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一)
3、寺院園林
隨著寺院的大量興建,寺院園林這種新的園林類型也相應出現。它不像寺院,并不追求多少宗教氣氛,顯示宗教特點,而是受時代美學思想的侵潤,更多地追求人間的悅目賞心,暢情舒懷。它兼具了宗教活動之所和園林游賞之地的娛情養性功能,是世界各文明當中宗教文化與園林建筑藝術有機結合的突出范例。
(1)寺院園林的演進及其功能
佛寺從單純的宗教建筑向兼備園林因素的方向演變,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與佛教逐漸中國化的過程大致同步。寺廟園林的出現與發展,不只是宗教活動場所的外在形式的變化,而且是和本土文化氛圍對佛教的濡染以及中國佛教內在精神的逐漸形成相關聯的?! ?/p>
“寺”在秦、漢時代原指官署,后演變成佛教建筑的稱呼。據傳,明帝派出的使者請回了天竺僧人,并用白馬馱回了佛教經籍,這一行人初抵洛陽時,住宿在洛陽的一座官署“鴻臚寺”中,然后才建了專供天竺高僧居住的建筑,取白馬馱經之義,又沿用了“寺”的稱名,遂名白馬寺。當時這座佛寺的具體建筑情況,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東漢末年牟子《理惑論》中記述來看,當時白馬寺的主要佛教設施就是佛塔,此外的建筑與一般官署建筑無大差異。主要供外來僧人居住和進行宗教活動?!彼略涸跂|漢時并不多,規模大概也不會很大,因為當時佛教也只是被上層統治者作為神仙方術一類的東西而信奉,并沒有普遍的社會影響。
隨著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興盛,寺院大大地增加了,而且其規模從內部設計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這時期各階層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信徒從平民百姓上至皇帝(如梁武帝等)。佛寺不僅數量陡增,而且規模益大,其宏麗甚至不遜于皇家宮室建筑;此外,寺院內部環境和寺外周圍環境的處理都有新的面貌。我們從《洛陽伽藍記》中白馬寺的變化可以見其一斑。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的白馬寺變化就很大:“浮圖前,奈林葡萄異于余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人們奉之為神物。又記當時京師語曰:“白馬甜榴,一實直牛”。由此可知當時白馬寺中種有葡萄、甜榴等植物,有一定的綠化作用。寺院內部空間的處理顯示出了一些賞心悅目的成分,它與宗教崇拜沒有直接關系,倒是更富有人間日常生活的趣味。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關于景明寺的記述,更能發現其中新的變化——寺內園林與寺外山水輝映成趣,讓人悅目賞心:“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青林垂影,綠水為文。形勝之地,爽塏獨美”;“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黃甲紫鱗,出沒于繁藻,或青鳧白雁,浮沉于綠水”;又有“復殿重房”,“青臺紫閣”。——景明寺的選址已是自覺追求形勝景美,類似園林選址,遠借嵩山之景,近有青林綠水映襯。這種賞心悅目的環境,是當時人明確意識到的,這從楊街之這段文字間可以感覺到。本為宣揚出世苦修而設的佛教活動場所,在這里糅合進了世俗審美的傾向,佛寺同時也兼具有園林的美感。而佛堂之繁富,又不亞于宮殿,這皇家氣派的融人,也是佛寺的世俗化因素之一。這些世俗化、審美化(園林化)的現象出現,和佛教傳人后適應本土文化要求逐步演變為中國式的宗教,是密切聯系著的。
這個時期一個更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寺廟開始向風景幽美的自然山水區轉移。廬山東林寺的出現,典型地代表了寺院走向山林、與自然風景結合的趨向。
如東晉時慧遠法師入隱廬山,所創建的東林寺,就與廬山山水融為一體:
遠創造精舍,洞盡山莢。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疊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
廬山精舍不異于當時私家經營的山居別墅,具有自然情趣?;圻h就在這樣的園林寺院中卜居30多年,講學、結社,影響甚廣。寺院向自然風景區的轉移也由此開始。中國古代典籍對這類寺園還有不少記載,如:
康僧淵在豫章,去郭數十里立精舍。旁連嶺,帶山川,芳林列于軒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閑居研講,希心理味。(《世說新語》)
