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一)
三、中國佛寺的美學內涵
中國寺廟,明顯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廟宇,它體現著我國傳統的對稱、和諧等美學原則和權利制度;體現著中國大眾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散發著中國士大夫的人文情思。其美學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儒家文化,以及與代表中國佛教精神核心的禪宗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1、佛寺的總體布局體現儒家禮樂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崇高美、對稱美的典型體現
禮樂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它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的道德規范,是以血緣為基礎,等級為特征。表現為尊卑分明,長幼有序,恪守其份,各安其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各階層之間又講究寬容、融通,追求一個安定、和諧的大一統局面。表現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就是四合院建筑。這種封閉而內向的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居中,東西廂房陪襯在側,主次分明的格局,毫不含糊地界定出家庭成員的長幼、尊卑、嫡庶。結構上方正劃一,井然有序,界限清晰,是嚴守倫常、各安其分的象征。其間又有回廊相通,漏窗、花墻隔而未斷,使整個四合院成為一個整體,理所當然被奉為封建禮制建筑的樣板,維護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關系的紐帶。上至帝王宮殿、王府宅邸下至士農工商房舍,無論是恢宏壯觀、氣派十足,還是狹小簡陋,都是大大小小,色色種種四合院的延伸和擴大。
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首先是建筑倫理上的中國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漢地佛教的布局盡管種類多樣,不拘一格,其發展趨向卻是愈來愈講究章法,規范,大大小小的佛寺也是一座座造型規模不同的四合院:圍繞中軸,左右對稱;先殿后堂、主次分明: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后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東側是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櫥(廚房)、齋堂(食堂)、職事堂(庫房)、茶堂(接待室)等。西側是“旅館區”,為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
佛法雖然提倡眾生平等,但寺廟建筑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森嚴的等級觀念。如建筑基座亦分為基礎座和高級座,以顯示寺內建筑物的等級和風格。普通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隨著院落的進深,基座逐漸升高。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筑,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大雄寶殿則置于須彌座上,借助于臺基高隆的地勢,周圍建筑群的烘托,以顯示佛殿的宏偉莊嚴。就連屋頂作為裝飾物的檐角小獸,其大小數量亦視寺院的等級而定,最高等級為十個。至于帝王的家廟,如西安的慈恩寺,北京的萬壽寺,更是一種皇權的象征。
佛寺建筑又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和諧、融通,強調補救的美學特征。寺院園林,無論是城市型、山林型還是綜合性,都是對寺院建筑的補救、調和,將佛殿的巍峨、嚴整、佛像的莊嚴肅穆與大自然的生動流暢、活潑氣韻溝通和融合,讓嚴整規范的寺內建筑與寺外活潑自然的山巒、流水相互呼應,一正一散、一斂一放、一寬一嚴、一張一弛,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交響樂章。另外,寺內建筑格局既強調獨立嚴整,又重視溝通和融合。這在中國佛寺的幾種布局中皆有體現。如在院落式布局中,蘇州寒山寺就采用通透的界面如漏花墻等,使兩種空間相滲透;在廊院式布局中,以游廊、圍墻、天井、庭院等為紐帶,把獨立分散的個體建筑空間串聯起來,以此造成它們之間的過渡與呼應,產生空間的連續感和整體感,如昆明圓通寺有兩進院落,兩院落間以華麗的牌坊貫通聯系,院落后有通透的敞殿,殿兩側有回廊與水榭和大殿相連,中間環繞一泓清潭。這樣的既相對獨立又自然聯系的空間。天井式布局,則是隨地形變化,層次豐富,有含蓄、幽靜之美。如杭州虎跑寺的水院,就是利用兩組建筑群結合天然泉池若干,圍合成情趣各異的天井水院。至于散點式布局,更是運用寺院所在地地形變化大、自然山水條件優越的優勢。在這類布局中,宗教建筑空間與山水園林空間的界面消失了,宗教空間格局完全被突破了,只根據地形變化和景觀特點,自由散點布置建筑。
