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
字號: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
生卒: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貫:廣東新會人
評價: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生平年表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一歲
2月23日(農歷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新會茶坑村
1877年(清光緒三年丁丑) 五歲
由祖父和母親教讀四書五經。
1882年(清光緒八年壬午) 十歲
初就童子試。
1883年(清光緒九年癸未) 十一歲
得張之洞《軒語》、《書目答問》,始知天地間有學問一事。
1884年(清光緒十年甲申) 十二歲
應廣州童子試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員。治帖括之外,嗜唐詩。讀完《史記》、《漢書》、《綱鑒易知錄》與《古文辭類纂》。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 十三歲
始習乾嘉訓詁考據之學。??????????????????????????????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丁亥) 十五歲
肄業于廣州學海堂,棄帖括之學。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 十六歲
廣州學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粵秀、粵華書院外生。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己丑) 十七歲
鄉試中舉。主考為李端棻,以從妹字之。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 十八歲
春,入京會試,旋下第歸,過上海,購《瀛環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國,又見上海制造局所譯西書。
8月,與陳千秋往謁康有為,決舍去舊學,退出學海堂,間日請業康門。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 十九歲
始受業于廣州萬木草堂,習《春秋公羊傳》、《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朱子語類》、《文獻通考》、《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諸子書、佛經、清儒經注、西書譯本。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成,任校勘;《孔子改制考》,分任纂述;受《大同書》。由此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世人合稱“康梁”。
11月,入京與李蕙仙完婚。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辛卯) 二十歲
3月,入京會試,識夏曾佑。學于萬木草堂。
1893年(清光緒十九癸己) 二十一歲
冬,講學于東莞。為萬木草堂學長。
1894年(清光緒二十甲午) 二十二歲
3月入京,廣交名士,治算學、地理、歷史等。
11月歸。冬,作《讀書分月課程》。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三歲
春,隨康有為入京會試,落第。識譚嗣同。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
8月,協助康有為創辦《中外紀聞》)(初名《萬國公報》)。強學會成立,任書記員。
維新運動期間,主持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二十四歲
4月,離京至上海,識黃遵憲,交游益廣。與夏曾佑、譚嗣同創作“新學之詩”。
8月,與汪康年創辦《時務報》,任主筆,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名聲噪起。
10月,著成《西學書目表》。從馬建忠習拉丁文。當月下旬返粵,留三月,協助籌辦《知新報》。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五歲
到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見譚嗣同《仁學》一書,與治佛學。
5月,輯《西政叢書》。
10月,創辦大同譯書局。其間,參與創設不纏足會和女學堂。
11月,離滬抵長沙,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六歲
春,因病就醫上海,遂即入京。
4月,助康有為創立保國會。
5月,公車上書請變科舉。
6月,“百日維新”開始,參與新政。
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奉旨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9月21日,政變發生,入日本使館,遂即乘大島艦逃亡日本,與陳少白往還,協商與興中會合作事宜,因康有為阻撓未果。
12月,于橫濱創辦《清議報》,發表《戊戌政變記》初稿及所譯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七歲
春,讀書箱根,學日文,著《和文漢讀法》。譯德國伯倫知理《國家論》。始刊《飲冰室自由》。
8月,創辦東京高等大同學校。
9月,創辦神戶同文學校。
12月,赴檀香山,著《夏威夷游記》,倡“詩界革命”、“文界革命”。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八歲
與康有為、康才常等發動“勤王運動”,事敗。
8月,因自立軍起義急歸國。居滬十日,轉道新加坡,10月,抵澳洲。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二十九歲
著《中國積弱溯源論》。
5月,復返日本。欲撰《中國通史》,先成《中國史敘論》。始刊諸多西方思想家學案。
12月,著《南海康先生傳》與《李鴻章》。《清議報》停刊。開辦廣智書局于上海。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歲
2月,《清議報》停刊,于橫濱創辦《新民叢報》。發表《新民說》、《新史學》、《保教非所以尊孔論》、《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國地理大勢論》、《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等文,始刊《飲冰室詩話》及西方政治家傳記數種。
11月,于橫濱創辦《新小說》,發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倡“小說界革命”。創作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
12月,《飲冰室文集》出版,其《三十自述》一文,備述前些之各種活動。
與黃遵憲恢復聯系。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一歲
2月,出游美洲,開辦各地保皇分會。著《新大陸游記》。
12月,返日本。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癸卯) 三十二歲
3月,經香港潛返上海,籌辦《時報》。
4月,復歸日本。發表《子墨子學說》及《墨子之論理學》。著《國史稿》二十余萬言。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三歲
著《開明專制論》,堅持君主立憲,與革命黨相對峙。
《(分類精校)飲冰室文集》出版。
秋冬間,代端方等草擬考察憲政、奏請立憲等奏折二十萬言。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四歲
