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二):元代士人畫
8、王振鵬約生于至大元年(1308),到“至正十年(1350)尚在。”創作活動于元世祖、仁宗時期。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據虞集所撰的《王知州墓志銘》,其父名由,字在之,35歲離世。所謂知州銜乃是王振鵬藝貴顯之后由元仁宗追贈。。仁宗為太子時,王振鵬就因畫藝超群而受賞識,并賜號孤云處士。于延祐元年三月遷為秘書監典籍。累官數處,至治時為廩給令,佩金符,拜千戶,總海運于江陰常熟間。
王振鵬擅長界畫,畫風工致細密,自成一體。為著名的宮廷畫家,并培養了許多界畫高手,如衛九鼎、李容瑾等。據虞集《王知州墓志銘》中記述:“振鵬之學,妙在界畫,運筆和墨,毫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圓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為法拘。”王振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宮廷畫作品,見于著錄或流傳至今的就有數十件。其中最早有時間記載的為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所云大德九年作于蘇州張家的《端陽競渡圖》;而有實物留下的最早具有年月題款的《維摩不二圖》。據王振鵬《題畫維摩不二圖》云:此是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仁宗皇帝為太子時,拿出金云卿畫的《維摩不二圖》讓他臨摹的,此圖為絹本,水墨,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至大三年(1310)的作品。該年畫有《歷代圣母賢妃圖卷》,又稱《十妃圖》、《獻圣母圖》。絹本,凡十幀,寬窄不一,并于每幀畫后作工楷書,敘圖中故實。卷后落款:“至大三年三月臣王振鵬敬畫謹書。”最著名的也是同年創作的《金明池圖》。絹本,墨筆畫,描寫北宋都城汴梁宮廷后苑金明池三月三日龍舟水嬉的故事。畫中樓閣龍舟,細如毫芒,筆法細勁,當是根據宋人記載所作。該圖在著錄上又有不同名稱,有《龍舟奪標圖》、《錦標圖》、《龍舟競渡圖》、《金明池龍舟圖》、《寶津競渡圖》等,故被人們誤認為是不同的作品,其實同為一作,僅為復本而已。此圖絹本,描繪宮廷后苑金明池在重陽鬧龍舟競渡的場面。畫中除龍舟外,還有匾額“寶津之閣”的樓閣,其款為:“至大庚戌,王振鵬為翰林承旨曹公作”;皇慶元年(1312)作《避暑圖卷》,絹本,設色,青綠山水兼工細樓臺人物仕女。題款:“大元皇慶壬子春孤云處士王振鵬畫”,陳宗敬跋云:“圖意精密,運筆神巧,設施布置無毫發滲漏,信非孤云不能為矣”;延祐元年(1314)作《帝王名賢事跡圖卷》,袁桷《題王孤云圣跡圖》,其云:“孤云適有《圣跡圖》十幀。予老矣不及見孤云之盛行,將名噪一時,聲施后世耳。”延祐元年的《東涼閣》,《滕王閣圖卷》;至治元年(1321)《龍舟圖》小幅。為絹掛幅截冊,題“至治辛酉夏月孤云居士筆”;至治元年《阿房宮圖》,描寫秦阿房,系據文獻記載所繪,畫面層樓殿閣,富麗壯闊,刻劃細致入微,不失繩墨。;至治三年(1323)作《金明池圖卷》并題云:“至大庚戌欽遇仁廟青宮千春節,嘗作此圖進呈。”“今奉教再作,但助誠如者勉而為之,深懼不足呈獻。時至治癸亥春暮廩給令王振鵬百拜敬畫謹書”;同年又作《江山勝覽圖卷》;此前還有《濆墨角抵圖》,絹本,水墨。角抵百戲,曲盡其幻,樹石簡雅,有北宋人意。時人李泂題跋云:“至治三年季春廿有三日,監修國史長史李泂奉皇姊大長公主教拜手稽首敬書。”除有明確年代題款外,還“嘗為《大明宮圖》以獻,世稱妙絕”。虞集《跋王振鵬大安閣圖》云:“王振鵬受知仁宗皇帝,其精藝名世,非一時僥幸之倫。此圖當時甚稱上意。”并作《貍奴圖》、《天王供佛圖》。由于他擅長界畫,故主要描繪樓閣亭榭等建筑物。如創作《仙山樓閣圖》(又稱《仙閣凌虛圖》),其結構邃密,筆若懸絲,刻畫精整,幾無剩義。
王振鵬亦善作人物畫,系李公麟傳派,用筆細致而傳神。有《大士妙觀圖》、《群仙高會圖》、《魯恭三異圖卷》,素絹本,著色,題款:“孤云處士王振鵬造”。還有《揭缽圖》、《貨郎圖》、《鐘馗送嫁圖》,素絹本,款題:“孤云處士王振鵬畫”。而《伯牙鼓琴圖》則是目前在國內所能見到的王振鵬唯一的人物畫,伯牙長髯拂胸,雙手撫琴,氣派高雅;子期對面而坐,俯首品音。人物神情生動,線條流暢,造型筆法均近宋代李公麟,而稍有變化,為元代人物畫之精品。花鳥畫亦甚高妙,其《魚藻圖》、《蜻蜓圖》更有詩作自贊。
