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三)
三、全國十大著名道觀
1、北京白云觀
見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二):道教兩大祖庭
2、武漢長春觀
位于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王重陽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而得名。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 歷史上著名的江西的廬山也設有長春觀的下院。 該觀被武漢市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長春觀
長春觀歷史悠久,道學源遠流長。相傳古代,此地為湖汊,因多松樹而稱之為“松島”。楚地崇巫,故秦漢以后,此地設有“先農壇”、“神祗壇”、“太極宮”,為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據傳道教始祖老子曾應弟子之邀赴廬山“會五老”,曾經過鄂州雙峰山麓的“長松島”。后人附會此“松島”即是“長松島”,并建“老子宮”以紀念。 長春觀一帶在三國時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稱為“紫竹嶺”。《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就發生在長春觀旁的螃蟹甲,長春觀東院亦有孟宗祠亦紀念此事。《鄂州志》中還言:“時有黃鶴飛騰于紫竹間”。觀旁的白鶴井有白鶴泉一口,是仙鶴們飲水之處。又稱呂仙煉丹井。此井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修長江大橋后被封,但仍存。
北宋期間,雙峰山建有元慶觀,嗣承龍虎山閣皂派符箓金丹教義,為天師道道場。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壇記》中真實地記載了這里設壇祭祀的情景:鄂州“城東黃鵠山,廢營地一區。東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禮畫為四壇”。
元初,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因助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天下有功,多次受封賞,并掌管天下道教。丘處機仿佛教創十方叢林制度,派弟子至荊湖之地的武漢創辦道教叢林,在松島修建長春觀。丘處機號長春子,全真派北七真中稱長春真人,弟子遂將此觀定名長春觀,以祭奉其師。丘處機在元軍南下時“一言止殺”、濟世救民,因此也得民眾擁戴。每年農歷正月十九為長春真人圣誕,長春觀要舉行隆重盛大的丘祖會,武漢民俗稱之為“迎春會”,也稱“燕九節”。《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為此作有《燕九竹枝詞》:“才是星橋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結”,描繪了這一盛會。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曾對長春觀進行大規模維修和重建。楚昭王朱楨過生日,至黃鵠山長春觀為其父朱元璋祈壽降香,取“長春觀”長春二字,將黃鵠山改稱長春山。明世宗嘉靖年間,該觀 “仙真代出,為湖北叢林特著,屋宇間,道友萬數,香火輝煌”。
長春觀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進行維修和重建,長春觀此時被譽為“江楚名區,道子云集之處,黃冠皈依之所”。觀內珍藏的全套明版《正統道藏》,是全國僅存的四部道藏之一。著名的音韻學者錢大昕,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慕名而來長春觀閱查《道藏》,在來成樓寫下了《三洞旋華序》。但咸豐二年(1852)又毀于太平天國戰火。太平軍與清軍曾三次爭奪武昌城,長春觀為其大帥指揮部,又因太平軍信基督教,視佛、道二教為異端,逐毀長春觀和寶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辦軍務的欽差大臣官文有首七律《觀焚》記其興廢感慨:“古觀焚如歲月遷,問誰火里種青蓮。 春風料峭雙峰樹,郁氣氤氳萬縷煙。 每意滄桑增閱歷,欲尋洞府學神仙。 有緣到此空休返,且上回頭普渡船”。 同治二年(1863),龍門派十六代傳人何合春自武當山來此,發愿重修長春觀。得到得官文及江南提督軍門李世宗等地方官員和士紳的贊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整個觀宮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鉚榫純木結構,重修了“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閣”、“來成樓”、及殿后登山石級,使長春觀“廟貌森嚴,回復舊觀。”同治四年(1865),在北京白云觀主持傳戒的大律師張耕云,應長春觀監院于本賢、金教法之邀來觀開壇說戒,盛況空前。
