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
姓名:莊氏,名周,字子休或字沐
生卒:約前369年—前286年
朝代:戰國中期哲學家
籍貫: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
簡評:道家代表人物
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并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于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后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跡。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 “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學思想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紀的科學。
文學貢獻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采用的是“卮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后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莊子名言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