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一):宋、遼、金士人畫
21、梁師閔 一作士閔,字循德,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以資蔭補綴右曹,官左武大夫、忠州刺史、提點西京崇福宮。能詩,工畫,長于花竹翎毛、湖天小景。其畫精致謹嚴,清潤幽淡。多取法江南畫派,用筆精審,精致而不疏,謹嚴而不放,重取法度,多就規矩繩墨,故少瑕類。但也缺乏創造性,沒有達到時代高峰。
論者謂其原因是:“蓋出于所命,而未出于胸次之所得,出于規模,未出于規模之所拘者也。大抵拘者猶可以放,至其放則不可拘矣,蓋師閔之畫,于此方興而未艾,欲至于放焉。”畫跡有《柳溪新霽圖》《蘆汀密雪圖》,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蘆汀密雪圖》。
蘆汀密雪圖 長卷、絹本、設色,縱26.5厘米,橫145.8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描繪江南湖山雪景,畫中湖岸汀渚,黃蘆叢生,水中禽泳,飛雪籠罩,氣象蕭疏,江天寥廓,鴛鴦游宿其中,境界靜謐清幽。款署“蘆汀密雪,臣梁師閔畫”。另有有宋徽宗書“梁師閔蘆汀密雪”七字題簽。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局部)
22、王希孟 生卒年不詳,北宋末年畫家。原為畫學生徒,后被召入禁中文書庫,得徽宗親自指授,畫藝大進,惜英年早逝。其生平畫史失載,《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的傳世作品。后有蔡京跋文云:“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是有關王希孟的唯一資料。
千里江山圖 長卷、絹本、青綠,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為高頭大卷,長達三丈,畫中遠山近水,氣勢開闊,村舍集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和林木飛禽等,均筆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的秀麗。畫中景物豐富,布置嚴整有序,青山冉冉,碧水澄鮮,寺觀村舍,橋亭舟楫,歷歷俱備,刻畫精微自然,毫無繁冗瑣碎之感。全幅以大青綠設色,山石間用墨色皴染,天水亦用色彩表現。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不愧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該圖無款識。清初梁清標簽題為王希孟作。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鈐「緝熙殿寶」、「乾隆御覽之寶」等印二十八方。經宋代蔡京、內府,元代溥光,清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等著錄。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23、江參 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字貫道,衢(今浙江衢縣)人,一說南徐(今江蘇省鎮江市轄丹徒)人。居湖州(今浙江吳興)霅川。形貌清癯,平生特嗜香茶,和當時葉夢得(1077-1148)陳與義(1090-1138)、程俱(1078-1144)等眾多文人學者交往甚多。終身飄泊,曾居三衢(今浙江常山縣),治園筑館,園館取《楚辭》之言名曰“崇蘭”。
曾被高宗趙構召見,委臨安府治,不意竟得暴病而卒,人惋惜其“未盡其才”。長于山水,師董源、巨然、而豪放過之。并參以“范郭”畫法,創“泥里拔釘皴”,自成一家。又善以水墨寫江山平遠、湖天清曠之景,筆墨細潤。也工畫墨牛。存世作品有泉石圖五幅、《千里江山圖》等。江參在當時影響很大,有所謂“即今海內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貫道”之譽。
千里江山圖 絹本,墨筆,縱46.3厘米,橫546.5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中林木蔥蘢,山峰重疊,時而溪水,時而幽谷,景色連綿,有一條曲折的小路貫穿其間。江參用硬筆勾畫石頭的輪廓,頗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運用,并借鑒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畫面具有江南水鄉的格調。整幅畫面“遠山叢叢,遠樹蒙蒙,咫尺萬里,江行其中。短長何岸,高低何峰,彼坻彼峙,彼瀑彼洪。晴嵐乍豁,煙靄蔥蘢,或斷或續,且淡且濃”,是一幅筆墨渾厚、意境深遠、博大宏深之杰作。畫上有元代柯九思題:“江參,字貫道,千里江山圖真跡”;又有清乾隆帝御題,梁詩正、汪由敦、嵇璜、董邦達和詩,卷后有宋人及明董其昌等題跋。
江參《千里江山圖》?
