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卞孝萱

教兒先就學,即學即傳人。   馳書有賢子,乞墨慰慈親。
此是彌天愿,寧關一室春。   何以酬高誼,涂鴉愧策勛。

——柳亞子《贈卞孝萱》

 
出版著作

一、專著

  1. 《劉禹錫年譜》(1963年11月,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
  2. 《元稹年譜》(1980年6月,齊魯書社)
  3. 《唐代文史論叢》(1986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
  4. 《劉禹錫叢考》(1988年7月,巴蜀書社)
  5. 《冬青書屋筆記》(1999年1月,東方出版中心)
  6. 《唐傳奇新探》(2001年11月,江蘇教育出版社)
  7. 《唐人小說與政治》(2003年6月,鷺江出版社)
  8. 《鄭板橋叢考》(2003年12月,遼海出版社)
  9. 《現代國學大師學記》(2006年10月,中華書局)
  10. 《冬青書屋文存》(2008年3月,陜西人民出版社)
  11. 《家譜中的名人身影——家譜叢考》(2008年12月,遼海出版社)

二、合著

  1. 《劉禹錫》(1980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2. 《五代史話》(1985年5月,北京出版社)
  3. 《劉禹錫研究》(1989年4月,貴州人民出版社)
  4. 《劉禹錫評傳》(1996年1月,南京大學出版社)
  5. 《韓愈評傳》(1998年12月,南京大學出版社)

三、譯注

  1. 《新譯唐人絕句選》(合作,1999年9月,臺灣三民書局)

四、點校

  1. 《劉禹錫集》(合作,1990年3月,中華書局)
  2. 《十朝詩乘》(合作,2000年8月,福建人民出版社)

五、主編

  1. 《辛亥人物碑傳集》(1991年10月,團結出版社)
  2. 《歷代廉吏污吏史話》(l992年3月,江蘇教育出版社)
  3. 《民國人物碑傳集》(1995年2月,團結出版社)
  4.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叢書》(45種,1995年5月,遼寧古籍出版社)
  5. 《資治通鑒新編》(1996年6月,黃山書社)
  6. 《六朝文學叢書》(8種,1998—1999年,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7. 《唐宋傳奇經典》(1999年1月,上海書店出版社)
  8. 《游記精華》(1999年1月,巴蜀書社)
  9.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三卷,1999年7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0. 《改革通鑒》(2000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11. 《中國改革史鑒叢書》(6種,2000年10月,南京大學出版社)
  12. 《中華大典·文學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2000年12月,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中華文化百科》(100種,2001年7月,遼海出版社)
  14. 《中華傳統優秀道德文化叢書》(8種,2002年5月,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唐代文學百科詞典》(2003年12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6. 《國學四十講》(2008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17. 《書院與文化傳承》(合編,2008年12月,中華書局)
  18. 《長江歷史文化詞典》(排印中)
發表文章