長春觀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也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劃者曾以道觀為掩護居此處籌劃起義事宜; 1926 年,北伐軍葉挺獨立師駐扎長春觀,并在三皇殿設立前線指揮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觀內暫住。起義中,藏經閣、來成樓、三皇殿均遭炮彈擊損。鄧演達在此督戰,衣袖被子彈擊穿,俄國翻譯紀德甫殉難在觀內。為此,郭沫若有詩同痛悼:“一彈穿頭復貫胸,成仁心事底從容。 賓陽門外長春觀,留待千秋史管彤”。民國14年(1925)侯永德任監院期間,得到督軍蕭耀南、士人項竹坪的損資而修藏經閣。黎元洪贈匾“大愿圓滿”,蕭躍南贈匾“道岸同登”。 1931年,侯永德道長又謀得湖北省主席夏斗寅的支持捐資,對道觀進行大規模的修繕,長春觀建筑群格局終于完成。全觀面臨武珞路,背依雙峰山,依山而筑,層層遞進,錯落有致。中為5重大殿,現存4重,依次為靈宮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東西4院,原為乾坤兩道清修之所,現保存部分建筑。
新中國成立后,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對原在黃鶴樓舊址的呂祖閣拆遷,遂由政府拔款,將呂祖閣的神像等遷入長春觀,并對長春觀進行維修。“文化大革命”中,長春觀作為“四舊”被毀:神像被搗毀,宗教活動被迫停止。文革結束后,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長春觀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動得以恢復并對外開放。
“文革”后長春觀“燕九節”的祭拜活動
長春觀有聞名于世的“三絕”,那就是全國僅留一塊的“天文圖”、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賜“甘棠”石刻。國內本有三塊《天文圖》碑,為道教天文學家所留,上刻有“諭旨”二字。一塊在杭州玉皇山,一塊在陜西某觀,一塊即在長春觀。前兩塊皆毀于文革,僅留長春觀一塊全圖碑,乃為一絕,是極珍貴的天文學文物;長春觀是我國道教唯一的一個帶有藏族風格及歐式風格的建筑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長春觀的欽差大臣官文乃滿族人,崇信藏傳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響,將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紅花圖案裝飾于殿堂。二是清末長春觀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員將官,后出家為道人,主持長春觀時受西方思潮影響,以歐式風格和中式風格相結合,修建了全國唯一的歐式建筑為主體的道教建筑——道藏閣,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傳統花飾,其工藝現已失傳,堪為一絕;再則是位于道藏閣前的乾隆親書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一絕。
長春觀內全國唯一以歐式建筑為主體的道藏閣
長春觀的建筑特色頗有特色,形成一個分為左、中、右三路依山勢而上、層層遞進的建筑群體,結構嚴謹,布局得體。
中路主體建筑為五進: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太清殿左為鼓樓,右為鐘樓、古神壇、古先農壇,兩壇之間為“地步天機”和“會仙橋”。右路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閣和藏經閣等;左路為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譜堂、純陽祠等。?
主要建筑為磚木結構,斗拱飛檐,梁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精致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藝術特色。
靈官殿
位于中路一進,進山門后之首殿。殿內供奉道教鎮守山門之神王靈官。殿宇居高臨下,極為威嚴氣派。
長春觀靈官殿
太清殿
位于中路二進, 穿過靈官殿后天井,即是長春觀大殿太清殿。大殿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左奉關尹子文始先生,右奉南華真人莊子。太清殿左側有和合洞,供奉和合二仙。
長春觀太清殿
七真殿
位于三進正中,為長春觀主殿,供奉王重陽弟子”全真七子“;為首邱處機,為龍門派祖師;正月十九相傳為邱處機生日,每年今日,有“燕九節”,又稱邱祖廟會。
七真殿左有忠仁堂,供奉關公。右有甲子殿,殿正中為“斗姆元君”,元君三目、四頭、八臂,為天上眾星之母,主管群星。左為三臺星君、南斗星;右為“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道教認為,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因此拜者甚眾。過七真殿,則有會仙橋。相傳每年的七月七,有緣人可在此遇見神仙,有求必應。
過橋后左側呂祖殿,相傳呂祖傳道王重陽、馬丹陽等全真七子,是為道教北宗。呂祖殿本位于蛇山江邊,因修建長江大橋,文物拆遷移至長春觀。
七真殿內七真畫像
三皇殿?
