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村
本文來自:《中華讀書報》 2001年8月15日
盛夏的陽光透過窗欞,映襯著一位疏發白眉的古稀老人,此時他正埋首書案凝思著述。眉峰隱隱挑著幾粒汗珠,鼻尖幾近貼到一摞稿紙上。這是我國語言學家、詩人王力教授生前定格在書房中的一幀照片。
1954年,王力教授從廣州中山大學奉調北京大學。他先住朗潤園,兩年后遷居燕南園60號,一住就是30年。小樓前后有隙地,環境恬淡,很適宜做學問。步入王力教授的家,一樓是寬敞的客廳,他在此曾接待過無數來訪的中外學者,北大中文系的許多學生也常來此與老師研討學術問題。當年,他在京的兒女還經常邀請各自的同學在家舉行小型演奏會。伴著歡歌笑語,他和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愉快的假日。樓上是王力和家人的起居室。一樓客廳右側是王力教授的書房,面積不過六七平方米,凡有空隙的地方都堆滿了他從事語言學教學和研究所需的古今中外典籍。30年來,王力教授每天的課余時間幾乎都是在這間書房里或讀書、備課,抑或寫講義和著書立說。他在此先后寫作了《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史》、《同源字典》、《詩詞格律》、《詩律余論》等大量著作和論文。即便在“文革”精神肉體備受摧殘以及家被抄查和擠占的歲月里,只要能茍得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他仍在偷偷構思、撰寫《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兩部著作。
1983年夏,中華書局約請王力教授編寫一部《古代漢語字典》。這年他已83歲,每天依然要趴在書桌上七八個小時,執握毛筆在他喜用的八開大格子稿紙上字斟句酌。開始他每天能寫上兩三千字,后來他患了白內障,視力銳減,只能借助一個高倍數的放大鏡繼續工作。但每天他從寫千字陸續減少到五六百字、三四百字,直到1986年3月下旬住進醫院,這之前他沒有停止思考和放下手中的筆。他在給兒女的遺囑中寫道:“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并不是為了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還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為國家、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我不止一次在燕南園王力舊居前徜徉。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變換,這里總是恬淡依舊。漫步舊居前鋪滿苔蘚的小徑,循著一代學者、詩人的真實步履,覺得自己也已然走上了一條最尋常、最厚實的人生之路。
《中華讀書報》 2001年8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