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十一)
二、青海著名藏傳寺院、高僧
同西藏一樣,青海藏族地區也存在著兩門宗教:藏傳佛教與苯教。人們把藏傳佛教被稱之為“喇嘛教”;把本教則被稱為“黑教”。佛教傳于釋迦牟尼,來自印度;而本教則傳自敦巴辛饒(亦稱辛饒穆倭),基本上是土生土長。苯教原系藏族地區古老的“薩滿教”式的巫教。約形成于2世紀左右,苯教在流傳過程中逐步演變并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形式和內容,加以改變,形成它自己的體系。它主要分成多爾本派(亦稱黑苯教)、恰爾本派以及居爾本派(亦稱白苯教)。藏傳佛教于10世紀以后,才逐步與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相結合而分別發展成為各個不同形式的宗派和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它的教派也同西藏一樣,主要有格魯派、薩迦派、噶當派、噶舉派、寧瑪派五大教派以及本地的苯教等,其中以格魯派(黃教)為最盛。
青海地區藏傳佛教各宗派流傳的情況,由于地區情況不同,發展也情況不一樣。一般來說,海東、海南、黃南、海北和海西等地,主要流傳格魯派及舊派;果洛地區流傳格魯派、覺昂派、噶舉派、薩迦派及舊派,玉樹地區則流傳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覺昂派與舊教苯教等。茲將各個教派在各個地區流傳的情況簡介如下:
1、格魯派???
僧侶戴黃色僧帽,故稱它為黃帽派或黃教,藏族則稱它為新教。這個教派,由宗喀巴創始于15世紀初,宗喀巴原名為羅桑智化,宗喀巴為他的尊稱。格魯派在青海所以能廣泛流傳,主要是由于它和蒙古族的封建統治者結合,即先有達賴三世索南嘉措與盤據在青海的土默特蒙古俺達汗(明封順義王)及其所代表的勢力相結合,使格魯派的勢力遍及青海及內蒙。后來達賴四世云丹嘉措、五世羅桑嘉措、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和青海厄魯特蒙古固始汗(清封為遵文行義慧敏固始汗)相結合,格魯派借青海安木多地區是宗喀巴的故鄉,又是蒙古的勢力范圍,它依靠蒙古的力量,排斥和兼并其他各宗派,企圖依靠蒙古力量在安木多的海東地區建立本派第二根據地。并在清王朝的“修一廟勝用十萬兵”,“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政策下,格魯派在安木多地區更為興盛,廣泛流傳。藏語系佛教其他各派的寺院,基本上先后改宗格魯派,從而形成了格魯派的絕對優勢局面。
格魯派在青海極為興盛地區有:
(1)海東區?
解放前這里是“駐京呼圖克圖”及其他許多外呼圖克圖、諾們汗等寺院所在地,也是清王朝及國民黨政府利用宗教,執行所謂“因其教不易其俗”的典型地區,這個地區的格魯派著名寺院有塔爾寺、佑寧寺、廣惠寺、卻藏寺、東科寺、扎藏寺、瞿曇寺、夏瓊寺、的扎寺、丹斗寺、邊都寺、斗合斗寺、古雷寺、喀的喀寺等;
(2)黃南區???
是格魯派鼎盛地方,也是舊派爭雄地區,直到解放前,還保存著不同形式的政教合一制度,也是藏傳佛教與苯教并存的地區。在這個地區里,格魯派著名寺院有:隆務大寺、德慶寺和古哇寺;
(3)海南地區??
格魯派大小寺院有多座,較著名者有如下數處:智革爾貝宗寺、拉加寺什藏寺等。
(4)海北地區???
格魯派在海北地區沒有大規模的寺院,所有者一般是海東地區各寺院的支寺,如門源縣的仙米寺,朱固寺屬于大通廣惠寺,祁連的阿里克寺。這些寺院,在宗派傳承上沒有什么名氣,僅為當地農牧民們信奉的小寺而已,海晏的新寺規模雖不大,僧人也不多,由于它是白佛察罕諾們汗所駐的寺院之一,所以為一般人們所稱道。
(5)海西區???
