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二):元代士人畫
2、何澄(1223—1316?)卒年不詳,年九十三尚健在。金末元初畫家。燕(今河北省)人。金哀宗時官至太中大夫、秘書少監(jiān),元世祖時被召待詔內(nèi)廷,何澄,大都人。至大初(1308年),時年90歲的何澄時向元武宗進獻界畫佳作《姑蘇臺》《阿房宮》、《昆明池》,用意在于“托物寓意,執(zhí)藝以諌。”被擢為中奉大夫、昭文館大學(xué)士,領(lǐng)圖畫總管。興圣宮成,曾奉皇太后懿旨總其繪事,遷太中大夫、秘書監(jiān)。以善界畫而得到二品官秩,歷史上實屬僅見。可以想象何澄的界畫成就是相當(dāng)高的。何澄善界畫。亦善人物鞍馬等。其山水人物畫有南宋院體遺規(guī),鞍馬師法北宋李公麟。畫風(fēng)雖有南宋院體遺規(guī),亦開元代逸筆先路。其作品曾得到趙孟頫、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稱譽。曾畫《陶母剪發(fā)圖》,頗有影響。在當(dāng)時畫壇頗負盛名,惟其畫跡傳世絕少,不為后世所重。傳世作品僅有《歸莊圖》卷。
歸莊圖 紙本、水墨 縱41厘米,橫723.8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此畫取材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畫面以山水為背景,人物穿插其間,在全景式構(gòu)圖中,主題人物連續(xù)出現(xiàn),逐段反映陶淵明辭官歸故里的主要情節(jié),與傳稱為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同一手法。人物線描多用方折筆,山石樹木用枯筆焦墨,間以淡墨暈染,勁健中含秀潤,蒼率中蘊清逸。構(gòu)圖連接,主題人物反復(fù)出現(xiàn)。以工細白描作人物,以較為粗放之筆畫山水樹木,其繪畫手法既有宋時遺韻,又開元代逸筆先路。據(jù)卷后題跋知此圖為畫家九十歲時作。從此款語氣看,系后添款,但從字體和墨色看可能是作者自題。圖后有翰林學(xué)士張仲壽至大二年己酉(1309)夏所書《歸去來辭并敘》全文,書法甚佳。故此卷在元代已有書畫兩絕之譽。卷后拖尾有姚燧、趙孟頫、鄧文原、虞集、劉必大、揭傒斯、張嗣成、柯九思、危素、吳勉、高琦、張照等諸名人題跋,從題跋中知此卷為何澄九十歲高齡時所畫真跡。鑒藏印記有:疇齊(張仲壽)、高士奇圖書、畢沅審定、朗潤堂印以及嘉慶五璽、宣統(tǒng)三璽。清亡,溥儀攜出,藏于偽滿皇宮。1945年日本投降,流散于長春市民手中,后歸吉林省博物館。
何澄《歸莊圖》(局部)
3、顏輝字秋月,江山(今浙江省江山縣)人,一作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卒不詳。人稱老畫師,知為宋末元初時人。擅畫道釋人物,元大德年間(1297-1307)曾在輔順宮畫壁畫。所作筆法粗厚,鉤勒粗細咸宜,起伏有致,渲染精到,以水墨烘暈,使畫面襯托出陰暗凹凸,富立體感,有“筆法奇絕,八面生意”之稱,這是一種前無古人之創(chuàng)新畫法,柳貫贊之為“收攬奇怪一筆摸”,與梁楷、法常一脈相承。在元代的道教神仙像的畫家中,顏輝是很有名的一個,他畫的鐵拐仙、劉海蟾等都是在襤褸的外表下,凸顯其不平凡的性格和巨大的精神容量。其《李仙像》、《鐵拐仙人像》中的鐵拐李目光咄咄逼人,形貌粗陋卻一身正氣,反映出仇視當(dāng)權(quán)者之強烈情緒。其鐘馗畫最能代表顏輝繪畫技能及其思想的作品,傳世之作有《鐘馗雨夜出游圖》。在畫法上,顏輝能作細致的工筆描繪,但大多喜作水墨粗筆,用筆勁健豪放。筆法粗獷,有梁楷遺法,以水墨畫居多。顏輝的作品流傳日本較多,對日本室町時代的繪畫有較大影響。藏于日本知恩寺的《鐵拐仙人像》《蛤蟆仙人像》至今仍被日本視為國寶。顏輝亦善畫猿,曾作《百猿圖》,時人戴良釋解其畫意為贊揚猿是“不傷禾稼”的“仁者”。元初統(tǒng)治者在北方辟良田為牧場,并橫征暴斂,顏輝極有可能身處社會下層而苦受其害,以此來批判元廷連猿猴都不如。同時,《百猿圖》也表明了顏輝對生活的仔細考察和對繪畫嫻熟表現(xiàn)技巧的駕馭。亦間作山水,得北宋李成、郭熙法。
其存世之作除《鐘馗雨夜出游圖》外,還有:《李仙像》軸,絹本,水墨,縱146.5厘米,橫72.5厘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觀瀑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168厘米,橫107厘米,藏炎黃藝術(shù)館;《山水樓閣人物圖》軸藏河南省開封市博物館;《鐵拐仙人像》、《蛤蟆仙人像》軸藏日本京都智恩寺院;《猿圖》絹本設(shè)色,縱131.8厘米,橫6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鐘馗雨夜出游圖 絹本,水墨淡設(shè)色,縱24.8厘米,橫240.3厘米,現(xiàn)藏美國克里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畫面繪鐘馗在鬼族是簇擁下雨夜巡游的情形。畫中七個鬼卒,牛頭馬面,頭戴蒙軍頭盔,類似雜要,正擊鼓簇擁鐘馗夜游,寄寓了畫家蔑視蒙古統(tǒng)治者既仇恨又無賴的心情。其筆法渾厚堅實敦樸流暢,不乏宋代院體人物之工細,其造型生動傳神,意態(tài)舒暢灑脫抒情而又有藝術(shù)性和理,不象劉貫通、王繹等人筆下人物之肖象,準(zhǔn)確、逼真、刻板而寫實。畫面清曠幽冷,形象深遂含蓄,堪稱精品。作為對宋體工致寫實畫風(fēng)的承繼與元代畫風(fēng)漸顯寫意抒情之勢的前啟,顏輝的人物畫是承前啟后的關(guān)捩。