寇水自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下,東北流出峽。峽右山則有祗園精廬。飛陸陵山,丹盤虹梁。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水經注》卷十一)
唐代,佛教禪宗興起。這時期寺廟興造的重點轉向了自然山水環境中,寺廟的園林化達到旺盛期,自然風景園式的寺廟園林形態成為主導形態。這時期形成了所謂“佛教四大名山”及“佛門四絕”。“四大名山’’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既是佛教勝地,又是優美的自然風景區?!胺痖T四絕”——臺州國清寺、齊州靈巖寺、潤州棲霞寺及荊州玉泉寺,也都是兼具園林勝境之美的。其中,國清寺、玉泉寺、棲霞寺都有著名禪師活動過。
唐代城市中的寺院也多以花木培栽和園林之美而受到世人喜受。當時文士們在寺中的吟詩、賞花、登塔觀景等活動很多。寺院花木茂盛,環境清幽,在詩文中多有描寫。寺院在進行宗教活動的同時,也就成了人們探幽尋趣的好環境了。如長安的慈恩寺,具花木山池之美,其中牡丹和荷花最為人賞愛。韋應物在詩中描繪慈思寺中園林之美。
對殿含涼氣,裁規覆清沼。衰紅受露多,余馥依人少。蕭蕭遠塵跡,颯颯凌秋曉。節謝客來稀,回塘方獨繞?!洞人妓履铣厍锖稍仭?/p>
這類寫景抒懷、傳達寺院之幽和人的散淡情懷相諧和的詩,還有不少。如韓翊《題薦福寺衡岳禪師房》:“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疏簾看雪卷,深戶映花關”。
宋代以后,佛教其他宗派日漸衰落,禪宗成了勢力最盛的一派,并將其影響通過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了社會思想意識的各方面。相應地,禪宗所屬的寺廟園林環境又有新的興造,如杭州凈慈寺、韜光寺,廬山歸宗寺、圓通寺,南京牛首山幽棲寺等。這些寺廟與其所處的幽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遂形成中國自然山水園獨特的一流。更有宋代詩畫家米芾在鶴林寺聽寺里禪師說法,并為此寺書寫過“城市山林”四字匾額。將佛寺看作“城市山林”,這很顯然帶有園林欣賞的情趣了。另外,歐陽修主持建造了揚州平山堂,以觀覽那一帶的景色。平山堂在永平寺旁,等于成了寺院的鄰園。詩人、畫家對寺院環境的美化功不可沒。宋代都城南遷至臨安(杭州)后,帶來了西湖風景區興建寺院、開發自然環境的高潮。靈隱寺與凈慈寺名列“禪院五山”之中,與另外的三寺——余杭徑山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一起,成為當時的禪宗名山。(寺)這時期出現“禪院五山”之稱,可見當時的風尚是寺院與山水密切結合,山水名勝之地的寺院成了風景區的點綴或景點,所以才以“五山”稱“五寺”,寺與山水幾乎是合一的。這“五山”都以山水環境見稱。
到明代,佛教中心逐漸轉移至北京。承宋代寺園成就而發展的寺廟園林,越來越與私家園林趨于相似的風格,講究景觀創造的疏朗、雅致和天然之美,自覺地融人工建筑于山水環境,形成自然天成的園林環境。如北京西北郊的碧云寺、香山寺等,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之美,適當加以人工創造,用其建筑環境把那一帶山水區的美景組織為一個整體勝境。這樣的寺園,其精神、風格可以說是直承前幾代私家郊野別墅、山居而來的,有濃厚山林隱逸的幽情雅趣。又如北京東郊的月河梵院,更是“池亭幽雅,甲于都邑”。我們看一下對其景物的描繪,就能體會到其間融人著的私家園林風格之美。《天府廣記》卷三十七引《月河梵院記》云:
苑之池亭景為都城最。苑后為一粟軒,軒名曾西墅學士題。軒前峙以巨石,西辟小門,門隱花石屏,北為聚星亭,亭四面為欄檻以息游者。亭東石盆池高三尺許,玄質白章,中凹而坎其旁,云夏用以沉李浮瓜者。亭之前后皆盆石,石多昆山、太湖、靈壁璧、錦川之屬。亭少西為石橋,橋西為雨花臺,上建石鼓三,臺北為草舍一楹,曰希古,桑樞甕牖,中設藤床石枕及古瓦塤篪之屬。草舍東聚石為假山,西峰曰云根,曰蒼雪,東峰曰小金山,曰璧峰。下為石池,接竹以溜泉,泉水涓涓自峰頂下,竟日不竭,僧指為水戲?!砸凰谲幷勰弦詵|,為老圃,圃之門曰曦先,曦先北為窖,冬藏以花卉。窖東為春意亭,……亭東為板凳橋,橋東為彈琴處,中置石琴,上刻蒼雪山人作。西為下棋處。……逾下棋處,為小石浮圖。浮圖東循坡陀而上,凡十余弓,為灰堆山。山上有聚景亭,上望北山及宮闕,歷歷可指,亭東隙地植竹數挺,曰竹塢,下山少南門曰看清,入看清結松為亭,逾松亭為觀瀾處。
疊石為山,接竹引泉,亭臺花圃,如此等等,構成一派私家宅第園林風光。而流溢著風雅飄逸之氛圍的“彈琴處”,“下棋處”及“竹塢”“看清”等景點,更是有十足的文人園林的韻味。一張石琴,數竿翠竹,這是寺園的文人化的產物。
