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二)
3、南陽水簾寺
位于千里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和開封大相國寺并稱“當代中原四大名寺”。水簾寺是佛教臨濟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北地區佛事活動中心,河南省南陽市佛教協會就設在寺內。
水簾寺始建于年代已湮滅不可考,據歷代碑刻記載,宋元祐三年(1088)、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乾隆八年(1743)均有修葺。千百年來,水簾寺歷遭兵匪災荒,至解放初期,寺院業已荒廢。1949年后,又有僧人在此結茅居耕,至“文革”時期寺廟徹底毀敗,僧徒離散,千年古剎湮設于枯木敗草之中。1983年起,水簾寺在傳虛、印恭、妙俠法師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重修作。自1983年至1993年間,水簾寺先后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樓、毗廬殿、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觀音禪林、羅漢堂、竹林精舍、華藏圖書館、佛教賓館、素餐館和各類房舍共180間,建塔園一處,殿內供奉有各類佛菩薩像128尊,大型木刻金剛經12面,泰國大小銅佛五尊,大鐘一口重1.2噸,大鼓一面直徑1.3米,寶鼎一幢高3。6米,各類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類石碑16通,珍藏《頻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贈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經書二萬余冊。臺灣觀音寺住持如儉法師賠玉佛一尊、臺灣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紅祖衣一件。
二百年來,桐柏山佛教慧燈常明,代不乏人,著名的法師有馬喝奈和尚、月霞法師、了貴法師、通道法師、真空法師、傳杰法師、海墨法師、印恭法師等。據《白云宗譜》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川徵山宗林寺長老、法傳臨濟眾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臺歸,路過桐柏山麓,睹云林峰巒,遂小住此山,并收徒傳法,開壇布教。現任住持妙俠法師,兼任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水簾洞是水簾寺最著名的寺院園林景觀,水簾寺即因此而得名。水簾洞在寺后側,自古以來便是游人匯聚、避暑消夏的理想勝地。水簾洞距地高約二十余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酒在石缽中叮當有聲。洞口被山頂傾泄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涼氣襲人,沁人心脾。
河南南陽水簾寺
4、大相國寺
位于開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原名建國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唐代,日本高僧空海赴長安學習佛法,曾寄居大相國寺。回日后,他在弘揚佛法的同時,創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占地達500余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余人,因受帝王崇奉,地位如日中天,是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為國開堂”的“皇家寺院”,亦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水滸傳》描寫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就發生在其所轄之地。宋代,每逢海外僧侶來華,皇帝多詔令大相國寺接待;四方使節抵汴,必定入寺巡禮觀光。宋神宗時,日僧成尋曾率弟子前來巡拜。日本佛教界出于對大相國寺的欽慕,在京都也設立了相國寺,并承中土佛教之風,將禪寺中高等級者列為“五山十剎”。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相國寺在黃河決口中被大水淹沒。清順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十年(1671)兩次下詔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弘歷皇帝親題“敕建相國寺”匾額。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決口,大相國寺再遭厄運,損毀嚴重。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大相國寺在解放后變為一個類似北京琉璃廠的古玩和文化市場。1992年起,大相國寺恢復佛事活動,并復建了建鐘鼓樓、放生池、山門殿、牌坊等建筑。
大相國寺著名建筑和文化遺跡如下:
空海銅像,在大相國寺“大師堂”內。空海為日本真言宗的開山祖師,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曾居于大相國寺內。他學問淵博,且精通漢文,參照中國草書偏旁,創立了日文字母“平假名”并作《伊呂波歌》傳世,對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現大相國寺設有“空海大師堂”,1992年由日本愛媛縣集資鑄空海銅像一尊,安放寺內大師堂。
大相國寺“大師堂”
相國霜鐘,該寺鐘樓內懸銅鐘一口,高2.67米,重5000余公斤,鑄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該寺的珍貴文物。該鐘霜天一杵,鐘聲悠揚深遠,聲震全城,因此,“相國霜鐘”為汴京八景之一。
開封大相國寺鐘樓內銅鐘
羅漢殿俗稱“八角琉璃殿”,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該殿結構奇特,系八角回廊式建筑,別具一格,為漢地佛寺中罕見的古建筑。殿內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釋迦牟尼講經會”,五百羅漢姿態各異,造型生動,他們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橋流水間,或坐或臥,或仰頭,或俯首,形態逼真,情趣無限,堪稱藝術杰作。該殿歷史上曾遭水患陷于泥沙。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當地采用撬升技術,成功地將此殿整體提升1.67米,在古建筑修繕技術中取得重大突破,這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羅漢殿中間,有一木結構八角亭高高聳立,內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木雕像,高6.6米,全部用木頭雕刻而成,雕工精細,是我國古代木雕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杰作。千手千眼觀音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手心有一只慧眼,總共1000余只,故名千手千眼佛。千手千眼觀音木雕像作于乾隆年間,由藝術巨匠用一株白果樹雕刻而成,這名巨匠大約在28歲時開工,在80多歲時才完工,傾注了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
大相國寺羅漢殿以及殿內千手千眼觀音像
5、登封會善寺
位于登封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積翠峰下。最初為北魏孝文帝所建的離宮,正光元年(520)改建為閑居寺。隋文帝時先稱嵩岳寺,后為會善寺。唐武則天時拜該寺道安禪師為國師,遂稱安國寺,并置鎮國金剛佛像于寺內。唐代還增建殿宇、戒壇、塔等,盛極一時,且高僧輩出,如元同禪師、凈藏禪師、一行和尚等皆名滿天下。僧一行(683年-727),本名張遂,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機械專家梁令瓚一起,共同創制了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等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和演示儀器,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比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剌子模等人要早九十年。他還為唐代制定了新歷法(開元歷,又叫大衍歷)。會善寺寺西山坡上原有他創建的琉璃戒壇,毀于五代,現尚存唐代殘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礎雕鬼怪神獸。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這里又稱封禪寺。宋初趙匡胤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又稱萬壽禪寺。而會善寺之名,流傳至今。會善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來聲名遠播,不僅因寺內現存北齊、東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還與這里名僧輩出有關。該寺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著名建筑和文物有:白玉阿彌陀佛1尊,系明代周王所贈;大雄寶殿前月臺上有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鐵鐘1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寺西有唐凈藏禪師塔;寺內現存東魏至清歷代碑刻24通,尤以東魏天平二年(535年)“中岳嵩陽寺碑”、北齊武平七年(576年)“會善寺碑”、唐開元十五年(727年)“道安禪師碑”、唐大歷二年(767年)“敕牒戒碑”、唐貞元十一年(795年)“會善寺戒壇記”等,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
登封會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