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添入收藏

 

 
大師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選讀|大師研究|研究著述|書品推介|研究學人|相關鏈接 

中國制度史
呂思勉中國通史之:明清的興亡(1)
呂思勉中國通史之:明朝的盛衰

呂思勉和一部不可遺忘的中國通史
蒿廬問學記:呂思勉生平與學術
先秦史—呂思勉文集
呂思勉先生的《經子解題》和《中國制度史》
呂思勉與《白話本國史》
略論呂思勉先生歷史教學思想與實踐

一代名師:呂思勉

呂思勉:一位被冷落的史學大師

 

 

 

 

 

呂思勉談累世同居

 

  古無所謂國與家也,人類之摶結,族而已矣。族之大小不一。今古文家所說之九族,皆族之一種也。合族而居,治理之權,必有所寄。所寄者亦不一。周之宗法,亦治理之一法也。古家字有二義:一,卿大夫之家,一即今所謂家。今所謂家,其職有四:(一)為夫婦同居之所,(二)上事父母,(三)下育子女,(四)則一家之率同財,有無相通。此所以相生相養也。國則操治理之權,謀公益,禁強暴,所以維持現狀,更求進步者也。二者不可缺一,在古代皆宗族職之。其后則相生相養之道歸諸家,治理之權歸諸國,而所謂宗與族者,遂有其名而亡其實矣焉。此其故何哉?曰社會之變遷為之也。古代親愛之情,限于同族。后世則擴而漸廣。氾愛之情既進,偏私之念者祛,一也。古代分工未密,交易未開。生事所資,率有所造。者非獨力所及者不得不合親族為之。后世則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所待以生者,實非親族,而林林總總,不知誰何之人。生事既不復相資,何必合親盡情疏之人而共處?二也。古者生利之法甚粗,欲利之心亦淡。胼手胝足,皆為族謀。后世則智巧日開,愿望日富。族中有私財之人遂日多。有私財之人多,則如大功以下同財等小團體,潛滋暗長于大族之中矣。三也。聚居之制,必與營生之道不悖,而后可以持久。然如耕農,一夫百畝,方里僅容九人,其必不能合族而處明矣。四也。凡此皆家之所由興,而族之所由散也。
……

  合族而居之制,必盛于天造草昧之時。以其時就政治言,就生計言,均無更大之團體,內籍此而治理,外資此以自衛;而分工合作之道,亦即寓于其中也。逮乎后世,安內攘外,既有國家;易事通功,胥資社會;而合族而居之利,已自不存;而族長手握大權,或礙國家之政令;群族相互爭斗,尤妨社會安寧;則破壞大族而代之以小家,亦勢不容已矣。職是故,書契所記,三代之時,平民之家,不過五口八口。卿大夫之家,雖可聯之以宗法,然則同財者,仍不過大功以下;且仍許其異居,則其家,亦與平民之家無異矣。夫既許其異居,而猶必聯之宗法者,則以封建之世,諸侯卿大夫之族,實系高居民上,役人民以自養,不得不謀自衛之道也。然則封建廢,則宗法亦當隨之而廢,則貴族之家,亦歸一如平民之家矣。然后世猶有以宗族百口,累世同居為美談者,則由未知宗法為與封建相輔而行之制,誤以其團結不散,為倫理所當然;且未知古所謂宗,每年僅合食一次,并無同居之事也。累世同居之事,蓋起于漢。趙氏翼《陔余叢考》曰:“世所傳義門,以唐張公藝九世同居為最。然不自張氏始也。《后漢書》,樊重三世共財。繆彤兄弟四人,皆同財業。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彤乃閉戶自撾。諸弟及婦聞之,悉謝罪。蔡邕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如陶淵明《誡子書》云: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幼春,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是此風蓋起于漢末。”陳氏《禮書》曰:“周之盛時,宗族之法行,故得以此系民而民不散。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則分居,貧民有子則出贅。由是其流及上,雖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寖淫后世,習以為俗。而時君所以統御之者,特服紀之律而已。間有糾合宗族,一再傳而不散者,則人異之,以為義門。豈非名生于不足歟?”蓋封建之世,宗法之行分合之間,自有定則。固不至如后世之宗族不相恤;亦斷不得生今反古,而同居者至于千百口也。趙氏綜計前史,謂歷代義門,見于各史孝友孝義傳者,《南史》十三人,《北史》十二人,《唐書》三十八人,《五代》二人,《宋史》五十人,《元史》五人,《明史》二十六人。如有不在孝友孝義傳,而雜見于本紀列傳者。又有正史不載,雜見他書者。其風所謂盛矣。然顧亭林《日知錄》曰:“宋孝建中,中軍府錄事參軍周殷啟曰:‘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異居,計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產,八家而五。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饑寒不相恤,忌疾讒害其間,不可稱數。宜明其禁,以易其風。’當日江左之風便已如此。《魏書·裴植傳》云:‘植雖自州送祿奉母及贍諸弟,而各別資財,同居異夢,一門數灶。’蓋亦染江南之俗也。隋盧思道聘陳,嘲南人詩曰:‘共甑分炊飯,同鐺各煮魚。’而《地理志》言:‘蜀人敏慧輕急,尤足意錢之戲,小人薄于情禮,父子率多異居。’《冊府元龜》:‘唐肅宗乾元元年四月,詔百姓中有事親不孝,別籍異財,玷污風俗,虧敗名教,先決六十,配隸磧西。有官品者,禁身聞奏。’《宋史》:太祖‘開寶元年六月癸亥,詔荊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得別財異居。’‘二年八月丁亥,詔川峽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別籍異財者,論死。’太宗‘淳化元年九月辛已,禁川峽民父母在出為贅婿。’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戊辰,詔誘人子弟析家產者,令所在擒捕流配。’其于教民厚俗之意,可謂深且篤矣。若劉安世劾章惇,‘父在,別籍異財,絕滅義禮’,則史傳書之,以為正論,馬亮為御史中丞,上言父祖未葬,不得別財異居。乃今之江南猶多此俗人家,兒子娶婦,輒求分異。而老成之士,有謂二女同居,易生嫌競,式好之道莫如分爨者,豈君子之言與?”觀顧氏之。言,則知析居之風,由來已久;且滔滔者天下皆是。此等累世同居之人,其原因有二:(一)由誤謂倫理當然。漢人之行之,蓋以其時去封建之世未遠,習以惇宗睦族為美談,而不察其實也。后人遂仍其誤,莫之能正。宋儒墨守古人制度,提倡同居尤力。顧氏《華陰王氏宗祠記》曰:“程朱諸子,卓然有見于遺經。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說于南方,以授學者。及乎有明之初,風俗淳厚。而愛親敬長之道,達諸天下,其能以宗法訓其家人,或累世同居,稱為義門者,往往而有。”可見同居之盛,由于理學家之提倡者不少矣。(二)則隨時隨地,各有原因,非逐一考證,不能明了。如《日知錄》謂“杜氏《通典》言北齊之代,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并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將近萬室。《北史·薛允傳》:為河北太守,有韓、馬兩姓,各二千余家。今日中原北方,雖號甲族,無有至千丁者。戶口之寡,族姓之衰,與江南相去?絕。” 陳宏謀《與楊樸園書》,謂‘今直省惟閩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居有祠。’則聚居之風,古代北盛于南,近代南盛于北。蓋由北齊之代,衰亂頻仍,既多佝族以自衛。而南方山嶺崎嶇之地,進化較遲,流移者須合遷移之人為一,乃足者安。土著者或與合族而居之時,相距未遠故也。茍欲深明其故,則如《陔余叢考》所載歷代累世同居之事,非一一按其時其地,考厥情形不可,固不容執一端以強斷之矣。