像月河梵院這樣的文人化的寺園,除了必要的一點宗教崇拜部分外,其景區部分已與私家園林(尤其是文人園林)的意境無多少差別,風格上趨于現世的風雅超逸,造景上全面涵納了私家園林的手法。我國寺廟園林發展到后期,其景境之美早已超越了一般寺廟宗教性質的需要,成為引人人勝的風景名勝地;然而寺廟園林,又和宗教氣氛相聯系,所以增添了幾分佛國的清涼。就寺內(包括寺旁附園)的空間變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園林因素逐漸發展出來。這大約與早期的舍宅為寺有一定關系,也與后來有意識地進行創建有關。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與園林功能:既有觀賞情趣,又可作為放生池進行宗教活動,再加上水中植紅白蓮花,既給人觀賞之樂趣,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潔脫俗氣氛。山池亭榭往往相配合。如北京萬壽寺,“……方丈后輦石出土為山,所取土處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三池共一亭,……山后圃百畝,輔蔬彌望,種蒔采掇”(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山石亭榭是純園林性質的因素,它在寺院中主要起了觀賞作用。寺中設亭的還有不少處。如鶴林寺有荷香亭、光風霽月亭、南山亭,云林寺有冷泉亭,等等。亭是園林景點觀景的重要建筑手段,它在寺中(或寺周圍環境中)的大量出現,最能表明中國寺廟的園林化特色?;緢@圃在寺中也起了庭院綠化、點綴的功能,并烘托氣氛。像《酉陽雜俎》中所記的唐代長安寺院,好幾處有禪師們親手種植的松、竹等,這些植物烘托出一種清幽、高雅的園居氣氛。
“天下名山僧占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名剎也促使所在之山成為名山。從寺院園林建筑史來看,建寺于自然山水景區中,由封閉式庭院空間轉向與自然山水空間環境相結合,是寺廟園林化的主導趨向。這方面的發展以唐代為一個轉折點。早期像廬山東林寺那樣的寺廟園林,到唐時十分興旺。五臺山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就被認為是中國四大佛教圣地。如果以園林的特色論,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四大公共園林。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圣地,流傳許多文殊菩薩的傳說,廟中也突出供奉文殊菩薩。這個景區有280平方公里,形成以五個山峰的高大的臺為中心的寺廟群,故稱五臺山。周圍廟宇星羅棋布,最多時達260座。元代有60座,明清時有120座,現在留下47座。完全是整體性的五臺勝境。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園林。中國寺廟與園林的關系密切,這是十分有力的例證?!∑胀由綖橛^音道場,比起五臺山來小得多,它是只有12.76平方公里的小島??墒侵車蠛5牟鸱鴰r,波光浩淼,又顯得廣闊無邊。峨眉山是中國園林教的普賢菩薩的道場。峨眉山萬年寺原名普賢寺,傳說普賢率眾三千常住山中?,F今佛寺正殿供俸的華嚴三圣,中供釋迦,右脅侍為普賢,多騎白象,另一個即文殊。普賢的普,即遍,賢即行,主管天下行德。所以,四大菩薩為“大行”普賢、“大智”文殊,“大悲”觀音,“大愿”地藏,正巧往去中國四個地方。這稱作菩薩的選擇,當然更是人間的愿望。峨眉天下秀,當然是理想的寺廟景區。峨眉金頂有佛光,詩人記載是“非煙非霧非青丹”,“橋梁宛虹架,樓臺疑蜃變?!本湃A山在安徽青陽縣境內,原名九子山,詩人李白進山時發現山勢酷似蓮花,吟有“天河掛綠山,秀山九芙蓉”的詩句,遂改名九華山。到清代這里有寺廟156座,有“香火之座甲天下”之美譽。
縱觀寺廟園林的進展,其園林化過程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寺內逐漸增加了園林性質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緊鄰的附屬園子;二是整個寺院的外在環境的變化,即寺廟向自然山水風景區轉移,完全將自身融人自然風景中,成為景區的組成部分。這后一方面成了寺院發展的主流?! ?/p>
