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俞振基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版次印次】 1996年6月北京第1版
【ISBN書號】 7108008629
【開本】 32開
【裝幀】 精裝
【國別】 中國大陸
【頁數】 525
書摘
第一、用新方法整理舊國故。呂先生認為其中「上古史」一篇,最有特色。
第二、注意研究方法。采用科學方法整理材料,通過考據求得結論,并能利用外國材料作為參考。
第三、指示讀史門徑。
第四、講究條理系統。
話雖如此,呂先生研究史學的方法(詳見《緒論》),不可能不受到清末以來史學界潮流的影響。他在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史學思想以后,憑藉自己對中國傳統史學素養的深厚,編寫這部簡明扼要的中國通史,是游刃有余的。因此,這部歷史能夠用淺顯的「白話」,著眼于國家
大事、政治組織、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和漢族以外的諸族歷史,等等。這樣,就突破以帝王將相為主的歷史,不但講政治,同時也講人生最切要的事!衣、食、住、行等等歷史了。
這部歷史從三皇五帝起,一直談到最近(一九二二年)的關稅問題,是一部完整的中國通史。
從當時的社會需要說,《白話本國史》后來居上,受到人們的歡迎。
當然,在《白話本國史》出版前后,正是我國革命的轉折點,也是社會大變動的時期。
四 改革是大勢所趨
呂先生熱情謳歌進化,鼓吹改革。他形象地說:「屋子住了一年要掃除,是沒有人反對的,而且大多數人認為必要。社會上堆積著千萬年的灰塵、垃圾,卻贊成掃除的人少,反對掃除的人多,甚而至于把灰塵、垃圾視為寶物,死命的加以保存。世界之所以多事,豈不以此。」
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即批判「保存國粹」謬論,為改革事業高呼:「近世的改革事業,來源是很遠的,蓄勢是很久的。這種變動,不發則已,一發之后,就如懸崖轉石——看得他似乎亦有頓挫,其實算不得什么——非達到目的不止。所以現在正是變動時代,正是個變動了方在中途的時代。要講什么保存國粹,什么變動得不可太快,都是白說掉的話——這個無關于是非,而且亦無所謂是非,只是大勢如此。」并說:「今日斤斤然寶其舊條件,而欲以移易當世者,適見其為不知時務而已。」
先生堅決反對對惡劣的環境抱因循、茍安的態度,主張投袂而起,大力改革。他說人與動物不同,「人能改革其所處之境,動物則但能自變以求與所處之境相合。人既能改變所處之境,故其與接為構者,實以業經改變之境為多,而人與人之相處,關系尤巨,不能改變所處之境,而徒責人以善處,此必不可得之數也。」
在著作中,先生追溯先秦以降直到西力東漸二千多年來中國的改革思潮,說先秦之世有很多人因當時社會組織不好而想加以改正。其后,志士仁人「欲輔翼其勢,躋世運于隆平。畀斯民以樂利者相多」。改革思想磅礴郁積匯為洪流,至漢而其勢猶盛。中古以來,漢族與異族矛盾激化,治化不進,民生憔悴。物窮則變,中國的思想界起一個根本變化,便是對于向來的社會組織的根本懷疑,恰好這時西力東漸,于是改革之事,便軒然大波起了。
先生謳歌歷代興革,認為秦始皇之政皆有大一統之規模,廢封建行郡縣確為前此所未,為史事一界畫。
北魏孝文帝行均田之制,先生譽之為「井田廢墜以后疆理土地之一大舉。」并引錢穆先生之言:魏孝文帝「舉數百年來私擅于豪強之土地、人民而意出之,終不可不謂之賢矣。」