24、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清波門別名“暗門”,故其俗稱又為“暗門劉”。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入為御前畫院學生,宋光宗紹熙年間(約1190—1194)為畫院待詔,宋寧宗時(1195—1224)因進獻《耕織圖》,得到獎賞,賜予金帶。擅畫人物、山水,師張訓禮(本名張敦禮),而名聲蓋師,被譽為畫院人中“絕品”。風格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劉松年作品題材廣泛,有反映社會不平的,如《風雪運糧圖》;有擁護抗金,反對投降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的,如《便橋會盟圖》,希望南宋統治者效法唐太宗戰勝強敵突厥;還繪有《中興四將圖》,表彰岳飛、韓世忠等民族英雄之抗金偉績。但作為宮廷畫家,主要是描繪士大夫的悠閑生活。擅長青綠著色山水和界畫,人物與山水結合,是其主要特點。《四景山水》描繪臨安(杭州)郊外貴族別墅的四時風光,筆法嚴謹,用筆細密,代表劉松年一派的典型風貌。常畫西湖,多寫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因題材多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張丑詩云:“西湖風景松年寫,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圖醉叟,數峰眉黛落齊紈。”所作屋宇,界畫工整。兼精人物,所畫人物神情生動,衣褶清勁,精妙入微。
傳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圖》、《天女獻花圖》、《羅漢圖》、《醉僧圖》、《雪山行旅圖、《中興四將圖》、《西湖春曉圖》、《秋窗讀易圖》、《秋林縱牧圖》、《瑤池獻壽》圖等。其中《秋窗讀易圖》閉扇、絹本、設色,縱26厘米,橫26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中兩株松樹高聳挺拔,四周枝葉繁茂,遠山如帶,林中房舍隱現,山石用斧劈皴和淡水墨渲染相結合,畫面貌較之李唐山水為秀潤。《四景山水圖》卷軸、絹本、設色, 縱41.3厘米, 橫6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士大夫閑適的生活。 全卷畫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潤過之。《秋林縱牧圖》立軸、絹本、設色,縱96.3厘米,橫4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繪金色秋林,二位牧童放羊的情景。上端兩棵大樹,根深葉茂,秋景中有紅葉和青紅葉,畫法用干筆皴擦點染,整幅畫面金碧輝煌。全圖筆法精工,形象生動,具有豐收喜悅之氣。《瑤池獻壽圖》立軸、絹本、設色,縱198.7厘米,橫109.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了仙山樓閣的神仙世界,是當時上層社會的做壽喜慶場面。人物的用筆細勁暢利,神態生動。畫山石以剛硬的線條勾寫形體,加斧劈皴,用淡墨橫抹,顯得濃厚的線條突出。圖中的松樹也較為突出,松針先以墨筆疏疏畫出,再以草綠色間點、復勾。全畫構圖飽滿而豐富,人物與樹石穿插自然,充滿著幽靜雅趣。《羅漢圖立軸》絹本、設色,縱117厘米,橫55.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羅漢圖》是十六羅漢之一。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樹石多用中鋒之筆勾劃輪廓,然后用干筆皴擦點染。技葉疏密得體,筆法爽朗勁健,層次鮮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時人稱其畫為“院人中絕品也”。
劉松年也善文學,著有文史筆記著有《溪亭客話》。
中興四將圖 絹本、設色,縱26厘米,橫90.6厘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圖繪南宋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比例準確,姿態自然,衣飾線描勁健流美。人物刻畫,或威武或莊重,或深沉或平靜,不同形象各具個性特點。侍者的年齡和相貌各異,但都身姿挺健,表情恭謹而機敏,頗有軍士風范。
此卷為南宋人物肖像畫中的佳作。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題,已擦去。現存清代乾隆帝墨筆楷書重題,依次是“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岳鄂王飛”。張、岳像之間上部有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御題七言律詩一首。幅末“劉松年畫”偽款被擦去,馀痕可見。拖尾有明人俞貞木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所題長跋一則。本幅及拖尾有項元汴、項德新父子鈐印十馀方,乾隆八璽鈐全,又嘉慶、宣統印璽。
劉松年《中興四將圖》
醉僧圖 絹本、設色,縱95.8厘米,橫47.8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醉僧圖》畫一枝虬曲古松;一葫蘆掛于枝杈。青藤纏繞樹身,松下坡石旁坐一僧,坐于石凳之上、解衣盤礴、乘興揮毫者,想必是“草圣”懷素,此時他所乘之興應與身后松枝上高掛的酒葫蘆有關,似為正酣的酒興也。懷素頭呈微仰之勢,似不經意地提筆揮毫,頗有“信手拈來皆文章,下筆不惑皆妙墨”之神采。他微微翹起的右腳,好像正在輕輕擺動,將他那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更加明顯。中間筆法勁秀的衣紋線條,轉折有力而肯定,不但極準確地刻畫出人物外形,更形象地表現出懷素外表狂放,內心堅貞、高潔的性情。右邊一童子面對懷素持卷肅立,神情專注于其行筆之處。懷素左邊,一童子左手持硯、右手握墨,似墨剛研畢,正仔細審視是否正好可用。
