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
字號: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
生卒: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貫:廣東新會人
評價: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生平簡介
梁啟超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四歲便在開始學習中國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稱,十二歲考中秀才,十七歲考中舉人,1890年師從康有為,求學于萬木草堂,接受維新變法思想,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先后倡導、發動公車上書,通過強學會、《時務報》等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理論,參與和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成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戊戌政變后,他東渡日本,并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廣泛宣傳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學說,影響和啟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啟超回國,先后入閣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和財政總長,特別是組織策劃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在戰爭中發揮了“一支筆強于十萬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啟超感憤于軍閥的黑暗統治,離開政界,轉而專注于學術和教育事業,組織共學社、講學社,不遺余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受聘主持清華國學研究院,與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等合稱為清華四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此外,還擔任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館長,在全國各地進行巡回演講。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成就非凡,享譽海內外。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
梁啟超一生著述宏富,達一千四百萬字,結集為《飲冰室合集》。其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啟超寫于1905年的《俄羅斯革命之影響》,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似巖漿噴涌:“電燈滅,瓦斯竭,船塢停,鐵礦徹,電線斫,鐵道掘,軍廠焚,報館歇,匕首現,炸彈裂,君后逃,輦轂塞,警察騷,兵士集,日無光,野盈血,飛電劌目,全球撟舌,于戲,俄羅斯革命!於戲,全地球唯一之專制國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動機及其方針”、“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響”為題分而析之,絲絲入扣。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使讀者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