海西的格魯派寺院,皆規模小而僧侶不多,如:都蘭寺香日德寺阿漢達熱寺。
(6)果洛地區???
在青海省,由于歷史上土默特蒙古及厄魯特蒙古相繼崇奉格魯派,而他們又與中央政府關系密切,在清王朝“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政策下,為厄魯特蒙古所尊崇的格魯派喇嘛,頗受清王朝的優待,所以海東、黃南、海南、海北、海西等地,格魯派大行,寺院眾多,規模較大,僧侶人數不少,且人才輩出,聲勢炫赫,其影響不僅在上述各地,主要還在于內蒙地區。而果洛、玉樹地區,各派競爭劇烈,教區的劃分,僧統的區分,較上述各地比較嚴格。甲派所屬的地區,乙派想擠進去奪一地盤,頗不容易,除非有較大聲望的政治與宗教方面的人物出面。果洛地區格魯派的流傳,與同德拉加寺香薩班智達及甘南拉卜楞寺嘉木樣呼圖克圖的聲望分不開,尤其與拉卜楞寺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政治、經濟中心分不開;果洛的一些部落頭目與歷來負責拉卜楞寺政治經濟實權人物有密切關系。如康干部落的康克明與黃正清的親戚關系等等。因此,果洛地區的格魯派寺院,過去雖受海南拉加寺的一定影響,但近幾十年來,這種關系逐步為拉卜楞寺所奪去。明確地說,果洛是馬步芳家族與黃正清家族互相爭奪的地區,馬步芳家族以拉加寺為工具,向果洛推進,而黃正清家族則以拉卜楞寺為工具,向果洛浸透。但由于果洛地區還有藏語系佛教的其他各教派,它們各憑其歷史影響與社會根源,根深蒂固,保持原有的勢力。馬步芳家族對果洛地區橫征暴斂,殘酷屠殺,促使果洛與拉卜楞寺的關系進一步加深,而各教派鞏固各自的教區,又使格魯派也難以發展。因此,格魯派在果洛地區情況不如海東等地區那樣高高在上,而成為各派并存的局面。解放前,果洛地區的格魯派著名的寺院有:年茂寺,位于甘德縣。噶丹卻科林寺,位于久治縣康賽爾部,屬于拉卜楞寺系統。夏豁爾寺,位于久治縣。隆格爾寺,位于久治縣康干部,屬于拉加寺系統。
(7)玉樹地區??
各教派競爭劇烈,教區的區分比較嚴。這個地區中格魯派的興行乃由于第七世達賴噶藏嘉措大力發展的結果。玉樹地區的格魯派著名寺院有:惹尼牙寺、龍習寺、色航寺拉卜寺等。
此外,格魯派較大的寺院,還有有岡桑寺、覺蕩寺(均在治多縣長江南岸)及昂欠的。
2、薩迦派
薩迦派寺廟顏色為紅、白、黑三色,俗稱花教。創始于款貢卻嘉卜,形成于薩勤袞噶寧波。主寺為后藏的薩迦寺,是藏區古老教派之一,也是促進藏區加入統一的多民族祖國大家庭的佛教派之一。這一教派在歷史上對祖國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為薩迦班智達及八思巴。在青海,這一派的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樹地區,按它們的教區劃分,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區包括玉樹、稱多等縣的薩迦派寺院,南區包括迦昂欠、雜多等縣的薩迦派寺院。
南區的薩迦派主要寺院有:
宗達寺
約有僧侶300人,活佛數人,以及曲改寺、碧如拉慶寺、碧如拉穹寺等等。在這個教區內,薩迦派還有不少尼姑寺院和靜房,如東昂拉慶寺靜房等。
