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一)
總 論
佛教的寺廟又叫廟、蘭若、寶剎,如年代久遠又著名又可稱為古剎或名剎。它起源于天竺,有“阿蘭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藍”(Sangharama)兩種類型。“阿蘭若”,原指樹林、寂靜處,即在遠郊的空閑處建造的小屋,為僧人清凈修道的場所,后泛指佛寺。“僧伽藍”,是僧眾共住的園林,又分為“支提”(Chaitya)和“精舍”(Vihara)兩種。“支提”一般依山開鑿,多在洞窟里,有舍利塔或殿。如王舍舊城的“靈山”七葉窟、畢缽羅窟、提婆達多石室等,傳說佛陀曾長年居此修行說法。“精舍”原為講道場,后為僧眾住所,中有殿堂,四周繞置僧房,多建在平地。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有兩處大精舍:一為佛陀在王舍城(Rajagr-ha)傳教時,有長者迦蘭陀(Kalanda)以大竹園奉佛,稱“迦蘭陀竹園”(Kalanda-venuana);一為佛陀在舍衛城(Sravasti)說法時,有富商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以金鋪地的價格購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Jeta)在城南的一處花園,作為佛陀說法、駐錫的場所。祇陀太子深受感動,遂將園中林木奉獻與佛,故稱“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在中國,“寺”最初并不指佛教建筑。秦代以來通常稱官舍為“寺”。
《左傳》中就有個名叫勃鞮的寺人披官員見晉文公的故事。漢代把供西域來的高僧居住地成為“寺”,從此,“寺”便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通稱。此外,還有“庵”,那是女性佛教徒——尼姑居住和禮佛之處。有的文士也喜歡將自己讀書或靜養之處稱為“庵”,并自稱“庵主”。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所以蒙、藏等地的佛寺又稱“召”,如“大召寺”、“小昭寺”、“五當召寺”等。另外,因為是達賴是神王,集神權和政權于一身,所以他駐蹕是寺廟又稱“布達拉宮”。漢族帝王也有將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佛教由于源遠流長,也是宗派林立。不同教派對佛寺也也有不同稱呼:禪宗稱禪院或禪寺,天臺、華嚴諸宗稱教院,律宗稱律院。從功能上還有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之別。
一、中國佛寺的類型
中國佛寺建筑秉承天竺佛寺建筑的特點,也分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兩種。
依山式“支提”:印度的“支提”式也分兩種類型:第一種叫“支提洞”也稱“塔廟洞”,鑿得深長,昏暗無光,洞頂立一座安葬高僧的陵墓,如半球狀,印度僧人常在這里舉行宗教儀式,禮拜佛骨。另一種形式叫毗訶羅洞,是為僧人居住而鑿的僧房,用于修道、講學、集會。它體現了印度佛寺的基本特點:神秘,出世,無人間煙火氣,與世俗建筑的界限分得一清二楚。而在印度僧人看來,這卻是理想的修道之所,似乎只有與世隔絕,面壁遠遁,才有希望得道成佛。這兩類“支提式”在中國皆有所變化,呈現“中國特色”。中國的“支提”式分為藏式和漢式兩大類。藏式則用巨型花崗巖直接砌在山基巖體上,順山勢直至山頂,宮殿覆蓋整個山體。內部回廊交錯縱橫,宮殿、經堂、塔殿、天井、平臺等均以石木結構連為一體。加上各種裝飾物及雕刻、彩繪等,五彩繽紛,金碧輝煌。典型的有拉薩的布達拉宮及黃教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漢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脈的陡峭山崖上開鑿佛像,或向深縱鑿洞用于鑿造佛像和藏經,主要分布在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的絲綢古道上,如甘肅的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新疆的克孜爾石窟等。另外,像四川樂山大佛,大足石刻,雖無洞穴,也屬于這種類型。其中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龕,如敦煌、云崗等處;有的窟正中后靠壁前雕刻大佛或立或坐,左右菩薩、天王。如龍門石窟中唐高宗咸享年間開鑿的奉先寺。有些石窟前面若有空余地亦建寺院。石窟寺的建鑿以北朝至唐為最盛,前后共五六百年,其結果是使中國佛教石窟成為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分布地區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遺存。后一種“毗訶羅洞”多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狹小,僅供一人容身修煉,講學、集會的功能基本喪失,但苦修的意識更濃。如少林寺的達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平川式“精舍”:“精舍”式佛寺也可分為藏式和漢式兩大類。藏式“精舍”也是建在山下或城市鄉鎮上一般為:主殿居中,經殿、佛殿環繞四周,主殿主體建筑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用花崗巖砌成干墻,高三至五層,下大上小,最上為平臺;上部土木結構的殿堂建筑于平臺之上。正脊有法輪、金幡、寶塔、蓮盤,垂脊有飛禽、走獸等飾物。主殿一樓正殿有二十根巨柱,支撐大殿三層主體結構。拉薩的大昭寺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和內八廟,皆為藏傳佛教典型的“精舍”式佛寺。
漢地佛教建筑以精舍為主,寺內設置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或藏經樓、方丈室等。東側有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房、茶堂、延壽堂等。西側多為接待云游僧人的禪堂等。一些大寺院,門前還有放生池。“精舍”多建在城市街道和郊區,或山腳山間風景佳麗處,將佛寺與園林融為一體。南朝僅梁武帝時佛寺就有五百多所。北朝僅北魏時的洛陽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各州郡有佛寺三萬余所。存的名剎如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蘇州寒山寺,鎮江金山寺,南京雞鳴寺,寧波國清寺等皆屬此類.隋唐時代,佛寺極盛,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佛寺皆建于此時,如西安大慈恩寺、華嚴寺,廣州六祖寺,舒州三綿陽碧水寺,五臺山佛光寺亦皆是“精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