  此等聚族而居之事,流弊頗多。讀高宗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巡撫輔德一疏可見。……

  ……宗法盛行之時,其民誠不如后世之散無友紀。自衛之力既強,衛國之力亦大。然其為政令之梗亦甚。……

  強宗巨族之害如此,則所謂義門,實不足尚。斯理也,明達事理之士,亦多見及之。其言之最直捷者,無過于李穆堂。穆堂《別籍異財議》曰:“吾江西風俗淳厚。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譜。尊祖敬宗之誼,海內未能或先。至于一家之中,累世同爨,所在多有。若江州陳氏、靑田陸氏,并以十世同居,載在史冊。今此風亦稍替矣。觀朱子曉喻兄弟爭財產事,援據禮律,以敦教化。凡祖父母、父母在堂,子孫別籍異財者,并將關約呈首抹毀。不遵者,依法斷罪。信乎儒家之政,異乎俗吏之為之也。然細思之,尚有未盡善者。蓋禁其爭財可也,禁其分居,恐未可也。孟子論王政,止稱八口之家。朱子釋之,以弟為余夫。壯而有室,則別授百畝,是古者未嘗禁人分居也。惟是鄉田同井,相友、相助、相扶持,則分而不分耳。迨世既衰,漸失友助扶持之意。于是篤行之士,矯為累世同居之事。姑以勸親睦而激薄俗耳,非比戶所能行也。凡累世同居者,必立之家法,長幼有禮,職事有司,筦庫司稽,善敗懲勸,各有定制。又必代有賢者,主持倡率,而后可行。否則財相競,事相諉,儉者不復儉,而勤者不復活勤,勢不能以終日。反不如分居者各惜其財,各勸其事,猶可以相持而不敗也。至于祖父母、父母在堂,亦微有辨。如年踰七十,宜傳家政;或年雖未衰,別有疾病,而不任綜理;則子孫析居,亦無不可。且其家既分析,必其家法未立,又無可兼綜之人。今必責已分者使之復合,是強人所不能,勢不行矣。”其說可謂甚通。姚崇遺令,以達官身后,子孫失蔭,多至貧寒。斗尺之間,參商是競,欲預為分定,以絕后爭。亭林謂當時老成之士,謂式好之道,莫如分爨,皆與穆堂所見相同也。

  抑民間分居,尚有出于不得已者。唐玄宗天寶元年,敇“如聞百姓,有戶高丁多,茍為規避,父母見在,便別籍異居。宜令州縣勘會。其一家之中,有十丁以上者,放兩丁征行賦役。五丁以上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風教。其賦丁孝假,與免差科。”蓋古以人丁眾寡,定戶等高下,析居所以避多丁,免重役也。宋時之民,有自殺以免其子之役者。此豈空言禮教,所能強使同居哉?






出處:摘自《中國制度史》第八章“宗族”。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第378頁,392—399頁

來源:

  [返回首頁]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襄汾县| 太仓市| 尉氏县| 金山区| 荔浦县| 格尔木市| 开封市| 耒阳市| 山东| 县级市| 安远县| 潜江市| 历史| 朝阳市| 西林县| 探索| 方城县| 苍溪县| 怀来县| 泰来县| 宁武县| 包头市| 积石山| 定兴县| 紫阳县| 营口市| 裕民县| 塔城市| 禹城市| 大田县| 普兰县| 湘西| 永安市| 广汉市| 合川市| 南汇区| 平乐县| 临邑县| 武鸣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