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無所取材”本義考論
【內容提要】《論語·公冶長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對于最后一句“無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頗大,故解釋也五花八門。本文在對前人解說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運用訓詁學、文字學知識以及將其放在前后章之間進行推論,對這句話進行全面的闡釋。
【關鍵詞】孔子;子路;無所取材;哉;剪裁;桴材
《論語》是國學中之精髓,是經典中之經典,其中蘊含著的思想博大精深,是學習國學必經之津梁,因此對于《論語》的把握與理解是檢驗人之學識的試金石。《論語》中的一些章節字句需要認真研究體會,這樣才可以把握孔子以及其弟子思想的實質,可以相見當日師生間相互討論的風采。
《論語·公冶長》中有這樣一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1】
表面并不難理解,但由于后人注釋時對一些字詞理解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說法,令讀者無所適從。本章最關鍵的是最后一句,即“無所取材”,其中的“材”字是關鍵中的關鍵。由于對這個字的不同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意見,下面分別加以歸納。
一、將“材”解為“哉”,說子路沒有什么可取之處
這種解釋主要觀點是把“材”解釋為“哉”,這樣“無所取材”就變成“無所取哉”了,前面孔子評價的是子路,而緊接著的這句話就成為子路“沒有什么可取的了”,實際上就等于全部否定了子路。
這種解釋的訓詁根據是將“材”字等同于“哉”字。何晏《論語集解》在引用前人的注解時說:“古字‘材’、‘哉’同。”其后許多注本都采納此說。【2】
何晏說:“一曰材讀若哉,子路聞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復顧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嘆其勇曰過我,無所取哉者,言唯取于己無所取于他人哉。”【3】最后一句話含混其辭,不知所云。“言唯取于己無取于他人哉”是什么意思?這里的主語是孔子還是子路?都模糊不清。
楊伯峻的觀點很明確,他反對將“材”講解為“裁”的觀點,他說:“‘材’,同‘哉’,古字有時通用。有人解作木材,說是孔子以為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說,‘沒有地方去取得木材’。這種解釋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剪裁’的‘裁’,說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節制、檢點’,這種解釋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因之也不采用。”因此他翻譯道:“仲由這個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么可取的呀!”【4】
勇敢超過自己,難道就沒有什么可取的?邏輯上不通。何況,孔子說這句話時子路是否在場?如果不在,孔子這樣說的目的又是什么?
劉兆偉說得更直接,他翻譯道:“孔子說:‘仲由啊!爭強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方面)就沒有什么可取的了。’”【5】
說孔子認為子路除比自己勇敢外沒有什么可取的,實際也是完全否定了子路。
何新也持這種觀點,他說:“取,用也。材,通才,才能。又,材,哉也。‘無所取材’,其他方面沒有用。”【6】
二、認為“材”通“裁”,指子路不能剪裁自己
持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少。朱熹說:“程子曰:浮海之嘆,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于義,故謂之能從己,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于義也。”【7】
沒有明確說“材”通假為“裁”,但“裁度”一詞則暗示出這一理解。
南懷瑾說:“所以孔子說:子路的武功、勇氣都超過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過我,對于事情,不知道仲裁(無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斷),不明斷,太過偏激了。”【8】
“仲裁”一詞也還是把“材”理解為“裁”,雖然南懷瑾先生在括號中加以說明,但“中肯的判斷”不也是剪裁取舍嗎?