就連寺廟建筑的設計乃至裝飾,也都體現了通過補救來達到整體的和諧,如屋頂的設計。由于寺廟建筑物形體都較為龐大笨拙,因此屋頂利用木質結構做成曲面型以補救。如正脊與垂脊相交處的“大吻”,造成一種張牙舞爪似有將正脊吞下之勢,給龐大笨拙的寺廟建筑增添一些活躍氣氛。檐角還常排列一對造型生動的小獸。這都是刻意嚴整板滯的寺廟建筑增添一些飛動和活潑。另外,寺廟屋頂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種琉璃瓦,殿內屋梁、檐下的彩繪,也都是為了增加寺廟的富麗和色彩。
2、寺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之美
寺廟,尤其是名剎,本身就是一座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它們各自以自己獨特優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有的以歷史悠久、某個方面第一獨占鰲頭: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白馬寺,中國第一位佛教信徒劉英建造漢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正史記載的最早寺廟——浮圖祠,中國第一位比丘尼凈儉建造的第一個比丘尼寺——竹林寺,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獨樂寺,最早來中原傳教的菩提達摩面壁之所少林寺,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塔——嵩岳寺,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紅螺寺,東南第一禪林——天童寺,嶺南第一——南華禪寺,昆明現存最久的寺廟云南藏傳佛教寺廟之首——噶丹松贊林寺,貴州佛教的第一叢林——弘福寺,北京地區最早的寺廟——潭柘寺,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現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白塔寺等。
有的以佛教尤其是禪宗祖庭聞名,如:中國禪宗發源地——戒臺寺,現存唯一的中國佛教禪宗之源——華林寺,中國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華嚴宗祖庭——陜西戶縣草堂寺,華嚴宗祖庭——陜西戶縣草堂寺,華嚴宗祖庭——陜西戶縣草堂寺,華嚴宗祖庭——陜西戶縣草堂寺,華嚴宗祖庭——陜西戶縣草堂寺,凈土宗祖庭——陜西西安香積寺,曹洞宗祖庭——浙江太白山天童寺,黃檗宗祖庭——福建福清萬福寺,臨濟宗祖庭——河北正定臨濟寺,南山律宗祖庭——西安西明寺,密宗祖庭——西安青龍寺,密宗祖庭——西安青龍寺,法相宗祖庭——西安慈恩寺,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楊歧宗祖庭——湖南萍鄉普通寺,三論宗祖庭——南京棲霞寺,凈土宗祖庭——西山西應縣凈土寺,天臺宗祖庭——浙江天臺山國清寺,日本凈土宗祖庭——山西交城玄中寺等。
有的則以選址和建造的奇特壯美著稱,第一種是將寺廟建在山洞內,稱為洞內寺院。如北京梅花山下的天泉寺,山西呂梁山的興佛寺建在洞內,屬于洞內寺院。洞內建佛殿,可以產生一種地面上沒有的若明若暗朦朧感,再加上燈燭光的搖曳,燃香的飄渺,更能產生一種神秘感和敬畏感。興佛寺建于明代,平面三間,歇山頂,殿前尚有兩座小型廂殿,洞的西側還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準備再建一座佛殿。第二種叫做河上寺院。如河南嵩山龍泉寺,一條河流穿寺而過,大雄寶殿就建在河上。佛在殿中,殿在河上。佛國梵音不斷,河水滔滔不絕,自然更有一番情趣;第三種是河套寺院。河套是指成大半圈的河道,在這大半圈內的土地上建筑寺院,稱之為河套寺院。如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山西陽城潤城,皆是建在河套中的小城,其中的寺院即屬河套寺院。出入寺院,要靠小船來往。外人不能隨便出入寺中。寺院顯得格外安靜,便于修持。當然也更安全。還有的寺院建在孤島上,如鎮江金山江天禪寺,焦山定慧寺,溫州甌江將心江心島上興慶寺、龍祥寺,舟山群島普陀山寺廟群等,其靜修環境又超過河套寺院。有的寺院建在瀑布之前,如河南修武縣百家巖寺,建在百家巖石壁的前端,石壁猶如一面陡峭的石墻,形成天然的屏障。