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紅樓千年夢——品味紅樓哲學
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從沒遇到過像現在這樣旺的人氣,現實中研究紅樓的人何止千千萬萬,各種學說紛紜復雜,但這并不妨礙研究紅樓的人前仆后繼。紅樓夢究竟何處吸引人,曹雪芹到底有什么魅力,他到底要通過紅樓表達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度,一種怎樣的思想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我們要研讀一部作品并不是要去研究它的每一個字,也不是研究它的每一段文字,更不是研究它的整個篇幅寫得如何如何,而應該是它通過字里行間所表達出來的精神意義,沒有這個精神主旨,剩下的只能是美麗或丑陋的軀殼。這正如評價一個人一樣,不能只看他的眼睛,也不能看他的長相,更不能通過他的外表和談吐、風度等而就輕率下決斷說這個人好或不好,本人認為真正能肯定一個人價值和素質的是他的精神,即他對人、對世界、對生存到底是怎么一個看法,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層次。
人的思想最明白的始終是自己,每個人都有一生不愿外漏的秘密。但如果當人們以各種原因想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就會借助語言和文字的手段,但這些往往不能完全和確切的表達個人的想法,并且聽和看的人也可能會由于各方面原因而不能正確理解這些語言和文字,說白了,就是我們對人的語言和文字(其中就包括作品)進行理解的時候本身就是在猜,尤其是對紅樓這些“死無對證”的作品更是這樣。雖如此,但我們仍可通過其它輔助途徑,如人生活的背景時代、人所受到的教育、其他人對他的評價、社會同時期的其它作品等等去接近甚至完全重現作者的思想。說到此處,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為什么要解讀別人的作品,理解別人的思想?
概括說來,理解別人目的是要更好的理解自己,讓自己活一下別人的生活。什么叫活一下別人的生活呢?人實際上活著就是在活經驗,活記憶。拋棄了物質上的一切后你會發現你只剩下了你對往事的記憶以及由記憶得出來的你對不同事件和事物的看法,而這種精神上的感覺正是和你的生命緊密相關的。設想一下,你二十歲時突然失去記憶十年,當你醒來時雖然已經三十歲,但自己會感覺自己仍然是二十歲。類似的,如果你把別人經歷過的記憶移植到自己身上,那么也就相當于你和他一起經歷了那段記憶的時光,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壽命延長,你的思想、你的素質也會隨你的經歷、你的見識而不斷增長,就會被評價為有智慧、有見識,相反就會被說成粗鄙、素質差。所以,解讀別人的作品,理解別人的思想正是為了使自己活得更充實,更深刻的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從而考慮自己人生的意義。
紅樓夢這部作品值得研究是由于它作者的思想值得研究,研究作者的思想才是最有價值的事情。本人認為作者曹雪芹首先應該是一個思想家,思想家是很矛盾的,他們經常活的很痛苦。曹雪芹的矛盾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既想擺脫俗世煩惱逍遙超脫求自然,又不能真正的從思想中完全擺脫現實:紅樓夢是曹雪芹未完成的夢,他曾經的奢華和無憂的少年時代給他帶去來太多回憶和回味,他還沒享受夠時夢破滅了,這個“未完成”是最值得回味的。破滅了的夢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家知道,當是曹家是大家族,相往來的都是些高官顯貴,而自己家庭的衰落和以往伙伴的顯達,自己的窘境和以往朋友們的奢華和對他的冷落(曹家是獲罪之家,即使以往朋友的情誼還在也不敢太多來往)之間的對比,使他(不止是他,每個正常人都會)產生了心理上極度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人會怎么做呢?無非有三種答案:一是消極避世、怨天尤人、窮困潦倒終此一生。二是奮發圖強、爭取回往日的繁華。再有一種就是看破紅塵、清凈無為。從形式上看,第一種和第三種是一樣的,都是避世、出世,而第二種是入世;從思想高度上講,第一種是最不可取的,那是懦夫的表現,第二種現實中是提倡的,但未脫離俗世,不算是最高的境界,第三種是精神世界中的高境界,然而不被現實所容。曹雪芹他究竟屬于哪一種境界呢?