四進正中為三皇殿,此為長春觀最高處。中供奉伏羲、黃帝和神農三皇。左奉財神,右為慈航道人觀音菩薩。樓上有玉皇閣,供奉玉皇大帝。
三皇殿左側方丈堂。自方丈堂向西轉下,西側有來成樓,道藏閣,頗有西洋模樣;道藏閣藏有四部《正統道藏》中的一部,彌足珍貴。道藏閣前左有石刻,上書“甘棠”二字,乃乾隆親書御賜,此為道教建筑中為數不多的帝王題詞,亦為長春觀三絕之一。
道藏閣前乾隆題寫的“甘棠”石
3、蘇州玄妙觀??
全國名為玄道觀的道觀很多,有泉州玄妙觀、南陽玄妙觀、四川安岳玄妙觀、吳山玄妙觀、荊州玄妙觀、沔城玄妙觀、仙桃玄妙觀、廬山玄妙觀、荊州玄妙觀、蘇州玄妙觀等,其中以蘇州玄妙觀最為著名。蘇州玄妙觀是位于蘇州古城中心觀前街。玄妙觀的主殿三清殿始建于西晉咸寧二年,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間, 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南宋穿斗式樣木構建筑。殿宇保留了不少宋代遺物,如梁架、斗栱等。面闊9間,雕刻華麗,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玄妙觀
玄妙觀相傳原是春秋時代宮舊址。道觀創建于西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初名真慶道院。東晉明帝太寧二年( 324 ),敕改上真道院。唐玄宗開元二年(714),更名開元宮,賜內帑重修。唐昭宗大順元年(890)遭受兵火,僅存山門,正殿,北宋太宗至道年間(995 —997),改為玉清道院。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詔改天慶觀,賜帑建東西南北四廡,新修東西墻垣,由專業畫師畫成“三天天宮勝景”巨幅壁畫。徽宗宣和七年(1125),道君皇帝趙佶敕賜香火田五十頃。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毀于兵火。紹興十六年(1146)至孝宗淳熙六年(1179),蘇州地方官王喚、陳峴、趙伯 肅先后主持修復重建。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 ),始稱玄妙觀。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366—1367),玄妙觀又一次受到戰亂的破壞,幸未全毀。明洪武年間(1368 —1398 )朱元璋整頓宗教,賜封蘇州玄妙觀為正一叢林,設管理道教事務的機構道紀司于觀內。千年古觀此時不僅是蘇州道教的主要活動中心,而且也成為地方政府司儀、祝禱的場所。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 —1435),道士張宗繼倡建彌羅寶閣。英宗正統三年(1438),巡撫周忱、知府況鐘首捐俸資,于正統五年建成彌羅寶閣,為玄妙觀增添了一座氣勢宏偉、絢麗多姿的副殿。該閣毀于明神宗萬歷三十年(1602)。
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改玄妙觀為圓妙觀,又名元妙觀,直到民國后,才恢復玄妙觀的舊稱。康熙十四年(1675),布政司慕天顏首倡重建彌羅寶閣,咸豐十年(1860)又毀于戰火。同光年間,紅頂商人胡雪巖獨立捐資重建寶閣。
辛亥革命后,吳縣議事會在玄妙觀方丈寶成立。民國元年,道紀司被廢,吳縣道教公會隨之產生。當年8 月28 日傍晚,彌羅寶閣突然起火,全部燒毀。1933年,蘇州各界在其舊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山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玄妙觀在文革中被徹底摧毀。改革開放后,自1999 年開始,花了五年多時間,分三個階段實施整治更新工程。一期工程的重點是全面維修和保護玄妙觀的古建筑,其中包括對已毀的重要殿堂進行恢復性重建,對觀內外整體環境進行徹底的清理整治,并增設相應的市政、安全設施。
