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重出現象的思考
【內容摘要】《論語》中有數章重出的現象,一直無人仔細考證分析。本文對這一現象條分縷析,將重出現象分為兩類,一類為真正重出,一類為準重出。對于前者進行考證辨析,指出這些重出是內容編輯之需要,是編輯者有意為之而非疏忽。
【關鍵詞】《論語》;重出;有意為之
【作者簡介】畢寶魁,(1952-),男,遼寧鐵嶺人,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
《論語》中有一些重出的章句,很多學者都曾指出這一點,但還沒有一位認真思考其重出的原因以及規律,最普遍的認識是孔子多次提出某一觀點,不同弟子聽后記錄下來,同樣被收錄進去,于是造成這種現象。如果這樣,就是編輯時沒有嚴格審稿與校對出現的問題。但事情恐怕不那么簡單。孔子弟子門人那么長時間編輯的書,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是編輯者有意為之的。那么,為什么這樣編輯?這些都需要認真思考。筆者最初看到這種現象時就覺得是編輯者別有深心,但深心究竟是什么沒有搞清楚。近日反復揣摩,再將其重出的章節都從原來的篇章中單列出來,忽然發現一個規律,再根據對于編輯原則的體悟,終于揣摩出其這樣編輯的原因了,現在就把自己的認識寫出來,懇請學術界同仁不吝賜教。
一、重出章節
如果嚴格說,必須文字完全相同者方能視為重出,如果語序不同也不能算。如《子罕篇》中有“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盵1](p2491下) 一章,而在《憲問篇》中有一章曰:“子曰:‘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盵1]p2512下 兩處的“知者不惑”三句文字全同,但順序不同,因此不能視為重出。類似的情況還有,均可排除在重出之外。這樣,全部《論語》真正重出只有四章,其中兩條還只是半章。準重出還有兩處,放在最后說明之。下面,我們先把與首章重出的三條內容羅列出來。
?。ㄒ唬秾W而篇》第11章: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p2458中)
《里仁篇》第20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1](p2471下)(以下簡稱“三年章”)
(二)《學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盵1](p2458上)
《子罕篇》第25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1](p2491中)(以下簡稱“主忠信章”)
?。ㄈ秾W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p2457中)
《陽貨篇》第17章重出,完全一樣。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盵1](p2525下)(以下簡稱“巧言令色章”)
二、前人看法
我們先看一下前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如果按照這三章在《論語》中出現的順序排列,是巧言令色章(3)、主忠信章(8)、三年章(11)。但如果從重出的角度看,最先出現這種現象的是在《里仁篇》中的“三年章”,因為這是學者們最先看到的重出現象,他們的看法必然首先出現在這里。因此我們在上面按照這樣的順序排列。
在“三年章”后面,邢昺疏曰:“此章與《學而篇》同,當是重出。《學而篇》是孔注,此是鄭注,本或二處皆有。”[1](p2472上)
朱熹:“胡氏曰:已見首篇,此蓋復出而逸其半也。”[2](p98)
劉寶楠:“正義曰:釋文曰:此章與《學而篇》同,當是重出。陳氏鱣古訓曰:漢石經亦有此章,當是弟子各記所聞。故鄭注之。案《論語》中重出者數章,自緣圣人屢言及此,故記者隨文記之?!洞呵锓甭丁罚懒x篇):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盵3](p84)
康有為說:“已見首篇。此蓋重出而逸其半矣,然漢石經有之。蓋弟子各記所聞,或孔子頻言之。董子所謂‘書之重辭之復,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4](p53)
錢穆說:“此章重出,已見《學而篇》。當是弟子各記孔子之言,而詳略不同。蓋《學而》一篇乃觀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而此章前后皆論事父母之道,故復出。”[5](p103-104)
其他學者或無說法,或有說法而無超出此藩籬者。而諸位學者在后面兩章注疏中之意見亦無超出上面之范圍者,故不再引述。