事實上,他的思想是經歷過多個變化,在這三種情況之中曲折前進的:家道剛衰,他還是個孩子,感到自卑是肯定的,長輩鼓勵其讀書重新光耀門楣也是肯定的,但是就其自己來講,長大以后會有思想定位,我們都知道,古代讀書人大多數讀書都是為了中舉當官,光耀門楣,顯赫鄉里,曹也不例外。但究竟這個心愿完成了么?歷史給我們的答案是沒有,這勢必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一個大的打擊。比方現在考大學,一回考不上,補習再考不上,第三年還沒考上,曾經的同學都快畢業了,你的心里怎么想,別人怎么想,失落感和羞辱感會充斥全身。在社會中生存就不得不在乎社會對你的看法和評價,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曹雪芹的思想壓力是相當大的。
我們姑且不去討論曹雪芹為什么沒有學而優則仕(從紅樓看他的文筆還是相當不錯的),只是想看看他的思想歷程。一個文人在封建社會中不能通過科舉當官,又沒有錢和勢力買官或要官,它能維持生計的工作的確就沒有多少了,要么給人家做幕府、師爺,要么幫人家寫些狀紙什么的,而這些都是沒什么利潤可言的,養家糊口可能差不多,如果要是再清高一點不愿去做這些有失身份的行當,那么,窮困潦倒是必然的。歷史中曹雪芹到后期,無錢買酒,買紙,最后紅樓未完成便去世都說明了他不太會營生計,或者說是他不愿干下三濫的活去營生計。但無論哪一種,這種窮困潦倒都會使人產生脫離現實的想法和做法,要么整天借酒澆愁等死,要么痛斥現實,看破凡世,徘徊于理想與現實之間,慢慢的就產生了對儒家正統思想的疑問。
漢代以后的讀書人受儒學影響是非常深的,而儒學對讀書人人生意義的闡述就是好好讀書,讀好書了就可以坐官了,做了官了自己和家人就有地位了,你也就可以在這個位置上為百姓服務了。這本來是很好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變味了,由讀書當官為了兼濟天下變成了欺世盜名和營生計的本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一點在封建時代后期更加深入人心,漸漸造成了讀書人心理上的變態和定式。曹雪芹在無法“兼濟天下”的時候,必然不由的想到了儒者的另一做法“獨善其身”,但現實并不容許你這樣,社會的鄙夷造成他精神上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對儒學產生失望的感覺,在精神無所倚憑的茫然之中,逐步走上了黃老之術,直至佛學的道路。
黃老之學講究的是一種境界,與儒家中的積極入世的態度正相反,尋求的是無為和自然,認為人應隨性、自然而活,不應被現實左右。佛學更是博大,它追求一種空無的境界,認為一切事物是現實存在的,同時又是虛幻的(一切有為事,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自己的精神不在時,世界即也已不在,這就是主觀唯心。它要求人們修心。因為世事空無,我們用不著去留戀它們,要把被外物形色迷住了的“心”還原為它的本色。更高層次是普度眾生,即令天下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一同修心、養性,實現世界的美好和大同。從根本上講,佛學也是要求出世的,認為所謂的建立功業、富甲天下、光耀門楣等等統統都是沒有必要的俗事,真正想學佛首先要拋開俗事煩惱,六根清凈。而這個要求是相當難達到的,曹雪芹他達到了么?