晚清時代的玄妙觀
民國初的玄妙觀和老道士
玄妙觀在清代康熙年間最為鼎盛,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有殿宇三十多座。后幾經戰亂,屢建屢毀,現存主要建筑有正山門和三清殿。觀內有山門、三清殿、運木古井、財神殿、文昌殿、“妙一統元”匾、朝北玄帝銅殿、一步三條橋、老子像碑、無字碑等“十景”:
山門
為一座北朝南,是一座五開間的木構建筑。始建于唐代,歷經變故,現存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入門迎面即見一塊豎匾,上書“圓妙觀”,是清末通州名士沙玉召所書,筆力渾厚,字態端莊。內奉六位尊神,即馬、趙、溫、王四大元帥和辟非、禁壇二將軍,據說為元代所塑。“文革”中該像被毀,后經中國道協黎遇航會長提供畫稿,著名書畫家謝孝思先生等精心繪制,由蘇州太倉的張文淇先生以壁畫的形式替代塑像。 后市道協請雕塑大師劉國祥重塑六大神像,歷時二年竣工,現在正山門右側還有《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石一塊。這是元代著名文人牟山峴撰文,大書法家趙孟頫書寫。2010年初山門內該設黃金首飾商店,引起民眾不滿,年底撤出。
玄妙觀山門重塑的六大神像以及2010年初山門內開設的金店
元代牟山峴撰文趙孟頫書寫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碑文
三清殿
三清殿是玄妙觀的主殿, 始建于西晉武帝咸寧二年(276),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是蘇州僅存的一座南宋殿堂建筑,也是全國最大最古老的道觀殿堂之一。設計者是當時著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余米,兩端有一對高約3.5米的南宋磚刻螭。大殿為九開間,重檐歇山式,寬44米,深25米,總面積1100平方米,為南宋木構建筑,屋頂正中是鐵鑄的三根戟,表示平升三級之意,兩端的龍頭是宋代雕刻,約3.5平方米。殿內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墻檐柱30根。屋面坡度平緩,出檐較深,斗拱疏朗宏大,特別是內部月亮式梁架上檐內槽斗拱的上昂做法,為國內首例。
三清殿作為南宋時代的木結構建筑,在全國也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和山東曲阜的大成殿可與之相比。由于三清殿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人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玄妙觀主殿三清殿
殿內正中的磚砌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層,系南宋遺物。座上供奉3尊高17余米泥塑的三清全身像,法相莊嚴,神采奕奕,雖經重修,仍不失為南宋道教雕塑中的精品。殿前建有寬廣的青石砌成的露臺,露臺三面圍以青石欄桿。石欄構件之間以熔化的生鐵澆連,冷卻后視之猶如鐵釘釘合一般,故稱為“釘釘石欄桿”。石欄板上的浮雕人物、水族、鳥獸等,形態逼真,極為精美,相傳是唐、宋時代的作品。其中的石獅子浮雕是五代遺物。