顏輝《鐘馗雨夜出游圖》
百猿圖 絹本、設(shè)色,縱131.8厘米,橫67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顏輝曾作《百猿圖》,戴良在題記中曾道破其“圖猿之為狀凡百數(shù)”的創(chuàng)作目的:“猿之為猴其形相近也,其舉動相若也。然猿之性類乎仁,遇稼穡不踐踏,見小草木必環(huán)之以行,木實未熟則守之。猴之為性恒反是,反是則幾于暴矣”。作者贊揚猿是“不傷禾稼”的“仁者”,正是要暗暗譴責(zé)將良田辟為牧場,并橫征暴斂的元初統(tǒng)治者。
畫中巖上老樹垂枝,雙猿伸臂倒掛枝間游戲,猿與松的橫斜交叉恰好平衡,且與中軸相連。筆法粗獷放達,猿周身濃黑、面部作白,五官用焦墨簡點,以濃墨畫猿骨干、腳爪,后用筆擦之,形象真實生動,質(zhì)感很強。以“蔗渣草結(jié)”筆法寫松干枝枝葉,不拘一格、生動潑辣。巖石和樹木枝葉,畫法工整,多方硬之筆,風(fēng)格獨特。構(gòu)圖亦頗具匠心,松干由近及遠,直插天空。附枝短杈,使空間分割多樣。
顏輝《百猿圖》(局部)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水晶宮道人,元代書畫家、文學(xué)家。湖州(今屬浙江)人,宋宗室。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四世祖崇憲靖王趙伯圭為南宋孝宗之兄,孝宗即位后賜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告,仕宋皆為高官。趙孟頫在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歸里閑居。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6)作為南宋遺裔而出仕元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并封吳興郡公。死后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謚文敏。南宋仕元的士大夫,以趙孟頫最為顯貴,“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趙孟頫混跡官場三十余年,作為“宋宗室而食元朝祿”,常常被人詬病。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和惡評。一股貶低趙孟頫的書風(fēng),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所謂“薄其人遂薄其書”,鑒于趙孟頫在美術(shù)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xué)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huán)形山,以紀(jì)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都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
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在詩文、書畫、音樂方面造詣俱深,并皆有出色成就。他精通音樂,有《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經(jīng)學(xué)上著有《尚書注》,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其散曲《黃鐘?人月圓》、《仙呂?后庭花》通俗清麗,狀物工致,且有江南風(fēng)韻,如《仙呂?后庭花》“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亂云愁,滿頭風(fēng)雨,戴荷葉歸去休”。
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jīng)濟之學(xué)。人以為知言云。著有《松雪齋文集》12卷。為人亦善鑒定古器物,特別是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成就最高。其書法,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所寫碑版甚多,圓轉(zhuǎn)遒麗,世稱“趙體”。
