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說,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章太炎語),是傳統的固有學術、文化。無論中國現代化到何種程度,都不應該將其遺失。然而,一些征象總在引起我們的憂慮。
一個事實是,連日來,諸多讀者肯定了“接續國學”的倡導,認為這樣的倡導是對現
行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也有讀者認為讀經就是文化的倒退,“經書有許多文化的糟粕,這樣做,將把孩子引向哪里?”
事實上,中國文化的“混沌”、“模糊”特征,使得西方學術通行的精確計量很難行得通。一部《論語》,有多少句子屬于“壞”的文化?在《莊子》這樣的作品中,如何界定其間的正面負面元素?流傳中華文明史上千年的典籍,往往經由一些簡單的價值判斷,就輕易否定了。
那么,孩子們到底需不需要這樣的教育引導?據報載,北京東城區某中學初三(四)班進行了一次調查,全班50名學生,只有一個知道孔子的名字為丘,而無一人知道大思想家王陽明是誰。50名學生中有4人說朱熹是詩人,16人認為是文學家,只有4人知道朱子是思想家。
就此評說年輕一代“數典忘祖”有些太過,但這樣的傳統認知似乎也說不過去。
一代又一代的經典表面上存在于字紙堆,其實更多存在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形式也好,內容也罷,二者全都交集一起,成為涵納、安放國人心靈的無形之器。讀也好,背也罷,都是貫穿于過程和結果的。或曰,正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這種“不確定性”,魅力也與媚惑同時存在。
其實,對于目前國學萎縮、人文教育缺失的狀況,整個社會是有感覺的。只不過,在實用學問和工具理性的驅遣下,有所遺忘、有所偏重而已。
以現在應該擔當接續國學重任的語文教育而言,也遠遠沒有到位。熱心復興國學的志愿者逄飛指出現行語文教育弊端:重語言文字,輕語感語境;重古詩詞,輕經籍典章;割裂歷史。語文教育應該是文化教育,歷史教育,經典教育,生命教育,而現在已經墮落為匠人教育。
道理很簡單,現在家長們的教育選擇往往是社會就業的直接反映,簡單的責怪有失偏頗。
在“一國固有之學”上產生的“斷裂”,使我們幾乎無可措手。一些較早感應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的倡導也往往飄逝在急功近利的風中。這大概也是社會轉型期的特征吧。
實際上,稍稍回過頭去,我們就會發現,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呼吁接續國學。當時尚有一批國學大師碩果僅存,可惜中國面臨的事情太多,每每在這些選擇關頭,更為急迫的“救亡”就會壓倒了“啟蒙”。現在的重提本身,也說明了這件事情是糊弄不過去的。
我們認為,在整個社會普及面極小、幾乎就是一種作態的情況下,還是先做起來再說。“聲音先于義理”,誦讀之后,孩子自會感知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沒有開始的時候,嚷嚷和喧嘩只能算作是“清議”;若要是太過于計較立竿見影的功效,更會直接戕害文化的自由自在的呼吸,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憂慮的事情。
我們希望,在21世紀的中國文化地圖上,應該存留下傳統文化的血脈。以此,拓寬生命的河流,張揚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