從何處得知曹雪芹走向佛學之道了呢?這得從他的紅樓夢說起,前面已講,研讀作品是要研讀作者的思想,從而和他產生共鳴,增進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同樣,研讀人的思想就要研讀他的作品,這樣才會更深入的理解他的思想。首先為什么叫紅樓夢?樓在古代是很費事的建筑,樓所象征的是地位和財富,什么叫紅樓呢?通讀全書紅樓其實指的是一群富貴人家的大小姐們在富麗堂皇的高樓亭閣上生活和玩耍的景象,紅樓夢講的就是與富家女孩子有關的事。夢即不是現實,但是現實中所想之事,久思成夢,是生活中的理想。紅樓夢即是作者理想之中的富貴人家平時的生活,帶有一絲婉傷。
前面已經說過,曹雪芹小時候曾是鐘鳴鼎食之家(沒經歷過這種生活根本寫不出紅樓夢來),但現實中的打擊使他很難抬起頭來,回憶自己過去的那段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成為他在痛苦的現實之中最甜蜜的事情。于是,將這些生活的片斷整理出來加以理想化,便成了紅樓夢。它來源于曹雪芹的生活,同時又高于他的生活:紅樓夢對于顯赫家族的描寫更是他對自己曾經想要的生活的向往。他把寫紅樓夢和回憶連在了一起,并不是單純的在寫小說,而是通過小說的每一回、每一段來品味生活,使千瘡百孔的心靈得到慰藉。看過紅樓的人都知道,它寫得很細致、很精確,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它是一部真實描寫的回憶錄。而且,曹寫紅樓歷時很長,在他看來,紅樓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都會使他感到寬心和舒服。因此,紅樓夢是曹雪芹用心血寫成,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
紅樓夢像一部回憶錄一樣,將四大家族的興衰展現于我們眼前,細致的描寫和生動的人物刻劃極具文學價值,但它最大的價值其實是哲學價值。首先,通觀全書,整個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恬靜、優美、如水般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如沐春風,這就是紅樓夢表達出的第一種哲學境界—-自然之美:賈寶玉的晶瑩聰慧、純情善良讓我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塊誤入凡間的精純美玉;林黛玉的冰雪聰明、多愁善感也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支羞澀美麗的含羞草;薛寶釵的典雅溫柔、落落大方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株氣質超群的高貴牡丹;晴雯的清秀窈窕、不屈不撓也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顆在風吹雨打中挺立不倒的傲然小草……。“女兒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作者正是想表達出這種清純之美,無論社會的洪流有多么混濁,在源頭處總有清泉帶來恬靜的美麗。家道破落,現實生活的無奈經過長期的積累容易引起人對社會的憎惡和排斥,而這種壓力之下仍能存在于現實,不逃避現實,超越現實,品讀現實,最后品味出現實中的陽光并加以贊美,這確實地說明了作者經歷坎坷之多,思索之深和境界之高。自然之美由此在他的演繹之下透過字里行間流入我們的心田。
空、無的思想是隱藏于紅樓夢深處的精神主旨,是作者通書力求表達的境界,是整個紅樓最值得研究和品味的思想,這種美就是清靜之美。書中直接表露出空、無思想的代表是“好了歌”,這首詞所表達的與金剛經中“一切有為事,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謁子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種思想正是佛學宗教的世界觀:一切色皆當成空,不管曾經多么富貴顯赫最后都將歸于寂滅,為何還要對它留戀?到離開這世界的時候我除了自己的靈魂還能帶走什么,錢財、地位這些統統地都跟一場夢一樣,隨著你的離開,飄然而去。當我們想起以前做過的事,為了自己的各種欲望,貪得無厭,甚至傷害別人,我們會感覺其實我們還是個小孩,并不成熟,我們的眼光太狹隘,我們被欲望、嫉妒迷住了眼睛。是不是我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克制自己的欲望,撫慰和拯救自己的靈魂,以求在完美的西方極樂世界永生?曹雪芹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融入于著作之中,雖然紅樓夢境美麗非凡,但是繁華終究湮滅,這在四大家族的衰亡中顯露無疑。純潔的青年貴族男女們,終究也逃脫不過社會的蹂躪。自然美好的東西被玷污是悲劇,但同時又不是悲劇,只有這樣才會讓人看清俗世紅塵,脫離污穢,重現清純。佛學思想貫穿全書。