在我國書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于樞《困學(xué)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dāng)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fēng)遒媚、秀逸,結(jié)體嚴(yán)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他被稱為是王羲之二代。天竺有僧,數(shù)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jīng)》、《仇鍔墓碑銘》等。
在繪畫上,開創(chuàng)了元代新畫風(fēng),被稱為“元人冠冕”。他在繪畫中是既師古人,又師造化的典范。一方面他標(biāo)榜“古意”,反對南宋院畫的纖弱和宋以來職業(yè)畫工的“不古”,力追唐與北宋的繪畫。他說:“蓋自唐以來,如王右丞、大小李將軍、鄭廣文諸公奇絕之跡,不能一二見。至五代荊、關(guān)、董、范未能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筆意遼給予。”“仆所作者,雖未能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稍異耳。”他自謂其早年作品《幼輿丘壑圖》“粗有古意”,自詡其《人騎圖》“不愧唐人”,他的人物畫偏重描寫經(jīng)史故事,的確“古意”盎然,其代表作《鵲華秋色》更是被元人譽為“一洗工氣”,“負尚古俊,脫去凡近”。但趙孟頫這種尊重傳統(tǒng)、推崇古人,與完全采取復(fù)古主張者是不同的,董其昌曾評趙孟頫的作品說:“有唐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就是說他在繼承中又有選擇擯棄和創(chuàng)新。趙孟頫所繼承的,是唐與北宋繪畫中重視神韻,追求清雅樸素的畫風(fēng)。他認為在北宋前的繪畫中,保留著筆墨內(nèi)在價值和繪畫的本意,繪畫除欣賞功能外,還有認識功能,用筆除有輪廓功能外,還有它自身的審美功能。而用筆的內(nèi)在審美功能在書法中最能體現(xiàn)。因此他繼錢選之后,提出了“書畫同源說”,他在《秀石疏竹圖》題詩中強調(diào)書法中的飛白與畫中的石頭,書法中的籀書與畫中的樹木,書法中的‘八分法’與畫中的竹子都是相通的,都出于同一原理:“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yīng)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他的《秀石疏竹圖》,《雙松平遠圖》皆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筆調(diào)寫竹,均以筆墨蒼潤見長,可以說是他“書畫同源說”的具體實踐。所以在中國繪畫史上,趙孟頫被視為文人畫承上啟下的領(lǐng)袖人物,董其昌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所謂大門,即是書畫融合的門徑。他在繼承創(chuàng)新的通同時,又注意師法自然,崇尚寫生。他的《洞庭東山圖》,畫的就是家鄉(xiāng)太湖中的風(fēng)景;代表作《鵲華秋色圖》是寫贈他的朋友周密的,描繪的是周密故鄉(xiāng)山東濟南城北鵲山與華不注山的景色。趙孟頫曾云:“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吾師”。可見他從真山水中領(lǐng)悟了山水畫的真諦。
在繪畫題材上和技法上,趙孟頫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畫風(fēng)亦有兩種:一是工整,一是豪放。所畫鞍馬人物、山水竹石,如《洞庭東山圖》、《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浴馬圖》、《水村圖》、《楓林撫琴圖》、《怪石晴竹圖》、《紅衣羅漢圖》《人騎圖》《重巖疊嶂圖》、《雙松平遠圖》皆成為后世的范本。他的畫作,今存的有《鵲華秋色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重漢疊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雙松平遠圖》卷(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秋郊飲馬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紅衣羅漢》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孟頫之子趙雍,孫趙鳳、趙麟亦能畫。有“一門三代七畫家”之譽。
鵲華秋色圖 圖卷,紙本,設(shè)色,縱28.4公分,橫90.2公分,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是趙孟頫于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從北京回到家鄉(xiāng)湖州后,為友人著名詞人周密所畫。周密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頫的家鄉(xiāng)吳興,從未回過山東。趙氏向周密述說其故鄉(xiāng)濟南城北鵲山與華不注山的景色之美,并作此圖相贈,可見是件紀(jì)實之作。