坡石醒目處款書“嘉定庚午(1210)劉松年畫”八字,可知是劉松年創作成熟期之作。畫面右上方有人題七絕一首:“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間掛一壺。草圣欲來狂便發,真堪畫作醉僧圖。”無印記。左下方有清弘歷(乾隆)題句。
劉松年《醉僧圖》
25、趙伯駒 生年不詳,約卒于公元1173年,兩宋之交畫家。字千里,趙令穰之子、趙伯骕之兄。高宗趙構朝官浙東兵馬鈐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法秀勁工致,布景周密,著色清麗富有變化,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為南宋畫院新的標幟。宋高宗極其愛重,曾命他畫集英殿屏風,賞賜很厚。其青綠山水在唐代李思訓父子大青綠畫法的基礎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畫家的一些畫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綠山水的濃艷輝煌的裝飾性,代之以筆墨秀勁工致,著色清麗雅致。既“精工之極,又有士氣”,介乎于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故能于青綠山水的復興浪潮中別開生面。 趙伯駒 南宋畫家。字千里,宋宗室。高宗時(1127-1162),官浙東兵馬鈐轄。擅畫金碧山水,取法唐李思訓父子,筆法秀勁工致,布景周密,著色清麗,改變唐人濃郁之風。兼工花果、禽鳥、竹石,并精人物。畫跡《江山秋色圖》、《仙山樓閣圖》、《岳陽樓圖》、《溪山晚照圖》、《山閣納涼圖》、《滕王閣圖》等。
江山秋色圖 手卷、絹本、設色,縱56.6厘米,橫323.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后卷但見崇山峻嶺,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構圖上崇山峻嶺圍繞著一條主線展開,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盤桓的脈絡,因而能錯綜復雜而不亂。現代繪畫流行局部取景,似乎傳統的全景山水已經老朽,但是我們試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圖中取一局部,就能發現即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北宋后期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傳為趙伯駒所畫北宋后期青綠重彩山水畫復興,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兩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另一件就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兩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偉,山勢巍峨盤桓,分別精心點綴了樓閣、村舍、舟橋、長廊,以及忙碌于其間的眾人,使畫面洋溢著生命的氣息,但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千里江山圖》以簡潔的墨線勾、皴,薄施赭色后,用石綠、石青反復罩染,多達八九層,并在畫絹的反面用青綠色襯染,故其青綠石色厚重沉穩,歷千年而依然靚麗;《江山秋色圖》則勾、皴更為精細工致,并用墨青色層層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畫已經成形,然后僅在山巖之凸處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綠,水面則先以較濃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樹的局部點綴白粉或朱砂,整體色澤不似《千里江山圖》那么濃郁,但清新典雅而富有變化。卷中山重水復,間以竹林喬木,樓觀屋宇,山莊茅舍,及騾綱行旅等人物活動,畫風精密不茍,設色艷麗和諧,章法嚴謹,造型準確生動,更多地體現出宮廷畫院藝術特色。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
26、趙伯骕(1124-1182),字希遠,趙伯駒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國,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繪畫上與兄趙伯駒齊名,風格亦相似,均為南宋“青綠巧整”的山水畫家。《松隱集》里說:“趙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書史,皆妙于丹青,以蕭散高邁之氣,見于毫素”。二趙(伯駒、伯骕)青綠山水形成南宋院體畫派之一格,影響甚大。趙伯駒兄弟以水墨為重,以青綠為輔的畫法,似乎比較適合文人畫家之理念,自此代有傳人,不斷演繹革新,形成“小青綠山水”體系,沿襲至今,成為山水畫的水墨、淺絳、青綠三大形式之一。明代文徵明曾贊云:“藝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昆侖。”董其昌雖將其貶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稱其“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存世作品有《萬松金闕圖》等。
萬松金闕圖 絹本、青綠設色,縱27.7厘米,橫1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春山茂林、蒼松白云,山巔微露,瓊樓金闕,煙波浩渺,旭日東升,景色分外清麗。此圖雖為工整的青綠山水畫法,但畫卷充滿了渾厚潤滋的氣息。開卷作海天杳渺,月明霞青,高松數株挺拔而立,群鶴翔集。坡岸延伸,海中的礁石嶙峋黝黑,海浪平緩起伏。坡岸上綠草成茵,圍繞松樹有一片桃林,紅花點點相映其問。山石用皴筆為之,渾厚凝重,透視感強。松樹表現豐富多彩,用筆較粗疏,濃淡皴染差異不大。次遠層次的松林, 以苔點點出樹冠形,罩以墨綠色, 顯出樹形即止。 白云畫法和整幅風格一致,濃密團厚不透明,邊緣清晰。 由此可見, 畫家的構思、筆法是經過反復推敲而畫成的。???????????
