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道觀、道長簡介(一)
四、道教的典籍與節日
(一)道教的典籍
道教典籍繁浩,元代宋德方等匯集的《道藏》多達7800余卷。下面僅能介紹其主要典籍,《道德經》、《列子》和《莊子》為人們所熟知,亦略去。
1、道藏
道教典籍總匯,始于南北朝時期,如陸靜修《三洞經書目錄》。匯集成“藏”,則始于唐開元年間《三洞瓊綱》(后稱《開元道藏》),共3744卷(一說5700卷)。宋徽宗政和年間編纂的《政和萬壽道藏》,收經卷5387卷,至此《道藏》才有印本。以后金元編纂的《玄都道藏》皆以此為藍本。現存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邵以正督校的《正統道藏》5305卷,以及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張國祥輯印的《萬歷續道藏》180卷。今有上海涵芬樓本(20世紀20年代),臺灣本(20世紀70年代),上海本(1988)。
2、云笈七簽
北宋張君房奉敕編纂道書《大宋天宮寶藏》后,從中撮其精要編成《云笈七簽》,120卷,其中保存許多已失傳的道教典籍片段,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資料。
3、道樞
南宋曾慥編,42卷,108篇,主要關于丹道和氣法,對研究道教史。道家思想、方術有較大價值。
4、上清靈寶大法
舊題寧全真授,王契真集。內收煉度、章奏、符箓、秘訣等道法150多篇,以雷法為主。另述各派源流、戒律、科儀及作者不下百人,為研究宋元道教之要籍。
5、清微元降大法
元代清微派道士編纂,為正一道清微派道法總匯。全書25卷,分前后兩編。前編述道法源流,并列有符印、真訣;后編為各種道法,以雷法為主。
6、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南宗路時中編,30卷,為正一派符箓道法匯編。收有眾多符咒、神像,以及鎮妖辟邪、治病療疾眾多法術。主旨則強調內修成道。
7、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題為寧全真授,林靈真編,320卷。正一道靈寶派齋醮科儀總匯。凡開度、祈禳、設壇、齋醮、煉度等各種儀式科范皆收錄其中。林靈真另編有《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十卷。
8、《修真十書》
道教內丹派論著匯編,為道教要籍,元初道士編,60卷,其中收錄內丹派代表人物白玉蟾、石泰、王志瑾以及《黃庭經》等十種論著。
9、老子想爾注
五斗米道首要經典,為《道德經》之注釋,東漢張道陵注,為研究早期道教重要資料。
10、太平經
道教早期經典,漢代有三種《太平經》:西漢成帝甘忠可《包元太平經》12卷,東漢于吉《太平清領書》170卷,張陵《太平洞極經》144卷。均以散佚。明《真投票了正統道藏》收錄170卷,僅殘存57卷。內容龐雜,言及天地、陰陽、五行、干支、災異、鬼神以及當時一些社會情況,為其研究東漢末期社會和道教史重要資料。
11、陰符經
道教重要經典之一。舊題黃帝撰,有人認為是唐代李荃撰。多談道家修養,間涉及丹術,并有部分縱橫家、兵家之言。
12、老子化胡經
晉代道士王符著。該書搜集種種傳說,證明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乃道教弟子。道教徒以此書作為攻擊佛教的依據。唐代,名僧曾數次上奏朝廷要求焚毀。元代,此書亦引起佛道之爭。元憲宗八年(1258),元世祖至元18年(1281)、至元212年、至元28年先后四次焚毀道經,此書便告亡佚。清末在敦煌石窟發現殘卷(卷一、卷十)。
13、黃庭經
有《上清黃庭內景經》和《上清黃庭外景經》兩種。《外景經》早于《內景經》,約產生于南北朝之前。兩書均以去七言歌訣述養生修煉原理,為歷代道教徒及攝生者所重視,全真派更作為講習功課之一。另有《黃庭中景經》多疑為后人偽作。
14、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原經文一卷,后增加六十卷敷演經文,共六十一卷。內容演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以及科儀、齋法、教戒,緣起等。南朝陸修靜曾依據此書訂立科儀。《道藏》將此經列為首部;北宋道士補道職則要考試此經,足見其重要性。
15、正一法文天師教科經
北魏寇謙之著,一卷,為寇氏《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一部分。對研究天師道歷史集教戒頗有價值。
16、太上洞淵神咒經