方東橋沒有進行注釋,而在行文中說:“子路聽到他老師要帶他去海外(高麗)。他心里樂極了。孔子就對他說:‘你比我還要好勇,就是不能裁度事理。’也就是說,子路的勇氣超過他老師,但過于暴躁,對事情不能明斷。”【9】
連孔子“浮于海”想要去的地方都知道,不知根據什么。雖然沒有明確解釋,但可以通過將“材”講解為“裁度”,就可以知道屬于將“材”理解為“裁”的觀點了。
李澤厚也是這種觀點,他翻譯說:“孔子說:‘子路比我還勇敢哩,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10】并表示了對楊伯峻和錢穆翻譯的不同意見。很堅持“剪裁”說。
三、用本字進行解釋,認為是無法獲取“桴”材
最早提出此說的是鄭玄。邢昺疏:“孔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以此戲之耳。其說有二:鄭以為,材,桴材也。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者’,取于桴材也。示子路令知己但嘆世無道耳,非實即欲浮海也。”【11】
其意是說,孔子是隨口一句感嘆,并非真的想要出海,而子路信以為真,喜形于色。于是孔子用帶有調侃的口吻告訴子路沒有地方獲取制造桴的材料,暗示子路自己并非真的想要出海。“戲之”語氣稍重,實際是輕松調侃。劉寶楠也是引用鄭玄的說法,表述不同但意思基本一樣:“鄭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者,無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戲之耳。”【12】
錢穆先生也采用這種解釋,他分析得更為細致,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轉其辭鋒,謂由之好勇,過于我矣,其奈無所取材以為桴何?材,謂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層之慨嘆。既無心于逃世,而無所憑借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矣。或曰:材與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為實然,孔子美其勇于義,而譏其不能裁度于事理。惟乘桴浮海,本為托辭,何忽正言以譏子路。就本文理趣言,當從前解為勝。”錢穆先生的態度很明確,認為將“材”理解為通假“裁”字的解釋與全句意思有些捍格。并進一步解釋說:“此章辭旨深隱,寄慨遙深。嬉笑婉轉,極文章之妙趣。兩千五百年圣門師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論語》中別成一格調,讀者當視為一首散文詩玩味之。”【13】
傅佩榮基本采用這種說法,他說:“孔子說:‘由啊!你愛好勇敢超過了我,但是沒有地方找到適用的木材啊!’”解讀部分說:“取材:桴需要木材,去哪里找適用的木材呢?這里混合了事實與比喻,顯示師生之間共赴理想的相惜之情。”【14】
“混合事實與比喻”的解說很有啟發性。
康有為則認為孔子說這話是非常認真的,認為孔子以為中國以內沒有賢君,要到海外地區去推行仁義教化,要“乘桴浮于海”是真實的想法。可惜當時航海技術不行,依靠木筏是無法到達印度、羅馬等國的。認為“無所取材”的“取材”是沒有地方獲取材料,因此無法遠渡重洋。并說:“使當時孔子西浮印度、波斯以至羅馬,東渡日本以開美洲,則大教四流,大同太平之道,當有一地早行之也。傳教之人,宜出海外,后學當以孔子、子路為法,無憚艱遠矣。”【15】
康有為用自己的心情和近代的思維去理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好意是可以理解的,但與事實不符,令人難以接受。孔子即使說“浮于海”,也不是想到海外國家去推行仁義道德之主張,因為那時根本沒有航海條件,也沒有出現任何想要航海的人,因此孔子不可能有如此想法。孔子只是感覺在各國,包括楚國這樣的蠻夷之國,推行仁義道德的主張都希望渺茫,因此要脫離黑暗而沒有希望的塵世,到海上去漂浮一下尋找點安慰,實際就是發一發牢騷而已。以上是將“無所取材”解釋為沒有地方沒有辦法獲取制造桴的材料的主要觀點。
其他說法還有,但不靠譜,只引二例而不詳說。如楊潤根說:“孔子又說:‘說到我的子路,我認為他的杰出非凡、令人羨慕的勇氣已經超過了我。在這個世界上無法找到一個比他更為勇敢、對我也更為有用的人才!’”【16】
是全新的解釋,可能是將“材”理解為“才”,當然“材”本來也可以理解為“人才”的才。但將子路抬得很高,認為子路是孔子最有用的人才,那么顏回、子貢等人又該如何評價?而且離開原文隨意發揮的做法也很不可取。宿正伯翻譯說:“孔子說:‘仲由這孩子勇氣可嘉,只是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他。’”【17】也屬于將“材”理解為“裁”的觀點,但“孩子”一語顯得很輕佻,子路是孔子年紀最大的幾個學生之一,只比孔子小九歲。孔子怎么能夠稱他為“孩子”?即使我們翻譯,也不能用這樣的詞語。