一、論文

  1. 五代時期南唐代吳的研究(《學術論壇》1957年3期)
  2. 五代時期南方諸國與契丹的關系(《山西師院學報》1957年3期)
  3. 唐詩中的酒價(《學術論壇》1958年1期)
  4. 張籍簡譜(《安徽史學通訊》1959年4、5期)
  5. 談蔡琰作品的真偽問題(《胡笳十八拍討論集》1959年11月)
  6. 李紳年譜(《安徽史學》1960年3期)
  7. 關于劉禹錫生平的一些問題(《山西師院學報》1960年4期)
  8. 關于王建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增刊八輯》1961年1月)
  9. 發現一篇吳敬梓的駢文(《光明日報》1961年8月6日)
  10. 武則天不生于廣元的證據(《天津日報》1961年9月6日)
  11. 陳端生是“陳云貞”嗎?(《文匯報》1961年12月16日)
  12. 有關武則天的兩件資料(《光明日報》1962年7月18日)
  13. 《紀聞》作者牛肅考(《江海學刊》1962年7期)
  14. 武則天二三事(《光明日報》1962年9月12日)
  15. 談《板橋先生印冊》(《文匯報》1962年10月24日)
  16. 關于汪士慎的幾個問題(《文物》1962年10期)
  17. 關于《南柯太守傳》的撰寫時間(《江漢學報》1962年11期)
  18. 杜甫詩論旁探(《文學遺產增刊十二輯》1963年9月)
  19. 南卓考(《中華文史論叢》四輯1963年9月)
  20. “揚州八怪”之一的高翔(《文物》1964年3期)
  21. 袁江《東園圖》考(《文物》1973年11期)
  22. 關于北朝、隋、唐的“道”(《南開大學學報》1977年6期)
  23. 唐代揚州手工業與出土文物(《文物》1977年9期)
  24. 廣積資料與《隋書》選詞(《揚州師院學報》1977年9期)
  25. 《劉禹錫集》中疑難問題初探(《徐州師院學報》1978年1期)
  26. 從隨園歷史說到新發現的《隨園圖》(《揚州師院學報》1978年1-2期)
  27. 關于元稹的幾個問題(《揚州師院學報》1978年3期)
  28. 李益年譜稿(《中華文史論叢》8輯1978年10月)
  29. 從“寄湖南幕中親故”詩探索劉禹錫的母親(《四川師院學報》1979年1期)
  30. 校訂《李娃傳》的標題和寫作年代(《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1期)
  31. 元稹詩真偽考(《教學與進修》1979年2期)
  32. 范老的治學精神(《讀書》1979年7期)
  33. 中日友好與鑒真東渡(《群眾論叢》創刊號1979年9月)
  34. 介紹幾首元稹的佚詩(《揚州師院學報》1979年4期)
  35. 元稹“變節”真相(《華中師院學報》1979年4期)
  36. 元稹家庭真相(《歷史研究》1979年4期)
  37. 劉禹錫交游新考(《文史》979年12月)
  38. 佛道之爭與鑒真東渡(《中國史研究》1980年1期;《新華月報》1980年6期)
  39. 鑒真與揚州(《揚州師院學報》1980年1期)
  40. 鑒真東渡所帶食品考略(《中國烹飪》1980年1期)
  41. 劉禹錫與令狐楚(《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1期)
  42.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游小考(《內蒙古大學學報》1980年1期)
  43. 談劉禹錫與元稹崔群崔玄亮的“深分”(《四川師院學報》1980年1期)
  44. 元稹與兩浙詩人(《浙江師院學報》1980年1期)
  45. 鑒真東渡的物質準備(《徐州師院學報》1980年2期)
  46. 鑒真帶到日本的王羲之真跡從何而來?(《光明日報》1980年6月3日)
  47. 元稹詩文校記(《淮陰師專學報》1980年3期)
  48. 元稹·薛濤·裴淑(《四川學院學報》1980年3期)
  49. 元稹與小說(《徐州師院學報》1980年3期)
  50. 鄭燮《板橋先生印冊》注(《揚州師院學報》1980年3期)
  51. 曹寅·《紅樓夢》·阮元(《紅樓夢研究集刊》4輯1980年)
  52. 鑒真東渡五題(《江漢論壇》1980年5期)
  53. 新版《舊唐書》漏校一百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2集1981年)
  54. 劉禹錫的交游(《揚州師院學報》1981年2期)
  55. 杜甫與高適岑參(合作,《草堂》1981年2期、1982年1期)
  56. 金農書翰十七通考釋(《南藝學報》1981年3期)
  57. 中華職業教育社怎樣辦職業教育(《江漢論壇》1981年4期)
  58. 《登科記考》糾繆(《學林漫錄》6集1982年6月)
  59. 鄭板橋軼事考(《上海圖書館建館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82年7月)
  60. 唐代度支使與支度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1期)
  61. 劉禹錫與韓愈(《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1期)
  62. 試述王叔文集團的任人唯賢及其局限性(《西北師院學報》1983年2期)
  63. 白居易《長恨歌》新釋(合作,《東北師大學報》1983年2期)
  64. 杜甫的《夔州歌》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合作,《草堂》1983年2期)
  65. 《唐詩類選》是第一部尊杜選本(《學林漫錄》8集1983年4月)
  66. 章鈺與《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史學史研究》1983年2期)
  67. 劉禹錫與晚唐詩人(《河北師大學報》1983年3期)
  68. 杜牧為何詆諆元白詩?(合作,《江海學刊》1983年3期)
  69. 《板橋題畫》非鄭燮所編、刻、印(《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3期)
  70. 秦錫永輯鄭板橋《印跋》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4期)
  71. 鄭板橋畫蘭竹石之外(《文物天地》1983年6期)
  72. 鄭板橋《詩鈔》人名箋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5期1983年)
  73. 乾隆焚書與《板橋詩鈔》鏟板(《文物》1983年10期)