寺廟園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促進了我國園圃種植的發展。無論是在栽培觀賞植物、實用植物,還是在栽培佛教中有特定含意的植物方面,都有貢獻。寺廟植樹為了景觀,也為了實用。中國禪宗實行“普請制”,僧人一般都得耕作?!栋僬汕逡帯吩趯嵤┲性O立了“園主”一職,有了專管園林的職務。禪僧不食暈腥,需要從植物中吸取養分。禪僧過午不食,為了提神,需要飲茶。茶圣陸羽《茶經》就著于佛寺。他評價名茶為“蒙頂第一”就指蒙頂山上智炬寺產的茶,后來成為貢茶。此外,廬山云霧茶、靈隱寺獅峰龍井、普陀佛茶、溈山毛尖均名滿全國。文人與高僧品茶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也是形成茶道的源頭。這種交往形式促進了禪的發展和禪的中國化。與佛教有關的植物更有一層神圣的意味。比如蓮花,中國觀音坐蓮臺,中國佛塔的塔基有蓮座,佛教用的最普遍的圖案為蓮花。六祖禪師慧能在菩提樹下落發,他的傳法偈起句“菩提本無樹”,提及的菩提樹被認為印度佛教中的圣樹。“菩提”為梵文的音譯,意為“覺”、“道”。這種樹所以有名,是因為傳說釋迦牟尼是在樹下覺悟的。菩提樹就成為佛教中的圣樹。現在光孝寺中的那棵菩提樹傳說是印度智藥三藏從印度移來的,其實,那棵樹在嘉慶三年即曾因被風刮倒而死,后人又從南華寺剪菩提樹枝回來栽上的。實際上,菩提樹在我國傣族寺院中幾乎每寺必有,傣語中稱為“吉祥之樹”。由于佛教的傳播,必然引起植物種植的交流,途徑主要為自南海諸島及西域傳來,就是所謂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比如菠菜,是源自西域頗棱國的蔬菜,新羅茄子則是從新羅(現朝鮮半島)傳人的“如雞卵”的茄子。足見中國原有的茄子可能是長的,從朝鮮半島傳人的卻是今日北方常見的圓形的茄子。
(2)中國寺廟園林類型
中國的寺廟園林隨著寺院所在地理環境的不同,可分城市型、山林型和綜合型三大類。
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及近郊,寺外無山水等自然風光,園林皆在寺內。其中又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寺院中的庭院綠化或其他園林性質的經營,如景亭、游廊、山池等;另一種是獨立的寺內園林。園內以人工造景為主,其風格和構景特征與私家園林差異不大南北朝時盛行“舍宅為寺”風氣,貴族官僚常常將自己宅第捐獻出來作為佛寺,如洛陽沖覺寺是北魏清河王拓跋懌的邸宅;河間寺就是河間王元琛的邸宅;廣州的光孝寺,就是西漢南越王趙佗孫子趙建得的故居;蘇州戒幢律寺所在的西園的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徐時泰的宅園,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明崇幀八年(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 “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原居住的民宅改為供奉佛像的殿宇,宅內的園林則保持原樣,成為寺內園林。
城市園林,無論是獨立的寺內園林還是庭院綠化或其他園林性質的經營。都很重視本身的庭院綠化。一般說來,主要殿堂的庭院多植松、柏、銀杏、桫欏、榕樹、七葉樹。這類樹木樹干挺拔,長干虬枝,葉茂蔭濃,可以烘托宗教氣氛;在次要殿堂、生活和接待用房庭院則多植花卉和觀賞植物,有的還點綴山石水景,以體現“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雅致怡人。不少寺廟均以古樹名木、花卉栽培名重一時,這也可擴大寺院影響。
南北朝時代,《洛陽伽藍記》記載的洛陽六十六所佛寺大部分都提到寺中園林。其中像景樂寺、正始寺、永明寺皆以庭院綠化或景亭、游廊、山池著稱:景樂寺是“堂廡周環,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正始寺是“眾僧房前,高林對牗,青松綠檉,連枝交映”;永明寺“房屋連亙,一千余間。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異草,駢闐階砌”。唐代長安城內共有寺觀195所,分布于77個市井坊內,多以庭院綠化或山池水景稱著稱。長安貴族多喜愛牡丹白居易的《買花》就曾記載了當時長安人對牡丹的喜愛:“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牡丹價格如此之高,以致一些寺院園林專門培植珍品牡丹以獲利。其名剎慈恩寺即以牡丹和荷花聞名。宰相權德輿就曾與御史中丞一到去慈恩寺賞牡丹并互相唱和,其中權德輿的和詩寫道:“已見新花出故叢。曲水亭西杏園北,濃芳深院紅霞色。擢秀全勝珠樹林,結根幸在青蓮域。艷蕊鮮房次第開,含煙洗露照蒼苔。龐眉倚杖禪僧起,輕翅縈枝舞蝶來。獨坐南臺時共美,閑行古剎情何已?;ㄩg一曲奏陽春,應為芬芳比君子?!保ā逗屠钪胸┐榷魉虑迳先嗽耗档せǜ琛罚┟娙隧f應物也有首詠歌該寺荷花的詩,叫《慈恩寺南池秋荷詠》:“對殿含涼氣,裁規覆清沼。衰紅受露多,馀馥依人少。蕭蕭遠塵跡,颯颯凌秋曉。節謝客來稀,回塘方獨繞”。唐詩中有相當篇幅皆是詠歌長安這類城市園林山池花木之美和環境之清幽,如大歷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同苗員外宿薦福寺僧舍》,韓翊《題薦福寺衡岳禪師房》,皇甫冉《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等。當時長安城內水渠縱橫,許多寺院引活水來園林,在其中置山池水景,山池之美和花木之盛,是唐代城市園林 最為顯著特征。