四、“無所取材”到底該如何理解
歸納一下,以上三說分別是由對“材”字的不同理解決定的。用本字解釋則為“沒有地方獲取桴的材料”;將“材”注解為“哉”則解釋為“子路沒有什么可取的”;將“材”注釋為“裁”則是“子路不知道剪裁自己”或“子路不知道裁度事理”。如果孤立看這一章,那么三種說法恐怕都有道理,令人難以適從,但如果把全章放在整部《論語》中,放在《公冶長》全篇中來思考,再用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以及正常情理來綜合判斷,就會有更清楚的認識,得出比較合情合理的認識。
《論語》各篇章的排列是有內在規律的,是孔子弟子們,特別是幾大弟子共同編輯,這種排列法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歷史信息,最起碼體現了孔子弟子對前后各章內容意義上的認同。每篇有一個主旨,全篇各章都圍繞這個主旨編入排列,那么,在思考每一章內容,尤其是容易產生歧義的內容時,有必要瞻前顧后,看前后幾章的內容,用主旋律的觀點來思考,基本可以悟出該章的意思。《公冶長篇》的主旨是孔子稱贊學生和說明該其如何看待學生。第一章贊美公冶長,雖在牢獄之中,但沒有罪過,因此將女兒嫁給他;第二章贊美南容謹慎,把侄女嫁給他;第三章贊美宓子賤是君子;第四章稱贊子貢是瑚璉之器,視為國家之棟梁;第五章為仲弓辨別,反駁認為仲弓不善于講話的觀點,意在贊美;第六章贊美漆雕開謙虛謹慎;本章排列在第七(各書分章不同,本文依據邢昺疏),實際是贊美子路的勇敢或者說勇氣;第八章通過回答孟伯武的問話,間接肯定、贊美了子路、冉求、公西華各自的才能。根據前后內容的排列,本章孔子不應該對子路有所批評,更不可能全面否定。因此,第二種解釋,即認為“材”同“哉”,“子路沒有什么可取的”就可以排除了,在意思上我們就難以接受,而且與孔子的人品以及對學生的態度格格不入。孔子從來沒有這樣全面否定學生,對于子路一直比較喜歡,只不過經常提醒他不要過于簡單,遇事要多思考,要懂得運用智慧而已。從前后語言的連接看,當是孔子和子路之間的對話,前后語言是連貫的。
把“材”理解為“裁”,講解為“子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如何裁度事理”,在情理上稍勝全面否定子路說,但如錢穆先生分析的那樣:“惟乘桴浮海,本為托辭,何忽正言以譏子路。就本文理趣言,當從前解為勝。”【18】
前面孔子所說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本來是感慨牢騷之言,并不是真的要去“浮于海”。認為子路會跟從自己是從對弟子性格非常了解的角度說的,子路見義勇為,非常勇敢,對于孔子忠心耿耿,因此孔子如此說。子路當然明白老師話語的含義,高興老師如此相信自己,因此露出高興的表情。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怎么會忽然調轉話題批評子路呢?怎么會說:“子路啊,你勇敢超過我,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請問,子路聽老師如此說,不高興應當如何?難道應該愁眉苦臉?應當怎樣才算會剪裁自己?才算會裁度事理?因此這樣解釋前后話語之間不合邏輯。因此這種理解也不可取。
這樣一分析,那么便只有“沒有地方獲取制造桴的材料”一說了,即第一種解釋正確。可以從以下角度來分析:一、“材”本義就是材料的材字,如果用本字能夠解釋得通,盡量不用通假。很多學者說古時“材”與“哉”相同,但先秦典籍中二字都多次出現,《說文解字》中二字都有,那么二字的關系便肯定不是古今字。從字形、字義看,二字都沒有任何相同點,怎么會“同”呢?先看“材”字。許慎說:“材,木梃也。從木才聲。昨哉切。”【19】
很明白,“材”是指樹木中直的部分,包括主干和枝干,只要直梃就是材。這是“材”的本義。關于“哉”字,許慎說:“哉,言之閑也。從口。”【20】“哉”是指說話時帶出的末尾的聲音。與“材”字風馬牛不相及,二字相同的用法未見之于其他典籍。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不知是誰,何晏《論語集解》用“或曰”,與前面的鄭玄說法并列,看來當是漢代人。但二字實不相同,后世學者不詳細考察而盲目順從,一誤再誤,故此說無論從訓詁學還是從情理上均不可從。把“材”理解為“裁”也是用通假來訓詁,很多人都沒有直接這樣講解,只是在行文中是這種意思。但如前文分析,這樣講解,前后文不順暢。這樣排除之后,我們再看正確的理解和詮釋。我們將全章聯系在一起通釋一下。