宗達寺為南區的主寺,寺上駐有薩迦寺派來的堪布一人,負責傳授教義,傳授灌頂等等,當然其最終目的乃為了經濟剝削征收布施。聚斂所得,一律解送薩迦寺。這個堪布,為薩迦寺的代表,享有較高的聲譽與地位,但還不過問寺院內的法事及日常教務等。
結古寺
這寺的寺主為嘉那佛,以其歷世與內地的關系較密,故有此稱號,意為漢佛。有僧侶約400人,活佛數人。寺內駐有由鄂爾寺派來的堪布1人,所負任務與駐南區者相同,惟一區別是前者由薩迦寺直接派出,而后者則由薩迦三大支派之一鄂爾寺派出,直接對鄂爾寺負責,間接則對薩迦寺負責。北區的著名薩迦派寺院,除玉樹結古寺外,有稱多縣尕藏寺(約有寺僧300余人)、東車寺、玉樹縣圖登寺、朗慶寺等等。
玉樹地區的薩迦派各寺院中,多戒行嚴謹的僧侶及學者。此外,這個教派,在其教區以內(在青海藏區,藏傳佛教各派,為了競爭,常按歷史上的習慣,劃分各自的教區,在本教區內堅決排斥其他教派的傳布和招收剃度僧侶。有的甚至引起糾紛)的中心村莊中設有薩迦觀,由薩迦寺派高級僧侶主持,他被人們稱為薩迦喇嘛,其任務是給信徒念經等一些小型宗教活動,但不與本派的寺院相矛盾,所聚斂的財物,直接解送薩迦寺。
薩迦派對本派的僧人,控制較嚴,例如,對比丘的授戒,常集中在本派的薩迦寺、鄂爾寺等幾個大寺中舉行,本派各地寺院的僧侶,必須于適當的時期內到薩迦寺等處朝拜受戒,方能成為比丘,否則僅是沙彌而已。
在海東區,原來有許多薩迦派寺院,但都先后改宗格魯派,現在只有與同仁縣接壤的甘南甘坪寺保持著薩迦派的傳承,對附近沒有大的影響,僅是薩迦派曾在此地流行的象征。在果洛地區,與阿壩接壤的地方,由于鄰近阿壩藏族自治州中較大的薩迦派寺院,如底外爾寺等,因而有少數信仰薩迦派者,但沒有像樣的寺院。其他如海南等地區,沒有薩迦派寺院及傳承。
3、噶舉派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后宏期興起的一個教派,俗稱白教。這個教派,原有兩個傳承,一個開始于瓊波南交,稱為香巴噶舉;另一個傳自瑪爾巴,至達波拉結。1079—1153年正式開始噶舉教派,稱為達波噶舉。它有4大支系,8個分系。前者在藏區已經式微,其名不彰。后者在歷史上曾起過一些作用。在青海,噶舉派只流傳于玉樹及果洛地區。至于海東等地的噶舉派,早已改宗格魯派,已無跡可尋。
噶舉派中的香巴噶舉派傳承,一般認為它已泯沒無聞,但實際上,它仍在曲折的道路上頑強地傳播著。它在青海玉樹地區,尚保存有一個寺院——昂謙縣東巴鄉的公保寺。這個寺院雖然規模很小,但它代表著一個被稱為早已結束了傳承的佛教教派。
噶舉派由于支派繁多,各有傳承,所以它的僧侶,在外表上也不一樣,有出家留發者;有留頭發、戴著各式各樣青銅頭飾者(如日、月形者),不一而足。
噶舉派在青海主要流傳于玉樹地區主要流派和代表性寺廟有:
(1)噶瑪噶舉??
亦稱甘倉噶舉。它是藏傳佛教中最早創行活佛傳世制度的一個教派,影響較大。其他教派紛紛效法,蔚然成風。它在玉樹地區的寺院,計有昂欠縣的關夏午寺(寺僧約300人)等,玉樹縣有班慶寺(寺僧約100余人)、禪古寺(寺僧約100余人)等等,以上各寺都有活佛,人數不等。
(2)周巴噶舉???