唐代楊炎變庸調為兩稅是稅法一大變。社會生計變,而租庸調之法雖欲守之而無可守者也。以財政政策而論,是不能不謂為良法的。
王安石的變法,宋朝人把他罵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先生卻盛贊王安石和宋神宗對改革的熱心和勇氣,說王安石當政時,宋朝的百姓極苦,澶淵議和后,海內的景象憔悴不堪,財政竭蹶,而察看民力,租稅的負擔業已至于不可復加的限度,要想法改變,阻力重重。這樣的國家要想治理,真覺得無可下手。而王安石以大智大勇,力排眾議,毅然興革,先生對此作了極高評價,稱贊王安石「是我國有數的政治家。」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南豐之文,此書只選兩篇,亦非其佳者。此篇極為委婉曲折,后人謂朱子之文,多學南豐,即指此種言之也。此種文字,自亦有長處,但不可輕學,輕學之,易蹈「辭費」之弊。」「南豐之文,特色在深厚,看《列女傳目錄序》、《先大夫集序》、《宜黃學記》等,最可見之。」
「碑銘傳狀之類,雖不能全不徇情,亦不宜過于濫作亂作,因后人考信于此,亦必牽涉及于作者之道德間題也。以近代之事論之,如包慎伯(世臣)生平不受人金為之作文,于其友,號稱揚其長,而于其游陜西時攜金稍多,行裝又有華服,致為人所牽率,而有*弛之舉,亦不為諱,則吾人于其所作之文,信用較厚,如袁子才(枚)專揀闊人為之作傳,人不來請,亦妄作之,刻入集中,以夸耀流俗,而既無根據,遂將事跡弄錯(見彭尺木與袁書),吾人讀其文,即不敢輕易信據矣。」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荊公古文,于有宋諸家中,實當為第一,以其峻而不迫也。世皆以拗折賞之。但學荊公者,當觀其全體,領略其氣之健,不可規規焉模仿其句調。如強學其拗折之調,而無氣以運之,則惡矣。彼調雖拗折,氣甚雄直也。」
宋鐮《閱江樓記》「明初作者之文,此書所選者三家。其中劉基之文,實不足取。宋滾所作,自有佳者,此書所選兩篇,亦無甚足觀。此篇乃官樣文章,聊以見「應制」之體而已。」「應制之作,戒諛媚,能「頌不忘規「便佳。」
王守仁《瘞旅文》陽明先生亦稱明代占文家,然其功力實淺。元明間教育,幼時多誦唐宋古文,通暢而略有法度之文字,能為之者多。然非真有文學天才,或深于學力者,其文多淺近無足觀。如先生之文,亦以人名耳。此書所選《尊經閣記》、意少辭多,此等最為當時學古文者之弊。《象祠記》明暢而已。此篇雖不高古,卻自性情中流出,頗見其摯也。」
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此篇甚暢達,可藥初學文字格格不吐之病。昔人教初學作文,恒先求其暢達,非不知繁冗之為病:然較格格不吐者,則易療矣。行文犯格格不吐之病者,大抵本尚未能作文而強之作使然,故昔人戒早「開筆」(開始學作文字之謂),又評閱文字忌多改,亦以此也。故不想作文,可不必作,多讀多看,自有勃不可遏,雖欲禁之而不可之勢也。」「此篇議論,頗失之迂,又失之刻,宋學盛行時之習氣如此,不足為一人責也。」
歸有光《吳山圖記》「震川古文,才力不雄,學識亦不甚足。其為文好講風神,嘗評點《史記》,實則所法者廬陵耳,《史記》之態肆自然,非震川所能知也。清曾國藩譏其「情乎韻乎,徒滋累耳」。但震川文在明人中趨向確甚正,故清之桐城派,于震川之文,獨有取焉。此書所選兩篇,非震川文之佳者,但亦雅潔,法度可觀。」「明文往往不雅傷,即此書所選劉伯溫(基)文觀之,可見其俗。宗子相(臣)《報劉一丈書》,頗為流俗所稱道,實則此等剽悍剝媼之文,大雅弗為也,其文亦有槍氣。如唐順之文亦欠醇。故震川在明確可稱得雅傷。」