  74. 王之渙(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1983年)
  75. 劉長卿(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1983年)
  76. 李益(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1983年)
  77. 劉禹錫(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1983年)
  78. 元稹(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1983年)
  79. 劉禹錫文學創作概論(合作,《鹽城師專學報》1984年1期)
  80. 《邠志》淺探(《古籍整理研究通訊》1984年1期)
  81. 李益及其邊塞詩(《文史知識》1984年1期)
  82. 《鄭板橋家書》四十六通辨偽(《松遼學刊》1984年1期;《新華文摘》1984年4期)
  83. 《板橋題畫》刻本與墨跡勘對(《美苑》1984年2期)
  84. 論《順宗實錄》的作者(《南開史學》1984年2期)
  85. 劉禹錫與江西詩派(《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1984年4月)
  86. 大歷詩風淺探(合作,《唐詩探勝》1984年7月)
  87. 殷璠《丹陽集》輯校(《文史》23輯1984年11月)
  88. 鄭板橋手書陸種園詩詞(《揚州師院學報》1984年4期)
  89. 白居易與新樂府運動(《文史知識》1985年1、2期)
  90. 唐代小說與政治(《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1輯)
  91. 《鄭板橋行書真跡》中的八首詞(《學林漫錄》10集1985年5月)
  92. 《贛州府志》、《興國縣志》中的四篇唐代制書(《古籍論叢》2輯1985年10月)
  93. 讀《揚州畫舫錄》飲食部分(《中國烹飪》1985年12月)
  94. 劉禹錫與蘇軾(《古典文學論叢》3輯1985年12月)
  95. 鄭板橋畫派初探(《揚州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1期)
  96. 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鎮江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1期)
  97. 陳諫與《彭城公故事》(《四川師大學報》1986年2期)
  98. 《霍小玉傳》是早期“牛李黨爭”的產物(《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2期)
  99. 中唐政治斗爭在小說中的反映(《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2期)
  100. 兩《唐書》天寶戶口對勘(《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2期;《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三)》1990年7月)
  101. 元白次韻詩新探(《漢唐文學漫論》1986年5月)
  102. 《劉禹錫生地考辨》質疑(《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4期)
  103. 從《清實錄》看鄭板橋(《東南文化》2輯1986年10月)
  104. 唐《琉璃堂墨客圖》殘本考釋(《古籍整理研究》1987年1期)
  105. 《長江集》馮班、何焯批語考釋(《常州教育學院學刊》1987年1期)
  106. 試論六朝的歷史地位(《南京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2期)
  107. 《孔雀東南飛》詩中的時刻問題(《許昌師專學報》1988年3期)
  108. 鄭板橋詩三題(《學林漫錄》2集1988年11月)
  109. 《溫飛卿詩集》何焯批語(《古典文獻研究》1989年)
  110. 盧綸(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一)》1989年)
  111. 王建(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一)》1989年)
  112. 李紳(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一)》1989年)
  113. 蔣防(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一)》1989年)
  114. 許渾(合作,《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一)》1989年)
  115. 《補江總白猿傳》新探(《南京師專學報》1990年1期;《西北師大學報》1991年3期;《唐代文學研究》1992年8月)
  116. 慶歷新政與永貞革新(《蘇州大學學報·紀念范仲淹誕生一千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1990年)
  117. 評改革家范仲淹的兩篇文章(《許昌師專學報》1990年3期)
  118. 讀《釋氏疑年錄》(《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1990年10月)
  119. 自學答問(《文史知識》1990年12期)
  120. 《李娃傳》新探(《煙臺師院學報》1991年4期;香港《隋唐史論集》1993年)
  121. 韓愈《毛穎傳》新探(《安徽史學》1991年4期)
  122. 《韻語陽秋》新跋(《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三輯)》1992年7月)
  123. “牛李黨爭”正名(《中國史研究》1993年3期;《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1993年4月)
  124. 范文瀾先生的治學道路與方法(《安徽史學》1982年4期)
  125. 韓集書錄(十則)(《許昌師專學報》1993年3期)
  126. 《枕中記》主角原型三說質疑(《西北師大學報》1993年6期)
  127. 唐玄宗楊貴妃五題(《煙臺師院學報》1994年1期;《唐文化研究論文集》1994年11月)
  128. 為什么韓愈詩文中未提過母親?(《文史知識》1994年1期)