創自藏巴嘉熱耶喜多吉。在玉樹地區,這個教派的寺院計有昂欠縣的采舉寺(寺僧約300人)、楚秀寺(寺僧約200人)、薩麥寺(寺僧約100人)等。玉樹縣的拉秀底青寺、阿寺等各寺都有活佛,人數不等。
(3)止貢噶舉???
創自止貢巴仁欽貝。在玉樹地區,這個教派在昂欠縣有隆尕爾寺,寧藏寺等等。以上各寺,都有活佛,人數不等。解放前,這個教派的玉樹縣居扎寺活佛德敦仁慶卻主野心勃勃,想統一各寺,自立為這一支派在玉樹地區的領導人,終因各寺反對而罷休。
(4)寧多噶舉???
這個教派是噶舉派四大八小支派以外的一個支派,系由噶瑪噶舉中分出者。它融合舊派與噶舉的教法而自成一個宗派,在佛教的宗派上屬于噶舉派,但一般則又把它列入于舊派的白玉系,因它們對經籍的念法、教義的觀點,修觀及寺院等都基本相同。這一派流傳在玉樹地區昂欠縣的有闊且寺,(寺僧約300人)、乃多寺,流傳在玉樹縣的有拉秀蘇魯地方的寧多寺等。以上各寺都有活佛,人數不等。
(5)巴絨噶舉??
創于達瑪旺秀,這一教派在青海玉樹地區流傳的寺院,著名者有覺扎寺(亦譯作覺拉寺)是巴絨噶舉在玉樹地區瀾滄江邊建立的小型政教合一的統治。解放前,覺拉活佛即是這個政教合一統治的頭目,它比起稱多縣長江邊的拉卜寺政教合一統治規模較小。拉卜寺的頭目,在清王朝及國民黨政權扶持下,頭銜為百戶,而覺拉寺頭目則為小于百戶的百長。這兩個小型的政教合一統治,是兩個不同教派在玉樹地區所建立的,直至解放前,它們仍保存著這種統治形式。巴絨噶舉,在玉樹地區有寺院五六座,這個被稱為衰敗沒落的教派,在玉樹地區還仍在流傳。
(6)葉爾巴噶舉????
創自伊喜鄒巴,這個教派僅流傳于玉樹昂欠地區,只有一座寺院,稱為達那寺,約有寺僧200人。這個教派也屬于絕無僅有的教派,除玉樹地區外,在其他地區,都已消失。這個教派的這座寺院,與藏區民間流傳的史詩《岑·格薩爾傳奇》有某種聯系,據說岑·格薩爾的一些遺物,直至解放前尚在該寺存放云。
另外,噶舉派中的香巴噶舉派傳承,一般認為它已泯沒無聞,但實際上,它仍在曲折的道路上頑強地傳播著。它在青海玉樹地區,尚保存有一個寺院——昂謙縣東巴鄉的公保寺。這個寺院雖然規模很小,但它代表著一個被稱為早已結束了傳承的佛教教派。果洛地區的班瑪縣,亦有噶瑪噶舉派流傳,者班欠寺、居代寺,俱系第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吉所建。
4、覺囊派
因在覺囊溝(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個山溝內)建立的覺囊寺,發展傳承的教法派別叫覺囊派。覺囊派所傳承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授的一切顯密教法,其中有一重要密法叫時輪金剛法,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講一切密法精華重要的一支。 覺昂派淵源于域摩孜覺多吉,盛于篤撲巴喜饒堅贊。覺囊派與被視為正統的格魯派的主張完全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覺囊派自稱它的教義是直接來自印度的,它的其它教理和教法大多來源于薩迦派,所以覺囊與薩迦在觀點上較為接近。在實修方面,覺囊派屬于顯密兼修,除了在見解上的解釋外,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薩迦、噶舉、格魯、寧瑪都無大差別。覺囊派是在佛教教義上持有異說的一個教派,因此,被藏區正統佛教斥為異端,屬于泯滅的教派。