與《民報》就立憲與革命問題論戰,發表《開明專制論》等文。為研究憲政問題,著《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諸文。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五歲
因與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筆戰不利,謀妥協,黃興不許。
3月,著成《國文語原解》。
10月,于東京創辦政聞社與《政論》雜志。
11月,《新民叢報》停刊。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三十六歲
8月,本部遷上海的政聞社被查禁。
著《王荊公》。
著《中國古代幣材考》。
1909年(清宣統元年己酉) 三十七歲
專心讀書著述,學書作詩。4、5月,著《管子傳》。
1910年(清宣統二年庚戌) 三十八歲
3月,《國風報》于上海發刊。撰文甚多。《財政原論》積稿百萬言。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 三十九歲
3月,游臺灣一月。辛亥革命發生。11月,匆促歸國,由大連至奉天,旋返日本。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 四十歲
10月,離日歸國,定居天津,結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在京出席各界歡迎會,發表演講。
12月,創辦《庸言》雜志。
袁世凱以司法次長相召,未就。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 四十一歲
2月,入共和黨。
5月,當選進步黨理事。
9月,熊希齡內閣成立,出任司法總長,從此由政治家變而為實際政治家。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 四十二歲
2月,改任幣制局總裁。遭遇困難,始知袁世凱不可合作,發表《吾今后所以報國者》一文,表示愿從事學術,放棄政治。12月,準辭職。
冬,假館清華學校,著《歐洲戰役史論》。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 四十三歲
創《大中華》月刊。
辭幣制局總裁。
3月,輾轉入桂,參加護國軍。
5月,軍務院成立,任政務委員長兼撫軍。遂即赴上海。
6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與袁世凱決裂。
9月,《盾鼻集》出版。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 四十四歲
在上海策動反袁。三月抵廣西,發動廣西宣布獨立。在肇戾成立護國軍兩廣司令部,任參謀。后成立軍務院,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
出版《盾鼻集》。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 四十五歲
1月,入京。7月,通電反對張勛擁清帝復辟,參加段祺瑞所組“討逆軍”。段氏內閣成立,任財政總長。11月,辭職,退出政界。張勛復辟,以康有為出力最多。至此康、梁乃徹底分家。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 四十六歲
撰書籍跋、碑帖跋數十篇。
春夏間,專力著《中國通史》,萬十余萬字。
夏秋間,為家人講國學源流。
11月,識胡適。
12月底,出游歐洲。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 四十七歲
2月,抵巴黎。先后游歷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簽字。著《歐游心影錄》。
出版《飲冰室叢著》。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 四十八歲
1月,離法國,3月,經滬至津。
4月,成立共學社。
5月,承辦上海中國公學。
春夏間,撰《中國佛教史》數萬言。
9月,《解放與改造》雜志改刊,易名《改造》。組織講學社。
10月,著《清代學術概論》。冬,于清華學校講“國學小史”積稿盈尺。
1921年(民國十年卒酉) 四十九歲
2月。作《墨經校釋》。
春,著《墨子學案》。
秋,于南開大學講“中國文化史”撰成《中國成史研究法》。
10月后,應京、津各校、團體之邀講演多次。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戊) 五十歲
春,于清華學校講國史,課外為文學社講“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
4月起,應南北各校、團體之請作學術講演二十余次,先生至濟南、南京、上海、南通、長沙、武漢、天津、蘇州各處。
8月,于東南大學講“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
10月,著《大乘起信論考證》成。下旬,赴南京,于東南大學講“中國政治思想史”。
著《陶淵明》、《大乘起信論考》。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 五十一歲
1月,返津。
3月,駐英代辦公使朱兆莘薦為萬國著作家俱樂部名譽會員。《陶淵明》成書。
4月,撰《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輯《清儒學案》。
5月,參加“人生觀與科學”論戰。
7月,于南開大學暑期學校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秋,于清華學校講“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0月,發起成立戴東原生日二百年紀念會。著《戴東原先生傳》。
11月,撰《顏李學派與現代教育思潮》。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 五十二歲
1月,作戴東原研究論文三篇。
2月,作《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
春,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4、5月,為泰戈爾來華作演講。
9月,夫人李蕙仙去世。讀詞自遣。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 五十三歲
1—3月,撰碑帖、書籍、畫跋一百余篇。
6、7月,作白話詞多首。
7月下旬,赴北戴河月余,注《桃花扇》。
9月,出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講“中國文化史”。
12月,兼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第四次編訂《飲冰室文集》出版。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 五十四歲
1月,作《先秦學術年表》。
春,病劇。3月,入協和醫院,割右腎。
9月始,于清華大學講“中國成史研究法補編”。任司法儲才館館長。
12月,作《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 五十五歲
2月始,于清華大學續講“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及“儒家哲學”。于燕京大學講“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8月起,主持編纂《中國圖書大辭典》。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 五十六歲
9月,著《辛稼軒先生年譜》,至10月12日,病重擱筆,未竟。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 五十七歲
因腎病于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京滬開追悼會,參加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