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七)

  十五、福建

  94、福州市涌泉寺-**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6ki908=]ik,OWER?”@

  涌泉寺在全國有三座:四川三臺涌泉寺、遼寧大連涌泉寺和福州涌泉寺。福州涌泉寺建在福州市內海拔455米的鼓山上。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巔有巨石如鼓,每逢風雨大作,顛簸激蕩有聲而得名。涌泉寺位于山腰海拔455米處,前臨香爐峰,背枕白云峰,風景秀美,為福建名剎之冠,福州五大禪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廟之一。

  涌泉寺創建于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初名華嚴寺。據清代黃任記載《鼓山志》:涌泉寺“其先為潭,毒龍居之”。從事裴胄認為“神物所蟠,宜寺以鎮之”,請高僧靈嶠入山誅茅設臺念《華嚴經》。遂成“華嚴寺”從此龍不為害。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閩王王審知延請國師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賜名“國師館”,聚徒千百,稱盛一時。因天王殿前有羅漢泉涌出,后梁乾化五年(915),遂改名為鼓山白云峰涌泉禪院。宋代宋真宗賜額“涌泉禪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改稱涌泉寺,一直沿用至今。永樂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兩次毀于火災,殿堂殘存無幾。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天啟間相繼修復,后幾度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清順治初僧元賢又主持重修。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涌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于天王殿寺門之上。

  明清以來,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輩出,先有永覺、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蓮,近代有虛云、圓瑛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蓮法師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檳城建極樂寺為鼓山下院。古月禪師住持涌泉寺期間,帶領僧人將寺廟修繕一新,盛極一時。1929年,近代名僧虛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請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領僧眾,重振宗風。首先革除掛名職事,建立禪堂規則,恢復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維那等首領執事。其次,創辦鼓山佛學院,請慈舟法師主講,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經經版,編《鼓山經板目錄》。

  涌泉寺占地約1.7公頃,前為香爐峰,后倚白云峰,整個寺院建在山峰的頜處,依山偎谷,檻廊連綴,大小殿堂簇擁其間,堪輿行家稱為“燕窩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無論是步行、乘車,還是坐纜車,都看不到寺院,即使進了山門,仍見不到規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說。的奇特建筑格局。今日的涌泉寺仍保持著明清的建筑風格。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

  涌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價值連城。陶塔是指涌泉寺前兩側的一對陶瓷千佛塔,此塔燒制于宋元豐五年(1082),立于東者名“莊嚴劫千佛寶塔”,立于西者名“賢劫千佛寶塔”。通高8.3米,座徑1.2米,木構八角九層樓閣形式,現東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懸掛陶制塔鈴72枚。這兩座陶塔國內罕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寶。寺內藏經閣,保存明以來佛經雕版萬塊,成為涌泉寺的第二大寶。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經史,據《鼓山涌泉寺經板目錄》一書統計,至1932年止,共刻經359種,其中明刻84種,清刻195種,多為楷書方冊,精妙絕倫。1929年,弘一大師來寺,見后大為贊嘆,譽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大師倡緣刷印十九部道霈禪師的《華嚴經疏論纂要》贈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經及佛學著述板片3613塊,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塊,各種佛像、書畫板片66塊,總計11375塊。其中用“貝多羅”樹葉制成的巴利文南傳佛經七種和歷代高僧大德刺血書寫的經書657冊,此為涌泉寺的第三寶。涌泉三鐵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寶殿內三圣像前安放著一張鐵絲木供桌,據說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陰則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鐵樹,兩雌一雄,靈氣獨鐘,雌樹黃花如絨球,雄樹花型似絨塔;別處鐵樹罕見開花,唯這三株年年開花,真是奇觀,游人可飽眼福。三是寺僧齋堂香積廚中,有一口大鐵鍋,口徑達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飯需放5包大米,1噸水,可供千人食用。-**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6ki908=]ik,OWER?”@

