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莊學的歷史性梳理——讀熊鐵基等《中國莊學史》
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為學術核心與思想顆粒的道家基本學說和思想之一的莊學,經受兩千余年的風雨洗滌與浸潤,默化潛移地歷練成一部內容豐贍、體系完善、建構謹嚴的莊學史,在中國傳統文化學海中徹響如一牛吼地,飛震林樾,聲聞遠處。
莊子是我國戰國中期的思想家,憑借其思考一生、影響百代的“逍遙”、“齊物”理論,集大成于道家學說。莊子以“道”為本,以變化無常的觀點看待大千世界,主張齊萬物、一是非、外生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精心提煉自己特行獨立的哲學思想。他憤世嫉俗,痛恨黑暗塵累,在強烈的現實性心理與思維中鍛造批判精神。同時,莊子以汪洋恣肆、儀態萬千的行文風味,想像奇特、語言鮮活的構篇色彩,橫用寓言、縱生比喻的說理特片,在先秦諸子散文著中獨領風騷。這樣兩千多年的道學探究中多了一塊能受日曝又歷風雨的瑰寶,同時也少了一串既厚孔子又非老子的文字,因為莊學提升了老莊的口碑。一篇篇莊學探索文章串連古今中外語言的融通,一位位莊學研究專家解密逍遙齊物心靈的虔誠。
熊鐵基先生寫完《中國老學史》,依然對道家史學梳理性研究癡心不渝,尋覓資料,借鑒經驗、參考文獻,與劉固盛、劉韶軍二先生聯袂,成熟思想,明確思路,終于在不長的時間里,撰著出了華中師范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中國莊學史》,并以其特有的研究風格和行文特色向廣大學人與讀者介紹中國莊學的發展歷程。
一、線索的清晰性交織莊學史研究的經緯。成功的史學性思想研究是有一條生命線的。無限延長的時間穿針走線,把有限的理論成果融洽地連綴在一起,建構成經緯鮮明的研究體系。著者為了讓廣大讀者有效地閱讀到莊學思路的演繹史,在述評完莊子生平著作、思想以及其在道學形成中與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當代價值之后,有條不紊地分析從秦漢到明清這段時期內的莊氏學說。在介紹秦漢時期的莊學中,論者以試探社會政治與思想學術為基礎,挖掘潛行的《莊子》內涵與原因,并在與《呂氏春秋》、《淮南子》的對照的同時,叩問《莊子》思想對儒家學者、漢代經學的影響與滲透。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蕩與人口的流動孕育出士人與士風,天下一片清淡,致使魏晉南北朝時期拘羈人情和人生的玄學之風,輕拂阮籍、郭象、向秀之流讀莊、注莊的熱熱心房。陸德明、成玄英和陳景元、朱熹、林希逸、褚伯秀等審時度勢,參悟莊學,在匯通修正與凸顯之時,分別把莊學研究思維張揚在隋唐和宋元兩個時期。明清時期的陸西星、釋性通、沈一貫 、方以智 、王夫之、藏云山主人、林云銘、屈復、胡生英等的莊學思考與王念孫、盧文紹、俞樾及孫詒讓的《莊子》考證的成功體連,使得論據在清晰的線索中聯接有序。
二、以內容的詳實增充莊學史研究的厚重。無論是對莊子生平及著作思想的真實考察,還是對后來探士莊學研究的條縷分析;無論是對歷史背景的仔細參照,還是對考證《莊子》的詳盡透析,論者都一一帶著務實的史學視角,在覓微的顯示器下斟酌思索。作者不孤立任何一個論點,以翔實可信的史料精華關研究的份量??雌饋碇皇菍ふ抡涞拇羧擞薹?,思過來卻乃鉤沉擷珠的智者雅興。每一個莊學研究者的文字都流淌著弘揚古文化的赤子情愛,每一部莊學闡釋著的思想都彰顯出教誨后來人的靈魂提煉,今天,這些一一都在《中國莊學史》中生發異彩。在《郭象<莊子注>》這一節中,作者不因郭氏及其《莊子注》的研究者甚多致使而分歧不少而放棄歷史性辯析,不公向世人介紹郭氏生平,而對比向秀與郭氏的《莊子》注,還花10余頁的篇幅闡揚郭象《莊子注》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詳細有致地探討了自然與名教、有與無、生與死等三個問題。論者不囿于“他是門閥士族的代表其哲學思想是這個集團腐朽透頂生活的反映”的貶者言,也不依于他“‘極富時代感’,關注的是如何為一個‘ 充滿矛盾的社會尋找一條解決矛盾的出路’”的褒者說,不拾人牙慧,獨辟思路,用真實內容說話。
三、以語言的專業性提升莊學史研究的品位。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的成功特色,往往仰仗于專業性語的理性凸顯?!吨袊f學史》亦是如此。論者在多年的道學著作的浸潤中有所悟,有所思,并且以獨特的思想和思路,滋養專業化的研究語言,有心地向讀者傳遞自己發現的莊學精髓,潛在地熏染讀書之人。作者不時點擊莊學經典,在具體學人研究和歷史考注中條分縷析,能夠有的而論、有言必專。但是,作者又能夠在理論性語言和史學性語言之間向讀者開通深入淺出、有聲有色的閱讀視野。專業性語言中激蕩生活的靈氣,理論性文字里傾談質樸無化的思緒。不經意之間,寓論于史的筆法勾勒出了耐人研習、誘人參悟的皇皇新著。就是這樣的語言,完全源于作者精于文字與悟自哲學的巧妙融合。
人類在其自身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地用自己的智慧去發宇宙中所蘊藏的真理。有史以來,人們便開始對前人以及自己于宇宙中發現的真理歸納而系統化,并演繹之編成著作,以用來指引人們的現實生活。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三位學人一邊堅持注意莊學發展各個時期的時代歷史條件與學術文化背景,努力避免泛泛而論的弊端;一邊始終融合莊學發展各個時期的全面性系統性,切實加強比較照應的力度。執著的學人懷著這一種寫作理念,把莊學研究先賢們的探索軌跡和智慧著作綜合地進行了一次歷史性梳理,讓已列選為國家社會科學資金項目的《中國莊學史》沾滿逍遙哲人的靈魂閃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中。惟一遺憾的是《中國莊學史》只寫到了清代,而難窺20世紀的莊學發展史,這也是作者有意而為。這樣將是填補中國封建社會莊學史系統研究專門著作的空白,仍不失供人借鑒、引人思考的現實意義。
(《中國莊學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