山頂的瀑布從石壁的兩端懸垂而下,飛灑于山門之前,整個寺院籠罩在瀑布之中,成為名聞遐邇的瀑布寺院。有的寺院建在山頂,上摩蒼穹,與天國接近;居高臨下,又顯得無比崇高,顯示佛國尊嚴。因此有條件的寺院,往往都會在山頂建寺。有的則分別在山頂、山腰、山下建寺,稱之為上、中、下三院。峨眉山頂的金頂寺,山腰的萬年寺,山下的報國寺;九華山山頂的天臺寺,山腰的百歲宮,山下的化城寺皆是如此。另外五臺山、呂梁山、崆峒山、瑯琊山等也都有山頂寺院。有的寺院建在山腰,如北京靈鷲峰靈鷲寺,交城石壁山玄中寺,太行山百家嚴寺等。此處建寺的好處是:進寺時往往沿著山溪溯源而上,全寺藏于綠樹紅花之中,不到峰回路轉處,不見寺院;但如站在寺中,則山下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山腰寺院最著名的當屬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的懸空寺。該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有的寺院建在山間峽谷乃至裂縫中,兩邊皆是陡峭的山峰,更顯得氣象森嚴。如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建在大山裂縫中。兩側均為高陡的絕壁。從下斜上為千步石階盤旋而達山頂。石峰間有座跨谷凌空的單卷大石橋,高達70多米。橋面上建有一座佛殿,為磚木混合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九脊歇山頂,上復琉璃瓦,四周還有回廊。從下仰望,宛如一道彩虹橫亙于兩山之間。有的佛寺利用自然的土臺建起高臺寺院,如山西平順縣原起寺,義州奉國寺,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都屬于高臺寺院。在高臺建寺院,高敞干燥,亦產生居高臨下的崇高感。有的寺院專門選擇在江、湖、河邊,便于香客交通往還方便,也有地勢開闊,空氣新鮮之長處。這類著名的寺院有長江邊的安慶迎江寺,鄱陽湖口石鐘山的報恩寺,錢塘江畔開化寺,黃河邊上的蒲州普救寺等等。
上述各具特色的寺廟又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詩歌、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諸多方面。
以文學而言,中國歷代皆有大量描繪詠歌寺院和僧人的詩篇、游記,以及廟記、碑記、佛像記之類的記敘文和應用文。至于一些寺院、僧人為主體或背景的戲劇小說,更是不可勝數。著名的《西廂記》就發生在著名的河邊寺院普救寺中。呂蒙正的故事就發生在薦福寺寫薦福碑的過程中。以唐詩而言,有關寺院、僧人的詩篇不下千首:或是描繪寺院、佛塔的寶相莊嚴,或是抒發登臨游覽時的感受,或是表達聽到晨鐘暮鼓的內心感悟,或是記寫與僧人的交往寄贈,其中相當一批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如王維拜訪凈土宗祖庭——香積寺寫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詩中不僅描繪了這座深山古寺的幽深靜寂。而且著重抒寫由目睹深潭產生的人生感悟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其中描繪古剎周圍環境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二句,精妙絕倫,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唐代宗大歷年間著名詩人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則為我們留下中國第一位比丘尼凈儉建造的第一個比丘尼寺——竹林寺的最原始資料:“蒼蒼竹林寺,渺渺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詩人通過掩映的竹林和遠處傳來的杳杳鐘聲,為我們描繪出竹林寺山林園林清遠幽渺的境界。再通過一個夕陽下頭戴斗笠的僧人向竹林寺走去,創造出一幅恬淡又高遠的意境,從而成為中國山水詩作中不可多得的佳篇。至于中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更是膾炙人口,以至成為蘇州一景,趕在除夕夜前往寒山寺聽新年鐘聲,也成了日本游人的雅興。至于游記,如唐代李翱《題峽山寺》,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承天寺夜游》、《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黃州安國寺記》、《大悲閣記》,蘇舜欽的《水月禪院記》明代袁宗道的《極樂寺紀游》,張居正《游衡山佛寺記》,清代洪亮吉《天臺山游記》,現代朱自清的《潭柘寺戒壇寺》,皆是中國散文中名篇。如張居正描繪蓮花峰下方廣寺前懸泉飛瀑壯美景色,十分精致:“西行四十里,得方廣寺。方廣在蓮花峰下,四山重裹如瓣,而寺居其中。是多響泉,聲徹數里,大如轟雷,細如鳴絞。幽草珍卉,夾徑窈窕,錦石斑駁,照爛丹青。蓋衡山之群,高稱祝融,奇言方廣。張岱《西湖夢尋》卷五記西湖外景之一“勝果寺”云:
