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朱熹之《中庸》學

  【內容摘要】朱熹《中庸》學不僅深入闡述天道、人道,探討心性、修養,而且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思想,是中國古代《中庸》學的新發展。尤其是,朱熹《中庸》學從人與自然統一的視野強調人與物的共同性,從天道與人道統一的層面強調真誠、真實。

  朱熹自十五六歲時開始讀《中庸》,三十歲左右而有《中庸集說》。三十五歲前后,朱熹對楊時門人張九成的《中庸解》作了批評。此后,他熱衷于《中庸》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未發”、“已發”問題。四十八歲時,朱熹成《中庸章句》,并撰《中庸或問》和《中庸輯略》。六十歲時,正式序定《中庸章句》,從而構建了精到的《中庸》學體系。

  與作為漢唐《中庸》學代表的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庸》相比,朱熹《中庸章句》提出了以下新觀點。

  第一,與鄭玄、孔穎達只是從經學角度解讀《中庸》不同,朱熹《中庸章句序》以為《中庸》是子思“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進而提出了“道統”概念以及從堯、舜、禹至孔子、子思、孟子,再到周敦頤、二程的傳道系統。朱熹認為,這個傳道系統所傳之“道”在于“心”,而他作《中庸章句》正是為了接續這個傳道系統。

  第二,與鄭玄、孔穎達把“中庸”解讀為“中和之為用”而把“中庸”之“庸”詮釋為“用”或“?!辈煌祆洹吨杏拐戮洹分v“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這也不同于二程講“不易之謂庸”,是對二程的“中庸”解說的創新。朱熹特別強調“中庸”的“平常”之意,反對把“高明”與“中庸”二者分離開來,片面地講“高明”,是倡導一種“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的境界。

  第三,與先秦以及漢唐儒家強調人之性與物之性的區別不同,朱熹《中庸章句》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解讀為:人與物具有共同的“天命之性”,并“各循其性之自然”而各有其“道”,所謂“修道”則是圣人依據“道”而對人與物作出不同品級的節制和約束。既講人之性與物之性的共同性,又講二者的差別性,從而將視野擴展至更加高遠的人與自然的統一。

  第四,與鄭玄、孔穎達把“慎獨”理解為“慎其閑居之所為”、“慎其獨居”不同,朱熹《中庸章句》認為,《中庸》所謂“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意在“未發”時戒慎恐懼,旨在“存天理之本然”;“君子慎其獨”意在“已發”時謹慎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旨在“遏人欲于將萌”。這就把“慎獨”理解為謹慎于“己所獨知”的內心活動,關注點直指人的行為背后更為精微的心靈。

  第五,與鄭玄、孔穎達以天地陰陽解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同,朱熹《中庸章句》以為“致中和”就能達到“靜而無一息之不中”而“吾心正”,“動而無一事之不和”而“吾氣順”,因而能夠把握“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在此基礎上,通過“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就可以達到“天地位”,“萬物育”。

  第六,與鄭玄、孔穎達把“誠”理解為“信”而內涵于“三達德”、“五達道”之中不同,朱熹《中庸章句》從天道與人道合一的層面,把“誠”界定為“真實無妄”,既是“天理之本然”,又是圣人之德,從而把“誠”看作是“三達德”、“五達道”的形上學基礎,并進一步講“誠”所以“成己”,“成己”然后“成物”。

  第七,與鄭玄、孔穎達把《中庸》第三十三章引《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中的“不顯”解說為“顯”不同,朱熹《中庸章句》以為這里的“不顯”意在不顯,以此推崇圣人的“不顯之德”,以闡發圣人幽深玄遠之意和“不顯之德”的成德之序,因而要求在極盛之時,不求人知,然后“反身以謹獨”,“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從而達到“中庸”之極致。

  第八,與鄭玄、孔穎達把《中庸》分為上、下兩篇不同,朱熹《中庸章句》把《中庸》整合為首尾一貫的完整一篇,并且強調《中庸》前半部分講“中庸”,旨在講“中即誠”,后半部分講“誠”,旨在講由“誠”而“中庸”;從而提出“誠”為《中庸》之樞紐,以“誠”貫穿于《中庸》之始終。

  朱熹《中庸》學不僅深入闡述天道、人道,探討心性、修養,而且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思想,是中國古代《中庸》學的新發展。尤其是,朱熹《中庸》學從人與自然統一的視野強調人與物的共同性,從天道與人道統一的層面強調真誠、真實;這些對于我們今天舒緩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有積極意義。

  現代學者對于朱熹理學的研究,大都先是從一些哲學概念出發,研究朱熹的理氣論、心性論、格致論、理欲論等。近年來,學者越來越注重研究朱熹經學,特別是研究朱熹“四書”學及其與理學的關系,其中也涉及朱熹的《中庸》學。但是,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從宏觀上探討朱熹經學與理學二者的相互關系,對于其中具體的思想內涵、概念轉換和內容闡述,尤其是對朱熹如何通過經學闡發理學的概念和思想,實現從經學向理學的過渡,還缺乏更為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至于更加具體而直接地從朱熹《中庸》學入手,研究其與理學的關系,則尚待展開。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哲學系)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21日第407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榆树市| 海安县| 镇原县| 土默特左旗| 高要市| 保德县| 沁水县| 黎平县| 通榆县| 长宁县| 财经| 五大连池市| 青州市| 丁青县| 重庆市| 西昌市| 梧州市| 常德市| 天水市| 芜湖县| 平南县| 富锦市| 丹巴县| 民权县| 当涂县| 北川| 荣成市| 鲁甸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延川县| 东港市| 广南县| 宁波市| 昌图县| 新源县| 灯塔市| 鲜城| 班戈县| 特克斯县| 淅川县|