  從寺門沿著石砌的臺階,步入天王殿。殿門有一副對聯:“面對爐峰,何用隔江招手;背臨屴崱,請看頑石點頭。”殿中供奉著塑金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兩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對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樾信心時,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么來由”過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題刻《石鼓名山》四個大字,中間橫橋臥波。左右有兩廂樓、鐘鼓樓對峙。鐘樓上有一口鑄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鐘,以銅為主,與金、銀、錫合鑄,重約兩噸。鐘聲洪亮悠揚,余聲不絕。鐘身刻有《金剛般若經》全文,共6372字。

  沿長廊拾級而上,兩側是閩王祠、伽藍殿,正中為大雄寶殿。*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國學網kyRBw

  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大雄寶殿是涌泉寺的核心。殿中間有三尊釋迦牟尼塑像,稱為“三世佛”,塑于明朝天啟元年。佛像造形細膩,慈眉善目,十分傳神,身披唐代服裝,不著梵服,金碧輝煌。殿內兩尊1米多高的銅鑄小仙童,頭上打雙結,兩頰留酒窩,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神態天真,是本世紀初福州銅綠藝術杰作。在三世佛的背面,有清康熙年間鐵鑄的三圣像,外表貼金,每尊重2300斤。這三尊觀世音塑像形態優雅、做工精細,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鑄造工藝。三圣像前安放著一張“鐵桌”,是由鐵絲木制造的供桌,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為鎮寺之寶。據記載,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間(1666年)海外華僑弟子捐贈。它通熱見潮,入水即沉,遇陰則潮,遇晴漸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后;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為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艷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制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它與圓通寶殿的清光緒十三年(1882)繪制的故事彩繪75幅皆是涌泉寺最珍貴的文物之一。*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國學網kyRBw3q2tq

  圓通寶殿西側有圣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為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大雄寶殿后為法堂。東側下方為藏經樓藏經樓建于順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經2萬多冊,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御賜的佛經《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樓影印《日本續藏》、《雜藏》善本,康熙年間彩色繪制的《佛祖道影》貝葉刻經600多冊。所藏佛經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為珍貴。《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陽縣后山報恩寺刊印的《大藏經》。涌泉寺所藏762卷,雖非全部;但字體秀麗,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國內已很罕見。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師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120卷,分裝48冊,雕板2425塊,這是康熙年間具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十分珍貴。1925年,弘一法師曾印了幾十部贈送給日本各大寺這里所藏的佛經、佛像雕板13375塊,馳名國內外。過去由福州佛學書局承印,在國內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學者常盤大定博士來考察佛教史跡時,稱涌泉寺為“中國的第一法窟”,對這里的藏經、藏版作了一個多月的調查。

  涌泉寺還保存著唐代以后的陶瓷器,宋代陶制觀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明清書畫、佛像和法器,清臺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泰國的銅鐘和緬甸、印度等國的貝葉經等文物。香積廚里還保存著四口鋼鐵合鑄的巨鍋,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徑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出寺東行,過放生池、迴龍閣,再拾級穿過密林幽徑即達靈源洞。靈源洞為兩峰夾峙之深澗,深達6米~7米。此處山石疊嶂,古樹蔽日,苔痕斑駁。從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山石上到處是奪目的摩崖題刻,堪稱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張元斡,明謝造制,與近現代太虛法師、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題刻最為著名。在“蹴鰲橋”下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另有宋嘉祐辛丑年(1061)施無長題的“喝水巖”3個楷書大字,更引人注目。據說開山祖師神晏在此念經,因惱于澗中流水之喧嘩,于是大喝一聲令溪水改道,所以稱“喝水巖”。臺灣何希梁五言詩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絕喧豗,猶有懸崖瀑,還從雨后來。”“喝水巖”之南有“石門”,兩石相峙,僅容一人通過。觀音閣泉:穿過石門有觀音閣。這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頭嘴中噴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稱之為“龍頭泉”。水質可與杭州“虎跑泉”媲美。涌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景點。