  129. 《謫龍說》與《河間說》新探(《社會科學天地》1994年1期;《國際柳宗元研究擷英》1994年11月)
  130. 鄭板橋集外詞《文獻》1994年2期)
  131. 《長恨歌傳》新探(《中華文史論叢》53輯1994年6月)
  132. 《開元升平源》新探(《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1期)
  133. 讀《柳如是別傳》《〈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1995年10月)
  134. 韓集書錄(八則)(《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六輯)》1995年10月)
  135. 《瘞鶴銘》之迷(《古典文獻研究(1993-1994)》;《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2001年12月)
  136. 寺院經濟與鑒真東渡(韓國《唐史論叢》1995年;《煙臺師院學報》1996年1期)
  137. 劉禹錫政治上的求實精神(《許昌師專學報》1996年1期)
  138. 劉禹錫集整理工作綜論(《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2期)
  139. 難忘的恩師,難忘的通史(《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3期;《新華文摘》1996年7期;《當代百家話讀書》1997年6月)
  140. 新發現的板橋題畫殘稿(臺北《揚州研究》1996年8月)
  141. 韓集書錄(十三則)(《韓愈研究》1輯1996年10月)
  142. 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唐研究》2卷1996年12月)
  143. 柳宗元詩話(九則)《運城高專學報》1997年1期)
  144. 《陋室銘》非劉禹錫作(《文史知識》1997年1期)
  145. 劉禹錫的金陵懷古詩(《紫金歲月》1997年2期)
  146. 柳宗元詩話(11則)(《零陵師專學報》1997年2期)
  147. 《紅線》、《聶隱娘》新探(《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2期)
  148. 吳地史學家呂思勉自述史學淵源與成就(《江海學刊》1997年4期)
  149. 王羲之《蘭亭序》墨跡是怎樣從佛寺進入宮廷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1997年12月;《東南文化》1998年4期)
  150. 四十年來《劉禹錫集》整理工作小結(《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2月)
  151. 韓愈生母之謎(《韓愈研究》2輯1998年2月)
  152. 柳宗元文札記(《零陵師專學報》1998年2期)
  153. 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3期)
  154. 鄭板橋與呂留良(《文史知識》1998年4期)
  155. 鄭板橋與南京(《紫金歲月》1998年6月)
  156. 羅隱《說石烈士》發微(《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98年7月)
  157. 韓愈的經濟觀(《周口師專學報》1998年4期)
  158. 《石鼎聯句詩、序》考(《周口師專學報》1999年1期)
  159. 淺談“專”與“通”(《文學遺產》1999年2期)
  160. 《崔少玄傳》作者考(《煙臺師院學報》1999年1期)
  161. 《平淮西碑》與《說石烈士》(《文史》1999年1輯)
  162. 章太炎各次國學演講之比較研究(臺北《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6月;《思想家》1輯2000年10月)
  163. 六朝文學新論(《南京曉莊學報》1999年3期)
  164. 史學家柳詒徵的學術貢獻與道德風范(《寧波大學學報》1999年3期)
  165. 兩本《唐宋詩醇》之比較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4期)
  166. “退之服硫黃”五說考辨(《東南大學學報》1999年4期)
  167. 實錄與諛墓(《文史知識》1999年5期)
  168. 詩壇前輩詠錢鐘書(《不一樣的記憶》1999年8月)
  169. 讀《清代揚州學記》札記(《歷史文獻研究》總18輯1999年9月)
  170. 我與唐傳奇研究(《學林春秋》二編上冊1999年12月)
  171. 淺談“專通堅虛”—范文瀾先生治學格言(《學林往事》上冊2000年3月)
  172. 唐人雜傳、雜文、軼事、傳奇之比較研究(《運城高專學報》2000年1期)
  173. 《唐太宗入冥記》與“玄武門之變”(《敦煌學輯刊》2000年2期)
  174. 陳寅恪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3期)
  175. 唐小說集《玉泉子》的政治傾向(《南通師院學報》2000年3期)
  176. 《戎幕閑談》新探(《西北師大學報》2000年4期)
  177. 校補劉禹錫《祭韓吏部文》缺字(《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4期)
  178. 《拾甲子年事》與《文武兩朝獻替記》(《中華文史論叢》63輯2000年9月)
  179. 《桃花扇傳奇》與《柳如是別傳》(《文學遺產》2000年6期;《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2000年12月)
  180. 侯方域與壯悔堂(《文史知識》2000年8期)
  181. 關于六朝研究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2期)
  182. “玄武門之變”與《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2期)
  183. 章士釗一生“三指要”(《煙臺師院學報》2001年2期)
  184.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跋(《江蘇文史研究》2001年2期)
  185. 唐宋申錫冤案研究(《揚州大學學報》2001年3期)
  186. 略論六朝文學文化文物之綜合研究(《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3期;《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2002年8月)