趙伯骕《萬松金闕圖》
27、米友仁(1074—1153)兩宋之交畫家。 一名伊仁,字元暉,小字寅哥、鰲兒,晚年自號懶拙老人。米芾長子,人稱“小米”。黃庭堅戲稱其為“虎兒”,贈以古印并詩:“我有元暉古印章,…….教字元暉繼阿章”。早年即以擅書畫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善行書,高宗曾命其鑒定法書。其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之法寫煙巒氣象,構成“煙云變滅,林泉幽壑,生意無窮”的畫面,強調“借物寫心”,崇尚“平淡天真”,看似草草而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對后世的“文人畫”中的筆墨放縱有影響。存世畫跡有《瀟湘奇觀》、《云山得意》、《大姚村圖》、《遠岫晴云》等圖。
遠岫晴云圖?? 立軸、紙本、水墨,縱24.7厘米,橫28.6厘米,現藏(日)大阪市立美術館。
此圖畫云山煙樹,有一條溪流潺潺流過。作者以濕潤的筆墨點染云山樹石,表現煙云變幻、山色朦朧的動人景象,“米氏云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盡致。但與米友仁另一代表作《瀟湘奇觀圖》在技法上稍有不同,山頭有勾皴、帶染,無點,但仍是不求細節上的相似。有款“元暉戲作”4字,上方另有橫紙又自題“紹興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來赴朝參,居臨安七寶山戲作小卷,付與廩收口”。高宗紹興甲寅為1134年,米友仁時年48歲。圖上還有題簽:“宋米元暉云山真跡,衡陽曾氏寶藏,茶陵譚澤閩敬題。”圖軸上還有謝淞州、郭頤、郭琦數跋。
米友仁《遠岫晴云圖》
瀟湘奇觀圖 長卷、繭紙本,縱19.8厘米,橫289.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是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自識中寫道:“先公居鎮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東,高岡上以海岳命名,卷乃庵上所見山….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于登臨佳勝處,則復寫其真趣”由此可知此“瀟湘奇觀”并非湘江山水的再現,而是借鎮江山水抒發對瀟湘景色的懷念。圖繪江上雪山、云霧變幻的奇境。畫面峰巒起伏,云霧出沒,層林被飄渺的煙靄籠罩。長幅畫卷的起端圖便是濃云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著云氣的游動變化,山形逐漸顯露,重迭起伏地展開,遠處峰巒終于出現在團團白云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鎮江一帶尖峰起伏之狀。林木疏密,表現遠近與層次,此段山水清晰,顯露了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又隱入淡遠之間,處處體現造化生機。該圖中作者用沒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來的雙勾法,,山石和樹木都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全然不覺線條及皴擦的痕跡,給人一種樹為“無根樹”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方式。這更讓觀者明白,原來“奇觀”之“奇”,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之奇!