簡稱《神咒經》,西晉道士王纂編,二十卷。計有誓魔、遣鬼、縛鬼、殺鬼、禁鬼、斬鬼等品。此書刻板約在唐末咸通年間,為道經中雕版最早的一部。
17、黃帝九鼎神丹經訣
舊題狐剛子述,二十卷。其中本經一卷,出自漢魏;二卷以下為注釋解說,出自晉以后。該書對丹的煉制,藥物的特性、畏忌、制備、服用均有詳細的記載,為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和道教煉丹術提供不少資料。
18、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為南朝上清派重要科戒。五卷,刊載律文一百二十條。其中列有靈寶派所授寶經符箓的名稱、內容、作用,以及泄露寶經符箓之處罰。所列舉的經箓有百余種,以上清經為主,兼及靈寶、三皇等經。為研究道教傳授經箓及六朝道教文獻重要資料。
19、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
三卷,托名晉代道士施岑,實為南宋凈明派道士扶乩宣教勸善之作。全書八十五化,前五十化記載許(遜)真君的事跡、靈異;后三十化記宋代崇奉許真君的種種事跡。為研究凈明道歷史重要資料。
20、敦煌道經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大量古代文獻中,有道教文書抄本五百多件。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類書、論著、詩詞、變文等。時間從六世紀中葉到八世紀中葉(南北朝后期到唐中葉)。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明《正統道藏》未收錄的早期道教典籍,如《老子化胡經》、《老子想爾注》等,正是元代焚毀道經后所缺失的。因而引起世界學者的注意,日本大淵忍爾撰有《敦煌道經目錄編》、《敦煌道經圖錄編》等。
21、悟真篇
宋代內丹派祖師張伯端撰,一卷,用詩詞百首演說道教內丹派法術,與《參同契》互相發明,為宋以來道教南宗重要經典。
22、陸先生道門科略
南朝陸修靜撰,一卷。其中記載天師道流傳的設靖立治、統治道民之法,為研究早期天師道制度的重要資料。
23、登真隱訣
傳為眾真降授,梁代陶弘景輯撰。原書20余卷,今存3卷。取材于前代道書和諸真傳訣。上卷論真符、寶章、及頭中九科;中卷記朝拜、攝養、施用、起居之道37事,制魔、遏鬼等6事,服御、吐納、存住、煙霞之道9事;下卷敘頌《黃庭經》法及入靜、章符等修身養性、治病去鬼之法。是一部現存較早的修真法訣的綜合著作。
24、真誥
梁代陶弘景編錄,二十卷。全書皆言仙真授受真訣事項,兼及藥物、導引、按摩等道教修養之術。其中“甄命授”等篇類似佛家語和地獄托生之說,故朱熹謂其“竊佛家《四十二章經》為之”。但該書內容雖龐雜,卻保存不少道教史和科技史資料。
25、庚道集
按五行,西方庚星屬金,所以“庚道”即煉金之道,為道家煉丹書匯編。全書九卷,大抵為唐宋人作品,輯撰者南宋人。其選錄頗為精粹,內容豐富,在藥物配伍和使用劑量適當方面,為現存外丹著作所罕見。自全真教提倡內丹以來,外丹漸次淪墜,其丹法賴該集以保存。該書對鉛、汞、砒霜、硫磺等物的化合現象及配制方法均有詳細記載,此外還有其他某些藥物制造方法,為李時珍《本草綱目》所采用。是研究古代化學和藥物學重要資料。
26、道典論
編纂者不詳,當為唐代人。為道教辭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四卷。書中列舉道教名詞術語凡五十四條,引據道教典籍加以詮釋,一一注明出處。一些亡佚的道經,賴以保存佚文。
27、玄綱論
唐吳筠著。總論道教之綱要,故曰“玄綱”。全書三十章,分上中下三篇,共九章。上篇《明道德》,以道德為天地人物鬼神之本源;中篇《辨教法》述學道才成仙之要旨及修煉的具體方法,以無為無欲、自然為本,共十五章;下篇《析疑滯》,以問答形式解析世俗對成仙修煉的各種疑問,共九章。本書為唐代道教重要文獻。
28、化書
亦稱《譚子化書》,五代譚峭著,凡六卷,分為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115章。全書旨在闡述虛無變化之道。對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有一定借鑒作用。
29、文昌帝君陰騭文
傳為文采文昌帝君的“天啟”,一卷。強調天雖不言,但于冥冥之中監督人們的善惡行為而降賞罰,勸人積德行善,該書明清時代廣為流傳。
30、玉音法事
三卷,為道教舉行齋醮時歌唱贊頌之范本。,對研究古代道教音樂有參考價值。
31、鳴鶴余音
元代道士彭致中集。九卷。搜集鐘離權、呂純陽、王重陽、馬丹陽、丘處機。白玉蟾、譚處端等人關于道教的詩詞歌賦五百二十多首,主要講清靜無為、治身延命、理氣養性等內丹修煉之術。
32、金華沖碧丹經秘旨