  187. 孤本《石鼓齋印譜》跋(《藏書家》3輯2001年6月)
  188. 從《揚州畫舫錄》看清代徽商對文化事業的貢獻(《徽學》2000年卷)
  189. 《鶯鶯傳》“忍情說”新解(《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3輯)
  190. 鄭板橋佚詩佚文考(《文獻》2001年4期)
  191. 主編《中華大典·文學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的體會(《古籍研究》2001年4期)
  192. 牛李黨爭時的四篇作品考察(《文史知識》2001年6期)
  193. 《中華大典·文學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四答(《書品》2001年6期)
  194. 南京博物院“揚州八怪書畫展”隨筆(《東南文化》2001年9期)
  195. 《三國志集解》著者盧弼考(《古典文獻研究》第五輯,2002年4月)
  196. 范文瀾先生的治學與為人(《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1期)
  197. 孤本《昭陽鄭氏譜》的學術價值(《文獻》2002年2期)
  198. 晚唐小說與政治——從《杜陽雜編》等看“甘露之變”后的唐文宗(《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2期)
  199. 高時顯與丁輔之——《四部備要》輯校、監造人考(《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期)
  200. 《周勛初文集》筆談:新世紀人文科學的一面旗幟—總評《周勛初文集》《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2期)
  201. 從《杜陽雜編》等看“甘露之變”后的唐文宗(《寧波大學學報》2002年2期)
  202. 《中華傳統優秀道德文化叢書》編寫說明(《古籍研究》2002年3期)
  203. 《訄書詳注》表微(《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3期)
  204. 鄭板橋軼事》(《鎮江高專學報》2003年3期)
  205. 《三國志集解》補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
  206. 論鄭板橋的民本思想(《淮陰師院學報》2002年4期)
  207. “甘露之變”與《噴玉泉幽魂》傳奇(《西北師大學報》2002年5)
  208. 《三國志集解》著者盧弼考(《古典文獻研究》總5輯2002年4月)
  209. 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文史知識》2002年5期)
  210. 《四部備要》輯校、監造人考(《運城高專學報》2002年2期;《我與中華書局》2002年5月)
  211. 日本官板《平山堂圖志》跋(合作)(《藏書家》5輯2002年5月)
  212. 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人文學者在同濟大學演講錄》2002年7月)
  213. 期)
  214. 《三國志集解》的學術價值(《沈陽師院學報》2002年6期)
  215. 鄧之誠“詩證史”的理論與實踐(《燕京學報》新13期2002年11月)
  216. “揚州八怪”之一——方膺(《文史知識》2003年8期)
  217. 憶范文瀾先生(《文史知識》2004年12期)
  218. 與《舊唐書》共存的一部力作——評《〈舊唐書〉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1期)
  219. 略談文史互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期)
  220. “鄭板橋未刻詩”考辨(《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
  221. 鑒真與天臺宗關系新探(《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3期)
  222. 填補空白 有功文史——評《唐九卿考》(《書品》2004年4期)
  223. 碩果累累 任重道遠——第六屆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6期)
  224. 《薪火集》序(《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1期)
  225. 以詩證史的典范——《柳如是別傳》(《南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期)
  226. 鄭板橋畫派書派考《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1期)
  227. 關于《柳文指要》(《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1期)
  228. 探驪得珠,后來居上——《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評介《江海學刊》2005年1期)
  229. 唐史剳記(二則)(《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期)
  230. 韓愈貶潮原因探幽(《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2期)
  231. 《國學課堂》序(《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232. 論《虬髯客傳》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
  233. 張舜徽先生與《清代揚州學記》(《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234. 2005年中國陽山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韓愈離任陽山1200周年紀念會開幕詞(《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6期)
  235. 劉師培以唐詩證史《文史知識》2005年9期)