《王省三先生小傳》
君諱豐鎬,字省山,初諱企曾,字省三,號木堂,上海法華鎮人。生于清咸豐八年戊午九月四日(按:即是公元一八五八年十月十日),卒于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春秋七十有六。君少敏慧,肄業于上海道應寶時所設崇正北官塾,月試必列前茅。年二十三,補邑庠生,文名藉甚。顧君高瞻遠矚,知海通以還,文學政事,月異而歲不同,斷宜深究,乃從所知習西文,又入西教士慕維廉所設學校肄業。年三十,入京師同文館。越二歲,薛君福成使歐,奏調同文館生隨行,君與焉,升*譯兼隨員,甚為薛君所器。留歐洲凡六年,乃游美洲歸。君之在倫敦,嘗入丕立斯毛斯歇爾學校肄業,故所學益進。歸國后,佐武進盛君宣懷辦理交涉事務,收回漢陽大冶道士*馬鞍山鐵礦廠,議訂京漢鐵路合同,咸與有勞。又嘗率英美德日四國礦師勘煤礦于皖贛,得宣城南鄉犬形山礦,因開采焉。會萍鄉煤礦開,當局者議專營,乃罷采,時為光緒二十五年。明年,蔡君釣使日本,奏調君為參贊,改橫濱兼筑地總領事。又明年,盛君以交涉事繁,詒書招君返國,乃假歸。是歲應鄉試中式。座師為戴君鴻慈,尤器君,明年清廷開經濟特科,以君薦。又明年,戴君等五人奉使考察各國政治,君以參贊從,專究心于鐵路。其后九國考察記所載鐵路一篇,君筆也。三十二年歸國,戴君奏保以道員用,分發浙江,嘗總辦全省警察及洋務局,又兼農工商礦電話諸局職,成有成績。宣統二年,署理浙江交涉使,三年即真。浙省收回西湖、寶石山、湖州海島、臺山、印山、拱宸橋,燕磯山各交涉,均君在任時辦結。日商違約在杭州城內設肆,令其遷出,在江山設樟腦公司,令其停閉,尤人所難能也。光復后,浙江巡按使屈君映光,力保才可大用。七年八月,起任浙江交涉員。后又一長湖北郵包稅局,以末疾歸。君夙慷慨,有志于用也,其才與學,又皆足以副之,亦嘗小有所試矣:而卒止于此,命也夫!民國十四年,五*案起,上海圣約翰學校校長美人卜舫濟,毀我國旗,華人之為教師者暨學生咸憤,去圣約翰,謀自立學校,而旁皇未有所適。君概然謀于夫人費佩翠,捐所置法華鄉田數十畝畀之,校卒以成,今之光華大學是也。(下略)
……
目錄
現代史學家呂思勉 湯志鈞
呂思勉先生的史學研究 楊 寬
呂誠之先生的史學著作 胡 嘉
呂思勉先生與古代史料辨偽 鄒兆琦
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 產耕望
讀呂誠之師《醫籍知津》 胡道靜
試論六朝文學的主流 章培恒
熱情謳歌祖國進化的史學家——呂思勉 俞振基
要重視生活方式演變史的研究——讀呂思勉史著有感 王玉波
回憶呂誠之老師 錢 穆
回憶我的老師呂誠之先生 黃永年
懷念呂誠之老師 王玉祥
深切的懷念,難忘的教誨 方德修
崇高的師表 陳楚祥
懷念先師誠之先生 顧正武
憶誠之先生 葉百豐
傳薪授徒 一片冰心——呂誠之先生二三事 楊友仁 李漢怡
呂誠之先生的為人和治學 錢鐘漢
記呂思勉先生 莊 葳
呂誠之先生在無錫國專(滬校)講課簡記 陳祥耀
先父呂思勉在抗戰中的生活片斷 呂翼仁
回憶呂誠之先生 趙元任
誠之師紀念館開幕志慶 唐長孺
自述 呂思勉
自述學習歷史之經過 呂思勉
外王父傳 呂思勉
先考妣事述 呂思勉
兩年詩話 呂思勉
記呂誠之師講授的國文課 黃永年
呂思勉先生編著書籍一覽表 方德修
思勉先生著述系年 方德修
呂思勉先生編年事輯 李永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