“釘釘石欄桿”上的浮雕
五代時石獅子浮雕
殿內尚存吳道子繪老子像復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贊和顏真卿的題字,被稱為三絕碑。另有“天慶觀尚書省到并部符使帖”石碑,兩碑均是南宋原物,為國之藝術瑰寶。
吳道子繪老子像復刻石碑
位于散曲三清殿的東,高6.7米、寬2.7米的巨大無字碑。它就是著名的方孝孺無字碑 ,為我國四大無字碑之一。其余三塊是泰山登封臺無字碑和乾陵武則天無字碑,連同十三陵無字碑 。上面原刻著明代洪武間宰相、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師、大文學家方孝孺撰寫的一篇碑文。記述的是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稱玄妙觀為正一叢林,設道紀司,革昆山縣五十頃香火田充軍晌等史實。字字鐵劃銀鉤,不同凡品。后來燕王朱棣篡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稱永樂帝,要方孝孺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誓死不從,結果慘遭殺害,十族同誅。他死之后,朱棣連這塊碑上的碑文都不放過,下旨全部鏟除,石碑就成了今天的無字碑 。盡管碑文是被朱棣強令鏟除的,但是,石碑仍補后人妥為保護,至今巍然獨存于玄妙觀內。
方孝孺無字碑
運木古井
位于蓑衣真人殿的天井內。1999年玄妙觀維修過程中在三清殿前中軸線上發現一座古井,井中出土近30件文物,此古井系五代遺物。井亭上有施起鵬所題“元都第一景”匾額。相傳建造彌羅寶閣時,一時木材短缺,經道人布施法術,即有木材從井中源源輸出,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現此井已淹沒,尚存一井欄。其實運木古井的傳說,不光玄妙觀有,在其它寺觀中也有。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的凈慈寺就有一口運木古井,其傳說內容和玄妙觀大同小異,不過施展法術的是家喻戶曉的濟公。
運木古井
財神殿
????????原殿位于東腳門,現移建于此。殿內供奉三位財神:中間的是文財神比干,因其無心從而專司買賣公平,左右是武財神趙公明和關羽。
玄妙觀財神殿
文昌殿
建于清乾隆末年。殿堂格局別致,殿內供奉文昌梓潼帝君,兩旁奉祀孔子、朱熹。文昌本為星名,民間俗稱“文曲星”,為主宰人間功名,祿位之神。蘇州文化昌盛,文士眾多,文昌崇拜舊時極盛。
玄妙觀文昌殿,中為文昌梓潼帝君,兩旁為孔子、朱熹
妙一統元”匾
? 懸掛于三清殿檐下,原由金之俊所書,筆力雄健。但經長時間的日曬雨淋,字體已見陳舊剝蝕,亟需重摹見新。然而匾上“一”字已全無印跡,難以摹寫。許多名人為之補寫,但效果都不理想。忽然來一農夫自薦,經試筆,果然令人滿意。原來,這個農夫每天挑柴進城叫賣,必到三清殿露臺小憩,天天看到匾上的大字,日久,字形默記心中,以致一揮而就。
三清殿檐下“妙一統元”匾
朝北玄帝銅殿
原玄帝殿前庭,有一座銅合金澆鑄的小型模型殿,面闊四尺,進深三尺,高三尺九,置于石座上,坐南朝北,面向玄帝殿(已毀)。此殿銅色古湛烏黑,外觀造型均仿自武當山金殿,內供北極玄天上帝,亦稱真武大帝。舊時,信眾樂于觸摸銅殿以祈福消災。此殿現陳列在三清殿萬年臺之東。
??
玄妙觀“朝北玄帝銅殿”
一步三條橋
三清殿露臺東側踏步下的甬道上,有三條并排的青石板,宛如橋面。石板不長,常人一步即能跨越,故稱一步三條橋。據稱舊時石碑下有水穴,雨后有魚從穴中躍出。民國時,水穴已填為平地。現三條青石仍在,信者以為吉祥物,若能一步逾越,即能求得年年有余。至此觀光者不妨一試。??
4、浙江金華觀??