《洛陽伽藍記》中的景林寺、沖覺寺、龍華寺、追圣寺、報德寺則皆有寺內的獨立園林。沖覺寺在“洛陽西明門外一里御道北”該寺以園內土山釣臺著稱于世:“土山釣臺,冠于當世。斜峰入牖,曲沼環堂。樹響飛嚶,階叢花藥”;景明寺則以水景著稱:“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蘭芷,垂列堦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黃甲紫鱗,出沒於繁藻,或青鳧白雁, 浮沈於綠水。<石輦>硙舂簸,皆用水功”。 龍華寺、追圣寺、報德寺“此三寺園林之盛,莫與之爭”。
宋代以后獨立建園的寺廟可以北京大覺寺和承德普寧寺為代表。北京大覺寺始建于遼代,寺后有座獨立園林,位于地勢較高的山坡上。西南角依山疊石,循蹬道拾級而上,有亭翼然,名“領要亭”。登此亭可以一覽全寺風景,故曰“領要”。園的中部建龍王堂,堂前開鑿水池,由寺外引入兩股山泉。從石雕龍口吐出注入池內。乾隆曾賦詩贊之曰:“天半涌天池,淙泉吐龍口。其源遠莫知,郁蔥疊岡藪。不溢復不涸,自是靈明守”。早在遼代,該寺即以園林內水景得名“清水院”。該園亦以古樹名木著稱。參天的古木多為松柏,間以槲、櫟等樹。如今寺內尚有古樹近百株,三百年以上古木十余株。無量壽佛殿前的千年銀杏早在明清時代就聞名京師,乾隆亦有詩詠歌。以松柏銀杏為主的古樹遍布寺內,尤以中路為多。南北兩路的庭院還兼植花卉,有海棠、玉蘭、丁香、牡丹、芍藥等更有多處修竹成叢。使整個寺院郁郁蔥蔥,萬紫千紅。承德的普寧寺位于避暑山莊東北,始建于乾隆年間,為著名的“外八廟”之一。寺院為漢藏合一。南部為漢式,北部為藏式。在藏式“大乘之閣”北面,寺院的圍墻略成半圓形,以象征世界的邊緣“鐵圍山”。這部分利用山坡疊石為起伏的假山,遍植蒼松翠柏,山間蹬道蜿蜒,樹木穿插。殿宇塔臺布列于嶙峋山石之間,色彩斑斕的琉璃映襯在蒼松翠柏間,構成別具風味的山地小園林景觀。它把宗教內容與園林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寓寶相莊嚴于賞心悅目的山光水色之中,運用園林化手法來渲染佛國天堂美景。這在我國歷來的寺廟園林中乃是罕見的一例,當然也就彌足珍貴。
城市的寺院園林不僅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居民的公共活動中心。各種宗教節日、法會、齋會都會有大眾參加。群眾參加宗教活動,觀看文娛表演,同時也游覽寺院園林。一些較大的寺廟,其園林會定期或經常開放,具有公園性質,游園活動也盛極一時。如《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民眾在寶光寺和河間寺游園的盛況:
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歸,征友命朋,來游此寺。雷車接軫,羽蓋成蔭?;蛑镁屏秩?,題詩花圃。折藕浮瓜,以為適性。(《寶光寺》)
四月初八日,京師士女,多至河間寺。觀其廊廡綺麗,無不嘆息,以為蓬萊仙室,亦不是過。入其后園,見溝瀆蹇產,石磴礁峣。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云,咸皆唧唧,雖梁王兔園,想之不如也。(《河間寺》)
山林型:我國歷來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說法,點出了寺廟與山水的密切關系。這類寺廟一般位于自然風景優美的山林村野,山林環境,以自然景觀為主,輔以人工造景。使自然山水景區與寺院風景有機結合,構成了宗教建筑與園林環境一體化的風景式園林。這類寺院園林之美就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魏晉之際,在濃厚的玄學氣氛中,僧侶們仿效老莊的避世和儒家的隱逸,紛紛到山野去尋求幽靜清寂的修持環境。在山野建筑佛寺,除環境清幽外,還要符合這樣三個基本條件:靠近水源以便獲得生活用水;周圍有樹林以便采薪;地勢向陽背風,干燥、溫暖,易于排澇。也就是說山林型寺院的建筑,必須把宗教的出世、時代的審美和世俗的生活需求三者結合起來,如東晉印度高僧康僧淵選擇的精舍舍址位于南昌城郊:“在豫章,去郭數十里立精舍。旁連嶺,帶山川,芳林列于庭軒,清流激于堂宇。乃閑居研講,希心理味”(《世說新語》)位于安徽壽縣城東的導公寺也屬于山林型,《水經注》描繪其環境是:“(淝水)流經導公寺西。寺側因溪建剎五層。屋宇閑敞,崇虛攜覺也”。
山林型寺院園林不僅在山林,也多在水邊,兼得山水之美。杭州西子湖畔的凈慈寺、靈隱寺、韜光庵等禪宗名寺皆屬此類。
