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仁康
1999年6月22日出版的《作家文摘》第334期刊有陳秉安的《誰來破譯這兩首唐詩?》一文(摘自5月29日《深圳商報.深圳周末》)。 文中說到1998年5月李嵐清副總理聽了一支由德國藝術(shù)家組成的交響樂團在北京演出的馬勒的《大地之歌》后,由于在場學者無一能說出第二和第三樂章所用的兩首唐詩出自誰人之手,他囑咐中央電視臺音樂藝術(shù)委員會秘書長郭忱說:“一定要盡快把德國藝術(shù)家演奏的兩首唐詩搞清楚!一定!”郭忱把破譯這兩首唐詩的任務(wù)交給了中國詩詞界著名學者周篤文教授。周教授為此苦戰(zhàn)了幾個月,但對此一籌莫展。他又向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詩詞學會的朋友求救,至今仍無一人能夠破解這兩首唐詩。
讀了這一報導(dǎo),我驀然想起1983年英國專門研究馬勒的音樂學家米歇爾博士(Dr.Donald Mitchell,1925--)來信和我商討《大地之歌》中這兩首唐詩的來源,我對此作了苦心孤詣的調(diào)查研究,先后對它們的來源作了一些考證。
《大地之歌》中的唐詩,采自德國作家貝特該(HansBethge,1876-1946)的《中國之笛》(DiechinesischeFlote)。貝特該在《中國之笛》的《后記》中說,他是根據(jù)海爾曼(HansHeilmann)的《中國抒情詩》(ChinesischeLyrik)、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玉書》(Lelivre de Jade)和圣-德尼(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的《唐詩》(Poesies de l'epoque des Thang)寫《中國之笛》的。他的譯筆非常自由,所以不稱“譯詩”Ubersetzen),而稱“仿詩”(Nachdichtungen)。《大地之歌》第二樂章的唐詩《寒秋孤影》(DieEinsameimHerbst)采自《中國之笛》中的同名詩,貝特該是根據(jù)《玉書》中的《秋夜》(Lesoird'automne)寫這首德文的仿唐詩的!队駮泛汀吨袊选范甲⒚鞔嗽姷脑髡呤荰schang-Tsi。唐代著名詩人的名字可以讀作Tschang-Tsi的,有張籍、張繼、 張綺、章碣、常沂等人。《中國之笛》收有三首Tschang-Tsi的詩,其中《忠誠的妻子》(《Dietreue Gemahlin》)一詩顯然是張籍的《節(jié)婦吟》,可見《寒秋孤影》也是張籍的詩。張籍生于765年,死于830年,也與《中國之笛》中作者是800年前后(um800)的人相符。但我遍查《全唐詩》中張籍的詩,卻找不到一首與《寒秋孤影》內(nèi)容相近的詩。倒是錢起的《效古秋夜長》開頭四句的詩意與此十分相似。貝特該是把《效古秋夜長》的每一句詩譯成4行德文詩,所以《寒秋孤影》共有16行。現(xiàn)把《寒秋孤影》譯成漢文,和《效古秋夜長》的前四句對照如下:《寒秋孤影》: 《效古秋夜長》
水上彌漫著藍色的秋霧,
草上覆蓋著雪白的寒霜,
好像被藝術(shù)家用玉粉
(秋漢飛玉霜,)
撒在嬌嫩的草葉上。
花的香味已經(jīng)消散,
冷風把花朵吹倒。
凋謝了的金色的荷花, (北風掃荷香。)
在水上隨風飄搖。
我的心勞累不堪,小燈
在熄滅,催我去睡眠。
我走向您,親愛的安息之處──(含情紡織孤燈盡,)
讓我睡吧,我需要恢復(fù)疲倦。
我在孤獨中盡情哭泣,
心中的秋天正當長夜漫漫;
慈愛的太陽,你是否不再把我 (拭淚相思寒漏長。)
痛苦的眼淚照干?
1983年8月5日,我把我對《寒秋孤影》一詩來源的考證,寫信告訴了米歇爾博士。他在他所著《古斯塔夫. 馬勒》第3卷《生與死的歌曲和交響曲》中對我的考證表示贊同, 認為《效古秋夜長》和《寒秋孤影》“在形象上處處若合符節(jié)──秋天;玉霜;荷花;孤獨的人;思念遠人;孤燈熄滅; 熱淚盈眶等等──這些至少可以使我樂于把錢教授提供的詩,作為《寒秋孤影》的可能的來源!焙髞砦矣謱Α洞蟮刂琛返谌龢氛滤锰圃姟肚啻骸罚╒onder Jugend)的來源作了考證。在《中國之笛》中,此詩題作《陶亭》(DerPavillonausPorzellan),注明原詩作者是李太白。貝特該是根據(jù)《玉書》中的同名法文詩寫這首德文仿唐詩的。詩分七節(jié),每節(jié)三行,我把它譯成漢文如下:
小小池塘的中央,
矗立著一座涼亭,
用綠白陶瓷建成。
一座玉帶拱橋,
像老虎的弓背一樣,
橫跨到?jīng)鐾ど稀?br>
朋友們坐在亭中;
衣冠楚楚,飲酒聊天,
寫出許多詩篇。
他們飄動著絲袖,
戴著綢帽回轉(zhuǎn)身,
交頭接耳,笑語盈盈。
平靜的池水,
像一面鏡子,
奇妙地反映出:
半月形的拱橋
像倒立的弓。朋友們
衣冠楚楚,飲酒聊天,
全都上下顛倒,
坐在用綠白陶瓷
建成的涼亭中。
我翻遍了《全唐詩》中李白的詩,找不到一首內(nèi)容與此相近的詩。最后從《陶亭》的詩題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李白有一首《宴陶家亭子》,寫池上招飲、亭園雅集的事,詩題和詩的內(nèi)容都和《陶亭》有關(guān):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
池開照膽鏡,林吐破顏花。
綠水藏春日,青軒礻必晚霞。
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我想貝特該所根據(jù)的《玉書》作者戈蒂埃女士,一定是把“陶家亭子”誤解為“陶制的亭子”,所以才把詩題譯為《陶亭》或《瓷亭》的。她的譯詩并不拘泥于李白的原詩,而是根據(jù)詩題自由發(fā)揮,描寫“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的觴詠盛會。詩中形容用綠白陶瓷建成的涼亭,似乎是意譯“青軒礻必晚霞”一句。詩的后半部分(最后三節(jié))描寫水中倒影,則是從“池開照膽鏡”一句生發(fā)出來的。因此我初步肯定,《大地之歌》第三樂章《青春》的原詩,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