成書于南宋末,為宋元道教南宗秘傳的罕見的外丹著作。全書兩卷。上卷為白玉蟾傳授彭耜如何制作金液還丹;下卷為白玉蟾傳授孟煦如何冶煉鉛汞,制作九轉還丹。每轉都有鼎器圖形、藥物、煉法、火候、形質、功能等,記述詳習。
33、性命圭旨
元初尹志平弟子所著。四卷,內丹派著作,每卷均配圖說明內功修煉過程及細節。特點有二:倡三教合一之說,書首即標老子、釋迦和孔子“三圣圖”;繪圖精工,為歷代道書所不及。
34、中和集
宋末元初李道純撰。論性命雙修、先性后命內丹修持法,以“中和”、“守中”為宗旨。以三教合一為特色。此書為道教要籍之一。
35、張三豐先生全集
共八卷。題張君寶(即張三豐)撰,清李西月重編。。此書雖題名張君寶撰,但除收張三豐之著作及其傳記(皆有待考證)以外,又多收其弟子傳記、道派承傳、后世著作及靈異事跡等資料,故它并非張三豐著述之全集,實乃后世張三豐派(隱山派)事跡、著述之匯集。包括張三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跡、神話傳說及道派承傳張三豐的道論和內丹著述;有《大道論》《宣機直講》《道言淺近說》《正教篇》《玄要篇》等張三豐派所著的道教經典;有《斗姆元尊九皇真經》《三教靈妙真經》《三教靈應真經》《三教靈通真經》《洞玄度人真經》《菩提真經》等,從中可以概見武當隱仙派的教義、奉神、齋醮科儀等內容;有張三豐及其傳人們的詩文著作《云水前集》《云水后集》等。據稱,《云水前集》是“明永樂時胡廣等收入《永樂大典》之內,世間少得其本。”
36、老君音誦誡經(一卷)
北魏道士寇謙之撰。為北天師道重要經典。它偽托老君所授,故全文三十五段,每段均冠以“老君曰”云云。其基本內容是針對北朝天師道組織渙散,戒律松弛,原有之陳規已不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故提出進行整頓,改革的措施。書中明確提出,道教的任務是輔佐國家,扶助真命天子;以是否忠君孝親為區分善惡的標準,反對犯上作亂;鼓勵道官祭酒進善舉。 寇謙之為改革北天師道,曾特假借老君之名,作《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此書現已佚,幸賴存此節錄本《老君音誦誡經》一卷,使人尚能從中窺見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思想和措施之梗概。
37、法海遺珠
編集者不詳。約成書于元末明初。四十六卷,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匯集宋元金丹派南宗、天師派、凈明派、西河派等道派符咒秘法四十余篇。所述道法以雷法為主,特點為繼承白玉蟾之雷法,內丹外符并用,以內煉默運存想之丹法與外用符篆章咒召請雷神之道法相結合。所謂“凡書符念咒召請外神,莫不先存思默運,煉神合氣于內,然后以內氣吹呵出壇,以吾神與師神合為一體,號召雷神”。全書內容博雜,是研究新符箓派重要文件。
38、神仙傳(10卷)
東晉葛洪撰。據自序稱,因其弟子滕升問神仙之有無,遂集錄古代神仙匯編為《神仙傳》。自稱所錄或見于仙經、服食之書,或聞于先師耆儒。全書所錄神仙84人,《漢魏叢書》本又鈔《太平廣記》所引,合為92人。除老子與彭祖兩條,與《列仙傳》重出外,余皆為其所未載。其中廣成子與黃帝論長生之道,取材于《莊子》淮南王劉安自殺,李少君病死,《史記》、《漢書》皆有記載,并無登仙之事。然所載壺公、薊子訓、劉根、左慈、甘始、封君達諸人事跡,又多與《后漢書·方術傳》相符。故葛洪撰述,亦有所本。流傳既久,遂成故實。《云笈七》節錄21人;全書收于《道藏精華錄》,增為94人。
39、洞仙傳(一卷)
未題撰人。此書成於隋之前,記載自元君到姜伯真七十七位神仙及道教人物事跡,秦之徐福,漢之王喬,晉之郭璞,北魏寇謙之等俱載其中。為研究道教神仙系統與道教人物的參考文獻。按《隋書·經籍志》載為10卷;《舊唐書·經籍志》亦為10卷;而《四庫全書總目》載:《洞仙卷》1卷,浙江王汝家藏本。卷數與現存《云笈七》同。
40、續仙傳(3卷)
南唐沈汾(玢)撰。據自序稱,汾生而慕道,尤喜積書。感于神仙之事,國史不書,事散于野,懼其失傳,故編錄之,名曰《續仙傳》,“用顯真仙”。上卷以張志和為首,載飛升16人(內女真3人);中卷以孫思邈為首,載隱化12人;下卷以司馬承禎為首,載隱化8人。收于《正統道藏》。
41、仙苑編珠
題天臺山道士王松年撰。道教神仙傳記。三卷。前有自序,今人陳國符據此考定作者為五代或宋人。南宋以來著錄此書的很多。《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都錄為一卷,《郡齋讀書志》錄為兩卷。此書所記神仙,根據《列仙傳》、《神仙傳》、《真誥》、《樓觀傳》、《靈驗傳》、《八真傳》、《十二真君傳》、《道學傳》等,又錄唐梁以降接于聞見者一百三十二人,取其精要,箋注于下,共記神仙三百人以上。書中所引《樓觀傳》等今已失傳,借此書得以保存,對于研究道教神仙系統亦有參考價值。