凈慈寺之主山為南屏山,峰巒聳秀,環立若屏。寺位于山之北。宋紹興九年改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凈慈寺風景以“南屏晚鐘”和“雷峰夕照”著稱,也皆與寺院所在環境有關。南屏晚鐘亭是西湖十景之一。杭州府志謂:“每寺鐘初動,山谷皆應,逾時乃息。蓋茲山隆起,內多空穴,故傳聲獨遠也?!?702年,清帝玄燁認為清晨的鐘聲更美,而改叫“南屏曉鐘”。凈慈寺前有山峰雷峰,上有雷峰塔。每當夕陽西墜,塔影橫空,構成佳景。有此寺建筑除天王殿、大雄寶殿、禪堂外,還有園林性質的建筑如聽松閣、蒙玉軒、慧日閣等。據寺志記載,寺的主建筑群之外,還有支院如萬峰山房,竹閣、石云居等。寺志載描繪竹閣景象的詩曰:“半壁山腰半面湖,危樓徑絕杖難扶?!庇钟性娒枥L該寺環境之美云:“禪扉透半弓,小構臨幽領。種得碧瑯殲,四檐映清影。寒玉當軒除,奇峭態百逞。乍到神已閑,坐深骨俱冷?!t塵既迥隔,白日疑獨永。嗒然忽忘言,此中有深省”。
與南屏山凈慈寺對峙的是靈隱山麓的靈隱寺。寺創建于東晉咸和年間。宋景德四年,號稱景德靈隱禪寺。清代三寶《重修云林寺記》描述其環境之美云:“溯自漢明帝時白馬西來,名都梵剎,遂遍寰區,其最勝者莫若錢塘之西湖;西湖諸山又以靈隱為特勝。蓋其眾山圍拱,一峰中斷,林石秀萃,云煙萬狀,中遠睇湖光,朗然石鏗,洵屬東南異境。”靈隱寺環境的勝景如紫竹林、冷泉亭、春淙亭、理公巖等。紫竹林上接韜光,(庵)下臨靈鷲,蒼松左峙,碧澗右繞,桂竹交加,翠陰茂密。冷泉亭之美,也不遜色。宋釋智圓《冷泉亭》云:“亭幽無俗狀,清景滌煩襟。砌厭寒流淺,檐分積翠深。晚花閑照影,古木冷垂陰。憑檻不能去,澄澄發靜吟”。清人厲鶚在《清繞橋新建春淙亭記》中云:“清繞橋當鷲峰之陰,跨北澗之上,對理公巖之口,橋舊無亭,乾隆癸亥,巨公(即義果禪師)重修云林寺,飭余材剩瓦成之。登斯亭者,仰挹山翠,俯聽泉響;炎曦陰霖有所庇,而物色之奔赴,若天造而神輸也”。義果禪師有詩描繪靈隱寺的園林美景及寺中僧人的生活、情趣: “人間三伏若炎蒸,一人云林爽氣增。翠筱陰森開石壁,冷泉聲瀉濯溪藤。蒲團竹板形先樂,茗碗爐煙興更勝。何用他山重策杖,應教于此學南能?!?/p>
靈隱寺西北有韜光庵。韜光是唐時一詩僧,他結庵于此,自號韜光,常與白居易唱和。清人常安《韜光紀游集序》中描繪韜光庵山水林泉之美曰:“西湖下北峰之勝,惟靈鷲最奇。游者至冷泉亭,仰瞻林木,下視流水,憩息徘徊,興盡而返,不復知寺中西折,有曲澗縈紆,層巒綿衍,邃深幽寂之巢塢也。巢塢有庵名韜光。唐代宗時,蜀僧韜光卓錫于此,與郡守白公善,往還酬答”白居易詩中有“師命來伴食,齋罷一甌茶”之句,即指與韜光之交往。韜光有和白居易詩一首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枕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白云乍可乘青障,明月誰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飛錫去,恐防鶯轉翠樓前”。這都是山水美景所引發的人文情思。
綜合型:即既有山林型的自然美景,又有寺內的獨立園林,將自然界的山水美景與寺內的人工構筑結合起來。首先在山野建寺的當屬東晉高僧慧遠,他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建造廬山第一座佛寺東林寺?!陡呱畟?慧遠傳》描繪這所山林型寺院風景之美時寫道: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旁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裁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
這座東林寺,既有香爐峰下自然美景,又輔以人工造景:“復于寺內別置禪林” 構成了寺外山水與寺內園林環境一體化的綜合式園林。
中國許多名剎的園林多屬這種綜合性園林。如上面提到的西湖靈隱寺。有冷泉、飛來峰等自然勝景,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深得”靈隱”二字的意趣。另外,飛來峰的懸崖峭壁上,還有青林洞、玉乳洞、龍泓洞、射陽洞等洞穴,有五代至宋、元年間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彌勒佛為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宋代造像藝術的代表作。除自然景觀外,寺內還有庭院綠化古樹林木和假山、泉亭等園林性質的經營。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又構筑成獨立人工園林:山泉之間曲徑通幽,小橋飛跨,筑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諸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有《冷泉亭記》來描述這里的景色。