伯牙鼓琴圖 絹本、墨筆,縱31.4厘米,橫9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描繪伯牙為知音者鐘子期彈琴的故事。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均刻劃惟妙惟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精謹生動,實為元代人物畫代表作。畫面上共有五人,左邊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長髯,披衣敞懷,端坐石上,雙手撫琴。伯牙的對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著長袍,低頭靜心諦聽。兩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動、準確的筆墨刻劃了兩個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內心活動,彈琴者的專注,聽琴者的入神,都躍然絹上。為了襯托兩個主要人物,作者還安排了三個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應來表達伯牙和子期之間用琴聲傳遞感情并成為“知音”的友誼。這幅畫在人物心理活動的描繪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技法上繼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線條挺拔有力,富有彈性,既連綿不斷,又有輕重、粗細、緩急、頓挫的變化。畫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塊略加皴擦,這些豐富而簡潔的表現手法使畫面有變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顯單調。
卷末署“王振鵬”三字款。卷尾有元人馮子振、趙聲、張原湜題記。此圖最右邊略有殘缺。根據畫上所鈐印章可知,該圖在元朝時為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收藏,清初歸著名收藏家梁清標所有,乾隆時入內府,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
9、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其先世為西域色目人,后東遷至山西大同,居燕京(今北京市)。祖父漢名樂道。元代著名詩人、畫家。高克恭出身于色目世家,父名亨,字嘉甫,對儒家經典與理學頗有研究,且重操行,達官名士交章舉薦,但他崇尚風雅,不樂于仕途,晚年退居大都房山,生子五人,克恭為其長子。克恭自幼聰慧好學,秉承家學,勤奮攻讀,博覽經史。于經學奧義,口誦心研,“識悟弘深”。至元十二年(1275)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次年,遷授戶部主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官至監察御史。二十八年(1291年),高克恭出任江浙省左右司郎中。他以剛直不阿,辦事干練而為眾臣稱道。元大德元年(1297年),高克恭遷山西、河北道廉訪副使,改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在任上他建議“興學校,選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獄”,力主開科取士。大德三年(1299年),高克恭又入朝為工部侍郎。六年(1302年),任吏部侍郎。八年(1304年),任刑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在任期間,他體恤民情,賑濟災民,平反冤獄,改革吏制,無視權貴,伸張正義,受到平章事何榮祖的賞識。九年(1305年),調大名路任總管,他廉潔奉公,懲治貪官污吏,贏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至大三年(1310年)二月還京師,將朝拜之際,感風寒,久治不愈,九月初去世,終年63歲,謚文簡。一子名柜,曾任秘書著作郎。其婿烏伯都刺為平章政事。
高克恭生性坦蕩平易,與世落落寡合,遇知己則傾心相交,終身不疑。房山有田二頃,此外身無余資。一些元代文人好友對高克恭曾做過形象描繪,對其人品皆贊頌有加,如:“高侯回紇長髯客,唾灑冰紈作秋色”(朱德潤《題高彥敬尚書房山圖》見《存復齋集》卷十);張雨:“我識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澤嗜杯酒”,“西域高侯自愛山,此君冰雪故相看”,“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張雨《貞居先生詩集》卷三《高尚書山水,仲川第請題橫幅上》)。作為色目人,卻傾心于漢文化。任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時,酷愛錢塘山水,余暇則呼僮攜酒,杖履登山,留連盡日。去世前還特命喪葬“用朱文公法”。