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無適無莫”箋證
【內容摘要】這篇文章運用古代漢語之文字、音韻、訓詁之法考釋了《論語》“無適無莫”的確切精義。對前人的訓詁成說做了補正。
【關 鍵 詞】《論語》;《氓》;無適無莫
【作者單位】張艷惠,女,甘肅省渭源縣慶坪學區李家堡小學 甘肅定西 748200
鄂海鵬,男,甘肅省渭源縣第一中學 甘肅定西 748200?
《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對“無適無莫”的講法很多。范寧主張“厚薄”說,“適”即厚;“莫”即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也就是說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此說文意雖然可通,但對“適”與“莫”解釋是缺乏文獻根據的。
朱熹認為:“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楊伯峻《論語譯注》采用朱熹之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要怎樣干,沒有規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總感覺到別扭,意義牽強。
劉寶楠《論語正義》一反朱熹的訓詁,在此章節沒有提到朱熹之說,而是詳引漢魏古注,解作:“適,鄭作敵。莫,鄭音慕,無所貪慕也……,竊謂‘敵’,當即仇敵之義。‘無敵無慕,義之與比’,是言好惡得其正也”。這個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既不要敵對、怨恨,也不要貪慕;不怨恨,則無所畏懼,不貪慕,則無所希冀。這恐不是君子所為,儒家的君子以大仁大義為標準。
以上三種觀點均值得商榷。
在古典文獻中“適”可通“嫡”。如:《詩經·大雅·大明》:“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陸德明《經典釋文》:“適,音的。”清陳奐《釋毛詩音》云:“適,古嫡字。”朱熹《詩集傳》:“殷適,殷之適嗣也。”朱熹雖未讀破本字,但其意為“適”通“嫡”。《公羊傳·隱公元年》:“立適不以長,不以賢。”這里的“適”通“嫡”。《春秋左傳正義·文公十八年》:“仲為不道,殺適立庶。”此處“適”亦通“嫡”。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直接校改“適”為“嫡”。又《說文解字》:“嫡,孎也。”“孎”又為何意?《說文》:“孎,謹也。”《玉篇》:“孎,女謹貌。” 嫡孎亦可連用,《集韻》:“孎,嫡孎,女謹順貌。”《禮記·禮器》:“屬屬乎其忠也。”鄭玄《註》:“屬屬,恭貌。”“屬”有恭順之意。《集韻》:“灟,《博雅》:‘灟灟,恭也。’”故,“屬”、“孎”、“灟”三字同源,皆有恭順之意。
“莫”,《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王先謙《莊子集解》:“簡文云:‘莫,大也。’”《說文》:“募,廣求也。從力,莫聲。”即廣泛征求。“廣”有大意。故,從莫得聲之“募”字亦有大意。《說文》:“鏌,鏌釾也。從金,牙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鏌釾,大戟也。”從莫得聲之“鏌”字亦有大意。《說文》:“嫫,嫫母,都丑也。從女,莫聲。”都丑,即極丑。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都者,大也。”故,“莫”、“募”、“鏌”、“嫫”四字同源,皆有大意。
“適”,即恭順;“莫”,即自大。“無適無莫”就是既不恭順也不自大的意思。與“不卑不亢”義同。“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的意思為:君子處于天下,不卑不亢,既不恭順也不自大,道義與之并列。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2]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9月第1版.
[3]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
[4]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5]孔穎達. 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6]陸德明. 經典釋文(通志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7]雒江生. 詩經通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