  236. 《柳文指要》中的章士釗自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9期)
  237. 劉師培《讀全唐詩發微》書后(《古典文獻研究》第八輯,2005年12月)
  238. 錢鐘書冒效魯詩案——兼論《圍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4期)
  239. 解讀呂思勉《自述》(《中國文化》2006年1期)
  240. 解讀白居易《思子臺有感二首》(《文史知識》2006年1期)
  241. 蘄春黃氏與儀征卞氏的關系——《黃侃日記》研究之一(《鄂州大學學報》2006年1期)
  242. 柳宗元佚文《譜牒論》系偽作(《尋根》2006年2期)
  243. 揚州博物館看“揚州八怪”書畫記(中國文化》2006年2期)
  244. 嶄新的理論與研究方法—評陳玨《初唐傳奇文鉤沉》(《書品》2006年2期)
  245. 回顧1965年的“蘭亭論辨” 《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2006年6月)
  246. 陳王朝與天臺宗——為“帝鄉佛國”作(《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3期)
  247. 書院的德育(《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3期)
  248. 錢基厚筆下的錢鐘書(《尋根》2006年4期)
  249. 呂思勉自述治學(《文史知識》2006年5期)
  250. 怎樣解讀錢鐘書《沉吟》(《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期)
  251. 冬青書屋筆記(三則)(《中國文化》2007年1期)
  252. 省會書院與府、縣書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1期)
  253. 錢鐘書、喬曾劬唱和考(《尋根》2007年1期)
  254. 閔貞不在“揚州八怪”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1期)
  255. 解讀卞寶第致雨生手札——與《清實錄》、《清史稿》印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期)
  256. 鄭板橋佚詩佚文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2期)
  257. 重新認識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譜》數據的發掘和利用(《中國文化》2007年2、3期)
  258. 書院研究的開拓與深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4期)
  259. 把握時代因革 評論人物功過——讀趙以武《梁武帝及其時代》(《嘉應學院學報》2007年4期)
  260. 2005—2007本專欄發表的文章結集出版(《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5期)
  261. “聯圣”大方二三事(《尋根》2007年6期)
  262. “書院研究”方興未艾(《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1期)
  263. 從新出版的《冊府元龜》校訂本說到開發其寶藏(《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2008年4月)
  264. “魁儒”陳漢章(《文史知識》2008年2期)
  265. 再論《任氏傳》—兼評沈既濟以雌狐“自喻”臆說(《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期)
  266. 從《陳氏合修宗譜》《義門陳氏宗譜》看陳寅恪家族(合寫,《中國文化》2008年2期)
  267. 從《揚州辛亥吟》看小方(《尋根》2008年3期)
  268.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讀論文集《家譜與地方文化》(《江蘇地方志》2008年3期)
  269. 揭示興國《鐘氏族譜》竄改唐制誥—兼評謝文學的誤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3期)
  270. 趙元任家世尋根(《尋根》2008年5期)
  271. 我說《文史知識》(《文史知識》2008年10期)
  272. “家譜研究”專欄主持人語(《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273. 從“遷淮邊氏譜”看邊壽民—“揚州八怪”研究之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274. 從《桐城麻溪姚氏宗譜》看姚鼐與宋學(合寫,《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275. 繼往開來 共建韓學——2008中國孟州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期)
  276. 錢鐘書以杜詩、禪語評印(《文史知識》2009年1期)
  277. 家譜辨偽二則(《尋根》2009年2期)

二、序跋

  1. 《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序(1996年)
  2.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跋(《江蘇文史研究》2001年2期)
  3. 孤本《石鼓齋印譜》跋(《藏書家》3輯,2001年6月)

三、訪談

  1. 自學成才,在學問上安身立命(《南方都市報》,2007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壶关县| 林周县| 塔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磐石市| 岳阳县| 阿合奇县| 卢龙县| 射阳县| 弥渡县| 綦江县| 荥阳市| 赣州市| 博乐市| 大渡口区| 嘉禾县| 忻城县| 镇宁| 贵德县| 定南县| 洞头县| 桐乡市| 宿迁市| 鄂伦春自治旗| 庄浪县| 阳城县| 闽侯县| 武乡县| 弥勒县| 浦县| 玉屏| 剑阁县| 平舆县| 留坝县| 大新县| 林芝县| 广丰县| 株洲市| 白玉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