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岱年
學術有許多門類。簡言之,有哲學,有人文社會科學,有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又分許多學科。學術的總目的是追求真理,追求對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正確認識。各門學科各有一定的方法,彼此不同;但是各門學科也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彼此相同的。一切學術的基本方法可以說有三個,一為思與學的統一,二為知與行的統一,三為述與作的統一。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學是接受已有的知識,思是獨立思考。學而不思,只知接受已有的知識而不進行獨立思考,則將迷惘而無所得。思而不學,不接受已有的知識,則將陷于荒謬。研究學問,一方面要繼承前人已經達到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從事獨立思考,發前人所未發,取得新的成果。學是基礎,思是在學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獨立思考,以達到前人所未達到的更高境界。時至今日,前人做出的成果已有很多很多。然而宇宙萬象是無窮無盡的,人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認識亦尚待提高。因此,思與學都是沒有止境的。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講“知行合一”,知是認識,行是實踐。知行合一即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又是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的唯心論是錯誤的,但“知行合一”還是正確的。應該承認,“知行合一”是唯物論的基本觀點。研究學問,應該從實際出發,最后更要以實踐加以檢驗。自然科學以實驗室的實驗為依據,社會科學的實驗則復雜得多。
述與作的統一即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孔子自謂“述而不作”,墨子則主張述而且作。在這個問題上,墨子是正確的。文化學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對于前人已經發現的真理,必須加以繼承。不了解前人已經達到的成就,也是一種盲目性。學亦稱為學問,這個“問”字有重要意義,治學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稱為真學問。如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有所創新。創新即是提出新的觀點,具有新的發現。宇宙萬象復雜繁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無窮的,因而常有新的現象涌現出來。研究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這是學術創新之路。創新是學術發展的關鍵。
以上三個方法是研究學問的基本方法。遵循這三個方法進行學術研究,就可能取得成果;違反這三個方法,就必定不能取得成果。這三個基本方法是研究任何學問都必須遵循的。
《人民日報》(2000年11月30日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