勝果寺,唐乾寧間,無著禪師建。其地松徑盤紆,澗淙潺潘,羅剎石在其前,鳳凰山列其后,江景之勝無過此。出南塔而上,即其地也。宋熙寧間,有寺僧清順住此。順約介寡交,無大故不入城市,士夫有以米栗饋者,受不過數斗,盎貯其上,日取二三合啖之,蔬筍之供,恒缺乏也。一日,東坡至勝果,見壁間有小詩云:“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問誰所作?;蛞郧屙槍?,東坡即與之接談,聲名頓起。
寺園幽靜清雅的環境,成了文人與禪師酬唱的理想之地。他們共同的意趣是寺廟園林環境不斷開發的內在根據。
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繪畫、書法于一身的綜合美術館。書法方面如前面提到的唐人顏師古撰寫的《等慈寺碑》;唐貞觀四年褚遂良撰寫的《化度寺碑》;永徽四年褚遂良撰寫的《雁塔圣教序》,天寶二年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會昌元年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外,還有高僧懷素草書《自敘帖》,柳公權《金剛經刻石》,歐陽詢《化度寺碑》,褚遂良《孟法師碑》、《伊闕佛龕》,李邕《麓山寺碑》《法華寺碑》《元人吳鎮《草書心經碑》等。
雕塑、繪畫方面:東漢明帝下詔在新建的白馬寺繪制的《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這是中國寺院壁畫的肇始。唐代“畫圣”吳道子一生所作的繪畫,大都為寺院壁畫,僅在長安和洛陽的寺觀就有“三百余間”之多。他的《送子天王圖》線條飄逸“吳帶當風”,他的“執爐女”能“守其神,專其一”,簡直是“竊眸欲語”??俗螤柺?、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洛陽龍門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其寺觀壁畫,從北魏一直延續到宋元,其中又以敦煌莫高窟和克孜爾石窟為最為著名。歷十一朝代不斷修造而成的莫高窟,至今尚存492個洞窟,壁畫約四萬五千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繪畫寶庫,而云崗和龍門石窟是雕刻的最大寶庫。敦煌莫高窟中北朝窟內壁畫四壁上層及頂部畫飛天及天宮伎樂,下層為藥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畫本生和姻緣故事。新疆拜城縣一帶古稱龜茲,是古代西域諸國中的一個大國,“絲綢之路”北道交通的一個重鎮。該縣克孜爾鄉東南千福山的絕壁懸崖下,石窟綿延約8公里。大同善化寺的九龍壁,大華嚴寺的觀音像,蘇州西園的千姿百態五百羅漢像,九華山月身殿的金剛力士和護法韋馱像,杭州靈隱寺 釋迦牟尼像,俱是雕塑藝術的珍品。
在文人畫中,佛教人物畫也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國吳國的曹不興,是文獻記載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畫家,如世傳的《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就最早出自他手。他“或繪卷軸以供禮拜,或圖寺壁以助莊嚴,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莊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對佛教東漸起到一定的推動。從此,佛像便盛傳天下。他被譽為“佛畫之祖”。曹不興的再傳弟子顧愷之,他畫的維摩詰像,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態”。他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瓦棺寺所畫的維摩詰像,“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盈,俄而得百萬錢”。六朝時梁朝張僧繇所繪佛像,吸收天竺國(今印度)繪畫上的“暈染法”,在金陵一乘寺畫“凹凸花”,并設”青綠諸色,”創造一種富有立體感的新畫技,使觀者“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乃平”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隋代少數民族畫家尉遲乙僧善畫宗教故事。有《降魔變》、《千手眼大悲》、、《彌勒佛像》、《佛鋪圖》、《佛從像》、《羅漢朝天王像》、《胡僧圖》、《外國佛從像》、《大悲像》、《明王像》、《天王像》等。