以上意見基本可以概括前人的看法,總體來看,基本認識是:孔子不止一次講過某句話,或因不同弟子記錄而都被采納到書中,所以出現重出現象。表面看這樣講解似乎可以通順,但仔細思考又有不通處。理由是:孔子教授三千弟子,講授內容一定非常多,時間跨度在四十年以上,一句話重復講授多次完全在情理之中,同一句話幾個弟子甚至十幾個弟子同時聽到的情況也不少。為什么只有三章重出?嚴格講只有一章重出(即巧言令色章),因為另外兩個是半章。這是第一值得深思的地方?!墩撜Z》經過孔子幾大高徒之手詳細推敲編輯,起碼是兩代人的心血結晶,不可能出現因為粗心大意而編輯重復的現象,這種可能應當排除。這是應當思考的第二點。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編輯者有意為之的。
還有一個規律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即重出三章首次都出現在第一篇《學而》之中,而重出則分別在《里仁篇》、《子罕篇》、《陽貨篇》中。為什么都和首篇重出,而以后其他各篇之中沒有真正意義的重出?正是這一點,引起我的高度關注,并揣摩出其編輯的“深心”來。
三、重出之我見
《論語》各篇各章之編排是孔子弟子們煞費苦心,慘淡經營而成的。每篇有一個主旨,每篇的各章都根據主旨編入。篇與篇之間也有內容上的聯系。這樣,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都存在內在邏輯上的關聯。但這種聯系很微妙,很深邃,有時需要仔細思索鉤沉方可得之。首篇《學而》是全書的總綱和主旨,《學而》講述人生學習與修行的原則。三句話是學習的三個方面和三種要求。一是講求人生要不斷求學,反復實踐,在不斷體認人生真諦中獲取快樂。二是學習過程中要經常和同窗、朋友相互切磋琢磨,不斷提高自己。三是說學習是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是追逐功名利祿,因此并不在乎別人和社會知道與否?!皩W而時習之”的內容是仁義道德。這里有兩個基本點:學習仁,追求仁,不斷提高仁的境界;只求自己進步而不在乎他人知與不知。因此,《學而篇》所有內容都圍繞這三句話兩個基本點來選擇內容和進行編輯。下面我們分別看看重出三章在《學而篇》首次出現時所側重表達的意義與在重出篇側重表達意義的區別,就可以體會出重出章句在不同地方意義側重點則有所不同。
(一)《學而篇》第11章: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后面有孔安國的注:“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于父之道。”[3](p15)
本章在第一篇中,側重說明要學習的內容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因此第二章便是有子關于孝悌為仁之根本的論述?!坝凶釉唬骸錇槿艘残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p2457中) 因此,本章在這里重點是強調兒子對于父親的孝行。是“學而時習之”的主要內容。
《里仁篇》第20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独锶势分髦际莾刃娜柿x道德與居住環境之優良相互適應為最佳狀態。而側重在內心之仁。內心之仁者必須有孝心,因此這半章在這里側重在內心之哀思悲戚。鄭玄注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為?!盵3](p84) 可見重點就在于兒子對于父親的孝心。因為這里強調內心的孝,因此前半章便沒有必要,只用后面的半章,這是編輯內容的需要,而不是忘記丟掉半章。故康有為說的“此蓋重出而逸其半矣”(見前文),就不準確了。非“逸其半”而是有意“舍其半”。
?。ǘ秾W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迸c全篇主旨一致,側重在端正學習態度,要穩重,要嚴肅認真,交友要慎重。依然是“學而時習之”的問題,而且兼有“有朋自遠方來”之意。
《子罕篇》第25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薄蹲雍逼返闹髦际且笕松灰宰非罄鏋槟繕?,要正確對待命運,堅持仁義道德。這半章在這里側重表達的是仁義道德要求忠信的品格,要注意交往,有錯誤就要改正。因為這里不涉及學習態度問題,故前半章沒有必要出現。故亦不是朱熹所說的“重出而逸其半”[2](p143),而是有意沒有將前面那句話編入。
(三)《學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本章依然是體現全篇主旨,側重在學習目的是仁義道德而不是語言技巧,不是花言巧語。如果只在語言技巧上面下功夫,是很少有仁道的。
《陽貨篇》第17章重出,完全一樣。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蛾栘浧分髦际桥u不仁之思想與行為。故這里側重揭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道的本質。與《學而篇》提醒學生不要在學習語言技巧上下功夫的目的顯然不同。因為本章僅一句,無法分開,且在兩篇中都是各自表達一個意思,因此重出為全章,便沒有所謂“逸其半”的問題了。還要說明一點,即《陽貨篇》重出的“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章到底是不是衍文的問題。阮元??北菊略唬骸盎时?、高麗本無此節經注?!盵1](2527下) 康有為注曰:“重出。古本、足利本無此章,唐石經先無而后添注?!盵4]p267 何晏《論語集解》原本定有本章,否則后世傳本不會無端增添之。“唐石經先無而后添注”也很說明問題,唐石經是開成石經,是當時全國《論語》之標準本,先沒有,后添注定有所據,可以看成是很嚴肅認真的態度。因此,本章為原文所有是可以確定的。
