襲至今。農歷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此時天后宮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云集,熱鬧非常。從2000年起,福建湄洲島、臺灣、澳門和天津四地天后宮(媽祖廟),輪流舉行慶祝天后誕辰的媽祖文化旅游節活動。

20131204_023
農歷三月廿三日天后生日,在天后殿前舉行的“皇會”

SONY DSC
“皇會”上設立的天后娘娘神座

  天后宮一帶曾產生天津早期的集市、早期的城市街道、早期的年貨市場。曾產生天津最早的商業網點、最早的商業街、最早的金融街、最早的電燈路燈、最早的民間娛樂活動場所及中心、最早的戲劇演出場所、最早的古建筑群、最早的官紳祭壇,是天津最早的電影紀錄片幾個拍攝景點之一。可以說,天后宮恰似一塊反映天津歷史年輪的活化石。

  13、西安八仙宮

  亦稱萬壽八仙宮、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宮觀,也是國務院公布的21個全國重點宮觀中,唯一一個以八仙命名的宮觀,陜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八仙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樂坊北火巷12號,是道教全真派十方叢林。相傳為唐時呂洞賓遇漢鐘離以“一枕黃粱”點破迷津而感悟成道之處。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避難時曾來此居住。現陜西省道教協會所在地。

20131204_025
西安八仙觀

  八仙觀始建于宋代,原名呂祖庵。據《列仙傳》載:呂洞賓附近應舉初遇鐘離權于長安酒肆。鐘離權化身為酒肆中執役仆人,呂洞賓因困倦在伏案睡去。夢中中了進士,很快身為御史,接著又任職翰林院,富貴榮華,兒孫也皆為官作宦。自己做了四十年宰相。忽被重罪,籍沒家資,流放嶺南,孑然一身,方發浩嘆,恍然夢覺。鐘離權在旁微吟曰:“黃梁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正在吃驚之際,鐘離權又說道:“五十年間一頃耳!人世亦大夢也”。呂洞賓立馬感悟,拜求度世。然后鐘離權又十試其心,見他道心堅定,遂度為上仙。后人即在唐代興慶宮舊址建觀以資紀念。鐘離權和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此人,只是被道教神化了。鐘離權字云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谷子,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鐘離。少工文學,尤喜草圣,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后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乃隱于晉州羊角山。道成,束雙,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閑散漢子”。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后又飛劍斬虎,點金濟眾。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后列為北宗第二祖。但據《全唐詩》,說他是咸陽人,收有他的《題長安酒肆壁三絕句》,“其一”云:“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上述傳說,可能就是從此詩句中附會而來。他點化了呂洞賓后,相攜在終南山修煉,今眉縣湯峪有“鐘呂坪”遺址。呂洞賓原名呂巖,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一般說法,都稱呂洞賓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的孫子,其父呂讓曾任海州刺史。呂巖本名紹先,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四月十四日巳時出生于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讀,淹博百家,但三舉進士不第。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已四十六歲的呂紹先又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為鐘離權點化,遂大徹大悟,拜鐘離權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賓。其后遍游山水,傳道度人,五十三歲歸宗廬山,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

  呂祖庵在金元時代得到極大發展,因為北方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亦是為關中人,據稱就是得到呂洞賓的點化,因此鐘離權和呂洞賓皆是全真教尊奉的“北五祖”之一。全真教的教義也完全是秉承了“鐘、呂”的“內丹派”理論義。王重陽的徒弟全真七子中的邱處機在成吉思汗時代為國師,統領全國道教,而邱處機對呂洞賓更是極盡崇拜,從邱處機主持修建了呂洞賓家鄉山西芮縣的純陽宮,乾縣有呂祖祠,華山的主祭神靈有呂祖(呂洞賓),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旁建有純陽觀,安康的香溪洞也是呂洞賓修煉之地,如今西安八仙宮中,東跨院中有祭祀呂洞賓的呂祖殿,西跨院中有祭祀邱處機的邱祖殿,都證明了這一點。當時的呂祖庵離戶縣全真道的祖庵重陽宮不遠,且是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地,因而在元代大興土木,在仙跡故址“雷祖殿”、“八仙庵”基礎上大興土木,擴建廟宇殿堂,使之成為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