  95、福州市西禪寺 

  原名長慶寺,因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該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山麓之鳳尾村,福州大學南側,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該寺在東南亞影響很大: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擯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寺下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許多海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成為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yF4國學網Itryker國學網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克家《三山志》載: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煉丹士王霸曾在此修道,每逢饑歲,便靠賣藥賣金丹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后來王霸“蟬蛻而去”,羽化成仙,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祠紀念。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見王霸住所上空有五色彩祥云匯聚,于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后寺成,名清禪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歷史。五代閩國長興年間(930-932),閩王王延鈞更名長慶寺,寺名遂沿用至今。西禪寺在唐代最為鼎盛,在高僧大安和慧稜先后住持下,香火興旺,寺僧眾多,大安任住持時有僧三千多名,慧稜任住持時有僧1700多名。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后遭戰亂,北宋初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復建。景祐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寺”。南宋初再遭兵燹,理宗嘉熙年間(1237-1240)再次重修。

  西禪寺在元兵攻宋中焚毀,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僧人又重修古剎。明朝英宗正統二年(1437),西禪寺在寺僧定心主持重修;明毅宗崇禎十年(1637),明梁法師再次重修。不久又毀于明末兵燹。清順治七年(1650)粵東空隱禪師來訪唐代建寺的懶安禪師舊跡,福建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此間空隱、繼云等禪師相繼住持西禪寺,對寺廟進行了維修。但同治年間,又毀于太平天國兵火,西禪寺出家的微妙禪師云游后,于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經多方集資,于光緒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辟寄園和放生池。抗戰中,西禪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毀于日軍炮火,后由監院證亮、梵輝等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1966年年“文革”動亂期間,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余。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才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并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擴充到今日規模。

  長慶寺1130余年間,出數位高僧:唐朝有大安和慧稜,宋代有宗元和元智,元朝有佛鏗和道杰,明朝有定心、明梁、續乘、明方,清朝有空隱、繼云、微妙等。

  大安禪師(793-883),又稱懶安,福建福清縣人,據寺內保存來的唐代碑刻《塔內真身記》載,大安法師是在黃檗山出家,24歲時在浦城縣乾元寺受戒,后至江西參拜百丈懷海禪師,又在湖南溈山居住30年,接任溈山密印寺住持。興建西禪寺時,大安回到怡山,從者甚眾。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賜其號延圣大師,并賜紫袈裟和開元藏經給西禪寺。在大安禪師的住持下,西禪寺有僧三千人,規模宏大。大安圓寂后,謚號圓智大師,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嶺),塔內有唐刻《塔內真身記》石碑。1953年,《塔內真身記》出土,現這一珍貴文物珍藏在西禪寺客堂,成為研究早期西禪寺歷史的珍貴史料。*ek

  慧稜法師俗姓孫,杭州鹽官(今嘉興海寧)人。在蘇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義存禪師門下參學三十年。后梁開平三年(909),任西禪寺住持,當時有僧侶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后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后唐長興三年(932)慧稜圓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內尚存慧稜禪師紀念塔及林文盛撰寫的碑記,為西禪寺重要文物古跡之一。

  微妙禪師,又名耀源,福建仙游縣人。他15歲在西禪寺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時,見殿堂廢圯,大雄寶殿的三寶佛頭戴斗笠以遮風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禪寺。1876年,他赴京諸經,光緒皇帝賜《龍藏》一部,康熙御書《藥師經》一部。隨后,微妙又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及臺灣等地莫款。回國后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辟寄園和放生池。微妙禪師之徒賢慧、性慧在新加坡建雙林寺,其規模與西禪寺略同,為海外最大寺廟。另外,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禪寺的廄院,并派僧師常住管理。西禪寺現存數座建筑物中,有不少清代臺灣同胞所留的遺跡。*ek

  西禪寺占地100多畝,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廊廡相通、庭院廣闊、紅梅翠竹、清松古荔環繞其間,十分巍峨壯觀,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致,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國學網 X_ahCVG*Xe12wb

