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門人后學研究”工作坊在清華大學舉辦
10月24日,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哲學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主辦的“朱子門人后學研究”工作坊在清華大學舉行。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許家星在致辭中回憶了朱子門人后學研究這一項目的緣起。自2013年中華朱子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中華朱子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朱杰人在南昌大學提出要推動朱子門人后學的研究,以及2014年南昌大學成功將此項目申請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來,有關朱子門人后學研究在這幾年中取得了全面進展。本次工作坊既是對過往成果的總結與分享,也是對未來研究新進展的探討與展望。許家星報告了自己十年來持續對朱子門人饒雙峰的研究成果。他從文獻輯佚、思想研究、后世影響等層面全面分享了他的研究緣起以及心路歷程,并介紹了關于饒雙峰文獻的記載、現狀及目前輯佚概況,饒雙峰在朱子門人后學中的地位、饒雙峰思想的特色以及后世對饒雙峰的接受與批評,展示出目前學界關于饒雙峰研究的最新進展。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黃振萍以明清之際的塾師群體為切入點,從對這一“沉默的大多數”的研究,展現了明清之際由王學到朱子學的思想轉型的一個側面。黃振萍認為朱子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重視教化與踐履,塾師這個群體正是朱子學對社會影響的例證。明代儒學重視基層教化,由此可以得見明代養士之成效。明清鼎革之際,作為底層士子的塾師,他們沉痛反思,從事教化,試圖通過對內圣外王的強調和貫徹,復興國家與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田智忠從心性論、理欲關系等角度對王船山針對輔廣的回應進行了探討,并從文獻搜集與海外關切兩個方面反思了進一步完善研究的可能進路。
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陳石軍以在師承效力衰退時判斷朱子后學的標準為問題意識,從吳澄對于《尚書》的研究切入,深入到經學著作之中分析吳澄的思想與朱子學之間的關系。他強調要對地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后人建立的宋學師承系統保持警惕,直接從原典中開展研究。
上午下半場會議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程旺主持。南昌大學哲學系教授田炳郁結合程復心的《四書章圖》以及胡炳文的“性發為情,心發為意”,以大量圖示與朝鮮研究為案例,闡釋了他對于心、性、情的相關理解。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鄧慶平從三個方面強調了儒學門人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對于儒學中的門人進行研究,既能體現儒學的社會性與延續性,又能在彰顯歷史性貫通的同時推動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劉俊分析了元儒吳澄對《春秋》的詮釋,她認為從其學術源流和學術特色可以看出吳澄對于朱子的尊崇,這具體表現于吳澄對《春秋》是否自含褒貶的判斷、吳澄對倫理綱常的強調等方面。
下午會議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鄭淑紅主持。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劉成群從南宋時期徽州地域特征談起,分析了元代新安理學發展的背景,區分了元代前期與元代后期新安理學家之間的異同,闡釋元代新安理學家對于元代與理學的重要貢獻。北京語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加才結合自身的學習歷程反思了當代的中國哲學學派研究存在的問題。他認為目前缺少對中哲總覽式的研究,應以多學科視野還原歷史的豐富性,并加強學派的文獻集成研究,提升中國哲學學派研究的深刻性。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湯元宋以對“北溪之怒”的兩種評價為切入點,結合朱熹后學與陸九淵后學的相關資料,全面且深刻地分析了朱陸之間的差別,著重區分了《陸九淵全集》中的年譜與單行本年譜之間的不同,從材料的拓展與分析的精微兩方面深化了對朱陸之爭的研究。
清華大學哲學系孟少杰認為陳淳對于陸學的批評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從本體論層面到工夫論上對陸學的批評,體現了鮮明的個人色彩,也深刻影響了后世的朱陸異同之論。
最后,“朱子門人后學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南昌大學杰出教授、江右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柱才對本次工作坊作總結發言。楊柱才強調,相比于興盛的陽明后學研究,通過這個項目的集體攻關,歷史資源更為豐富的朱子門人后學研究的薄弱現象已經得到明顯改觀,朱子門人后學研究日益被重視并不斷取得新的成績。但是,學術的推進沒有終結,需要學者們共同努力,做出富有時代特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