如果說杭州的靈隱寺是南方綜合性園林代表,北京的潭柘寺則是北方綜合型園林的代表。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面小西山山系的的潭柘山山坡上。周圍共有九座連綿的峰巒構成所謂“九龍戲珠”的地形地貌九峰猶如玉屏翠嶂。山間流水潺潺,翠柏蒼松繁茂。潭柘寺始建于晉代,最后一次大規模擴建是在康熙年間,改名岫云寺,因附近山上有古潭多柘樹,故俗稱潭柘寺。潭柘寺的布局分為三路:中路為主要殿堂區。庭院宏敞,多植松柏、銀杏和柘樹等庭院綠化,顯得肅穆清幽。西路為次要殿堂區,庭院較小,廣植古松、修竹,引入溪流,庭院綠化環境異常清幽,康熙在其中觀音殿有聯云:“樹匝丹巖空外合,泉鳴碧澗靜中聞”,題額為“松竹幽清”。東路則以園林為主。茂林修竹,名花異卉,潺湲溪流曲折其間。配有疊石假山,懸為飛瀑平瀨。其間散落著方丈院、延清閣、石泉齋等生活建筑,與中路的宏敞肅穆構成鮮明對比??滴酢⑶〗枰源说刈鳛樾袑m駐蹕之地。
(3)中國寺廟園林建筑布局和空間處理方式
第一,寺廟園林建筑布局
中國寺廟建筑整體布局方面,為了突出嚴格的宗教空間,布局上常采用宮廷式的基本格局,對稱規整,重點突出,比較沉悶、單調。而寺廟園林作為補救,往往在盡可能保持宗教空間基本格局或基本維持宗教空間中軸對稱的同時,結合具體的地形與景觀條件,表現出靈活多樣的布局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靈活布局:
院落式布局:即寺院保持為相對獨立的院落,其旁附設一個園子;宗教空間與園林空間相對獨立,同時又有聯系和溝通,這樣從整體上就具有了園林效果,可滿足游賞的需要。如揚州大明寺、蘇州寒山寺、成都文殊院等。這類寺廟有些類似于私家宅園住區與花園區相對獨立,但又有聯系的格局。在院落式布局中,兩種空間之間有時以不通透的界面作為聯接;有時又采用通透的界面如漏花墻等使兩種空間相滲透、宗教氣氛明顯沖淡,園林效果強化了。像成都的文殊院、揚州大明寺屬于前一種情況;蘇州寒山寺屬于后一種。
廊院式布局:以宗教主建筑三大殿的中軸線格局為核心,在各建筑間以回廊連接穿插,呈不對稱的通透的廊院空間,并在院內點綴花木山石。這種布局既基本保持了中軸對稱的宗教空間格局,又滲透融入了園林因素,增加了輕松、靈動的園林氣氛。昆明太華寺就是一例。太華寺的三大殿依山勢形成中軸線格局,而軸線兩側的次要建筑則是不規則形態布局。在這些建筑之間有曲折回廊連接,自然成靈活的各個院落。西院山池,花木掩映;東院借外景——滇池,湖山如畫。分院的景物空間與中間主殿這一宗教空間聯系自然,相互和諧,成為寺、園一體的環境。
天井式布局:這種布局是以建筑群圍合成天井小空間,隨地形變化,層次豐富,有含蓄、幽靜之美。如杭州虎跑寺的水院,就是利用兩組建筑群結合天然泉池若干,圍合成情趣各異的天井水院。
散點式布局:這是園林游賞功能最為突出的一種。它運用在地形變化大、自然山水條件優越的地方。在這里,宗教建筑空間與山水園林空間的界面消失了;宗教空間格局完全被突破了,只根據地形變化和景觀特點,自由散點布置建筑。這樣,建筑完全融人了山水中,建筑的構景、觀景功能十分突出。屬于這類布局的寺廟建筑比較多。如峨眉山寺廟建筑群的布局,因宜山水,自由布置,給人以柳暗花明、漸人佳境之感。既有雄偉的報國寺,又有清幽的伏虎寺,幽深的洪椿枰,奇異的清音閣等,游人或香客一路上步移景異,迂回曲折,最后才能到達金頂,期待著觀賞到“佛光”、“云海”等奇妙景象。
從上述布局方式可以看出,寺廟建筑的整體布局,根據不同的地形環境,以靈活多變的手法,協調了宗教功能與園林功能,是寺廟園林化的重要途徑。
第二,中國園林空間處理方式
整體布局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寺廟個體建筑空間的園林化處理。在這方面,主要是要打破個體宗教空間的孤立、封閉、沉重之狀態,加強空間的流動感與連續性,加強個體宗教空間與外部自然環境的交流、融合,從而產生園林氣氛。常見的處理方式有:
以游廊、圍墻、天井、庭院等為紐帶,把獨立分散的個體建筑空間串聯起來,以此造成它們之間的過渡與呼應,產生空間的連續感,具有了可游性。昆明圓通寺大門內,有兩進院落,兩院落間以華麗的牌坊貫通聯系,院落后有通透的敞殿,殿兩側有回廊與水榭和大殿相連,中間環繞一泓清潭。這樣的既相對獨立又自然聯系的空間,引導人們由此及彼,邊游邊賞。
以曲折的布局增加個體空間之間的流動感。如昆明曹溪寺入口處理就是極好的范例。山門偏居一側,門后的橫向小院改變了游人的行進方向,發生了空間上的轉折。轉過前殿,兩邊的爬山廊又一次引導游人改變行進方向。這樣幾經轉折,就使個體空間之間有了流動感。
加強內外空間(建筑空間與外部自然空間)之間的滲透、融合、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悶、肅靜感,從而產生明快靈活的園林環境。漏花窗、敞廊、敞廳等是常用的手段,可以借此把單純的宗教空間與園林化的建筑空間互相映襯,相得益彰。如峨眉山清音閣的大雄寶殿,背依山崖,面前兩江交匯,自然風光十分優美。于是,大雄寶殿正面完全敞開,與敞廊相貫,圍以“美人靠”,并讓戶外的石階插入殿內。這樣一來,內外空間、建筑與自然景色交流、貫通,這宗教建筑也就成了賞景佳處了。表面看減弱了宗教氣氛,實際上因游人的增加,也加強了宗教的影響力。