  門坊名冠全國最大,坐西朝東。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大雄寶殿規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襯墊石雕蓮花座,旁列十八羅漢,造型灑脫。屏墻后背繪有大型壁畫,門外有鐵塔長燈。藏經閣后新建玉佛樓,內藏華僑捐獻的緬甸大玉佛兩尊,一坐一臥,坐佛高2.95米,臥佛長3.7米,為全國最大的玉佛。大雄寶殿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怕山,溯當年初辟荊棒,七源通斗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龍象,上方鐘梵迦陵。”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是清代臺灣巨富,居淡水縣。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花叢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樹,盤根錯節,高不過3米,粗于則雙臂難摟,標名“宋荔古跡”,非同凡品。對峙在左側的一株唐代慧棱禪師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幾年前已枯毀。西禪寺以盛產良種荔枝而馳名中外。今寄園內花木似錦,有古荔枝數百余株。西禪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國學網kyRBw3q2tq

  據《西禪荔枝譜》記載: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謂之蛀核,皆小實也”,每年從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為福州人的時尚。自唐以來時人爭相品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品荔,留下許多軼事和詩詞。現在,西禪寺仍年年舉辦荔枝會,名人雅士在此吟詩作畫。“怡山吃荔”成為韻事。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遠閣,就是歷代名家應邀品荔吟唱的所在。其中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莘田的“荔支風點佛龕燈”傳世,廣布佳話。1937年,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啖荔后留下七絕一首,其中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的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訪遏時,題詠一絕:“百柱堂空觀劫后,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 引向庭前看荔枝。”

  新建觀音閣

  1994年,由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僑僧談禪法師募捐130萬元港幣建造。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造像總高11.3米,膝間橫寬4.5米,以40噸青銅鑄就,為全國僅見。

  新建的玉佛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臥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新建的報恩塔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筑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新建的報恩塔和塔旁的“五百羅漢堂

  藏經樓內藏有雪庵禪師朱底金字百壽屏,清康熙御筆的《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寺內名勝古跡甚多,有傳說梁代王霸升天之沖虛觀及白龜吐泉遺址,有唐開山祖懶安禪師《塔內真身記》石碑、唐慧稜禪師塔、唐七星井、弘一大師放生池碑,歷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綱,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曹學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跡。

  96、福州市林陽寺 

  林陽寺在福州市北郊瑞峰之麓,距市中心19公里。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法系為曹洞宗。為福州五大禪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全國重點寺院。*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國學

  據宋《三山志》記載:林陽寺創建于五代后唐明宗長興二年(931),明代《閩都記》則記為后晉天福元年(936年)創建。當時叫“林陽院”,又叫“瑞峰院”,開山祖師是志端禪師。志端(891-969年),福州人,開創林陽寺并任住持,此后該寺著名方丈還有隱山、慧觀、廣賢等。明朝初年,林陽寺廢圮。明末,《五雜俎》作者、著名學者謝肇淛曾探訪過該寺,并賦詩一首,描述其頹圮荒涼景象:“叢林一片掩垂藤,敗鐵生衣石闕崩。夜雨孤村聞斷磬,春畦隔水見歸僧。山荒荊棘無鄰近,嶺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風時打佛前燈。”明萬歷四十年(1612),大淵法師在這里重建佛堂,改稱“林洋寺”。明末又毀于兵燹。清康熙十二年(1673),又予以修復。,清光緒年間,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禪師來寺為方丈,發愿興復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五年,足跡達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將寺名改為“瑞峰林陽寺”。古月禪師弟子凈緣、悟正等并在方丈室建塔,安奉古月大師靈骨。現存的建筑格局就是在清末留下的。1930年,圓瑛法師任林陽寺住持,寺院興旺。“文革”中又慘遭破壞。1981年,林陽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1981至1985年,僧人對整個寺院都進行了重修。廣賢法師為林陽寺現任方丈。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國學網 X_ahCVG*Xe12wb

  現存寺院為整組建筑群大體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中軸主體建筑,左右峙立鐘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報恩堂、西歸堂、地藏王殿、禪堂、念佛堂、齊堂、香積廚、庫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樓等二十多個殿堂,占地面積1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7704平方米。*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國學網kyRBw3q2tq

