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本《契訶夫手記》是契訶夫的文學創作備忘錄,是契訶夫在他嚴肅正直的生活中隨手記下的瞬間的感觸,也包括了他的讀書心得以及從別的作家的著作所抄錄的精粹。手記的語言一如他的創作中的語言,簡潔而樸實,富于詩意。 |
![]() |
本文集系為慶祝賈植芳先生九十華誕而編,分為創作、理論、書信日記、翻譯四卷,總計130余萬字,反映了賈植芳先生自20世紀30年代投身左翼文藝運動以來作為“七月派”代表作家和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學術領域著名學者的活動成就。 |
![]() |
本書以現代觀點研究清代經濟社會構成,意圖解釋并搜求清代經濟社會的意義所在,嘗試對中國傳統專制社會的滅亡命運作出總結,并對中國社會走向新生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作出警示,充分體現了賈植芳先生青年時代憂國憂民的社會關懷和批判鋒芒。 |
![]() |
本書是王元化先生的第八本論文集,收入了作者1993年之后的大部分文字,它們留下了這些年來作者的思想痕跡,其中突出了作者對“五四”的反思。書中收入的,既有正規的學術論文,也有為別的著作題寫的序和跋,以及一些學術隨筆和日記。 |
![]() |
本書收錄了王元化先生1940年至1993年前后五十三年間的短文二百二十九篇,達二十五萬言。在這跨越半個世紀的紀錄中,可見出王元化先生所經歷的思想變遷和世事滄桑。 |
![]() |
本書系在1979年初版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基礎上修訂而成,并改名為《文心雕龍龍講疏》,取既有講話,也有疏記的意思。1946年,王元化先生在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任講師時,曾講授《文心雕龍》。書中的某些觀點,即萌發在那時的講課中。 |
![]() |
本書出版于史學泰斗蔡尚思先生百歲壽辰之際,收入迄今為止所能搜集到的蔡尚思先生的全部學術專著及論文,基本按各著作出版的時間順序編排。這對于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對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研究,將會具有極大的助益并產生深遠的影響。 |
![]() |
本書為蔡尚思先生八十五歲高齡時所撰,是中國思想史上關于禮教思想的填補空白之作。全書取材龐雜,選取了自先秦至民國代表人物一百六十余名,逐一概述其思想特色及其在傳統禮教史上的影響,立論有據,對于前人和旁人的研究,力避人云亦云,務求多提新見。 |
![]() |
·《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附補編)》 蔡尚思/撰,李妙根/導讀 蔡尚思先生是研究中國思想史的著名學者。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針對當時朝野一片尊孔浪潮,陸續撰寫了一批批判孔教及其現代流變的文章,并于1950年以《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為名結集出版。其犀利與嚴厲程度超過同時代其他人,也超過“五四”新文化運動諸健將。 |
![]() |
黃侃(1886~1935),民國時期著名學者,長于經學、小學,其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影響巨大。本書收集了記述黃侃論學大旨的文章,及其傳記、逸事、著作目錄等,作者大多是黃侃的師友和親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這位特立獨行的國學大師。 |
![]() |
中國文學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中國文學史則是一門剛滿百齡的年輕學科。文學史的學科概念最初是從西方引進的。因作者姓程,所以書名冠以“程氏”,以此區別于其他眾多的文學史著。書名中的“漢語文學”意味著本書不涉及漢語文學以外的其他中國語言文學。 |
![]() |
本書為“武漢大學百年名典”之一,是著名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從中國古代文論中精選了十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上下兩輯,合為一冊,詳加箋釋,文后附以精辟的按語。上輯五篇是概說部分,下輯五篇專論文學創作內部規律。 |
![]() |
《校讎廣義》是中國校讎學扛鼎之作,包括《校勘編》《典藏編》《版本編》《目錄編》。《校讎廣義》是中國校讎學扛鼎之作,包括《?本帯贰兜洳鼐帯贰栋姹揪帯贰赌夸浘帯。典藏編共分六部分,分別包括典藏學的建立與典藏的功用、典藏單位、圖書收集、書籍亡佚等。 |
![]() |
《校讎廣義》是中國校讎學扛鼎之作,包括《?本帯贰兜洳鼐帯贰栋姹揪帯贰赌夸浘帯。校勘編由七部分組成,分別包括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校勘的資料、從事?彼鶓邆涞闹R、?钡姆椒、?背晒奶幚硇问。 |
![]() |
《校讎廣義》是中國校讎學扛鼎之作,包括《?本帯贰兜洳鼐帯贰栋姹揪帯贰赌夸浘帯。目錄編由八部分組成,包括目錄與目錄學、目錄的結構及其功用、目錄的著錄事項、目錄的分類沿革、綜合目錄、學科目錄、特種目錄、目錄的編制。 |
![]() |
《校讎廣義》是中國校讎學扛鼎之作,包括《?本帯贰兜洳鼐帯贰栋姹揪帯贰赌夸浘帯。版本編有圖50幅,主要介紹了版本學的名稱與功能,文獻載體,紙書的裝式,雕印本的品類,雕印本的鑒定,非雕印本的區分與鑒定,版本的變異與傳承等內容。 |
![]() |
本書主要介紹了一些常見的必讀歷史書籍,旨在替有志研國史的青年們指出了一些讀史門徑和研究方法。張舜徽先生是現代史學大家,殫見洽聞,融會貫通,度人金針,出語不玄,堪稱出色當行。 |
![]() |
本書屬于“桂岳書系”,是張舜徽先生的學術論著選集。先生在治學上主張走博通之路,他本人涉足的學術領域也很寬,本書按文獻學、文字學、經學、學術史、哲學、史學等方面集中收錄了其論文。此外還收入了為數不少的自序,闡發了先生對有關問題的觀點。 |
![]() |
本書是作者所撰《中國近百年學術史》的一部分。當時著重闡述揚州學派,原名《揚州學記》,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重新整理、補充、修訂,寫為語體文,并改用今名,旨在闡述清代揚州學者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治學方法。 |
![]() |
本書是張舜徽先生根據其多年研究古代史籍時所寫的筆記去粗取精,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編寫而成。共分四章:一論校讀古代史籍的基本條件,二論校書,三論讀書,四論辨偽與輯佚。凡校讀古籍遇見的問題,應該注意的方面,都在書中一一作了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