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三):明代士人畫
31、崔子忠
(約1595—1644),又名丹,字道母,號青蚓。原籍山東平度,占籍順天(北京)。據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介紹:崔子忠年輕時為順天府學生員,因“為文崛奧”,不合科舉八股的要求,參加了幾次鄉試都未考中,便“棄舉子業”。崇禎初年參加過江南文士組織“復社”活動。曾游董其昌之門,師從董其昌。崇禎十一年,錢謙益因事待罪北京,一度與崔子忠相識,崔以師禮事之。中年時即蜚聲畫壇,住在北京南郊偏僻處一所簡陋的小院里,“蓽門土壁,灑掃潔清,冬一褐,夏一葛”,“高冠草履,蒔花養魚,不知貧賤之可戚”。“妻布衣疏裳,黽勉操作”,兩個女兒“亦解誦讀”。每當興至,則欣然展紙揮毫,妻女“皆能點染設色”,一家四人“相與摩挲指示,共相娛悅”。有時也把得意之作贈給少數知己好友,但“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購請,雖窮餓,掉頭弗顧也”。文壇領袖書畫大師董其昌評崔子忠:“其人、文、畫,皆非近世所見”。錢謙益則稱他:“形容清古,望之不似今人”。
崔子忠為人品格,當時還記載有許多軼事,如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載有錢謙益所述的一則軼事::崔子忠少年時代的同窗好友宋應亨和宋玫都在崇禎年間考中進士。宋應亨任職吏部文選司時,曾授意一個“應選者”送給崔子忠一千兩銀子。崔子忠拒絕接受,并對宋應亨說:“你知道我窮,卻不拿自己的錢財贈送我,而要我接受‘應選者’的銀子。難道你不了解老同學的脾氣嗎?”宋玫任諫官,屢次向崔子忠求畫崔都不給。一天,宋玫把崔子忠請到府中,關上大門,對他說:“今天別怪老同學無理,如果不給我作畫,我就不放你回家,不出十天半月,你家里養的魚、栽的花,就都渴死和枯死了!”崔子忠無奈,只得畫了一幅。畫成后坐到宋的隔壁鄰家,派書童往宋處取回其畫,說是有棵樹畫的過于簡略,需要修改。宋玫把畫交給書童帶回,崔子忠當即撕碎,揚長而去。弄得宋玫哭笑不得,卻又奈何不了這位孤傲名高的昔日學友。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孫奇逢的《畿輔人物考》和孫承澤的《畿輔人物志》,也都有《崔文學子忠》傳,除了略述《書影》文中所記,還都記了“史可法贈馬”一事。史可法和王崇簡、崔子忠都是左光斗任提學御史時拔識的順天生員。崇禎后期,史可法已負天下重望。“一日過其舍,見蕭然閉戶,晨炊不繼,乃留所乘馬贈之,徒步歸”。史可法是非常了解并敬重這位老同學的。崔子忠則把馬賣了四十兩銀子,“呼朋舊痛飲,一日而盡”。并且說“這酒是史道鄰所贈,清清白白,不是來自‘盜泉’的”。其人其事之豪爽狂放,大都類此。李自成克北京后,崔躲在自己的密室當中,后面因缺少糧食而餓死。
崔子忠的繪畫作品涉及面很廣,在人物、山水、花鳥方面都有涉及,但以人物的特長,與陳洪綬并稱為“南陳北崔”。根據《書畫記》和《神州國光集》等史料著錄,畫史上都說崔子忠“善畫人物,規模顧、陸、閻、吳名跡,唐以下不復措手。白描設色能自出新意,與陳洪綬齊名,號南陳北崔”。這種評論是近乎實際的,他繪的《桐蔭論道說法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不看題記,有可能誤認為是陳洪綬畫的。其好友梁清標在其死后為其輯刻的《息影軒畫譜》,其人物造型、表現方法與陳洪綬的《水滸葉子》亦很相近。故有“南陳北崔”之說。但兩人在畫風上雖相似,卻各有特色:陳洪綬的作品才氣橫溢,寓美于形色,而崔子忠的作品卻樸實無華,寓意于內蘊。按梁清標的說法,崔子忠晚年“息影深山,杜門卻掃”瀏覽史籍,每遇有忠考奇節人物,義使巾幗英雄,繪圖像,立傳贊,雖稱自娛,也可以起“頑廉懦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像,合稱為四不朽之作。正因其作畫極為注重立意,因此為當時的文人和畫家們所推崇。崔子忠善于表達歷史題材,尤其喜歡畫文人們的風流韻事,他的《云中玉女圖》、《蘇軾留帶圖》、《桐蔭博古圖》、《臨池圖》以及羅漢道釋等圖,都是人物畫,也都具有來歷,題材不見得新鮮,但由于他構思畫法有新意,或多或少加進自己的東西而成為新作,也是耐看的。