在表現手法上,他將西域和中亞藝術的表現形式,與中原地區傳統的繪畫技法相結合,使唐代的繪畫藝術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唐人竇蒙評他:“澄思用筆,雖與中華道殊,然氣正跡高,可與顧(愷之)陸(探微)為友,”說明他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唐代吳道子弟子盧楞伽尤擅佛像、經變,畫過許多壁畫,肅宗乾元初(758)在成都大圣慈寺,曾畫《行道高僧像》數堵,顏真卿題字,時稱“二絕”。宋代趙希鵠說他曾見盧畫《十六羅漢圖》衣紋“真如鐵線”,非李公麟所能及。傳世作品有《渡水僧圖》,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六尊者像冊》現藏故宮博物院。五代后蜀邱文播亦擅山水人物、佛像神仙、牛。孟蜀時,新都乾明禪院《六祖》,漢州崇教禪院《羅漢》,紫極宮《二十四化神仙》,皆文播筆。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是南唐畫家巨然,作有《秋山問道圖》;五代另一位高僧貫休亦是吳越著名詩僧和畫僧。尤其善畫羅漢,曾用水墨畫法在其所居的龍華道場畫了十六個羅漢和一幅佛像、二幅菩薩像。畫上,巨大的巖石縈繞著云霧,虺節的蒼松盤繞著古藤。而佛、菩薩和十六位羅漢的相貌都古岸異常,跟別的畫師畫的不一樣。今藏于日本高臺寺。北宋名家范寬的《雪山蕭寺圖》為其代表之作。畫中表現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隘、寒泉及行旅情節等,構圖上不同于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于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F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李公麟的《華嚴經變相圖》、《觀自在菩薩像》等,皆注重注重內心的刻劃,體現了他杰出的藝術才華。劉松年傳世之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醉僧圖》,為唐代“草圣“懷素和尚畫像:畫一枝虬曲古松;一葫蘆掛于枝杈。青藤纏繞樹身,松下坡石旁坐一僧,坐于石凳之上、解衣盤礴、乘興揮毫。懷素頭呈微仰之勢,似不經意地提筆揮毫,頗有“信手拈來皆文章,下筆不惑皆妙墨”之神采。他微微翹起的右腳,好像正在輕輕擺動,將他那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更加明顯?!短炫I花圖》、《羅漢圖》等也解釋佛像畫,亦被稱為“院人中絕品”。
被視為絕世珍品的佛教雕塑繪畫除漢唐兩宋外,歷代皆有:如元代顏輝藏于日本知恩寺的《鐵拐仙人像》、《蛤蟆仙人像》至今仍被日本視為國寶。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卷,亦是畫中絕品;其妻管仲姬亦善畫佛像,其《山樓繡佛圖》、《長明庵圖》等皆為絕品。她曾在湖州瞻佛寺粉壁上繪竹石圖,高約丈余,廣一丈五六尺。其晴竹新篁,為其首創。明代蔣子誠,江寧人,初工山水,后悔其習,改畫佛道人物,畫佛像觀音為有明第一。當時他的人物畫與邊景昭的花鳥畫及趙廉畫的虎,被稱為“禁中三絕”,蔣子誠之后,則有其弟子阮福海、胡隆。胡隆工畫道釋、神鬼,為名家所推重。宣德中,倪端、顧應文以道釋入畫院,其他如歙縣人丁云鵬善畫白描羅漢,吳廷、張仙童亦以道釋羅漢名。僧人心越禪師有《寒山、拾得》、《蜆子和尚》、《世尊出山》、《達摩》等圖,木庵禪師有《達摩渡江圖》。清代弘仁與髡殘、石濤、朱耷為“畫壇“四僧”。髡殘《報恩寺圖》、《云洞流泉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的是他晚年居地南京城郊牛首祖堂山幽棲寺一帶的景致。尺幅不大,但具有宏偉壯闊的氣勢繁密的山石、林木與空疏的云、水、天構成疏密明暗的變化,頗得幽深高邈之致。運筆施墨張馳有度,粗獷嫻熟,濃淡墨相宜,干濕筆相生,全圖一氣呵成,堪稱髡殘的精品佳作。石濤《蓮社圖》圖畫的是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
另外如佛教音樂《天心月圓》、《觀音菩薩偈》、《觀音行愿曲》(童聲)、《藥王度母心咒》、《大悲咒》、《彌陀偈》、《八圣吉祥頌》等;佛教舞蹈:《蓮花凈土》《菩提自性菩提自性 本來清靜》、《六字真言頌》、《菩提》《千手觀音》俱緩歌縵舞,舒展凝重,讓人摒棄雜念,心底澄清。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為紀念釋迦牟尼佛誕辰的“浴佛節”,農歷七月十五日超度亡靈的“盂蘭盆節”,以及三月三、九月九、臘八節等農歷節日,寺廟都會舉辦廟會。廟會實際上是一個大型集市,古往今來民間工藝和民間曲藝在廟會上都得到了很好地展現.熱鬧的廟會把寺廟的旅游推向高潮。寺廟舉辦廟會之期,你可以觀看民間藝人的雜技表演,可以跟隨善男信女們燒香禮拜??梢蕴暨x古色古香的傳統物信和琳瑯滿目的進口商品,在此你領略的是濃濃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情??梢跃捉赖焦参幕膬忍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