  寺院的山門大墻臨湖而建,朝東。門柱上有兩副對聯:“林峰滿瑞氣青山不老,陽光照大地綠水長流”;““一切諸苦皆消滅,百福妙相具莊嚴”。o_y國學網,mFGY:{國學網”d_2345nm,國學網 X_ahCVG*Xe12wb

  大雄寶殿殿前橫匾上“大雄寶殿”四字,為清末陳寶琛題寫。大雄寶殿東側的齋堂柱礎下,有宋代臺基石4塊,各鐫“女弟子某氏某娘舍”題。玉佛殿后的“客堂”正中掛有20世紀日本的一幅觀世音絹畫珍品,兩旁柱子上掛著明宰相葉向高手書楹聯:“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為一書法珍品。殿內還有弘一法師書寫的“證無上法”橫匾,并保存著一口清康熙五年鑄造的大鐵鐘,重600公斤。法堂位內藏有清雍正年間刻印的六大櫥數千冊佛經。鐘樓內懸掛一口要兩人合抱的大銅鐘,鑄造于清康熙年間。寺西有南朝陳永定四年(560)建造的一座石構單層圓形藏骨塔。除“隱山塔”外,還有“和尚塔”、“報恩塔”共三座佛塔。另有碑刻三塊,一塊為興寺劉王泉功德碑,二塊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距寺5千米的石牌村與江南竹村又有宋黃勉齋墓、朱熹講學處和石牌庵等許多古跡,另有九峰、芙蓉、壽山諸勝景。群山環合,山上林木蔥郁,尚有數株千年古樹;湖邊綠草茵茵,碧水映著藍天。竹林松塢,風景頗佳。ia國學網drtj8eub國學網hgew國

  97、福州地藏寺 

  座落在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坐東面西,原名“法林尼寺”, 為是福建省有名的女眾叢林和凈土道場,也是福建最早的尼庵。1983年,該寺列為全國漢族重點寺廟。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anrd國學網1`s

  地藏寺創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原名法林尼寺,為福建最早尼庵。后尼散寺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閩王審知時改建為“報恩寺”,后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和擴建,規模宏偉。清同治三年(1864),信徒鶴山樵者等集資將報恩寺的地藏殿重修,并定名為“古跡地藏寺”,并勒石布告:“大清同治甲子年紳耆募捐重建地藏寺大土殿、文昌祠、齋堂、拜臺,重修殿、兩廡山門,公禁不許租停棺柩,寺僧如有不遵,立即斥逐不袋,勒石永記。”但到清末民初,在信堅、自通、秀巖等法師主持下,除宗教生活外,寺內卻成了停住棺樞之所。當時戊戌維新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林旭,在變法失敗之后被清廷殺害,其棺運回福州,就曾停樞于此寺中。1930年間,尼姑德欽法師為“振興地藏”,風餐露宿,勸募江浙。回榕后率雙溪庵尼眾出資接管,重修寺宇。將96具存放在寺內棺木移葬于陳家山。并于民國33年(1944)寺內建火葬爐,移風易俗,為福州最早火化場所,1948年建成骨灰寄存塔,并修建念佛堂。在德飲法師住持下,寺廟整修一新,尼眾也達數十人,成為福建省著名的女眾叢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德欽法師先后擔任福州金雞山地藏寺住持、福州佛教安養院院長。“文革”期間,地藏寺廟慘遭破壞,尼姑還俗,寺廟改作他用。1979年后,地藏寺逐漸恢復舊觀。1985年5月4日,92歲高齡的住持德欽法師圓寂。1989年傳常法師接席,寺院又修建一新,寺內有40多位比丘尼。

  地藏寺現有建筑物為地藏殿、大士殿、達摩祖師殿、彌勒殿、韋馱殿、伽藍殿、玉佛樓、念佛堂、永懷亭、德欽法師紀念室等。大殿懸掛著一口清康熙年間鑄造的450多公斤重的銅鐘。寺宇后院繞筑圍墻,把石山裝飾為園林假山,重疊的巖石裂縫中長出的榕樹、樟樹參天蔽日,景色宜人。寺廟院內還有古榕樹、石碑、古井,古石柱等景勝。寺后有一假山,周圍樟樹茂盛,花木叢生,清雅幽美。其中一株千年古樟,參天屹立。在一巖石上刻著清人鶴山樵者詩一首:“金雞洞里白云間,圍住真山當假山,王岳匡廬常到眼,免攜杖履事登攀”。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anrd國學網1`s