  迨至明、清,八仙宮又屢次翻修,已成為道教十方叢林性重點宮觀,為西北數省道教徒授受戒律、學習道教知識的主要場所。明末,八仙庵毀于戰亂。清康熙初,當地士庶集資興復八仙庵,敦請著名道士任天然為住持,重修殿堂廊廡,并擴建東跨院。并于八仙庵開壇放戒,經數年建成。其時有陜西巡撫夫人禱神病愈,捐資增建了斗姆、龍虎二殿。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成為道教全真派十分叢林。極盛時占地面積近百畝,宮內殿堂層迭,樓臺環繞,香火不絕。雍正五年(1727),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維修。同治初年,太平天國戰火焚毀了中殿及全部古柏。嘉慶十一年(1806年),河南道人董清奇住持八仙庵。董清奇為河南鄭州人,一年四季赤足云游天下,別號“赤腳董真人”。他任住持期間,整頓十方叢體制,增建西跨院。道光年間(1821—1850),八仙宮又以重修。據道光十二年(1832)《十方叢林碑記》記載:“董清奇以后有韓合義、劉合侖開壇放戒,朱教先創建西花園。”同治年間(1862—1874),庵內部分殿宇古柏毀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道士劉永鎮將被毀殿堂修復。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時,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避難西安,住蹕于八仙庵西花園內。慈禧太后敕名八仙觀為“萬壽八仙宮”,封八仙庵方丈李宗陽為“玉冠紫袍真人”。光緒書“寶箓仙傳”,慈禧書“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額。并賞給白銀千兩對殿堂進行全面整修。

20131204_026

20131204_027
慈禧賜名“敕建萬壽八仙宮”和手書“玉清至道”匾額

  辛亥革命期間,秦隴復漢軍政府副統領錢鼎于渭南遇害,軍政府曾在八仙庵舉行公祭。

  民國初年,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業,八仙庵以廟產興辦義學一所,入學學生100余名。楊虎城主持陜政時,因推崇黃老之道,極力保護道教遺產。1935年,他帶頭捐資,邵力子、于右任、孫蔚如、戴傳賢等積極參與,帶動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資24000余元,幫助監院唐旭庵對所有殿宇進行了全面維修,并立碑記其事。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為磚牌坊。至此,八仙宮規模定型,計有中路殿宇、東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園等4組建筑。至民國末年,八仙宮仍是西安地區最大的道觀,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畝、常住道士108人外,還將長安三角坡長春堂、會真庵和藍田湘子洞等處小廟收為下院。

  新中國成立后,當時八仙宮有道士108人,人民政府留給八仙宮126畝地,其余分配給附近農民。1955年秋,以八仙宮為單位,組建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次年改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為興慶宮人民公社下屬的一個生產大隊,讓八仙宮道士生產自養,八仙宮道士人數下降為63人。文革中八仙宮遭到毀滅性破壞:經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被砸,道士流走他鄉,宮觀建筑分別被西安機床附件二廠、新城區農副局綜合廠等單位占用,宮內僅存的15名道士也被迫參加農副局綜合廠勞動,進行思想改造,宗教活動完全停止。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2年八仙宮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開放宮觀,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立了“八仙宮管理領導小組”;1985年工廠全部從被占房屋、殿堂搬出;1991年選舉閔智亭大師為監院;1996年成立“八仙宮管理委員會”,在管委會操持下對宮觀建筑進行了全面維修,經過6年時間,耗資160余萬元(其中國務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撥款36萬元、銀行貸款20萬元、集資100余萬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維修工程,還建成了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商業街。除西花園尚待重新規劃建設外,中路各殿及東西跨院均整修一新。

20131204_028
整修重新開放的西安八仙寺

  今日八仙宮占地面積近百畝,現存殿堂建筑均保留明、清兩代風貌。其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磚砌大牌樓。由山門至后殿分三進,鐘、鼓二樓分列左右,并有東西兩跨院。其中軸線有靈官殿、八仙殿、斗姥殿;東西兩側殿堂自成院落,稱東跨院、西跨院。東跨院有呂祖殿、藥王殿及太白殿;西跨院有邱祖殿和宮內住持住房等,另外還有風景幽雅的西花園。