四、補充說明的問題
除以上三處外,還有兩處比較特殊的重出。我稱之為“準重出”。下面也列出并作適當說明。一是“入太廟,每事問?!背霈F兩次?!栋速返?5章:“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勇勚唬骸嵌Y也?!盵1](p2467中) 這里全章是說明孔子對于禮的重視與謹慎?!白尤胩珡R,每事問”作為前面的敘述,是一個分句,為后面的問答做背景說明。《鄉黨篇》有“入太廟,每事問”[1](2496上) 一節,(按:鄉黨全篇為一章,后人為注疏方便才分的節)只此六字,獨立成文。這里是描述孔子日常生活狀態的。二者明顯有別,不看成重出也可。
還有一處,即《泰伯篇》第14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p2487中)《憲問篇》第26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盵1](p2512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句屬于重出。但不知什么原因,邢昺注疏本沒有指出這一點,而都加以注疏?!稇梿柶繁惹懊娑嘁痪湓拥脑挘扔谑菍鬃釉捳Z的解釋和闡發,因此這處重出可以理解為是曾子弟子或門人引證孔子的話來印證曾子的話,或者說是用曾子的話來解釋孔子的話,與前面重出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前面三處重出均是孔子自己的話語。前面三處是對于先出現的話語的選擇應用,這里是對前面的話語全面引用,再出現曾子的話。又前面三處首次出現均在首篇《學而篇》,這兩處是其他篇與篇之間出現的。前后兩者情況又如此不同。因此這兩處重出與前面三處重出嚴格意義上說不屬于同類。故不詳加考證說明。
最值得深入思考的是《雍也篇》和《顏淵篇》的重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重出,但情況比較特殊?!队阂财范哒率牵骸白釉唬骸硬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p2479下)《顏淵篇》十五章是:“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2504中) 只比前面少了“君子”二字,其他完全相同,都是孔子所說?!队阂财分饕强鬃淤澝赖茏右约叭绾慰创腿绾螌Υ茏拥膯栴},《顏淵篇》主要是孔子回答弟子提問并教導其如何提高修養的問題。二篇主旨稍有不同,但并不像前面重出三章意義區別那么明顯,因此本章為何要重出我實在有些困惑。但我依然相信不是編輯大意所致,一定有其考慮和理由。暫付闕如,待考證和解析,也請學界同仁共同思考這一問題。
結論:《論語》中其他各章與首章重出之三處,均是編輯者有意為之的,這些內容出現在不同的篇中表達意義的側重點不同,因此不是問題而是一種需要。前人在這方面的疑問均可冰消。皇疏本、劉寶楠《論語正義》等本在《陽貨篇》中干脆刪除“巧言令色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 邢昺.《論語注疏》[M]// 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3月。
[3] 劉寶楠.論語正義[M] //諸子集成: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6。
[4] 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5]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3月北京第二版。
On the Repeated Emergence of The Analects
BI Bao-kui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There was no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repeated emergence of The Analects. This paper put it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was completely repeated and other was similarly repeated, which fulfilled a need for arrangement but neglect.
Key words: The Analects; repeated emergence; on purpose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