他的詩文也很出名,《元文類》選西域詩人五家,他的詩作在數量上僅次于馬祖常。有文集《房山集》一卷,詩文合集《高文簡公集》七卷。時人評其詩風“神超韻勝,另有一派奇秀之氣”(柳貫《題趙明仲所藏姚子敬書高彥敬尚書絕句詩后》,見《柳待制文集》卷十八)。一些寄贈紀行、抒懷詩作,語言通俗平易,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江南山水的熱愛,如《過信州》:“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 風送落紅挽馬過,春光更比路人忙”;《寄友》:“并行沿堤步晚晴,野香牽引過林炯.誰知卻是江南夢,尋到西曹夜直廳”。有的詩篇也表達了浪跡江湖的人生理想,頗似當時的漢族士大夫,如《贈英上人》:“為愛吟詩懶坐禪,五湖歸買釣魚船。他時如覓云蹤跡,不是梅邊即水邊。”此外還精于書法、名畫、古器物的鑒賞。
繪畫也呈現文人畫特色,以山水、墨竹著稱,兼及蘭蕙梅菊。畫山水初學二米,后學董源、李成、巨然筆法,專取寫意氣韻;墨竹學黃華,后集眾家之長而“大有思致”。喜用潑墨寫意,氣韻閑逸,元氣淋漓,天真爛漫而形神兼備,獨步于時,后人有稱:“前朝畫竹誰第一,尚書高公妙無敵”(善住:《谷響集?為陳仲孚題薛公遠墨竹》)。可與宋代文人畫墨竹的開創者文與可并駕齊驅:“與文湖州并馳,造詣精絕”(鄧文原《巴西文集?故太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他對此也很自負,曾自題畫竹詩曰:“子昂寫竹,神而不似;仲賓寫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兩此君也。”(見王逢:《梧溪集》卷五《高尚書墨竹為何生性題》)此語亦得趙孟頫的首肯,趙在高的《墨竹坡石圖》中題詩曰:“高侯落筆有生意,玉立兩竿煙雨中。天下幾人能解此,蕭蕭寒碧起秋風。”。山水畫亦主一代風尚,所謂“世之圖青山白云者,率尚高房山”(劉仁本《羽庭集》卷二《題米元暉〈青山白云卷〉》)《圖繪寶鑒》的作者夏文彥稱其畫“怪石噴浪,灘頭水口,烘鎖潑染,作者鮮及”。在江南做官時,常與名士李仲芳、梁貢父、鮮于伯機、柳貫、虞集等交游,切磋技藝。平時不輕于作畫,而喜于酒酣興發之際,好友在側,為之鋪紙研墨,乘快為之。與趙孟頫尤稱至交,經常揮毫合作。其詩《趙子昂為袁清容畫春景仿小李》云:“春林如染綴溪容,幾處幽居倚碧峰。不是兩翁情話久,白云深杳未能逢”,可見皆是師法李成山水,審美情趣相投。也曾為趙孟頫之妻管仲姬的墨竹圖題詩:《題管夫人竹窩圖》:“云梢露葉秋聲古,萬玉叢深翠蛟舞。此君擬結歲寒盟,拄笏相看立煙雨。過雨山窗斜映日,帶煙霜節總宜秋。凍雷迸出千崖翠;勒此高歌傲素侯。”詩中對管夫人“擬結歲寒盟”、“高歌傲素侯”的操守不無敬佩,也是自己人生志向的表白,這皆是文人畫講究寄寓、興托的表現。在當時的畫壇地位上與趙孟頫南北相對,為一代畫壇領袖:“近代丹青誰自豪,南有趙魏北有高”(朱德潤《題高彥敬尚書房山圖》)去世后,遺墨一紙,價值百千緡,因而,出現了許多刻意臨摹的作者,傳世贗品也比較多。
繪畫存世之作有:《云橫秀嶺圖》、《春山晴靄圖》、《墨竹坡石圖》《方棹吟秋圖》、《秋山暮靄圖》、《云山圖》、《墨竹坡石圖》等等傳世。
秋山暮靄圖 紙本、設色,縱47.5厘米,橫84厘米。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是歷代流傳有重名的高氏之作,畫重山疊嶺、云煙出沒的秋山風光。遠山用墨線勾輪廓,加以青綠淡墨橫點,概括表現煙云變幻莫測之態。山下叢林房舍,依山傍水,氣韻流潤。用筆兼工帶寫,云山、煙樹信筆寫之,房舍筆法工整,無率意之筆。畫風學董源和米芾而又有變化,于簡淡中見法度,嚴謹中見韻致。無作者款印。畫幅右上側有元鄧文原題詩和清高宗弘歷的題記。鈐“項墨林鑒賞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乾隆御覽之寶”等藏印多方。1925年前后,此卷被溥儀攜出故宮,1944年8月在長春偽滿皇宮中被人撕毀,現僅存三分之二。后跋存李國蕃、文志仁二家題記。曾經明項元汴及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高克恭《秋山暮靄圖》
墨竹坡石圖 紙本,水墨,縱121.6cm,橫42.1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這是一幅典型的元代文人墨竹畫,高克恭的代表作之一。圖繪秀石一塊,竹二株生于石后,一濃一淡,筆法沉厚挺勁,墨氣清潤,結構謹嚴。竹葉自然下垂,生動地寫出了竹子在煙雨中挺秀瀟灑的姿態。
本幅左下方高氏自識:“克恭為子敬作。”鈐“彥敬”印。右側鈐“清父之印”、“顧氏珍玩”、“吳景旭印”、“仁山鑒定”等鑒藏印6方。“子敬”為元初著名學者、書法家龔璛。畫面右側中部有趙孟頫題詩一則:“高侯落筆有生意,玉立兩竿煙雨中。天下幾人能解此,蕭蕭寒碧起秋風。子昂題。”下鈐“趙子昂氏”印。從題詩中可看出趙氏對高克恭的墨竹極為推崇,而高氏對自己的墨竹也自視頗高,嘗自謂:“子昂寫竹,神而不似;仲賓(李衎)寫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兩此君也。”