  據八仙宮提供的資料:靈官殿,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間重修,五楹;八仙殿,明正德年間擴建,清康熙年間重修,五楹;斗姥殿,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年間重修,五楹;呂祖殿,創建于清康熙初,嘉慶年間重修,三楹;藥王殿,創建于清嘉慶年間,三楹;太白殿,亦建于嘉慶年間,三楹;邱祖殿,創建于清嘉慶年間,三楹;云隱堂,創建于清嘉慶年間,三楹;西花園,原有水池、花廳、小亭,面積約5畝。“文革”前,八仙宮的第一道牌樓下,立有“長安酒肆”石碑一座,旁刻“呂純陽先生遇鐘離權先生成道處”。該碑毀于“文革”。

  走進五開門的八仙宮山門,鐘、鼓二樓分立左右。第一進院落的正中有遇仙橋。據記傳,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出求道時,在甘河橋遇呂洞賓祖師授“五篇靈文”而得道,故稱全真十方叢林,皆修遇仙橋以示紀念。

20131204_029
八仙宮第一進院落正中的遇仙橋

  遇仙橋后即靈宮殿。殿門上有邵力子手書“其道大光”匾額。殿內中間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兩邊配有青白虎兩神像。

  八仙殿

  靈宮殿后即八仙殿,位于第二進院落內,為八仙宮之主殿,也是八仙宮香火最旺的殿堂,八仙觀舉行盛大宗教活動的場所。今天所說的八仙,其中有五位在北宋就有記載,其中張果、韓湘、呂岳三人,在唐代已有記載。而鐵拐李、曹國舅、蘭采和三人早期并不固定,常被別的神仙代替。明代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一書才將八位仙人固定下來。殿五開間,殿門正中懸掛著光緒皇帝所書的“寶箓仙傳”匾額,殿內正中奉祀著東華帝君。兩側分別為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的“八仙”泥塑彩像。八仙殿門上有兩副長聯:“桂殿仿琳宮珠箔銀屏百二關河凝端色;典章垂柱下瑯笈玉函五千道德著名言”;“暮鼓晨鐘警醒塵凡黃粱夢東華傳道鐘離授訣廣垂慈度;朱魚清聲朗詠步虛贊洞玄全真閬苑琳宮新輝共仰仙蹤”,概括八仙宮位居三秦、承傳道德、呂祖成仙、全真叢林諸特點。

?

20131204_030

20131204_031

20131204_032
八仙殿內供奉的八仙及壁畫

  第三進院落的正面為斗姥殿。據《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載:“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斗為之魂,水為之精,號中天梵悉斗姆元君”。殿門正面懸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額。殿內正中奉祀著斗姥元君。左右有十二星君塑像,即天皇大帝、紫微大帝、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上臺虛精、中臺元淳、下臺曲生。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跨院,東院內有呂祖洞、藥王殿和太白殿。呂祖即呂洞賓,號純陽子,傳說他在唐時兩次考進士都不中,最后被鐘離權點化成為八仙之一。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據稱就是得到呂洞賓的點化,因此呂洞賓被全真教尊奉為“北五祖”之一。藥王即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他一生博通百家之說,尤好老莊,不求名利,熱心行醫,為民治病,被人們尊稱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生論》等。成道后,被封為“妙應真人”。太白殿內供奉著太白金星。供奉太白金星,源于古代的晨辰崇拜,是對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金星”的神化。在道教中太白神有富貴功名象征之說。西院的北面為邱祖殿。邱祖即邱處機,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的創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為國師。院內的其他房屋的庵內道士的居住處,故又稱監院。

  八仙宮早期碑石久佚,據李子春《陜西道教志稿》,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八仙宮內所存“盡清碑”。就這些清代碑刻,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破壞殆盡。據八仙宮資料,現存僅如下幾通:《八仙庵十方叢林碑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1834年立石,無撰人名,盧遁夫書,現立于斗姥殿前廊下。《光緒殘碑》刻立年代不詳,劉永鎮等立;《慈禧太后萬壽碑》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無撰人名,升允書,李宗陽立石,殘損嚴重,現存八仙殿前東側。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清原| 仙桃市| 衡阳市| 东至县| 韶关市| 凉山| 东城区| 普陀区| 建水县| 甘南县| 乾安县| 黄陵县| 蚌埠市| 临邑县| 剑河县| 盘山县| 莱州市| 诸暨市| 建阳市| 南和县| 沙雅县| 织金县| 长海县| 高清| 海阳市| 伊吾县| 牙克石市| 岫岩| 沁源县| 依安县| 黑龙江省| 北碚区| 阿鲁科尔沁旗| 汝城县| 天峻县| 乐昌市| 仁寿县| 横山县| 五莲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