孔子周游列國到處碰壁,感覺自己的政治主張難以實行,于是發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的感嘆,認為能夠跟隨自己的可能只有子路。“子路聞之喜”,一般都解釋為子路不理解孔子的微言,認為是認真的,于是很高興。這樣講解有點太貶低子路了,子路高興的是老師對于自己的了解和信任,而不是真的要跟老師漂洋出海,因此子路不可能不高興。于是孔子才略帶調侃的口吻說:“仲由啊,你的勇氣超過了我,可惜沒有地方獲取制造桴的木材啊!”言外之意是,我絕對相信,你是真能跟從我啊,可惜我們無法造出這樣的大桴。實際子路和孔子是心照不宣而已。認為子路不理解孔子的話是牢騷,是玩笑,則把子路看得太低了。其實,子路無論怎樣理解,其表現都會是“喜”,即高興。
結論:“無所取材”是孔子帶有調侃的語言,是對于前面自己說法的委婉否定,是師生之間很輕松很幽默的對話。全句通釋則為:
孔子說:“我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就乘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吧。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子路聽說后,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在勇敢方面超過我,可惜沒有地方獲取制造桴的材料啊!”
注釋:
【1】阮元《十三經注疏》M,中華書局1980年版2473頁中。
【2】參見高華平校釋《論語集解》校釋遼海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頁。
【3】阮元《十三經注疏》M,中華書局1980年版2473中。
【4】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年12月版49頁。
【5】劉兆偉著《論語通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
【6】何新著《論語新解》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52頁。
【7】朱熹集注《四書集注》,M,岳麓書社1985年3月版102頁。
【8】南懷瑾著述《論語別裁》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三版210頁。
【9】東方橋著《讀論語的方法學》M,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4-105頁。
【10】李澤厚著《論語今讀》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126頁。
【11】阮元《十三經注疏》M,中華書局1980年版2473中。
【12】劉寶楠《論語正義》M,《諸子集成》第一冊,上海書店影印本1986年版91頁。
【13】錢穆《論語新解》M,三聯書店2005年3月北京第二版114頁。
【14】傅佩榮《解讀論語》M,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7月版65頁。
【15】康有為《論語注》M,中華書局1984年1月版58頁。
【16】楊潤根著《發現論語》M,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版94-95。
【17】宿正伯著《道不盡的<論語>》M,中國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版108頁。
【18】錢穆《論語新解》M,三聯書店2005年3月北京第二版114。
【19】許慎《說文解字》J,《中華書局》1963年版119頁下。
【20】許慎《說文解字》J,《中華書局》1963年版32頁下。
On the “wu suo qu cai” in the Gongye Chang Chapter of The Analects
BI Bao-kui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on “wu suo qu cai” in the chapter “floating on the sea when Taoism loses its way”. On the base of summarizing former narrations, this paper gives a complete explanation on this sentence in the way of annotations and ide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