《藏云圖》即是此類典范,此圖以人物為主,襯以山水,其高山大川的描寫為刻畫人物服務。由畫中題識可知此畫是為玄胤同宗所作,畫中一團云氣繚繞,是表現巫山濃云虛幻之處,“不辨草木,行出足下,生生袖中,旅行者不見前后。史稱李青蓮安平入地,負瓶瓿,而貯濃云,歸來散之以內,日飲清泉臥白云,即此事也。”畫面中唐代大詩人李白盤腿端坐四輪橢圓底盤車上,緩緩行于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視頭頂上的云氣,神態閑適瀟灑;一稚童肩搭繩索,牽引車子,另一稚童肩荷竹杖,作引導狀。在具體表現上,其衣紋作顫筆細描,虬折多變,折而不滯,顫而不散,突出了衣服質料的柔軟質感和隨風飄的動勢,氣意超邁,神色如生,可謂自成一家。其代表作之一《洗象圖》,是幅表現宮廷里春日洗浴大象盛況的長卷,是崔子忠是在冒著充犯“金吾卒”之險,親自觀看了“赤腳烏蠻縛雙帶,六街仕女車填咽”的實況,“歸來沉吟思十日”,苦心揣摩構思之后,才創作出這幅生平得意之作的。談遷的《北游錄》,記文壇泰斗吳梅村入清以后得到了這幅《洗象圖》,深為所畫場面的恢宏和人物的傳神而驚嘆不已,便在畫卷上題了一首長詩。詩中記敘了圖成后廣受歡迎的盛況:“圖成懸在長安市,道旁觀者呼奇絕”。也為其悲慘遭遇深深惋惜:“嗟嗟崔生餓死長安陌,亂離荒草埋殘骨。一生心力付兵火,此卷猶存堪愛惜。”
崔子忠的繪畫深受當時一些文藝大家的贊許,這在畫壇上也不多見。一代文宗錢謙益說崔所追求和師法的是晉代顧愷之、陸探微、唐代閻立本、吳道子、五代關仝、北宋范寬這些前代的超級大師,而絕不與流俗之輩看齊:“慕顧、陸、閻、吳遺跡,關、范以下不復措手”。著名詩人學者周亮工《書影擇錄》稱:“畫家工佛像者,近當以丁南羽、吳文中為第一,兩君像一觸目便覺悲憫之意,欲來接人,折算,衣紋、停分、形貌猶其次也。陳章侯、崔青蚓不是以佛像名,所作大士像亦遂,欲遠追道子,近逾丁吳,若鄭千里輩,一落筆便有匠氣,不足重也。”(見《美術叢書》初集第四輯二三七頁)。周亮工以貶低丁南羽、吳文中、鄭千里等人物畫家,來提高陳、崔兩家的繪畫地位,雖有可值得商榷之處,但在明清以來以仿古為能畫,筆筆講出處,處處要師承,非某宗某派則為野狐禪,畫壇了無生氣,特別是山水畫。自明董其昌畫分南北宗,提倡文人畫,至清代的四王、吳惲等,把山水畫拔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相形之下,人物畫是不被重視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重陳老蓮、崔子忠,并把他倆并稱為“南陳北崔”,是有其特殊意義的。
存世之作有《洛神圖》、《云中雞犬圖》、《張東華像》、《洗象圖》、《藏云圖》、《杏園夜宴圖》、《云中玉女圖》、《稚川移居圖》等。其妻女亦善畫。
云中雞犬圖? 絹本、設色,縱191.4厘米,寬84厘米,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幅畫描繪許真人騎牛,攜帶家眷和牲口,一齊遷往仙境的情景。許真人名遜,字敬之,晉朝汝南人。曾當過旌陽令,后來因為世亂而歸隱鄉野。道教傳說他于135歲時,在洪州西山,帶領家人42口連同雞犬,一齊飛升而去。
崔子忠畫山水人物,雋逸高古,別開生面,與完全摹古的作品大不相同,創造了新的表現技法。此幅用筆設色,皆以雅秀為尚,人物描寫傳神,間或施加朱砂、石青等重色,越顯典麗超凡,頗有裝飾效果。
畫中有作者自題詩一首及跋語,詩書畫三者結合,是元代錢選以來文人畫。典型特征。詩曰:“移家避俗學燒丹。挾子挈妻共入山。可知云內有雞犬。孳生原不異人間”。題跋為“許真人云中雞犬圖。諸家俱有粉本。予復師古而不泥。為南浦先生圖之。長安崔子忠手識”跋中提到“師古而不泥”,這正是崔子忠獲得如此成就主因所在。
崔子忠《云中雞犬圖》
云中玉女圖? 紙本、設色,縱169厘米, 橫52.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崔子忠擅長人物、仕女,他的畫風遠追晉人唐意趣,不囿于宋元窠臼,正如他自己所云“予師古而不泥”。畫法近于南唐的周文矩,衣紋多屈曲轉折,墨色靈秀,設色清麗。他的許多人物畫,襯以山水景致,益顯精妙。此圖筆墨精妙,設色清雅,有飄渺空靈之感。
崔子忠《云中玉女圖》
32、曾鯨