清初,格魯派在藏區躍居統治地位,第五世達賴喇嘛將達丹丹曲林寺為格魯派寺院,易名噶丹彭措林寺,衛藏其它覺囊派寺院亦相繼改宗魯派,該派遂在今西藏地區基本衰編絕,但要相對閉塞、偏僻的四川阿壩州的壤塘、馬爾康、阿壩三縣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瑪、久治、甘德三縣保存下來。青海果洛與阿壩交壤的紫爾噶地方,有木塘寺,是當前覺囊派在衛藏地區唯一的根據地。寺主為贊塘曲結活佛,活佛有才舉倉、藏巴茍慶等,約有僧侶300——400人,這寺有《覺昂派教史》的刻版,流傳于各地,頗負盛名。但在青海果洛有許多教徒,因此,果洛班瑪縣有該教派的寺院——嘉官寺(亦叫雅塘寺),甘德的當元寺與多托寺等,都是木塘寺的屬寺。今仍存覺囊派寺院34座,有僧約4053人(號稱7000人),如壤塘的藏哇寺、曲爾寺、澤布基寺、紅土寺、夏炎寺、亞爾堂寺,貢巴拉崗寺等寺,以及分布在阿壩,馬爾康和青海南部的孜郎寺、巴朗寺、康山寺、扎西曲林寺、隆什加寺、扎西曲朗寺、嘉木達寺,數百年來仍在沿襲本派的教法傳承,有其獨特的修習廣泛和活動方式。
5、寧瑪派
亦譯作寧瑪哇或娘瑪哇,俗稱紅教。這是藏區佛教的古老教派,它在全省都有流傳。舊派流傳的方式有兩種,一類出家為僧,一般都剃掉頭發,也有留著發辮的(不盤在頭上),但都披袈裟穿禪裙。另一類則在家修行,留著頭發,盤繞在頭上。藏民稱其為咒師,其它民族通稱為本卜子。該派流傳的情況如下:
(1)海東區
舊派主要流行于黃河及湟水流域,沒有大的寺院,以在家修行者為多,大多受古朗倉活佛的領導,在舊派各支系中大都屬于作慶系。
(2)黃南與海南區
這兩個地區是安木多藏區的舊派集中地方,分別以海南尖扎縣直康拉卡,同仁縣雙朋喜的雅瑪扎西且寺、觀拉卡寺、江隆寺,共和當家寺為中心。這兩個地區的舊派支系較多,各有上師與傳承,在解放前,都以古朗倉為總教長。尖扎縣屬舊派歸古朗倉領導,古朗倉為一開明的宗教人士,曾出國朝圣,他在漢藏文化交流及藏族教育等方面,做了不少促進工作。尖扎縣舊派沒有集中的出家為僧的寺院,一般以咒師形式在家修習,傳承上屬于舊派作慶系。尖扎康揚鄉的南宗寺,為舊派的尼姑寺院。這個寺院藏有舊派各種經籍刻版,供人們印刷,如隆慶然絳巴智美鄂賽爾著《七寶藏論》等。
同仁以有持橛(咒師修煉到一定階段,經過一定的手續,都有一根木制的神橛,上刻佛像等,其作用與道士的令牌相似,為咒師的主要法物)咒師千人著稱,著名寺院有:曲雅瑪扎喜且寺、江隆寺、阿仲寺、觀拉卡寺。
(3)果洛區舊派著名寺院
白玉寺澤達寺查朗寺多周寺。
(4)玉樹區舊派著名寺院
改加寺、隆主寺、拉雅寺、乃典寺、永夏寺。這些寺,都屬于舊派惹那林巴系,為百年前新分出的一系,為僅次于敏珠林、尕托等系的舊派支系。
其特點是:出家為僧侶者較多,在家咒師較少;正統的各系如多吉扎巴、敏珠林巴、尕托巴、作慶巴、謝慶巴、白玉巴等較少,新興的惹那林巴、德賽林巴分布較廣;尼僧寺院較大且著名。
6、苯教
苯教在青海,因安木多藏語讀音與康藏地區稍異,故除玉樹區外,通稱為“溫布”。無論溫布或本教,在青海的流傳情況是這樣的:在黃南、海南地區流傳較廣,海東與果洛地區則較少,玉樹地區基本上沒有本教的活動。
(1)黃南地區??
