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二)

  二、山西

  6、五臺山寺廟群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等五縣,方圓五百余里。中心地區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臺之中以北臺最高,北臺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為文殊菩薩道場。2009年五臺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存有唐代以來七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68處,是漢、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禮的圣地。

  五臺山成為文殊道場,華嚴學中心,與清涼國師關系極大。清涼國師為唐代高僧,法號澄觀,山西山陰人。據傳大師可以一目十行,一天可記萬言。專門研究《華嚴經》。與唐代宗大歷十一年(776)到五臺山華嚴寺修持華嚴經,歷四年寫出《華嚴經疏》60卷,被譽為“華嚴疏主”。后被唐德宗(780—804)迎入京師。賜號清涼國師。他生歷九朝,為七帝名師,華嚴四祖之一。五臺山原稱清涼山,澄觀改名為代州五臺山,作為文殊道場。澄觀在五臺山修持20年,講演《華嚴經》五十遍,使五臺山成為當時華嚴學研究中心。

  五臺山寺廟眾多,以顯通寺、塔院寺、文宗寺、南山寺、南禪寺、佛光寺、菩薩頂、殊像寺、羅寺、金閣寺、廣宗寺、碧山寺(廣濟茅蓬)、十方堂、黛螺頂、觀音洞最為著名。現擇其要者加以簡介。

五臺山中臺臺懷鎮的佛教建筑群

  (1)顯通寺,位于五臺山中心區臺懷鎮中央,背靠靈鷲峰。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第二年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安頓。同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并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這是五臺山第一座寺廟。相傳五臺山與印度靈鷲峰相似,所以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后魏孝文帝再建,“環匝鷲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園,故又名花園寺”(《清涼山志》);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為給慈圣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蓮菩薩道場,而把顯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賜名“大塔院寺”,將顯通寺賜額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于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建筑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筑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筑的典型。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為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如山門外兩側石碑,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寫有“龍”、“虎”兩個大字。為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藏經樓內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人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其中最珍貴者如下:

五臺山第一大寺:顯通寺

  銅殿為全國罕見的文物,位于顯通寺的后高殿前。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致。據記載此殿為明代萬歷皇帝為感母恩而建造,用銅十萬余斤。負責建造是高僧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他在今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宣文塔后,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又奉萬歷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所建造。

顯通寺銅殿??

  銅塔位于銅殿前。原有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兩塔鑄于明代,現只存兩座。根據資料:大殿西邊的銅塔是明代四川重慶府的陳挺杰等人在云南捐資,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七月初九日鑄成,取名“多寶如意寶塔”。東邊和的銅塔是顯通寺僧人勝洪等出錢,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鑄成,取名“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寶塔”。雙塔十三層,均高8米,須彌座塔基。塔基上鑄有精致的小殿、佛像,塔身內置佛像,外鐫經文,中有四大金剛托塔像。西塔下層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民間傳說康熙帝見其特別小而感嘆道:“好大的土地!”誰知話音剛落,土地連忙叩頭,感謝皇上的 賜封,從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銅殿東銅塔“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寶塔”

  無量殿又名七處九會殿。因為釋迦牟尼成佛之后講解《華嚴經》,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才講完。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歷三十四年(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無量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殿四壁全用青磚砌就,殿頂用方木砌就。殿內無大梁、無立柱,殿外無廊檐,因此人們又叫它無梁殿,是我國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是五臺山各寺廟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國也不多見。殿內正中供奉著盧舍那佛,背后供著彌勒佛。殿內明間供銅鑄毗廬佛,高4.7米,西次間為木雕藥師佛,高2米,東次間內安放八角十三級密檐式木塔1座,高7.75米,鏤刻精細,為元代作品。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殿前正面每層都辟有七個閣洞。殿外壁每間砌有間柱,望板上雕刻有各式花卉和吉祥圖案。殿前后檐明、次、盡間辟拱券門,門楣花罩雕刻華麗。前檐各間門額上均飾有石匾。整個建筑設計生動,技藝高超,結構堅固,400多年沒有修過。

顯通寺無量殿

  經字塔、經鐘,“華嚴經字”塔陳列在藏經樓內。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珍品。

  “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鑄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1620),為忌諱皇帝“萬歲”,鐘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鐘身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余字。鐘名叫幽冥鐘,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

  千缽文殊銅象鑄于明代,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

千缽文殊殿內千缽文殊像

  (2)塔院寺位于五臺山佛教中心區臺懷鎮,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神宗為給慈圣李太后修建一座九蓮菩薩道場,而把顯通寺的塔院分立出去,賜名“大塔院寺”。塔院寺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青廟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階、過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寺塔等建筑,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130余間,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為明萬歷年間所筑。寺內以舍利塔為主,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后。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人們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志。現為全國重點寺院。

五臺山標志性建筑:塔院寺白塔

  (3)佛光寺位于五臺山縣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為中國現存最大唐代木構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東向西,依山勢起伏而建,三面環山,整個寺廟圍裹在蒼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開朗。佛光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時期,隋、唐時寺況興盛,聲名遠揚長安、敦煌等地,在日本、東南亞地區頗有影響。唐武宗滅佛時,佛光寺遭到破壞,現存東大殿,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77)重建,殿內塑像、壁畫、石刻,殿外墓塔、經幢,都是唐代遺物,既有極高文物價值。