  98、閩侯縣雪峰崇圣寺 

  簡稱雪峰寺,坐落于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雪峰山南麓,距福州市77公里。雪峰山原名象骨峰,海拔800多米。四周山峰駢羅,地勢高峻,溪深而瀑布多。森林郁郁蒼蒼,氣候溫暖,在夏季為很好的避暑之地,在冬季則是賞雪勝地。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雪峰寺頗有名氣。寺院剛落成即被稱為江南第一叢林。當時的雪峰寺有三座大雄寶殿、三座禪堂以及七座齋堂,這樣的規模在南方是很少見。南宋寧宗時列為“五山十剎之一(十剎是杭州中天竺永祚寺、湖州萬壽寺、江寧靈谷寺、蘇州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圣寺、溫州龍翔寺、福州崇圣寺、金華寶林寺、蘇州云巖寺、天臺國清寺)。到了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清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陽寺及象峰崇福寺并稱福州的五大叢林。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寺廟。

  崇圣禪寺由義存禪師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建,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建成,時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今址建造法堂,由閩王王審知資助,里人藍文卿舍田7000畝,屋500間,于是寺宇遍布山麓。據說當時僧侶們多達1500余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賜名“雪峰崇圣禪寺”,此名沿用至今。明永樂二年(1404)與清光緒十三年(1887),崇圣寺的住持法庵、達本兩位禪師中興佛事,兩度重修。民國30年(1941)被日本侵略軍炮火擊毀天王殿一角。民國31年臺風摧毀天王殿和鐘鼓樓。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寺廟已是廢墟一片。1952年以后,政府多次撥款維修,但1966年“文革”中被毀。1979年后,由海外僑胞、僑僧捐助,重建天王殿、鐘樓、鼓樓,重修大雄寶殿和其他殿堂。現任監院,主持寺務的廣霖法師畢業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6國學網knabfrtw4國學網yspanspanrd國學網1`s

  崇圣禪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是禪宗云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中國禪宗經過唐五代有五個宗派(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外,云門宗、法眼宗)特別興盛,所謂“一花開五葉”。其中云門宗和法眼宗都是崇圣禪寺開山祖師義存禪師門下所創立。義存弟子文偃(?-949年)稟承宗風,往韶州云門山創立了禪宗新派別——云門宗。另一弟子師備(837-908年)到福州玄沙院弘法,其再傳弟于文住金陵清涼寺,從者云集,創立禪宗另一派別——法眼宗。因此,后人把崇圣寺視為云門、法眼宗的發源地。崇圣禪寺大殿前有一副對聯:“開東土有二宗,法眼云門五派,靈源通性海;稱南方第一寺,垂檉枯木千秋,勝跡鎮名山”,其中上聯即是指此。唐昭宗天祚年間,法眼宗傳人永明(904-905年)禪師,德高望重,名震天下。當時,高麗國王仰慕永明延壽的善德,派使臣帶信到中國,自稱為永明弟子,由此法眼宗始傳到韓國(高麗)。曹洞宗也經崇圣而傳到日本。因此,崇圣的名聲傳播到中外,中韓佛教的交流以及中日佛教的交流與雪峰崇圣寺有很深的關系。

  雪峰崇圣寺依據傳統寺剎樣式建造,即伽藍七堂式。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位于中軸線上。后邊有法堂,東西兩邊各有相配的建筑物,后邊靠山。其建筑物雕梁畫棟,井然有序,規模龐大,景觀精致。現存的佛堂和僚舍的大部分是在清光緒年間重建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如意堂、法堂、禪堂、功德堂、客堂、難提塔、塔林等組成一個規模宏偉的建筑群。布局結構保持明、清建筑風格。雪峰寺外有古檉樹四株,相傳前二株是王審知與義存手植,后二株是達本禪師手植。法堂旁邊的義存禪師塔、應潮泉、梯云嶺、蓖月池等景觀有24處,其中特別出名的就是枯木庵和難提塔。*ek國學網3Gg