后幅有米友仁上述的自識,并有薛義、董其昌等十四家題記。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
28、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瑯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兩宋之交畫家。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后習繪畫,徽宗時在翰林圖畫院任職。專工界畫宮室,善畫風俗畫,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等。所繪《清明上河圖》卷,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優秀風俗畫。另有《金明池爭標圖》,亦是表現都市社會生活,描繪汴梁城西金明池在清明時節進行龍舟比賽的盛況,原作已不傳。在北宋風俗畫中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清明上河圖 長卷、絹本、淡設色,縱24.8cm,橫528cm。縱19.8厘米,橫289.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畫家以周密的觀察力為基礎,對北宋汴梁城的城門和大街,對門外汴河上的繁華景象,作了忠實而詳盡的描寫。畫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種商業活動、手工業活動、河上的漕運活動、各類人的游覽活動等。除了酒樓、藥鋪等大型店鋪外,還有香鋪、弓店,處于十字路口小茶鋪或酒鋪,還有門前掛著“解”字招牌的當鋪,做車輪的木匠,賣刀剪的鐵匠,有賣花的、算命的以及各種攤販等牟均可一一辨認,街道上活動著各種人群,官員騎馬,侍者前呼后擁,在人叢中穿過;有的婦女們則坐了小轎。在如此熙熙攘攘之間,有人挑擔,有人駕車,車子的樣式也不盡相同。河上有人使船,有人游逛,有的在門口憑欄眺窒。這熱鬧的光景,畫家安排得有條有理,雜而不亂,引人入勝,古都風貌,再現眼中。構圖上,有總有分,有主有次,有細有粗,有緊張有松馳;以村郊、河道、城市為主,逐漸鋪開,很有層次,村郊是引子,比較簡略。進到河邊時,便著力描寫船舶貨運,直到拱橋,形成了第一個高潮。橋上橋下,船上船邊,人們手忙腳亂,喧呼嘈雜,十分緊張,過后漸漸轉遠,結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從酒樓和橋起,大街直通城內,各種車輛。店鋪、各色人等,一步擠一步,一處緊一處,形成第二個高潮。從進城到第二條街,畫卷終止。
《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北宋覆亡后創作的,作為懷念故國一種民族情感的表達,這也是宋、元畫家樂于描繪的題材,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有許多臨摹本,一兩黃金一卷。這件國寶的發現也頗富傳奇性,是書畫鑒定家楊仁愷于1950年的冬天,在東北局文化部一間臨時庫房里偶爾發現的。1952年,《清明上河圖》送交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在這件作品的卷首,現在還留存著“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1953年,國家文物局把這件國寶借調到北京,從此落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29、揚無咎(1097~1171)兩宋之交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自稱為草玄(揚雄)后裔,故其書姓為“揚”而不是通常的“楊”。清江(今屬江西)人。后寄居豫章(今南昌)。揚無咎清高自守,生性耿介,不慕榮利,不俯仰時好。年輕時曾將自己的梅花圖進獻于徽宗皇帝,卻被斥之為“村梅”。他就像柳永自書“奉旨填詞”一樣,干脆在自己的畫上題以“奉敕村梅”,表達一種士大夫的傲岸和對不茍合流俗的藝術追求。大約正是因為梅花“傲骨凌霜”與其人格有相似之處,故其愛梅、畫梅并有 “孤標雅韻“之風。
揚無咎詩、書、畫兼長,劉克莊曾夸獎他詩書畫皆精絕:“藝之至者不兩能,善畫者不必妙詞翰,有詞翰者類不工畫,……揚補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紙千金,所制梅詞柳梢青十闕,不減花間、香奩,及小晏、秦郎得意之作,詞畫既妙,而行書姿媚精絕”。揚無咎是南宋初年著名詞人,今存《逃禪詞》1卷,170余首,《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詞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忝作”。雖多為獻壽詞,且喜作情語,但在應酬、頌揚的同時,也能迸發慷慨激昂之聲,如“當中興護我邊陲,重使四方安堵”(《二郎神·清源生辰》),并流露出對于當時“朝家息馬休兵,享逸樂,嬉游太平”(《柳梢青·步觀察生辰》)的不滿。也有些詠物抒情詞作如《水龍吟·木樨》、《水調歌頭·次向薌林韻》等,抒發了“衣敝貂裘”、“青云失意”的人生感嘆。風格頗受柳永詞風的影響,抒情委婉,風流清麗,常雜以俗言俚語。“詩筆清新,無一點俗氣”(《洞天清祿集》)。書法方面,揚無咎宗法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率更),筆勢勁利。他曾在自己所藏的《邕禪師塔銘》帖上題字:“予于率更為人室上足”。據說,當時江西的碑碣多為揚無咎所書,足見其書法成就之高。他的小字書法尤其清勁可愛。
