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 先秦史—呂思勉文集(NEW)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呂思勉
裝幀: 平裝
開本: 32開
出版日期: 2005-07
版次: 第一版
國標編號: X7-5325-4029-4
叢書名: 呂思勉文集
本書是中國現代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的第一部。本書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與呂著其他各部斷代史一樣,本書也分前后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后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
前言:
歷史果何等學問?治之果有何用耶?自淺者言之,則曰:史也者,前車之鑒也。昔人若何而得,則我可從而放效之;若何而失,則我可引為鑒戒,斯言似是,而實不然。何則?大化之遷流,轉瞬而已非其故,世事豈有真相同者?見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執古方以藥今兵病,安往而不貽誤?近世西人東來,我之交涉,所以敗績失據者,正坐是也。然則史學果何用耶?
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會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間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會亦何獨不然?中國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歐洲?歐洲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異,茍深思之,則知其原因極為深遠,雖極研索之功,尤未易窺其萬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來,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家,所以記載務求其祥,年代務求其遠;雖在鴻荒之世,而其視之之親切,仍與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極繁賾,而各時代之事勢,又不能變異,治史者自不能不畫為段落。昔日史家,多依朝代為起訖。一姓之興亡,誠與國勢之勝衰,群治之升降,皆有關系,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家,所以不依朝代而隨時勢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家不同,而畫周以前為一期,則殆無二致。是何哉?論者必曰:封建易為郡縣,實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縣之遞嬗,其關系何以若是其大?則能言之者寡矣。蓋世運恒自塞而趨于通,而其演進也,地理若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將世界文化,分為若干區;區自有其中心,而傳播于其鄰近;久之,則各區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終合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徽;亦今后之局勢,可以豫燭者也。中國地處亞東,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地東南濱海;西則青海、西藏,號稱世界第一高原;北則蒙古、新疆,實為往古一大內海,山嶺重疊沙磧綿延,實非昔時人力,所能逾越;東北興安嶺之麓,雖土壤肥沃,而氣候苦寒,開拓且非旦夕可期,更無論踰嶺而北矣。職是故,中國今日之封域,實自成為一文化區。摶結此區域內之人民而一之,而誕敷其文化,則中國民族,在世界所盡之責任也。此一區域之中,事勢亦自分難易。內地之諸省及遼寧,久摶結為一體,吉、黑及蒙、新、海、藏,則不免時有離合焉。封建廢而郡縣興,則我民族摶結內地及遼寧之告成,而其經營吉、黑及蒙、新、海、藏之發軔也。其為史事一界畫,不亦宜乎?
復次:史材之同異,亦為治史者分畫界限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故不專恃文字,究以依據文字者為多,科學未興之時則尤甚。西儒或分書籍為三種:一曰屬于理智者,言學之書是也。二曰屬于情感者,文辭是也。三曰屬于記憶者,史籍是也。吾國舊分書籍為四部。經、子二部,略與其所謂屬于理智者相當;集與其所謂屬于情感者相當;史與其所謂屬于記憶者相當;雖不密合,以大致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后世事,非所語于古初。《漢志·大史公書》,尚附《春秋》之末,更微論秦以前也。吾國史官,設立甚早,然其所記,與后世史官所記者,實非同物。況經秦火,盡為煨燼。其僅存者,皆附經、子以傳,則仍為言學術之書;而私家所稱述,更無論矣。史以記載為主,古代之記載,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與治后世之史異?治之之法異,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家,所以不期而同,于周、秦之間,皆若有一界畫在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