紅樓夢開篇就把人們帶入了一個神秘的世界,講述了一塊補天石和一株仙草的情緣,并有許多玄幻的描寫,叫人一時間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正是對全書的說明和襯托,通讀紅樓夢,會發現其實賈寶玉和林黛玉未了的生死戀情就是第一回中補天石和仙草未了緣的繼續,書中的其它主要人物在第一回也都有根源,他們的故事作者也認為是冥冥之中的緣分。曹雪芹正是通過這種描寫,肯定了人冥冥之中都有定數,不能超越自然的觀點。紅樓夢其實是他對自己一輩子生活的感悟:曾經的他像賈寶玉一樣是大戶人家的子弟,有人疼有人寵,無憂無慮純潔無瑕的成長,他的伙伴也和紅樓中的女孩子一樣清純可愛。但是厄運終究降臨在他們這些無辜的孩子身上,使他們被迫害、被蹂躪。曾經的他為了和命運斗爭,歷盡滄桑,但時光易逝,機會并不屬于他,最后他能做的只能過著不足溫飽的日子,一邊回憶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一邊冷靜思索人生,思索社會。
所以,曹雪芹一生歷盡坎坷,最終接受了佛學空無的思想,并將它體現在紅樓夢中。但是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也可以說是不徹底的,在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美好生活的留戀。就是說如果現實給予他美好的生活,他是不可能至少不會那么早如此冷靜的思索人生的。正因為如此,曹雪芹的空無思想剛開始只是對現實無奈社會的一種逃避方式,最終也沒有做到純粹的空、無,這就解答了前面的問題,曹雪芹無法完全拋開俗事煩惱,做到真正的六根清凈,一心向佛。但是,也正因為這種對現實美好生活的留戀和拋開一切一心向佛的矛盾,才導致了紅樓夢這部名著的誕生。只有前者,可能只會誕生一部華美的言情小說,只有后者,會誕生一部論述空無思想的專著,而紅樓夢正是結合了二者,以小說的華麗展現了豐富的內涵,從而流芳百世。
綜上所述,曹雪芹通過紅樓夢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他的人生和他的思想,從而使我們能體會到他的思想脈搏:從繁華中破滅的打擊到現實中的逃避;從振興祖業的熱情到理想的破滅;對人生深深的思考后發現發現繁華和榮耀只不過是過眼云煙,不應讓它們迷住心靈,而應六根清凈,修身養性,擺脫俗事煩惱。對美好生活的留戀和這種思考相結合,造就了現實中的曹雪芹。
研究人的作品是為了研究人的思想,研究人的思想是為了使自己活得更充實,更能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從而考慮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品讀紅樓夢和曹雪芹之后我們應該有怎么樣的思考呢?第一,做人處事要豁達。現實生活中上天賦予人的能力各異,命運給予人的機會也不同,做人要“知天命”,不能患得患失。有機會我們要充分把握住,實現自己的價值,不能給明天留下遺憾;沒有機會或力不能及也不要強求,享受自己已經擁有的也是一種幸福,反而強求更容易喪失幸福,導致悔恨,這就叫做達人知命,順天而行。只有豁達開朗的人才會快樂永駐。第二,人活于世要有意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不能被現實生活中的繁華和榮耀迷住眼睛。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們沒有必要一生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它們而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和自己的幸福,應該合理的去追求,去擁有。人活一世,要使生命更加有意義,眼光要深遠和有高度,既要讓自己過的幸福快樂,又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這就叫做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濟天下,要以“仁”立足于世。第三,不斷探索人的意義,解答人類永恒的命題。這是更高層次的境界,我們在研究人和社會的同時會有疑問,人為什么要活著?人類為什么要存在,怎樣存在?世界為什么要存在,怎樣存在?這就逐步由社會學的研究走向了哲學的思考,不同的回答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論和宗教。人類生存于宇宙之中找不到依托會感到害怕,所以他會不停的尋找依托或者至少自己賦予自己一個依托。這就像一個人生活在一所漆黑無光的大樓里,沒有地圖會感覺到煩悶和絕望一樣,他需要一張地圖,人類也需要一張“地圖”,才不會在漆黑的宇宙中迷失了自己。這樣,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便成了人生的意義,這種動力也就成為了人類生存和進步的原動力而引領人類社會不斷前進。(這里只是淺談,這個問題在《人類生存的原動力》中會詳細論述)
一代紅樓千年夢,品味紅樓哲學會使我們對自己對社會對人生有新的認識,曹雪芹必將和他小說式的哲學著作一同流芳百世!
另外順便提一句,曹雪芹只寫了紅樓的前八十回,未竟的結果恰恰體現了世事的無常,這種斷臂維納斯般的殘缺之美才更值得去回味和遐想,為什么非要將它續寫,玷污這種美麗呢?
丙戌年十一月二十五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