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軍歌曲》1983年12月5日 |
采用我國唐詩作為歌詞的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是奧地利后期浪漫派作曲家馬勒的“天鵝之歌”(即最后的杰作)。這部作品包含六個樂章,由男高音和女低音輪流演唱,和大樂隊協同演出。馬勒稱之為“交響曲”。但按其親切細膩的表情和歌曲的抒情風格來說,則又近似室內樂。第一樂章“歌唱大地的哀愁的飲酒歌”,由男高音演唱李白的《悲歌行》。第二樂章“秋天的孤獨者”,由女低音演唱據說是張籍的詩。第三樂章“青春”,由男高音演唱據說是李白的詩。第四樂章“美人”,由女低音演唱李白的《采蓮曲》。第五樂章“春天的醉漢”,由男高音演唱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樂章“告別”是全曲的重心,也是全曲的高潮,由女低音演唱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的《送別》。演出全曲約需一小時,而末樂章幾乎獨占半小時。末樂章第二部分在長大的樂隊間奏之后,馬勒要求女低音“明白如話而毫無表情地”唱出王維的詩: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志,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最后,不斷反復著“白云無盡時,無盡時,無盡時......”音樂漸漸緩慢,漸漸消失。馬勒借王維的詩,意味深長地唱出了作品的主題思想──他要永遠辭別這個濁濁黑暗的世界,飄然而去,歸臥南山。但這還不能說是悲觀厭世的思想,他所追求的,是生活而不是死亡。正因為如此,他很擔心這部作品會對社會產生消極作用。他和指揮家勃魯諾. 瓦爾特談到“告別”一章時問道:“這是聽眾可以忍受得了的嗎?它會驅使他們厭世輕生嗎?”馬勒是從德國作家貝特該所譯中國古詩的詩集《中國之笛》中,找到這七首唐詩。第一、四、五、六、七各首盡管比原詩增加了一些內容,還都可以明白無誤地認定是李白、孟浩然和王維的詩。第二首《秋天的孤獨者》,據說是Tschang- Tsi的詩。唐代著名詩人的名字可以讀作Tschang-Tsi的,有張籍、張繼、張綺、 常沂等人。《中國之笛》共收三首Tschang-Tsi的詩, 第二首《忠誠的妻子》一望而知是張籍的《節婦吟》,可見《秋天的孤獨者》的作者應該是張籍。張籍生于765年,死于830年,也與《中國之笛》中注明作者為800年前后的人相符。但查遍《全唐詩》中張籍的詩,卻找不出一首與《秋天的孤獨者》內容相近的詩。倒是另一位唐詩人錢起的《效古秋夜長》,詩意與此十分相似:
秋漢飛玉霜,
北風掃荷香。
含情紡織孤燈盡,
拭淚相思寒漏長。......
至于第三樂章的《宵春》一詩,在《中國之笛》中題作《瓷亭》,也查遍了《李太白全集》和《全唐詩》中李白的詩,找不出一首內容與此相似的詩來。貝特該譯《中國之笛》不稱“譯稱”而稱“解詩”,意思是譯得很自由的。他在《后記》中說,他是根據海爾曼的《中國抒情詩》、戈狄埃的《玉書》和圣. 戴尼斯的《唐詩》寫《中國之笛》的。所據不是原詩,難免以誤傳誤。可以初步肯定,《秋天的孤獨者》是錢起的詩,不是張籍的詩;而《青春》一詩,如果不是張冠李戴,或譯得走了樣,就是一首假托唐詩的另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