42、甘水仙源錄(十卷)元全真道士李道謙集時人所撰全真道士事略、宮觀之碑銘而成。卷一至卷二,首錄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贈全真祖師詔書,王玄甫、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賜號“真君”,馬鈺以下七真賜號“真人”;次錄王嚞及其六位弟子(無孫不二)碑文九件,人各一件,惟王嚞、馬鈺二人各增記一通;卷三至卷八,錄七真之弟子及再傳弟子共四十四人碑銘,其中以馬鈺和邱處機門下居多;卷九至卷十,集全真道觀碑記十七通,及各式題韻二十余首。在全真道各種傳記書中,以《甘水仙源錄》所集傳記最多最詳(共六十余人),加上《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所集者(三十七人),幾乎囊括了全真道由金至元興盛時期的全部骨干,全真道從創立到興盛的發展歷史從中得到具體的反映。故歷來為研究全真道史家所重視。
43、長春真人西游記
記載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經過的著作。元太祖十四年(1222)派使臣來萊州征召。第二年正月丘處機便率領弟子十八人啟程北上,李志常為隨行弟子之一。經過兩年多跋涉,行程萬余里,于鐵木真太祖十七年(1222)到達阿姆罕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軍營。全書二卷,以記述所經山川道里及沿途所見風俗人情為主,兼及丘處機生平,是研究13世紀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歷史的重要資料。該書過去知道的人很少,乾隆年間錢大昕從《道藏》中抄出,加以表彰,得到學術界重視。
44、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簡稱《仙鑒》。趙道一修撰。趙氏籍里生平不詳。書前有趙道一自序及《進表》,皆未署年月。至元甲午(1294)年成書。此書為現存神仙、道士傳記中收羅最富,記述較為平實的一部。收載時限之長(從黃帝到元初),人物之多,為《列仙傳》《洞仙傳》《續仙傳》《三洞群仙錄》諸書所不及。特別是它所收載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傳記之多,更非他書可比,這就為道教研究提供了較多的有用資料。雖然書中收有不少神仙傳說人物,其他道士傳記中,也有某些不切實的記載,但在總體上并非一味獵奇。
45、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元道士李道謙編。三卷。終南山為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早年修道之所,其徒尊為祖庭。書中載金、元時代該派道士玉蟾真人、靈陽真人、劉通微、史處厚等三十七人傳記,為熔鑄諸家碑記而成。書前有知常盛德大師提點,終南甘河鎮遇仙宮事王道明序。落款為“至元甲申歲二月初吉”(至元21年,1284)。為全真道重要史料。
46、漢天師世家(四卷)
為龍虎山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編撰。但此書非出于張國祥一人之手,在此之前,已有天師世家譜錄,明初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據之撰成《漢天師世家》一卷,宋濂等曾為之作序。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修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天師傳記。張國祥合成今本《漢天師世家》,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成書。古時史傳記述諸侯王傳記方稱世家,此書以世家稱,亦見明代龍虎山張氏之地位。該書可作研究張天師一系的參考材料。
繼張國祥《漢天師世家》之後,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又於民國年間撰《補天師世家》,增補了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至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之事跡。張天師譜系得以完全。
