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
|
|
|||||||||||||||||||
|
||||||||||||||||||||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單汝鵬 |
||||||||||||||||||||
一代詞宗唐圭璋(1901—1990)教授仙逝已近15年了。先生雖去,學術猶存,昭示后人。唐先生生前樂育英才,誨人不倦,受業者莫不永憶箴言。1989年7月6日,我曾去南京師范大學拜謁唐先生。他時年89歲,白發蒼顏,步履蹣跚,身體瘦弱。但精神尚好,思路清晰。言及他的恩師吳梅(1884—1939)教授,唏噓不已,傾談不倦,勾起一段詞壇遺聞、師生彌深繾綣之情。 1922年夏,唐圭璋考入東南大學中文系。這時,近代曲學大師吳梅教授應邀從北京大學到東南大學執教,唐圭璋得以從吳先生學習詞曲。吳先生為人肝膽照人,學識精博,著作等身,詩、文、詞、曲俱工。他愛生如子,循循善誘。學生如沐春風,無不感奮。每當春秋佳日,他帶領學生游覽南京名勝古跡,并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實踐。師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即興填詞作曲,吳先生精批細改,學習效果頗佳。有時,同學們到大石橋吳師家中學唱昆曲,笛聲悠揚,南音盈耳,師生同樂,其情融融。吳先生還倡導建立潛社,取“潛心學術”之意。唐圭璋與同學王季思、段熙仲、張世祿等都入社創作,刻印過《潛社詞刊》和《潛社曲刊》。 1934年,吳梅與諸先生以及唐圭璋、盧前兩人組織如社,取“如切如磋”之意。每月集會一次,進行詞的創作。那時,唐先生家住夫子廟大石壩街秦淮河畔利涉橋與文德橋之間,來往都很方便。此間,師生創作勤奮,佳作連珠,刻印過《如社詞鈔》。 1939年3月17日,吳梅教授病逝于云南大姚縣。噩耗驟至,唐先生悲慟不已,泣曰:“天喪斯文,痛何可言。”遂作《吳先生哀詞》痛悼先師。該詞凡700多字,字字淚,聲聲咽,結尾寫道:“計予從先生16載,勉予上進,慰予零丁,示予秘籍,誨予南音。書成樂為予序,詞成樂為予評。柳暗波澄,曾記秦淮畫舫;楓江秋老,難忘靈谷停車。嗚呼,而今已矣。舊游不再,承教無期。千里江南,未知歸旐何年。一尊蜀道,竊比心傷宋玉。”情真意切,凄婉愴然,盡訴衷腸,令人扼腕同悲! | ||||||||||||||||||||
|
||||||||||||||||||||
![]() |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