高克恭《墨竹坡石圖》
10、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和趙孟頫為同時的元代官員、水利家、畫家。宋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舉人,入元官都水庸田副使,究心水利,以浙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筑來青樓、攬輝閣于青龍江上終老,卒年七十四。任仁發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專家,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吳松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傳世,在中國水利史上做出過有益的貢獻。工書善畫,書學李北海,著有《書史會要》、《書畫史》、《海上墨林》。并著有散文隨筆《六研齋隨筆》、《黃渡鎮志》。畫學李公麟,工人物、花鳥,尤善畫馬,工力足與趙孟頫相敵。嘗奉旨畫《渥洼天馬圖》、《熙春天馬圖》二幅,仁宗詔藏秘監。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藏有畫馬數幅,俱極精。著有《練水畫徵錄》。
傳世作品有:《出圉圖》、《二馬圖》、《張果見明皇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春水鳧鹥圖》軸,藏上海博物館;《飲中八仙圖》、《貢馬圖》、《橫琴高士圖》《秋林詩友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神駿圖》《三駿圖》《九馬圖》在美國;《飼馬圖》在英國;《文會圖》《牽馬圖》等在日本。
二馬圖 絹本、設色,縱28.8cm,橫142.7cm,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二馬圖畫面很簡單,畫幅前邊是一匹壯實、膘肥肉厚的花馬,昂首,踏著輕快的碎步,尾巴揚起飄動,顯得自在得意。隨在這匹馬后邊的則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條條肋骨清晰可見,它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卷縮著,顯出吃力疲憊之態。畫家以極其寫實的手段,采用勾勒的筆法,描畫了馬匹的輪廓,線條極富表現力,然后賦以色澤,頗具唐人畫馬的傳統。此圖畫面雖很簡單,寓意卻很深刻,作者在跋語中云“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嚙枯草而立風霜,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在寫完對兩匹馬的評語后,作者筆鋒一轉,進一步議論道:“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淤濫之恥歟?”可見此畫是以隱喻的手法,諷刺了那些“肥一己而瘦萬民”的貪官污吏,而為那些“瘠一己而肥一國”的廉吏卻不被重用。作者借此為終生不得志的士大夫鳴不平,表達自己剛正不阿的心態。另外,作者在畫中還安排了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細節,那就是那匹肥馬馬首挽著籠頭,但是韁繩卻松開了,拖在地上;而瘦馬不但有籠頭,韁繩還套在馬脖子上。一匹是沒有約束的脫韁之馬,失去了控制,就會無法無天,魚肉百姓而肥己。另一匹是有約束的拴著韁繩的馬,有了管束才能盡心盡力,克勤克儉。在這里任仁發似乎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于官吏管理的看法,其用心可謂十分良苦。
任仁發《二馬圖》
出圉圖 絹本、設色,縱34.2cm,橫201.9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系任仁發的早年之作,時年27歲。任氏繼承韓干、李公麟的寫實傳統畫法,手法工細精到,敷色艷麗典雅,形象生動真實,具唐人畫風。
該圖畫3位圉官引4匹駿馬出廄,畫風柔麗精細,效唐人筆法和用色,圉人亦一身唐裝,反映了作者對唐文化的欽慕。人馬的排列近似職貢圖的平鋪式構圖,這已成為任氏長卷構圖的基本定式。本幅卷尾有作者名款和年款:“至元庚辰(1280年)春望三日,作出圉圖于可詩堂。月山任子明記。”鈐印“任子明氏”、“月山道人”。“可詩堂”系任仁發的書齋。引首陸勉篆書“出圉圖”,幅上有清乾隆皇帝題詩,前后總計有23方印。
任仁發《出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