47、茅山志原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統道藏》后析為三十三卷。為元代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撰。此書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書,如北宋《崇文總目》著錄《茅山新小記》一卷:嘉佑(1056~1063)中,陳倩知句容縣,曾校修《句曲山總記》但皆較為簡略。
《茅山志》卷一至卷四《誥副墨》和卷二十至二十七《錄金石》兩部分最為重要,是研究上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上層道士與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關系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猶久盛不衰的歷史事實。另外,《三神紀》、《上清品》和《仙曹署》則列述茅山宗神靈仙曹體系。《上清品》又記歷代嗣派宗師生平事跡,除魏華存以外,大多以《真誥》和歷代碑銘、文札等當時資料為據。《采真游》記述部分下層道士的活動;所采棲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這些對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動以及傳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括神區》、《稽古篇》和《樓觀部》敘述到元代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宮觀庵院建置;后二篇補充了《真誥》等書之缺載。《靈植檢》對于茅山藥材的形狀、性味和藥用價值,均有較翔實的記錄,有的還備述炮制方法,名木異卉則指出其所植之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此外,《道山冊》對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獻有著特殊意義,《金薤編》則具有文學史資料價值。
48、推背圖
傳聞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兩位當時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風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國運。由于李淳風推算起來一發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泄,還是回去休息吧!”因此得名。《推背圖》主要是對中國于治亂興替之間的重要關鍵事件作出的預言。共有六十幅圖像,每幅圖像下面附有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開始一直預言到未來世界大同。
《新唐書·藝文志》五行類載有《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壹卷,下注“淳風與袁天綱集”,表明是他們二人合編的書籍。可以相信唐代確實是有這部書。《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可能是后世所說的《推背圖》的原始書名。《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以金星為坐標、以會運為紀年、并配有八卦的圖文預言。推背圖除去第一像引言和最后一象結言并非預言外,共有58像預言,從大唐氣數(第2像)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第59像),且每像相接,決無次序錯亂。其中,關于唐朝的預言到第九象黃巢之亂就結束了,接下來第十象到十四象是五代;第十五到二十象講北宋,二十一到二十四象講南宋,而元朝只有二十五、二十六兩象。傳說到清代金圣嘆為《推背圖》作批注時已應驗到第33像。一般認為由第三十九至四十七象,是代表由二十世紀中葉至廿一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預言,而且由三十九至四十二象都已經發生。
傳說推背圖因預言的準確,歷代一直被列為禁書。該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又不斷被人篡改,據歷史記載,宋太祖就專門使人作偽作混如其中以亂其真。有人又將已知的歷史改成圖讖,加以比附,故其本來面目已渺不可考。民間廣為流傳的《推背圖》大體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比較常見的清朝學者金圣嘆批注的《推背圖》,簡稱為金版;另一種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國一本刊物上發現的,據稱是最為接近原貌的版本,簡稱為原版。