  東大殿、文殊殿古代建筑:東大殿位于佛光寺內東向山腰。雄偉古樸,居高臨下,俯瞰全寺,為寺內主要建筑。此殿是唐代遺物:根據殿前石幢刻字與殿內梁架上題記核證,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彌勒大閣舊址上重建。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臺基。殿向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四阿頂形制。前檐當中五間安有大型板門,兩盡間及兩山后間安直樓窗,便于殿內后部采光。殿內外柱上有古樸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遠翼出的屋檐。殿內天花板將梁架分為明狀(露明梁架)和草狀(隱蔽梁枋)兩部分。梁枋嵌消規整,結構精巧,局部還保存有早期彩繪痕跡。殿頂全用板瓦仰俯鋪蓋, 脊獸全為黃綠色琉璃藝術品,一對高大的琉璃鴟吻矗立在正脊兩羰,使殿宇更加壯麗勁健。此殿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我國現存唐代木構建筑中的代表作。

  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內前院北側。金天會十五年(1137)建。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屋頂。形制特殊,結構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國古建筑中少見的一例。檐下補間鋪作斜拱寬大,猶如怒放的花朵,具有遼金建筑的特征。為擴大殿內空間面積,前后兩槽均用長中專之間用斜材遞負荷,構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為我國古建筑中所罕見。殿頂脊中琉璃寶剎,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燒造,形制秀麗,色澤渾厚。 殿內佛壇上塑文殊菩薩及侍者塑像六軀,面相秀潤,裝飾富麗,是金代的雕塑遺物。 殿內四周墻壁下部,繪有五百羅漢壁畫,是明宣德年間的作品。

東大殿飛檐精美的木質結構

  祖師塔、唐塔:祖師塔位于佛光寺內東大殿南側。是北魏孝文帝時建佛光寺的初祖禪師塔。塔身古樸,用青磚砌筑,高約8米。平面六角形,兩層,第一層中空,正西面開門,門上有火焰形券拱,塔檐用磚疊澀壘砌。上層各角砌有束蓮式倚柱,正面飾以火焰式券拱假門,側面雕磚破子樓窗,頂部置有覆缽,蓮瓣及寶珠。無論外觀形制,局部裝飾和細部手法,均屬北魏遺構,這是佛光寺創建時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實物。現存六角形祖師塔,形制古樸,是北魏遺物。

  唐塔在位于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為唐塔中所罕見。其中“解脫禪師塔”在寺西北塔坪里,唐長慶四年(824)建,方形,兩層,高約10米。基座束腰須彌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門,塔內上部為疊澀藻井。塔剎有剎座覆缽及受花,寶珠已不存。“無垢凈光塔”在寺東山腰,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建,平百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塔向殘壞,塔內出土的漢白玉雕像(佛,菩薩,第子,金剛等),都是建塔時的原作,比便適度,面形豐滿,線條流暢,是優秀的藝術品。“志遠和尚塔”在寺東山腰,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建,八角形基座,上砌圓形覆缽式塔身,形體秀美,西向辟門,塔剎殘壞。這種形制的唐塔,為國內孤例。“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寺東山腰,貞元十一年(795年),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門,塔剎殘壞。門外北向嵌有塔銘刻石,記載頗詳。唐代以前我國古塔多為方圓兩種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頗為少見,佛光寺墓塔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無垢凈光塔”建于安史之亂前三年,“志遠和尚塔”建于唐武宗會昌滅佛前,“大德方便和尚塔”建于韓愈上《諫佛骨表》之際,因此這幾座唐塔在歷史和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參考價值。

佛光寺內祖師塔

  古代壁畫雕塑:東大殿殿內有壁畫和彩塑三十五尊。壁畫都為唐代作品。雕塑比例適度,軀體自如,面形豐滿,線條流暢。各間皆有主像一軀,分別為釋迦佛,彌勒佛,彌陀佛及普賢,文賢,文殊二菩薩。主像兩側及前面各有脅待菩薩和供養菩薩,并有待者牽引獅象。佛壇兩角,有金剛待立。壇上還有施主寧公遇坐像和主持修建的愿誠和尚像。其中文殊殿殿內佛壇上塑文殊菩薩及侍者塑像六軀,面相秀潤,裝飾富麗,是金代的雕塑遺物。 殿內四周墻壁下部,繪有五百羅漢壁畫,是明宣德年間的作品。

東大殿殿內三十五尊唐代彩塑

東大殿內精美的唐代壁畫(局部)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北流市| 晋宁县| 临邑县| 门头沟区| 海晏县| 平武县| 宜川县| 湘乡市| 贡嘎县| 万源市| 靖安县| 长子县| 乃东县| 海阳市| 乌恰县| 吉水县| 本溪| 石家庄市| 贡嘎县| 岳普湖县| 图木舒克市| 迭部县| 句容市| 萍乡市| 沂源县| 杭锦后旗| 宝丰县| 中方县| 汤原县| 中西区| 鹤壁市| 湖口县| 沧州市| 永胜县| 莱西市| 孟连| 厦门市| 陇西县| 互助|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