坐落在浙江省金華市雙龍洞南側,民間稱黃大仙觀,為黃初平叱石成羊、得道成仙的道教圣地。相傳在東晉年間,在金華北山的叢林山坡,牧羊少年黃初平遇到仙翁,見初平有異相,仙翁“愛其良謹”, 引入洞內石室學道修煉,授以提煉飛升之術。其兄黃初起因弟弟進山牧羊四十載未歸,遂“巡歷山水”,“遇道士求弟遂得,并問羊安去?初平叱之羊起,于是白石皆成羊數萬頭。”此后,初起也留居北山石室,隨弟修煉,相繼成仙。兄弟倆常云游四方,為百姓治病排難,濟世濟民,福庇人間。為紀念二仙,金華百姓在黃初平成仙的叱石成羊處興建了赤松官,尊黃初平為黃大仙,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港澳、東南亞及美洲各地的僑胞將黃初平奉為圣靈黃大仙。金華觀原系赤松宮下觀,赤松宮相傳為道仙赤松子安期生登真羽化之地。赤松宮每歲差道士主持金華觀,掌三洞香火,盛極一時,在港澳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影響尤大。
浙江金華觀
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在此觀重建洞天福地,并賜有“天下名山”匾額。朝廷曾三次差大臣到金華觀參拜大仙。清道光十四年(1834)再建時,發掘出“叱石成羊”等奇景,應驗了當年黃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傳說。
金華觀地處金華北山的雙龍風景名勝區,為道教中的第三十六洞天,亦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內自然風光奇絕:不僅有95%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和鹿湖、雙龍水庫、山口馮水庫等明珠,還有著名的雙龍水石奇觀、冰壺洞內飛瀑和朝真洞天奇觀。金華觀坐落山中,紅墻筒瓦,綠樹環抱,清靜幽雅,別有天地。
5、廣州五仙觀????
位于廣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廟。關于五仙的傳說,據《宋張勵五仙觀記》轉引《南務嶺表記》及《圖經》所載,漢晉時,“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莖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與羊各異,色如五方,既遺穗與廣人,仙忽飛升以去,羊留化為石。廣人因即其地為祠祀之。”這即是五仙觀前身。故廣州又叫羊城、穗城。廣州人民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以示紀念。觀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稱之為谷神。還有種說法是戰國周顯王時期,為楚威王相國南海人高固所見。第三種說法是在晉朝時,吳修為廣州刺史,還未到任,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背著五谷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吳修于是在廳堂上繪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紀念,并且稱廣州為“五仙城”。
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南漢唐時為府尹祭祀五仙(五谷)的谷神祠;宋代以前,觀內已有道士在此修行,北宋時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程師孟詩云:“欲舉輕舟印碧虛,善鄰猶得道流居”;蔣之奇詩云:“州宅之西敞華堂,我來跪拜焚寶香。堂中塑像何所見,乃有五仙乘五羊”。當時觀址在十賢坊(今廣東省財政廳一帶)。南宋始具觀之規模,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該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今教育路一帶),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五仙觀毀于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該寺大規模重建,另塑五仙像。觀址遷于現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廣東行省布政使趙嗣堅。該觀觀名和地址一直延續至今。明成化五年(1469)和清雍正元年(1723)均進行重修。民國十二年(1923)占地面積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廣州市政廳為籌備軍餉,拍賣五仙觀,中山同鄉會買下會址,遣散觀內道士。今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五仙觀規模相當宏大壯麗,殿堂多達十數處。原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后殿,兩側還有東西齋、三元殿、廊廡等。今五仙觀受自然和人為損壞,觀址被占,已縮至深巷之內,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廡已蕩然無存。建筑僅存儀門、仙跡池、后殿和嶺南第一樓。
五仙觀內五仙人塑像
五仙人坐騎石羊雕像
五仙觀現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紅米石麒麟兩頭、紅米石棋桿架兩座、青石華表(柱)兩根,以及宋至清有關五仙觀古碑刻13塊,書法或風骨神秀,或瀟灑飄逸,很具鑒賞價值。
廣州五仙觀
儀門