49、道門通教必用集
南宋西蜀道士呂太古編撰。九卷,分為八編。該書選輯經訓、宗師傳略,常用之道贊、頌、咒、偈、寶章、真文、步虛詞等,以及平時持齋行道應用的啟奏、儀文、法訣等編為一書,供入道者方便使用。其中宗師傳略部分的張天師、葛仙公至北宋張無夢、劉從善等十六人,選自賈翔之《高道傳》。《高道傳》已佚,《道門通教必用集》存此佚文,尤為可貴。
50、玄門必讀
亦稱《太上玄門功課經》,清咸豐時道士梁教無編輯,光緒年間道士黃明襄、唐永華補輯刊印,該書包含三個部分。舉凡道觀制度、衣冠服飾、執事行儀、日用修持法要等均一一備述;其次載道法派系,對各道派作簡要介紹;三是最后列道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四十名山、東海十洲、五岳、四大名山,指示修道學仙勝境。
(二)道教的節日
正月
初一日天臘之辰
初三日郝真人圣誕、孫真人圣誕
初五日孫祖清靜元君誕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誕
十三日關圣帝君飛升
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誕、靈寶天師圣誕
十九日長春邱真人圣誕
二月
初一日勾陳天皇大帝圣誕、長春劉真人(劉淵然)圣誕
初二日土地正神誕、姜太公圣誕
初三日文昌梓潼帝君圣誕
初六日東華帝君圣誕
十三日葛真君圣誕
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誕
十九日慈航真人觀音大士圣誕
三月
初一日譚祖長真真人誕
初三日玄天上帝圣誕
初六日眼光娘娘圣誕
十五日天師張大真人圣誕、財神趙公元帥圣誕
十六日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岳大帝圣誕
十八日王祖玉陽真人圣誕、后土娘娘圣誕
十九日太陽星君圣誕
二十日子孫娘娘圣誕
二十三天后媽祖圣誕
二十六鬼谷先師誕
二十八東岳大帝圣誕
四月
初一日長生譚真君成道之辰
初十日何仙姑圣誕
十四日呂祖純陽祖師圣誕
十五日鐘離祖師圣誕
十八日北極紫微大帝圣誕、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誕、華佗神醫先師誕
二十日眼光圣母娘娘誕
二十八神農先帝誕
五月
初一日南極長生大帝圣誕
初五日地臘之辰、南方雷祖圣誕、地祗溫元帥圣誕、雷霆鄧天君圣誕。
十一日城隍爺圣誕
十三日關圣帝君降神、關平太子圣誕
十八日張天師圣誕
二十日馬祖丹陽真人圣誕
二十九紫青白祖師圣誕
六月
初一至初六日南斗星君下降
初十日劉海蟾祖師圣誕
十五日靈官王天君圣誕
十九日慈航觀音成道
二十三火神圣誕
二十四南極大帝中方雷祖圣誕、關圣帝君圣誕
二十六二郎真君圣誕
七月
初七日道德臘之辰
十二日西方雷祖圣誕
十五日中元地官大帝圣誕
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誕
十九日值年太歲星君圣誕
二十日劉祖長生真人圣誕
二十二馬元帥圣誕
二十三諸葛武侯誕
二十六張三豐祖師圣誕
八月
初一日許府真君誕辰
初三日九天司命灶君誕
初五日北方雷祖圣誕
初十日北岳大帝誕辰
十五日太陰星君誕
九月
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皇降世之辰
初九日斗姥元君圣誕;重陽帝君圣誕、玄天上帝飛升;酆都大帝圣誕
二十二增福財神誕
二十三薩翁真君圣誕
二十八五顯靈官馬元帥圣誕
十月
初一日民歲臘之辰、東皇大帝圣誕
初三日三茅應化真君圣誕
初六日天曹諸司五岳五帝圣誕
十五日下元水官大帝圣誕
十八日地母娘娘圣誕
十九日長春邱真君飛升
二十日虛靖天師誕(即三十代天師弘悟張真人)。
冬月(十一月)
初六日西岳大帝圣誕
初九日湘子韓祖圣誕
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誕
二十六北方五道圣誕
臘月(十二月)
初八日王侯臘之辰
十六日南岳大帝圣誕、福德正神誕
二十日魯班先師圣誕
二十一天猷上帝圣誕
二十二重陽祖師圣誕、丹陽馬真君成道
二十四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惡
二十五天神下降探訪善惡
二十九清靜孫真君成道
冬至日元始天尊誕
夏至日靈寶天尊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