黃南地區的本教一般屬于如下兩個系統。甲、萬加倉系統,屬黑本教。乙、當堪倉系統,屬白本教。兩者流行于澤庫的萬加,同仁的麻巴、朗家、貝乃亥等地以及海南的一些地區。這兩個系統,人數不多,沒有大規模像樣的寺院,領導人的家廟基本上都是本系統的寺院,大都是咒師,僧侶不多(教派領導人既是僧侶,又是咒師,可娶妻)。他們信仰自己的教祖敦巴辛饒,有自己的經典、教史。他們不信仰佛教釋迦牟尼,也不念佛教的經典。佛教自是佛教,本教自是本教,分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這個宗教由于自8世紀以來,不斷受到政治迫害,為了生存發展,便不斷吸收一些佛教的儀式如出家為僧、咒師蓄發辮、密教等,也把它自己的一些儀式如禳災、祈福等,滲入于佛教之中。出家僧人所披的袈裟等,乍看起來,也有一些像佛教僧人所用的,咒師的服飾也近似于佛教舊派咒師,但實際則形式各異。教徒的生活習俗也有自己的一套,保持著它的特性。在同仁、澤庫等地,過去由于長期處于夏日倉政教合一的統治之下,他們對佛教的寺廟及夏日倉表示恭順,并承擔隆務寺及屬于本部落寺院法會的費用。在這一點上,同甘南地區黑錯一帶的本教徒對嘉木樣及拉卜楞寺表示恭順服從,承擔佛教寺院的法會差役一樣,但這一點不能認為是宗教信仰上的關系,而只是政治上的關系。有趣的是,他們到佛教寺院禮拜時,不采取佛教徒自右向左饒寺的方式,而仍以他們自己的饒寺方式——自左至右的方式來進行。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到黃南視察時,他們列成一個隊表示歡迎,所用的儀式、服飾等,都是他們自己的一套,并沒有采用佛教的方式。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史,這是藏族政教史中較為古老的一種歷史書籍。在佛本兩教并存的地方,人們基于宗教上的成見,甚至有少數互不通婚的情況。一些不了解藏區存在著兩種宗教的人們,不深入了解兩者的社會根源與歷史根源,分不清兩者根本相異之處,乃以表面現象來概括實際上的差異,認為本教是佛教的附庸,為佛教所同化了的一個支派……這是抹煞本教實際存在的手法,是不正視藏區社會根源與歷史根源的。
(2)海南區???
分布于貴德、共和兩縣,著名寺院有:貴德東車的卻摩寺、賽加寺、尕撒爾本教經堂。
(3)海東、果洛等地???
沒有本教的寺院與活佛,但零星的教徒所在有之,如在湟中、循化等縣藏族地方,尚有一些本教徒,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
如上所述,黃南及海南的苯教,由于過去處于當地佛教優勢的壓力及政治上各種類型的政教合一統治之下,一部分苯教徒逐漸形成一個支派,他們除保持本苯教義外,還會誦佛教的度母經、白羅傘蓋經等,因而被佛教徒稱為花苯教。這個支派與正統的苯教稍有差異。他們有句口頭禪,說“我們與佛教說法不一,但走的道路是一致的。”看來,被國內外的“藏學”者們侈談佛苯兩教“互相接近、日趨融合”的說法,可能就來源于由于這個支派。但是,這僅是苯教的一個小小的支派,而不是苯教全體。藏區的佛教并不承認花苯教是它的附庸或流派,而花本苯教也并不承認佛、苯是一個宗教,對花苯教的稱謂抱反感,他們仍然認為佛苯是兩個宗教。因為它們自始至終認為是敦巴辛饒的教徒,而不是釋迦牟尼的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