五仙觀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今日沿深巷拾階而上便到五仙觀儀門。儀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青磚石腳。石門額上“五仙古觀”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兩廣總督瑞麟手書。儀門還保存有一對用漱珠崗火山巖刻制的石麒麟,這是國內十分罕見的珍貴文物。
仙人姆跡
位于儀門之東一小學內。有環砌磚欄之池,池內有塊縱橫約4米的天然紅砂巖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處,形似大足印。池內石刻“仙人姆跡”四字。足印下有一泉眼,名為佗泉,為廣州古城內僅存兩泉之一,故印內一泓清水,終年不竭。池連濃蔭覆蓋,清風徐來。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晉代,“仙人拇跡”原址是珠江岸邊的一個渡頭(俗稱“坡山古渡”),珠江河水長年累月的侵蝕、沖擊,使巖石留下了兩個大甌穴。后來,這兩個相鄰的甌穴又互相連接,變成了一個形似腳印的長約1米的大甌穴。后人不明其成因,便附會為“仙人拇跡”。這一美麗的神話古跡,明代時被列入羊城八景,名曰“穗石洞天”。現為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八十年代曾修繕一新,是羊城鬧市中訪古探幽勝地。
五仙觀內“仙人姆跡”
后殿
過儀門穿中殿遺址,便到后殿。后殿是明代宮殿式建筑,殿深10米,寬12米,高5米,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脊兩端為回紋飾。中間為兩條相向倒立鰲自,正中脊剎是寶物飾。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貳”等字。內檐施6鋪作3杪斗拱玲瓏精巧,四壁作間隔用,原為方格門窖 ,靈巧通透,富具嶺南特色,整座后殿具有廣東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廣州地區現存的少數明代殿堂建筑之一。在空間、梁架、斗栱尺度及構件加工工藝手法等方面,五仙觀后殿反映了明代官式建筑的一些特征和藝術風格,同時反映了不少地方特征乃至古老的中原建筑制度。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嶺南第一樓
后殿后坡之頂的一座鐘樓,俗稱為“嶺南第一樓”。 是廣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木結構形式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城樓式建筑。此樓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為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所建造。現存二層的木構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建筑。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把它與鎮海樓、海山樓和拱北樓合稱為“四大崇樓”。鐘樓坐北朝南,宛如城樓,通高17米,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樓基以紅砂巖砌筑成一高大的方臺,臺寬14米,深12米,高7米,中間為拱券洞門,前后貫通。上層為四面開放式木結構,呈長方形,面寬11.8米,進深9.7米,重檐歇山頂。屋頂正脊兩端有一對相向倒立的鰲魚,脊剎為葫蘆珠剎。桁梁刻有“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字樣。
鐘樓四周設置了木欄桿,供游人依欄遠眺。
五仙觀內 嶺南第一樓
樓中央懸掛一口明代 青銅大鐘。鐘鑄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鐘高3.04米,直徑2.1米,重約5噸。鐘體鑄銘篆文“大明國興武十一年歲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鐘口之下,正對樓基中心方形大井口,與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個巨大的共鳴器,不但可以使鐘聲洪亮悠揚,也有利于聲浪傳播,據說扣之可“聲聞十里”, 為廣東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銅鐘。此鐘是作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鐘”。該樓也因此稱之為“禁鐘樓”。該鐘的奇特之處還在于只用一根葛藤懸掛,倒更有點不可思意。據說古代有一大官乘轎路過此地時,扎轎杠的繩索斷了,便吩咐轎夫在半時辰內找到繩子扎好轎杠。轎夫正焦急找著,忽見路旁走來一位老人。老人指著山巖上的一條葛藤說:“可用那藤。”轎夫見藤又細又短,以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見了,轎夫才知道遇著仙人,連忙扯下葛藤去扎轎。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長,直到轎杠扎得結結實實才用完。到了驛站,轎夫仔細察看,見藤尾刻有“呂洞賓”三個字,這才醒悟到那是呂洞賓所賜的仙藤。后來坡山建五仙觀、蓋大鐘樓,要找繩索吊大鐘。轎夫便把仙藤獻出,細小的葛藤把數千公斤的銅鐘吊得穩穩當當的。
傳說終歸是傳說,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鐘卻是不爭的事實。
嶺南第一樓內禁鐘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