揚無咎擅長花鳥,其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筆法清淡野逸,尤擅畫巨幅,枝干蒼老如鐵石,其葩芬芳,敷如玉雪,豫章人視如拱璧,當時就有“得補之一幅梅,價不下百千匹”之說。嘗游臨江始作折枝梅于樂工矮壁,為時人稱賞。揚無咎的墨梅在畫史上影響尤其深遠,在當時也已經聲名遠播,有。其成功,與他善于觀察生活和善于學習、創新關系極大:年輕時,揚無咎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大如數間屋”的老梅樹,蒼皮蘚斑,繁花如簇。他經常去對著梅樹臨畫寫生,大得梅花真趣。北宋時,有一位以畫墨梅著名的畫僧叫仲仁,他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陽)華光寺,因此又稱花光和尚。據吳元素《松齋梅譜》稱“墨梅自華光始”后來,仲仁清江慧力寺,揚無咎經常前去拜望,仲仁的墨梅畫法給了揚無咎極大的啟發,在技法上又改華光的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更能表現梅花淡色疏香、清氣逼人的特性:“補之所作后益超出,格韻尤高”, “華光一派,流傳至南宋揚補之,始極其致”。(徐沁《明畫錄》)
揚無咎的墨梅在我國繪畫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歷代仿效他的人很多。南宋花鳥畫家趙孟堅,揚無咎的從子季衡、外甥湯正仲、湯叔用等都是他的傳徒。后代的花鳥名家王冕、徐禹功等都是他的嫡系。
傳世作品有乾道元年(1165)作《四梅圖》卷及《雪梅圖》卷。《雪梅圖》卷首有揚補之自用印三方,卷末有南宋海野老農題詩并識,現兩畫藏故宮博物院;另有《墨梅圖》紈扇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四梅花圖 圖卷,紙本,水墨,縱:37.2cm,橫:358.8cm。《四梅花圖》又叫《四清圖》,作于畫家晚年69歲之時,是揚無咎最著名的傳世之作。此畫一共四段,分別為:未開、欲開、盛開、將殘,描繪梅花從含苞到初綻、怒放、最后凋零的全過程。四段可分可合,每段自成一幅,有獨立的內容和章法。從畫中自“跋”中可知是應一位摯友范端伯之請:“要余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均各賦詞一首”。 這個獨特的命題激發了畫家的興致,使畫家在創作中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其“未開”一段,在疏枝斜干上突出描繪了花苞的聚五攢三,以少勝多;“欲開”一段則在枝干上布了些整朵梅花,花瓣清晰可數而不露其花蕊,以求含蘊;“盛開”,則極寫其雨浴脂濃,煙籠玉暖之致;“將殘”,則墮溷飄零,偃蹇自嗟。即使留在枝上的殘梅,也是蕊托外露,已無一瓣可尋!四段梅花圖,將梅花的盛衰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經過仔細的揣摩觀察,是無法具備如此準確傳神的表現力的。
技法上《四梅花圖》,花朵兼以雙勾和沒骨結合,用筆圓潤不設色;枝干不用雙勾,以運墨中的自然枯、濕變化,表現老干新枝的差異。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干、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構圖上,四幅圖都以疏朗自然取勝,瘦枝冷蕊,清氣逼人,寫出梅花真魂。而每幅枝干的穿插取勢不同,枝梢的趨向也不同,顯示出畫家嫻熟的藝術技巧和高妙的構圖能力《四梅花圖》更杰特之處還在于它集中展現了藝術家的詩、書、畫三絕,畫幅上四首寄調《柳梢青》的詞作,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既表達了畫家對梅花品格的感受,又扣緊畫意,詞風婉約清麗;又以他廣受稱道的清勁小楷,錄下這自譜的四首梅花詞,還題上一段作畫緣起的自述,書法筆勢勁利,得歐陽詢真髓。這種在畫作上留下大段題畫文字的做法,在宋代以前的繪畫中,是十分罕見的,無疑是一種章法和觀念上的創新。
此卷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云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筑“四梅花閣”以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當時傳為藝林盛事。又有元吳鎮,明沈周、文徵明、項元汴等人收藏印記,前后多達三百余方,是揚無咎一件流傳有緒的名跡。
揚無咎《四梅花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