  枯木庵

  在崇圣禪寺寺東南附近,庵因用枯木而建得此名。義存禪師第一次入山時在此修禪。庵分二層,重檐九脊歇山頂。庵子內有株枯木,葉子和枝已經凋落。樹高3.32米,樹圍7.12米,樹已腐爛中空。樹的表皮厚度為7毫米,南面中間有空如門,高3米,寬0.9米。樹中的空間就像房間一樣能容納十多人。樹腹壁刻三行左讀正書大字,每字的大小有12毫米。文章的內容是“維唐天估己丑歲(905年)造庵子及作水池,約伍仟余功,于時廉主王大王”。其筆勢剛健,是國內罕見的“樹腹碑”。 198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庵內供奉有義存禪師的肖像。v$!wjj8_ALs!@e_國學網a5j%^(++e5國學網6

  難提塔

  位于崇圣禪寺法堂后面。這是義存禪師生前親自準備給自己的塔。據《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等記載,義存(822-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歲請出家未準,12歲從父游莆田玉澗寺出家,拜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發,謁福州芙蓉寺靈訓禪師。28歲往幽州寶剎寺受具足戒,后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參拜宣鑒法師,承其法系。咸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當地紳士蘭文卿許他在大枯樹下結庵修行,稱枯木庵。義存振興崇圣禪寺,其寺眾多達1500多人。義存精通禪理,向他求學的人來自全國各地,有真傳弟子文偃、師備等56人。鼓山的開山祖師神晏、西禪寺第四代祖師慧棱(傳泉州招慶寺)、玄妙寺師備(傳漳州羅漢寺)、林陽寺志端、云門宗創始人文偃以及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等許多禪師均出身于雪峰門下。因此,后人把崇圣寺視為云門、法眼宗的發源地。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義存禪師圓寂,唐僖宗賜謚號真覺大師。其生前的著作有《雪峰清規》、《雪峰遺戒》和《雪峰語錄》。3Ggh國學網e_G*(#@!$rbt國學網ybnD7j9;

  難提塔的座臺用三重蓮瓣疊成,是一座八角形的鐘形塔。每面的寬度為1.75米,最上部是環紐的形狀。每層都有一些像鐘乳的石頭,形如鳥蛋,所以又叫卵塔。塔的南面正中有長方形的石碑,上寫“義存禪師塔”。寺有兩株檉樹,據說一株為義存手植,另一株為閩王王審知所植,皆有千年的歷史。古木垂下的樹枝,在風吹來時恰似掃地的樣子。傳說,義存禪師圓寂時說:“雙檉掃地,石卵開花,我會再來。”石卵指的是在義存祖師塔上面的像雞蛋的石頭,它們經歷漫長的歲月,恰如開花的樣子。兩株垂檉仍在掃地。石卵開花是有價值的遺跡。崇圣禪寺大殿前有一副對聯:“開東土有二宗,法眼云門五派,靈源通性海;稱南方第一寺,垂檉枯木千秋,勝跡鎮名山”,其中下對說的就是此事。*ek國學網o9056v231%國學網*<spanRRtgfs
<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南京市| 若尔盖县| 芦山县| 桑植县| 工布江达县| 武宣县| 昭通市| 宿迁市| 石河子市| 库伦旗| 鄂托克旗| 凌源市| 西充县| 隆尧县| 浦县| 吐鲁番市| 武胜县| 辽宁省| 溆浦县| 碌曲县| 克东县| 永兴县| 龙山县| 威信县| 兰西县| 曲阳县| 襄城县| 新宁县| 长乐市| 东城区| 平远县| 临桂县| 长泰县| 望城县| 德化县| 辽宁省| 九寨沟县| 霍山县| 宁海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