(1567—1650),字波臣,莆田人,流寓金陵。一生往來江浙一帶,為人寫真。其友人、明代著名畫史專家、畫家江蘇丹陽人姜紹書在其繪畫史傳《無聲詩史》中對曾鯨有如下記載:“曾鯨,字波臣,莆田人。流寓金陵,風神修整,儀觀偉然,所至卜整以處,回廊曲室,位置瀟灑磅礴。寫照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潤,點睛生動……每圖一像,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后止。其獨步藝林,傾動遐邇,非偶然也。年八十三終”。
另據張岱《陶庵夢憶》記載:明崇禎七年(1634)十月,張岱與曾鯨在杭州西子湖蘇堤附近定香橋不期而遇,當時尚有諸暨陳洪綬、東陽趙純卿、金壇彭天錫、女伶陳素芝等人。興會之余,陳洪綬為趙純卿作古佛,曾鯨也為趙畫肖像。
曾鯨擅長肖像畫,是畫史上最為杰出的肖像畫家之一。他寫實本領極高,尤善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惟妙惟肖,人稱曾鯨“寫照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在繼承粉彩渲染傳統技法的同時,汲取西洋畫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層層烘染,有的烘染數十層后,再施淡彩,立體感極強。所畫人物肖像強調觀察體會,抓住最動人處,精心描繪,尤注重點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鏡取影,儼然如生”。他創造的重墨染、有體量感的“凹凸法”,為中國的肖像畫開辟了新途徑,因而其繪畫風格風行一時,清康熙乾隆之際肖像畫主要受曾鯨影響,其弟子眾多,著名的有謝彬、沈韶、徐璋、張遠等,均傳其法,被稱為“波臣派”,畫風甚至流傳到日本等國。
代表作品:《葛一龍像》、《王時敏像》、《顧與治像》等。福建莆田人。擅畫肖像,之譽,從學者甚眾,遂形成波臣派。
傳世作品有《王時敏像》,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葛一龍像》,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胡爾小造像》軸,藏浙江德清縣博物館;《趙庚像》,藏廣東省博物館。
子曾沂,后為僧,法號懶云,善山水。
葛一龍像 紙本、設色、縱32.5厘米,橫77.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葛一龍席地倚書斜坐,頭戴巾帽,身著白衫,密髯豐頰,兩眼遠視,容貌清俊秀潔。畫法工細,筆筆經意。面部先用細線鉤勒,再敷色暈染,高下凹凸處自然成形。衣紋用游絲描,筆筒足,書匣、足履及儒巾的色彩互相呼應,和諧統一。圖中有米萬鐘、范景文、周之綱、王思任四家題贊,后另有俞彥、宋獻二家題贊。
曾鯨《葛一龍像》
王時敏像?? 絹本、設色、縱64厘米,橫52.3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繪清初著名山水畫家王時敏二十五歲時的肖像。圖中王氏身著寬大白衣,手持拂塵,盤膝端坐在蒲團之上。面容俊秀,雙目有神,神態溫雅、聰穎。人物面部的刻畫用“凹凸法”,即先以淡墨勾出五官輪廓,然后按其結構烘染數層,最后敷以淡赭色。不僅有筆墨之趣,而且富有立體感。衣服的畫法亦反復勾染而成,線條秀勁流暢,設色清麗雅致。用筆穩重而有變化,充分表現出衣服的質感。畫上有當時內閣大學士顧秉謙篆書題字,曰“遜之尚寶二十五歲小像”。左小角鈐王時敏之孫王原祁朱文“掃花闇”印一方。右下側畫家自署“萬歷丙辰五月,曾鯨寫”。“萬歷丙辰”為公元一六一六年,畫家時年四十九歲。下押“曾鯨之印”、“波臣氏”二印。
曾鯨《王時敏像》
參考資料:梁白泉主編《國寶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鄭午昌《中國美術史》、《中國畫學全史》,何恭上《隋唐五代繪畫》、《兩宋名畫精華》、《元朝名畫精華》,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馮作民《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互聯網 。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