以植物點綴于個體建筑空間中,也是使其園林化的手段之一。如峨眉報國寺廂房把綠化引入室內,使內部空間生機盎然。樂山大佛寺崖壁石室內的盆景吊蘭與崖上的藤羅垂蔓交相輝映,構成園林氛圍。
寺廟建筑周圍自然環境的園林化處理,是寺廟園林化的又一重要內容。這方面主要包括寺前香道的處理和對周圍自然景點的組織與利用——即運用園林手段,變朝山拜佛的香道為景觀序幕,變自然景物為園林景觀,創造出寺廟外部的園林環境。最典型的是寧波天童寺前有二十里松林作為前導,園林成了進入佛國境界的前導部分了。靈隱寺前也有六七里的云松。還有佛寺依山而建,常用背山面水的方式,面前暖和,背山可擋住冬天北風,而山的坡度可鑿成臺階,加以樹木,則成景觀了。
變寺前香道為景觀序幕,就是充分利用人寺前香道上的自然環境特點,把沿途純自然狀態的散亂景致,組織成曲折幽邃、節奏明晰、景觀豐富的園林序列空間;香道也就成為前導性的觀賞路線,激發起游客進一步尋幽探勝的興致,成為引人漸入佳境的序幕。
在寺廟規模較小、香道比較短的情況下,為了取得引人人勝的效果,常采取曲折和隱蔽的處理手法,形成層次豐富的景觀導引路線。遼寧千山龍泉寺香道,沿幽靜的溪谷蜿蜒曲折而上,繞過巨石,亮出了隱蔽性的頭山門。山門后面又有一影壁,障阻了游人視線。再往前走,繞過“法水常在”的巨石碑刻,迂曲之中,才見到絕壁下的二山門“龍泉洞天”,洞門前還有一影壁掩映。穿過此洞門轉折前行,才見到前面層層疊疊的殿宇,十分壯觀。
一些遠離通衢大道的廟宇,更能充分地利用寺前香道的長距離,用景觀建筑點綴其間,組織、整理自然景致,使其形成完整的序列。這類佳例不少,如峨眉伏虎寺、樂山大佛寺。樂山大佛寺香道,就構成了幾處起伏變化的景觀,如同一軸山水長卷。凌云寺(大佛寺)位于三江交匯的凌云峰上,前山絕壁臨江,風景壯美。于是寺的香道不取后山平緩的山路,而是在前山絕壁上鑿出,再點綴以建筑小品,充分借取、突出了自然山水的絕妙處,構成起伏變化、漸漸推向高潮的景觀效果。在香道始點,有雄奇的“凌云山樓”。穿過山樓門洞進入前山香道,先是一段狹窄的空間:石階兩旁,懸崖和高墻形成半封閉形態,整體氛圍呈抑制性。到人工砌筑的“龍湫”崖洞,空間更加收斂,似乎在醞釀著什么。再往前去,視線豁然開朗——這里一側崖壁上刻有“回頭是岸”,另外一側則是崖下無際的江水,空間十分開敞;遠處峨眉群峰朦朧天際,氣勢十分雄壯。游人至此,莫不在前后空間的過渡與強烈對比中感到一番驚喜和賞心悅目。過了這段路,又經過一段山崖林木相夾的半封閉狀的空間,便來到“龍潭”景點。此處空間又呈開放狀——一邊是人工開鑿的峽口,崖上水簾飛下,另一邊是絕壁臨江,風格奇麗?!褒執丁边^后,經過一段綠蔭搖曳、由暗到明的路,便來到“耳聲目色”一處,絕崖上刻著這四個大字,崖下江水滔天,十分險峻,空間再次開放。由此轉過山路,經過突出于崖上的彌勒殿,轉至“雨花臺”處,前面在高崖陡壁相夾的收束空間中現出了凌云寺山門。至此,游人的視線被縱向收束的空間凝聚到了山門上,欣賞心理上也經過峰回路轉、抑揚開合的前導而達到了高潮。這種幾經起伏才出現的高潮景點,園林效果很強烈。樂山大佛寺就這樣利用香道作為導引,組織了一個有聲有色、變化生動的景觀序列。
寺廟周圍自然環境是園林化的另一內容,它充分利用寺周圍的構景素材,通過對周圍自然景物的組織、裁構,使其成為寺廟園林環境。鎮江金山江天禪寺、蘇州虎丘劍池等都屬這方面的佳作。金山寺獨踞江中孤峰之上,氣勢雄偉,景觀壯闊。它充分利用了地勢之便,主體建筑東向布置,并依山勢高差層疊錯落而建,既雄渾統一,又能讓人在不同空間層次上飽覽視點各異的江水景觀。整個寺廟建筑不是在平面上展開,而是突出立體層次的變化,充分利用孤峰雄踞江中的環境特點,與之取得協調。這樣,金山寺與其周圍的山水環境共同組成了一幅山水園林圖畫。蘇州云巖寺對虎丘劍池這一絕佳自然景觀的利用上,也很有妙趣。為了突出劍池池水澄碧、陡壁如削、藤蘿垂掛的清幽之美,并使幽谷外的千人石廣場與谷內清幽環境形成相互映襯、互不干擾的格局,這里采用了池邊筑一高墻、中開月洞門的手段,把劍池分隔為一處相對獨立的景觀空間。月洞門上題為“別有洞天”,引人人勝。待游人步入洞門,果然是另一種天地,如人深山巨壑一般,崖壁間題刻有“風壑云泉”四字,崖上虹橋飛架,崖底池水明凈。這里,一墻一門之功不可小視,使自然景物有機地融人寺廟園林環境。寺廟園林還流傳不少佛教傳說。比如,名僧竺道生曾在虎丘向石頭講經,因生動傳播佛法,連石頭也點頭稱是。現在尚留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
上述園林化處理是中國佛教圣地獨具的特色,是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后又影響了日本佛教建筑及園林。它與代表中國佛教精神核心的禪宗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而與印度佛教形成了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