此卷畫齊州(今山東濟南)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xiàn)。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右方尖峭的雙峰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shù)氖恰谤o山”。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形成同色調(diào)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干、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xué)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dāng)。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xí),而參以董源筆意,樹干只作簡略的雙鉤,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渾染,使之顯得濕潤融,草木華滋。可見趙氏筆法靈活,畫風(fēng)蒼秀簡逸,學(xué)董源而又有創(chuàng)新。此幅作品向來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中青綠設(shè)色山水的代表之作。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雙松平遠圖 紙本、墨筆,縱26.7厘米,橫107.3厘米,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圖中近景繪喬松二株立于怪石枯木之中,隔水為起伏的山丘,畫境簡潔清曠,淡雅空靈。雙松用細筆雙鉤,畫法稍工;山石則以帶有飛白松動筆觸勾括,略皴而無染。雖略存宋人李成、郭熙郭畫風(fēng)之形,但簡括異常,實屬新體,更具書法筆趣和文人墨戲的意味。卷首自識“子昂戲作雙松平遠”,卷尾又跋云:“仆自幼小學(xué)書之余,時時戲弄小筆,然于山水獨不能工。蓋自唐以來,如王右丞、大小李將軍、鄭廣文諸公奇絕之跡,不能一二見。至五代荊、關(guān)、董、范輩出,皆與近世筆意遼絕。儀所作者,雖未敢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稍異耳。因野云求畫,故書其末,孟頫”。于此可見,趙孟頫欲棄南宋院體畫風(fēng)而直追唐、五代諸大家的藝術(shù)追求
趙孟頫《雙松平遠圖》
秋郊飲馬圖 絹本、設(shè)色,縱26.4厘米,橫100厘米,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為趙孟頫鞍馬人物畫的代表作。畫面是江南初秋時節(jié),牧人趕著一群馬到河岸邊飲水的情景。畫中岸邊林木環(huán)繞,湖水平緩無波,牧馬人身著紅袍,手持馬鞭,正側(cè)首看著正在嬉戲的二馬。10匹馬都健壯肥碩,有的步入河中飲水,有的在岸邊追逐,有的互相嬉戲,有的引頸長鳴,神態(tài)各異。整個畫面樹木清秀,河水平緩無波,馬的造型生動,表現(xiàn)了自然景致的優(yōu)美此圖布局講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馬向左方走,把來處藏于畫外。左方只露出樹干和溪水,把樹干和遠山、遠水藏于畫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過岸上兩馬的奔逐,點出境外無限的景物。構(gòu)圖均衡有致,物象雖具體而微,整體卻極簡括。
作者將書法用筆融入進繪畫之中,人馬線描工細勁健,嚴(yán)謹(jǐn)中蘊雋秀;樹木、坡石行筆凝重,蒼逸中透著清潤,工細中不乏松動與飄逸。綠岸、丹楓、紅衣,設(shè)色濃郁中顯清麗,大面積渲染,不加皴擦與點斫,色不掩筆,淳厚而富于韻致,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繼承了唐人的遺風(fēng)。可見趙孟頫承前人畫馬傳統(tǒng),加上他對馬的生活習(xí)性深入觀察,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了馬的神采并在技巧上有所突破。除人物、山水、竹石,畫馬也是趙孟頫的拿手好戲,宗法李公麟,但能自出新意。除這件作品外,趙孟頫還有“浴馬圖卷”及“人騎圖卷”。此圖右上方自書“秋郊飲馬圖”,左上方署“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以此年推算,趙孟頫年五十九歲。后幅有元柯九思等人題記,并由柯九思、梁清標(biāo)及清內(nèi)府收蕆,著錄于《汪氏珊瑚網(wǎng)》、《佩文齋書畫譜》等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